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十九卷.A面
今天我們再繼續下去。昨天講完了以後有一些問題,那麼這個問題我簡單說一下。說得歸依之體怎麼守護不失──怎麼守護,使得它不失去?還有呢,說發了業體以後,一發續現,不假緣辦;那麼前面說不假緣辦,為什麼還要勵力去防護?
我想關於這個問題,因為昨天我引用《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頭,來說明這個歸依體的內涵,不過在座的很多人容或對《廣論》的內涵不很清楚,因此聽了以後,不但沒有幫助可能更模糊。所以今天重新再簡單地介紹一下,為什麼歸依有這麼大殊勝的功德,為什麼歸依了以後能夠不墮惡道──小的,好的呢,乃至於生生增上,從此成佛,當然中間包括可以往生。那麼這個今天仔細地再說一說。
現在請大家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翻到十八頁,同時《菩提道次第廣論》那個書也放在旁邊,《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一百八十四頁。《南山在家備覽》我們繼續看這個十八頁的最後一段倒數第四行。《業疏》云「《多論》曰:言三歸者以何為性?」那麼這個就是說明三歸的體性,已經昨天說過了,所以我今天簡單一點。
下面看《濟緣》解釋,「引問中。性即是體。」那麼這個《濟緣記》的解釋就是把這個消一下文,「性」就是體性。這個話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三歸已,那個三歸依的特徵,或者從它的行相來看叫特徵,它的本體、它的功效,換句話說我們應該了解這一個。那麼他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呢?我想這個是一個重要的關鍵,經論上面曾經說,是佛弟子還是不是佛弟子,或者說內外道的差別,標準是得歸依與否,得了歸依就是佛弟子,不得歸依是外道。這個得啊,很有意思,「得」歸依,說歸依是有一樣東西一樣,那麼通常我們就說得歸依體,當然這是說明它有一個內涵。那麼到底這個內涵是什麼樣呢?我們不大清楚,所以他這裡問啦,說以什麼為性?它的特徵、它的本體呢?這樣。
至於它的功效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今天也重新溫習一下。說「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而能量」,說歸依這個內涵得到的福德果報,假定有形色可以看得見的話,假定有形色可以裝得下的話,比如說那我們說這裡,你有多少鈔票放在那保險櫃裡,然後呢你有多少金銀財寶放在這個首飾盒裡面,那麼有這個容器。說現在那個歸依所得的福德,假定是有一個實質的東西,用一個容器來裝,那麼拿什麼容器呢?拿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換句話說,把我們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作為一個容器,來裝我們歸依所得到的這個福德果報的話,完全沒辦法裝。這個像什麼?像大海水這麼多。這個大海水我們用什麼?用那個手捧起來去衡量它,換句話說這個簡直是多得不得了!既然這三歸有這麼大的福報,那我們還要很認真地去追尋一下,到底它的內涵是什麼。所以這一段為什麼用這個問答來解釋,就是讓我們要了解得清楚啊!那麼看下去。
「有論者言」,這個有論者就是造論者,這種造論者不是菩薩、就是祖師,儘管他因地當中顯出來的不一定是這麼──像印度當年很多都是聲聞乘的聖者,所以說這個裡邊哪,密了這個菩薩,然後呢外現那個聲聞相這樣的這種大師,這個論者他並沒有確定指哪一個。那麼下面這個解釋,這個裡邊「言教無教性。此就所發教之業,從體明性故。若淳重心,有無教也。」一段。「無教者。此明業體一發續現,不假緣辦,無由教示方有成用,即體任運能酬來世,故云無教。」這是第二段。「今時經論多云無作,義例同也。」第三段。
下面「《濟緣》釋云」,來解釋。「引問中。性即是體。」這個說過了,下面看「解中三」,那麼這個「解」就是回答上面這個問題,《多論》三歸以什麼體性呢?來回答它。分三部分,哪三部分呢?第一個「初正定體」,正式地來確定這個體的內涵,第一段。那麼第二段我們看那十九頁,十九頁第一行中間斷掉的,「無教者下二」,這是第二段,第二段什麼?「釋名」。第三段呢,這個十九頁第二行過去,「今下三會異」,分三部分。
那麼這個三部分什麼意思呢?再說一下。第一個回答這個問題來,換句話說就告訴你、回答你、解答你這個問題分三部分。第一個你的問題是問什麼?三歸以什麼為體性呢?他正確地、正式地確定三歸的體是什麼,這樣,所以這個提出這個名字。可是這個名字的內涵我們不了解,所以第二個解釋這個名字,經過了解釋這個名字我們就了解,哦!說這個三歸體這個名字所指的內涵是什麼;所謂指的內涵就是我們得到的東西。那麼第三個呢,叫「會異」,就是在不同的經論上面它用不同的名字,名字雖然不同,內涵是一個,現在這裡來會通它。以後你學經論,一看曉得它是什麼,你了解了可以照著經論上頭的去行持,得到它的好處。所以分成三段。
那麼三段第一個就是正定體來解,「初正定體」,正式地,「教無教性」。哪!就是這句話,它這個三歸之體是什麼呢?「教、無教」就是它的特性。這個教無教昨天已經說過了,教就是佛以及菩薩、祖師留下來的經教,經過這個僧伽按照著佛所說的內涵──這個按照要兩點哦,這個我們要了解的。第一個文字所指的內涵,通常這一部分叫作教量;然後這個文字所指的內涵經過他自己的修持體驗,確實有所領會悟證,這個叫證量,很重要!
