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次 | 036
- 標題 | 18B
- 科判 | 宗體篇 戒法門 歸戒儀軌章 翻邪三歸
- 備覽段落 | P19-L6 ~ P19-LL1 第六項 料簡……不解亦不成故。」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十八卷.B面
我們用一個比喻來說:種子,說這個是前面的宿生,或者今生以前的事情,反正對當下來說都是以前過去的「無明、行」,所以留下了一個影響力量。然後呢,這個種子如果擺在這個地方,前面講感果的集諦的時候說,沒有這個俱有緣,這個種子它不會感果。現在呢,對感果的一種業,感果的這個叫作俱有緣、叫惑。在種子當中呢,比如說這粒種子,有的稻也好、蘋果也好,你老擺在這裡,它會不會發芽?不會!怎麼辦呢?嘿,曬太陽、擺在水裡;如果擺在水裡的話,就是沒有土,它也要發芽呀!是不是這樣啊?就是這樣。然後當然有土的話,更長得很茂盛,沒有土的話,它發了芽不一定長得很好。實際上現在這個地方引發的這個,引發的這個,使前面那個能引之因產生所生果的這個力量是什麼?愛、取,對不對?清楚不清楚?01:26
那麼現在我們曉得了,喔!所以這樣。於是,它再下面有一件事情,一百八十五頁上面,前面這個我們不要去看它了,第三行叫「幾世圓滿」,那整個的現在我們要學的就是在這個地方。說這個前面從因感到果,要經過多少時候,那麼它完成了!「圓滿」就是說,任何一件事情從開頭一直到最後的結果出現,好的也是如此、壞的也是如此。那麼他下面,叫「能引所引支之中間,容有無量劫所間隔」,換句話說,無明、行留下那個識種子,留下來這個種子留下來了,那這個種子是不是馬上感果?不一定!這個中間可能經過的時間無量劫,這個無量劫就不曉得什麼時候了,可能非常長。所以他下面說:「或於二世即能生起,無餘世隔」,還有也可能短到什麼?嘿!二世就馬上生起,這個是能引跟所引。下面,「其能生支與所生支二無間隔」,只要這個能生一起來的話,這個所生是一定會感果。02:47
那麼到這個地方還是我們迷迷糊糊,啊!說這個宿生哪、什麼東西。現在這個不談,整個地很簡單地把這個十二因緣這一支,再重新整理一下,從我們當仁一念來去觀察這一件事情,當仁一念去觀察這件事情。比如今天晚上我們在這兒聽這個課,啊!聽了很歡喜,然後所以呀──這個當然不是無明相應了,為了使得這個無明相應起見,我們不妨說吧!我今天在這個地方的話,「說書」,不是唱歌噢!說書你們曉得不曉得?這裡大概不大有,我小的時候在那個什麼上海,乃至於北平天──他們說什麼天橋還是天壇哪,我也弄不清楚,就是說書,說得……啊,什麼、什麼。比如說什麼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什麼點……什麼唐伯虎、什麼三笑等等,啊!那聽得非常陶醉,就是這樣。03:45
欸,這個情況之下,就是這個是無明之行,然後你內心當中就記牢這個概念,回去了!回去了以後,明天不一定再來,是不是這樣呢?所以別的事情如果忙的話,好、好、好!完了以後,這樣。如果說你回去以後,雖然腦筋裡留下這個印象,你就想:「欸,今天晚上這個真有味道啊!好啊!」你越想越美、越想越美!「白天我要上班,晚上非聽不可!」就是這樣。也許你只是想到:「今天這個滿有味道!」這個是什麼?僅止於「愛」。下面剛才「取」的行相大家清楚,對不對?取是什麼?就是說你不是僅僅說覺得這樣,啊,覺得這個越想越有味道、越想越有味道!策動你這個力量來了話,以後你回去想:「明天晚上這個可以不做、那個可以不做,還要去聽!」結果偏偏回去的時候,還有其他的因緣促成你、促成你的話,你第二天非來不可!如果說它不促成還不一定來。04:51
這個就是集諦當中的「集、因、緣、生」當中,我這地方順便說一下。這個集一定感果的話,它不僅僅是要集噢!因、集、緣、生,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有四個,說集諦四個行相,如果弄不清楚,今天晚上聽一下,大家就很清楚了。「因」就是剛才說的這個能引這支,如果不經過集的話它不一定感果。「集」呢,就是經過了愛緣取所滋潤了以後強大的力量,它一定會生的。可是一定會生還要什麼?還要一個「緣」,還要助成功它的緣。什麼緣呢?比如說,我今天晚上聽了以後回去說:「我明天一定還要來聽!明天一定還要來聽!」至少要等到明天晚上,對不對?萬一明天晚上忙得不可開交,你不行!所以前面這個因緣沒有了的時候,對不起,這個果不會現起。05:51
對我們現在來說,儘管你造了一定要感果的力量,可是這一生有很多現世就可以;有很多,比如說我造的這個惡業要投畜生,那這個身體非死不可,這一生不會立刻轉;當然說絕端狀態當中,這一生轉都有可能。再不然,我造了善業,同樣地說造了生天之善業不一定馬上去,造了往生之業不一定馬上去,一定要這一生的壽命完了以後才能去。這個也都在所謂「緣」當中。這個集,這個「因集緣生」就是這樣。所以這個緣,因集緣生當中「緣」哪,往往是有的時候捨掉前面這個什麼?捨掉什麼?就是前面這個以前往業所感的這個,到此為止,然後你這一生所集的有,它再新現起。所以說這個情況是什麼呢?就是說,假定說這個能引的這個概念,經過了這個愛緣取滋潤,一定感果!07:00
那麼到這個地方,我們曉得,那你只要不取那就不就行了嗎?但是這個愛、取之間的行相很細微,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在這個取上面,真正重要的在愛上面。這個話怎麼講呢?這個話怎麼講呢?現在我們不是「常勤觀察」嗎?所以現在它每個地方對我們持戒成否,絕端重要喔!我們一生每一個人在什麼狀態當中?也可以說以各種不同的情況來說,佛法當中來說就是有一個特別的名詞叫現行──現在的心理行為、心理狀態。分兩方面,一個是每個人自己、自我,我的五官、心識,然後對這個境;或者說我們在這個我們所依靠的這個說依、正,這個依、正互相交涉,產生我們的生命活動的內涵,對不對?這個依報就是我們所對的境界,我們整個的都在這個境界當中。那麼為什麼有這個依、正?這個就是說我們前面的果,這個是以往所感的果,這個果啊──果報。08:31
那麼在這個十二因緣當中叫作什麼?「識、名色、六入、觸、受」,到這個地方為止,這個包括在生支當中。就是生、生些什麼?就是生這個嘛!生的過程當中,先是這個結生相續的第一剎那,這個叫作入胎識,入胎識,然後這個入胎識盡一生一直永遠在喔!永遠在,並不是單單入胎一剎那。然後下面叫名色,名色當初的時候,就是入胎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沒有東西,就是名色。所以這個十二因緣的圖上面,是名色啊,一條小船,然後幾個人。這個意思是什麼?就是從這一生度到那一生去,它的意思就是這個樣。那個時候,從前一生到那一生,已經從中陰而進到另外一個狀態去了。可是那個時候它本身也沒有什麼能力活動,而且所對的境界只有兩樣東西,就是一個心理的、一個物質的,這樣。而這個東西也同樣地對我們一生;如果當一念當中的話,當初接觸的時候,你就是說這個心接觸那個物的時候產生的這一念,分不清楚仔細的東西。09:45
六入呢,也就是說在這個十二因緣就一生來講的話,慢慢地說這個胎兒成形了,六入了;那麼對我們現在一念當中,就是你這個時候,你眼睛去看、耳朵想這件事,如果耳朵聽的話,你其他的神經都跟著它,換句話說五根跟它相應。平常我們這個意識當中,不是一個獨頭意識跟五俱意識嗎?換句話說,這個六入就是五俱意識都跟它,五俱的話一定跟著第六意識相應的,那個叫作六入。10'17"
然後觸,下面的感受──受就來了。所以拿我們這個正報去領受這個依報的一切,是不是我們一生都在這個裡邊?我們一生都在這個地方。而這個受有幾種受法──樂受、苦受、捨受。好的東西,哎,歡喜它!不好的東西,苦的!還有呢,說不上來。我們整個的一生當中是不是全部都在這個上頭?這個是盡形壽,實際上盡未來際,盡形壽就在受當中。現在怎麼辦呢?盡形壽不受。怎麼不受法?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何不受呢?所以叫「觀受是苦」,就是這個,佛法真正告訴我們的。11:10