那麼這個教證二量我舉一個例子,譬如說我們中國很多禪宗的祖師,欸,同樣地你講一句話,講完了就講完了,跑到他手上完全不一樣。我想我們大家都看過禪宗的公案吧!講空,你講的是空,空了半天,空話;他講的空有一種驗證,這樣。然後念佛吧!你講說念佛一心不亂、什麼信願具足,他不一定講,可是念的時候功夫就是到一心不亂,就是到信願具足,臨終的時候先告訴你:啊!什麼時候我要去囉!然後坐得穩如泰山,燒出多少舍利,那就是有教證二量具足,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這個教不是說文字通了就可以喔!因為他教,然後我們領會,領會了以後呢照著去做,這個叫作「作」。對老師來告訴我們的叫「教」,那麼我們學生跟著他去學,照著他如理如量地行的話叫作「作」,這昨天已經解釋過了。換句話說或者叫教、無教性,或者叫作、無作,這個是它的性。那麼經過了前面的教以後,然後你如理地照著去行持去作,這個造作了以後有一種業體留下來,這個業體本身這個叫無教,它有一個特性。這個無教是什麼呢?這是一種特性。所以這個文字先解釋,也許還並不太了解,我們繼續再下去。
說「彼論續云」,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受三歸時胡跪合掌,口說三歸,是身口教」。有一個小註的註解,說什麼叫教呢?受三歸的時候,當然前面還要事先了解它的內涵等等,在我們學《廣論》的時候,前面一定要講教法,了解了教法以後才講儀軌,是吧?所以你不了解之前,講儀軌也沒有用。反過來下面,正受五戒的時候,他也說先也說明這個道理,先要預先練習,然後還要懺悔,這個都要事先準備喲!準備好了,到那時候再到壇上,然後再這個是具儀、對境、作法,還記得不記得?必須經過這種種種的條件。那麼受三歸的時候跪在那裡,然後至誠恭敬地頂禮,那個是「身」;那麼然後跟著師長,師長說──他傳給你,我們也跟著他說:「我弟子某某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是「口」說。從老師告訴弟子來說叫「教」,從弟子本身按照著這個僧伽師長如法地去說,這個叫作「作」,這個叫作「身口教」或者身口作,所作性。
然後呢作的時候「若淳重心」,作的時候並不是只是嘴巴上面跟他唸一遍,通常我們說鸚鵡學語,那沒有什麼多大的意思。而現在呢,了解它的真實的內涵,於是一心一意心裡想:啊!這個正是我要的啊!我是無始生死以來淪落在這個痛苦當中,就是不了解呀!只能跟無明相應,現在了解了,我無論如何不再失去它呀!就像苦海當中已經吃盡了苦頭,忽然有個救命圈,你全部精神去抓住它,這種心情。所以這個淳重!這個心情是什麼?這個時候──無教,作這件事情,那麼這樣的話就是「有身口無教」。
為什麼不說心無教而叫身口無教呢?因為這個論本身是什麼?《薩婆多論》上頭的,《薩婆多論》是次第上來最基本、最基礎的,它講那個都講得不透徹、不究竟、不圓滿。就像我們小學念書一樣,它學加減乘除,小學的加減乘除它的目標是幹什麼?要你深入中學、大學,一步一步上去,然後呢學了這個數學,可以解決所有的世間各式各樣的問題。小則說我們要造一個房子、要造一部汽車、作那個生意,乃至天文上面無所不能解決的這些問題。但是在小學裡面,你告訴他學了這個數學這樣的話,他聽了暈頭腦脹不曉得這些什麼。怎麼辦?老師就告訴你:「這個叫什麼?」「一。」「這個叫什麼?」「一。」「兩個加起來多少?」「二。喔,我知道了!」也許他還糊裡糊塗弄不清楚,他說不定會問:「欸,你看見你爸爸抽不抽菸?」「抽。」「那麼這個──一根香菸。」他假定不抽菸,他問他:「欸,你哥哥吃不吃糖?」譬如這麼說啦!「對呀!那麼這個棒棒糖。」