那麼前面我們觀察,這樣觀!現在呢觀察,原來說當這個境界一現起的時候,你不是要跳出痛苦嗎?要脫離痛苦嗎?那個痛苦的因在哪裡?你要去掉它,真正重要的──釜底抽薪,從因地下手。所以當一對境的時候,你就應該察覺得到,對境的時候來不及了,所以要先學。學了以後內心提持:「嗯,對!」然後你提持了以後當對境的時候:「這下我了解清楚,啊!這一下我可不上你當了!現在我是正皈依法,這是皈投依靠,這是我所依靠之處。」這個「皈」有意思了──白反!以前一片無明不懂得,現在反過地來,這個正確的,這是我正確依靠之處,這個皈依是這樣。所以你證得皈依之後的話,內心當中應該有的量。那麼這個要怎麼辦呢?常勤觀察!觀察是觀察這一個,清楚不清楚?這樣。12:12
所以如果說大家如果了解了這個,當然你心裡面很清楚,然後對境的時候就來了!前面我們不是說,整個的修學佛法不外乎什麼?三學。哪三學?戒學、定學、慧學,它或者叫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戒是捉賊,定是縛──綁住,慧殺;還有呢,論上面就告訴說,戒是破煩惱,定是綁住它,慧把它消滅掉。怎麼綁啊、怎麼破啊?所以在以前說起來很可笑,我自己現在想想,是越想越慚愧、越想越苦惱,但是也很高興。剛出家的時候,總覺得:「唉呀!我定力不夠要學定。」我現在才發現真正修學佛法,戒最重要,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根本哪!定之所以要學的話,就是把你的觀察的力量要能夠延續、增長,這個才要學定。否則的話單單我學定,這個就算你得到了定,如果你沒有智慧的話,那是共外道的。得了八萬四千大劫的非想非非想定,完了以後,還再掉落在生死輪迴當中。你在定當中的八萬四千大劫等一剎那,一模一樣呀!你沒有破煩惱的力量啊!這是我們並不了解。13:44
所以修學佛法真正重要的是戒,還是智慧,這個戒當中還非要正知見不可。有了這個,然後定這是絕端重要。所以這個經上面說得很清楚,這個像什麼?燈籠一樣,你單單這個燈在風中,風燭當中啊──我們在無始的無明這個強大的境風當中,你沒有定,對不起,這個戒沒有用,所以要學定。現在我們不要正確的知見去學定,對不起,這個定很可惜啊!得定非常難,結果忘記掉把那個定用在最好的地方去的話,這是個大浪費!你了解了這一點,這個定是無價之寶;不了解這一點,這個定真是個大浪費。對不對?大家想想看!所以這個叫定,是說共外道的,而這個戒跟慧,這個才是不共的佛法,這是我們應該清楚的。14:38
所以現在這地方不管你用什麼,用四諦去觀察也可以,用十二因緣去觀察也可以,用戒來說也可以,用三十七道品也可以,說來說去一件事情──你內心當中一起,曉得是什麼。不過從戒上面說,它是從根本地方告訴你:哪!你要戒些什麼啊!這個是真正的觀察啊!為什麼叫「違皆制犯」呢?他不是說嗎?化教只講一個道理聽懂了就算了;制教的話,對不起欸,你照著去做有無量的功德,如果你不照著去做的話,你是不是隨順著無明又走啦!隨順無明走嘛,當然嘛!你要曉得這個心體的一念本身,不是那樣、就是這樣。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幾世圓滿哪?就是這個樣呀!快則二世、慢則三世,整個的都在這個上頭,一切法界一切有情一生都在什麼?受支當中,這個果報當中。15:36
那麼我們凡夫並不了解這個真實的內涵,所以一定是隨順著無明──集諦,就這樣去做!所以當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一定不了解的話,以愛支相應。所謂愛支相應的產生的就是什麼?不離愛、乖離愛,另外跟捨受相應的;不離愛──貪,乖離愛──瞋,捨受相應的──癡,就是這個!現在學佛的人了解了這個,那所以這個正知見是知這一個、見這一個,所以觀察是觀察這一個。所以前面不是說「智人初受歸時,專心緣此」,啊!原來這樣,那我現在了解了!以前我上了這個大當,想不到這個專門騙我,現在不受它騙!境界還是境界,可是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到此為止。16:31
所以說,到受支為止它是前面一重因果,這是我們莫可奈何的;而現在的起心動念的愛支,這個是將來之因,我們真正的努力從這個地方努力起的。所以他教我們四念處啊!「受是苦」。那為什麼「身不淨」擺在第一呢?那我們最難放得下的就是這個,在你沒有正確了解佛法之前,先告訴你這個,讓它放下來,主要的整個的中心就在那個受支上面。那為什麼受支呢?它就告訴我們「法無常」,這個是它的根源。這個四念處這個地方不談。17:09
所以我們了解了這個以後的話,那了解了:喔,正知見是升沉樞紐,可是這個正知見本身要怎麼?要如法行持,所以行才對。那為什麼要戒呢?你同樣的行,得了戒以後的話,同樣的行,得到的功德是無量無邊,善法的話非常有限,這個是兩個的根本差別,這是兩個絕對根本的差別!所以說快則是兩世圓滿。兩世圓滿為什麼?也就是你一直在這個什麼?一直增長這個,增長染污之業,把這個增長嘛就兩世圓滿,圓滿這個染污的痛苦。現在戒法,你把握住這一段話,就這個增長,這個是它最最重要的!18:00
這是我們在這個地方所應該的,如果大家了解了,真的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的話,天下我相信沒有一個人例外的,要嘛他是白癡不懂,只要腦筋有腦筋的人哪,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他一定說只有修行好。當然實際上因為這個無始的無明的力量還很強盛,所以我有一天跟大家說過,真正的能不能修行,關鍵在哪裡?在懺悔。你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還有一樣東西擋住──這個現行的力量非常強盛,如果這個現行不破的話,對不起,現在滿好啊,回頭沒有用!原因是因為你現在的始終都在受、想兩支當中,那個行不相應;行是無明相應的這個現行當中,整個地被它掩蓋住了。18:56
關於這個部分不細講,至少今天告訴我們說,現在我們應該的皈依、應該做的事情是怎麼個做法,大家清楚不清楚?但願這個地方的話,每個人好好地認真地去,不是說我們馬上得到它,至少你弄懂了以後,將來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這一生絕對有希望!同樣地,念佛,念佛為什麼說戒最穩呢?因為念佛的只得皈依之體,念佛來再加上那個五戒的話,那當然決定、決定……你懂得了這個道理是念佛的話,得到皈依之體,皈依之體本身的話它可以保證不墮落,但是不一定保證往生。你得到了戒以後的話,這個功德又不一樣。所以皈依之體叫作有善而無戒,後面戒的話,戒跟善是有完全不一樣的內涵在,你立刻就比出來。所以真正講到那個制教當中,換句話說如理如量出來的話,就像大家算錢一樣,不是說很值錢,你那個值錢到底一萬還是一千萬、還是一百萬啊?他每個地方很清楚、很明白地,這個質、量沒有一點含糊,這個今天晚上簡單介紹這個概念。下面還有一些,慢慢、慢慢地要一步一步地來說的。20:25
第六項 料簡
那麼再看第六項料簡。這個料簡比較簡單,所以今天晚上就把那個三歸那一段講完。料簡最後一個,就是說怕大家又混雜、弄不清楚,再簡單地重新地把它仔細地抉擇簡別一下。20:44
《羯磨》註云:「此但受歸法,無有戒法。故《母論》云:三歸下有所加得歸及戒,若無加者,有歸無戒。」
說前面講的,就是歸法──三皈依沒有戒。那麼這個《毗尼母論》上面就告訴我們:三歸下面還「有所加」,那就得戒。比如說:「我某某,我弟子日常盡形壽皈依佛,為『幾』分優婆塞。」你們如果受戒的人曉得,對不對?為少分,或者一分,什麼少分、多分、滿分,大家記得不記得?這個「有所加」是加這一個。如果說加一分,那你就是一分優婆塞,得了一戒,多分就是得了四戒,滿分得了五戒。如果沒有這個,那就是什麼?就只有歸,沒有戒。下面說這個。21:53
《業疏》云:「《多論》。問:稱於佛法不稱僧者,乃至互少,得成歸否?答:不成受也。」 《濟緣》釋云:「乃至互少謂但稱佛而不稱法,或稱法僧而不稱佛。」