實際上這個真正的加減乘除的意義只限於這個嗎?當然不是!不過這個地方說明什麼呢?說明就是初初開始的時候,他不能深入裡面的內涵,所以他說身口無教,實際上真正的無教不在身口。那麼這一部分到下面辨別這個戒體的時候,他會說得非常清楚。現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講戒體,叫無作之體,如果這個是歸依的話,歸依體,然後呢受戒的五戒是五戒的戒體,八關齋戒,乃至於沙彌、比丘、菩薩,都是同樣的體,實際上就是我們的心體。
那麼關於這個體,容或我們在座的諸位大家並沒有體會到。所以說舉一個我們體會得到的,好事體會不到,壞事卻人人體會得到。假定我們遇見一個不如理想的事情,譬如我們今天大家很高高興興地在那裡聽經,有一個人跑得來,把我們這裡這整個的氣氛破壞掉了,當然在聽經他們不會亂來。譬如今天過年我們正在這慶祝很盛大地,突然之間一個強盜跑進來,啊!這時跑得來拿著個手槍,把我們身上所有的金銀財寶都搶走掉了,首飾等等的,每一個人穿戴得盛裝。結果你心目當中幹什麼?你心裡面就想盡辦法要把他抓到他,對不對?就是這種。於是你以後看見這個人,你想:欸!就是他。再不然碰見這種情況你會很警惕。事情已經過去掉了,這個強盜跑到這個地方,說不定你到那時候起反抗,他要跟你打架,把你弄傷了,諸如此類。於是你這個心裡面一心一意要抓到他,這樣的情況。
反正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內心當中留下一個影響,但是這個影響有深、有淺。淺的比如我們在這裡,外面有一個人經過了,你看了一眼,欸,對呀!好像有個人經過了,但是你記不住,這個為什麼記不住呢?因為你心裡面是很輕浮地過去。現在這個人是這樣的一個情況,使得你心目當中產生什麼?非常嚴重的一個激烈的狀態,對不對?所以這種心理叫淳重心。如果說有這樣的心理的話,你內心當中會記得非常牢、非常牢。那麼現在呢,我們如實地了解歸依對我們這樣的重大的好處,於是我們一心一意去求,這個淳重心就能夠產生一個影響,這個留在我們的心裡面。這個留在心裡的影響,它自然而然遇緣它會有一種作用,這個叫作無教,這個意思。
「此就等者疏家斷也。」那麼換句話說,他正式地把那個體性說明,就這一句話──教無教。前面這個《業疏》不是說:「有論者言,教無教性。」「此就所發教之業體」,那是疏家,疏家是誰呢?就是現在這裡是南山道宣律祖。而這個裡邊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回答、解答這個問題的是那些印度的那些大祖師,那些大祖師啊,小乘的通常都是羅漢,大乘的是菩薩,這樣,所以他們造的叫作論,那麼告訴我們是「教無教性」。這個我們還是不清楚,所以再下面,那是祖師們,現在這個解釋的祖師這個地方叫疏家,他就是著疏的那個,誰?南山道宣律祖。就說這是什麼?「所發教之業,從體明性故。」教是什麼?就是「能發」,由於他告訴我們的道理所以啟發我們這個。「由教發得無教,故云所發教之業」,由於前面的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於是啟發我們內心當中留下來的這個影響力量,這個叫所發教之業。這個業就是一種力量,我們做任何事情有一種力,有的業是非常強有力的,有的業沒有力量。
那剛才的比喻當中,有個人走過來你看他一眼,你做任何一個行為、任何一個動作這是一個業。可是有的業是無記業,無記就是說不出是善是惡,很弱,有這麼一點影響,沒有真實的深刻的影子。那麼現在這種呢,有很深刻的、深刻的影響這個叫作無教。這個特徵、這個性就是這個特性。現在這個心裡的行為雖然無形的,這個我們人人感受得到。我想這是不用解釋,如果說你們不了解,你們回去隨便舉一個例子就可以。
在這個地方我為了使大家確實明白起見,昨天晚上也說過,今天晚上再說一遍。對我們現在影響最深的──男女、飲食,現在金錢什麼等等。也許有很多年紀輕一點還在學校裡面,好像我們並沒有做過事情,所以金錢容或影響不深,但是飲食這個影響最深。儘管現在不吃,隨便我一講的話,大家口水咕嚕咕嚕就在那兒會……。如果說今天晚上到了個吃晚飯的時間,我們沒有吃,現在偏偏還在那兒講,偏偏又講到一個很美味的東西,大家是不是咕嚕咕嚕口水直流啊?並沒有告訴你什麼,你就會受這個影響。為什麼?因為無始以來有這樣這個作,就是行為,所以留下來心裡這種影響。拿、拿不出來,但是人人很清楚明白地會感受到,不但感受得到,它會推動一種力量就會讓你去──唉呀!你難受得坐在那兒直坐不住,就想去找東西吃。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說無教之前,由教告訴你,然後你照著去做,剩下來的這個,再沒有告訴你什麼,可是它有這樣的一個內涵,留在我們的這個認識的心識當中,這個就是!這一部分就是什麼?就是說第一個「正定體」,正式的。
下面解釋「無教者」。無教者就是前面說,「無教者。此明業體一發續現,不假緣辦,無由教示方有成用,即體任運能酬來世,故云無教。」這個解釋。前面這個其實我剛才已經把那個教無教已經解釋了,那麼但是有一樣東西並沒有說明的──一發。什麼叫一發呢?就是「初念」。「發」,這個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有很多沒有發,現在這個地方發了。什麼是發?什麼是不發?發的是什麼?就發的這個無教之性,有很多不發的,那就沒什麼話說了。怎麼才發?淳重心。換句話說,如果你有這種淳重心的話,淳就是樸,就是專心貫注在這個上面,沒有一點雜念,沒有想其他的事情。這個念頭啊,非常認真、非常殷切,所以這個心力非常地重大、厚重,這樣的心情。那麼這麼一來,於是內心當中全部貫注在這個上頭,這個叫一發,所以說初念。「續現」呢?發了以後啊,它後面繼續地來,繼續地來,就第二念。
說「教猶使也」,教是告訴你;然後「非教使之然」,這個無教啊,不要再告訴你,不要再告訴你,只要發了以後它後面繼續來的,不要再來告訴你,它自然而然任運,自然而然是酬因感果。什麼叫酬因感果呢?這個也解釋一下。
昨天我解釋兩個名字,一個叫願體,一個叫隨行。願就是願望的願,這個願望本身下面有個體,就是體性的體;隨行呢,跟隨的隨,行為的行。那麼什麼叫願體、隨行呢?我們不是聽見了:喔!有三歸這件事情,三歸這麼好啊!是不是大家都願望要得到它?要得到它!那麼現在這個僧伽、僧寶就告訴我們,或者是我們的師父什麼,他告訴你這樣、這樣。「喔,這樣啊!」於是我一心一意地願求,如法如量地這樣去願求,這個就是前面所謂的作法等等。所以根據師長教來說叫作「教」,根據我自己的行為叫作「作」,然後呢這個時候才發。一發,發了以後有了這個體了,有了這個體,換句話說剛才說的,這內心當中就有一種影響力量,那麼這個影響力量,它自然而然遇緣它就──欸,起來了。起來了以後根據這個願的行為,跟沒有願的行為不一樣,這個不一樣的行為自然感的果也就不一樣,所以這個說「任運自然酬因感果」。我要詳細解釋的就這幾句話。
那麼最後呢先說完了,因為「會異」這個很容易,所以不妨這裡先解釋一下。「今下三」,今下就是前面說,「今時經論多云無作,義例同也。」現在的經論上面再不用這個教無教,現在的經論上叫什麼?作無作。所以說「《善生》《成論》《雜心》等」,這些經上面有另外的不同的名詞,普通一般我們現在說無作教體、無作教體。
所以這個前面的文字解釋清楚了,那麼現在要說的就是任運能夠酬因感果,這個這裡仔細地解釋一下。那麼昨天解釋的時候,我們引用《廣論》上面的十二因緣那個,今天同樣地再把十二因緣重新溫習一下。其實不一定用十二因緣,我們可以用任何一個我們所了解的,用業也可以,然後呢用四諦也可以,用十二因緣也可以,不過十二因緣說的這個內涵最透徹、最清楚。那麼這個地方呢,今天黑板上面寫了十二因緣的各支,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那麼這個十二因緣實際上呢,我們流轉生死的整個的怎麼從前一生,到這一生,到下一生,這個三世因果的關係。乃至於怎麼從前一念,到現在一念,到下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