那麼他又有個問答簡別,說:假定說我們單稱佛、法不稱僧,不一定說,「乃至互少」,換句話說也許少了一個僧、也許少了一個法、也許少了一個佛,三者當中任少了一個得不得呢?不得!22:28
這裡對我們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概念。大家記得不記得蕅益大師說的一句話,也許你們並不一定了解,因為到後來,這個佛法慢慢地衰頹了,所以往往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大家都做得不一定能夠如法。也許是這個出家的法師不如法,也許出家的法師很如法,這個在家的那個居士不一定了解得清楚,乃至於有種種的誤解什麼等等;教也許也不一定教清楚,學也不一定學得好。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有一種情形──說要嘛全不懂,懂了以後覺得「啊!佛很了不起;法也好;僧,嗯……」下面「嗯」是什麼,那就不去管它。至少對我當年也是如此,自己究竟怎麼樣,自己不知道。我尤其是慚愧,因為我是個專業人員都做不到,所以我在這裡不敢要求你們,但是這個道理我一定要說得清楚。23:37
所以往往覺得佛是要仰望的、尊敬的,法是要學的,僧嘛,嗯,慢慢再說。對不起,這個不行,這個不可能!僧是什麼?僧團,是盡法界一切跟這個相應的這種行持者,乃至於他那個形相都是。所以蕅益大師那時候說,你不可以這樣的話,你不能說:「哦!歸依某人。」這個錯了!假如你歸依某人,倒不如說「歸依佛、皈依法、結交一大德可爾!」結交一個大德,結交了某一位法師,不是皈依三寶。這個清楚不清楚?24:14
所以個人的緣是不盡相同,比如說,我是現在學戒的,那我覺得哪一個戒最了不起,噢,說弘一大師、慈舟大師,那我皈依他。我念佛的,那我皈依印光大師;我參禪的,找虛雲老和尚;學教的,太虛大師。那沒關係!可是他每一個所真正地皈依的僧是什麼?盡法界統統包含在裡頭!我們要了解,由於這個法師──那一位特別相應的,指導你從這個地方進去。進去的門是不同,你要學的內涵是圓滿的,我們絕對不能因地當中先把這個把它弄壞,這個清楚不清楚?所以這個是我們眼前應該了解的一個事情。所以他下面,這個所有說的都無非是這個。25:07
《業疏》又云:「又問:得從三師各受一歸否?答:不得。」
而且也不可以從三師,這哪有從三師,這不能分開的!尤其是在《涅槃》上面說得很清楚,就像戒法一樣,言有次第,是行不前後的,隨成一行,四義整足。現在這個地方,隨成一行,三義整足──佛、法、僧絕對整足。所以你不可能跑到這個地方皈依一個、那個地方……這個不行!25:39
《濟緣》釋云:「三師各受答不得者,人法俱異故。」
既然分開來的話,當然不行。我這地方舉一個比喻來說,比如隨便說鋼筋混凝土,那一定是鋼筋、混凝土、模板,然後水泥倒下去;現在呢鋼筋放在這裡,模板放在那地方,水倒在那地方,這怎麼一回事情啊?當然不行啊!說那個米、水、火要擺在一塊兒,那這個燒成飯哪!米在米店裡,水在水廠當中,柴火在炭行,三樣有了,行嗎?這是說笑話,但是也是事實,我們要了解。所以前面說具儀、對境、作法,一點不能錯。再下面:26:25
《業疏》又云:「又問:得一年半年受否?答:得隨日多少受三歸也。」 《濟緣》釋云:「彼宗五八局時,三歸通故。」
那麼又有一個人問,說:「它不是盡形壽?那我這麼不是這樣盡形壽,可以嗎?」說:「可以!」這個可以,他下面有一個解釋:「彼宗五八局時,三歸通故。」這個有不同的說法後面會……這個薩婆多宗(實法宗)一種說法,成實宗一種說法。《四分律》是成實的,但是後面它兩樣東西都列在那裡。至於說為什麼這樣,那到後面我會詳細說明,所以關於這個部分還留到後頭,留到後頭。否則的話,我們說:欸,那裡怎麼說的;那裡萬一不這麼說,怎麼辦呢?後面了解了以後你「用捨任緣」,哪一個都好,只要用對!27:29
《業疏》云:「五趣為言皆得受也。除報重者,自餘山間空遠輕繫地獄皆成三歸。除不解者。」
那麼說,這個受三歸啊,「五趣」,換句話說,這個我們六道當中把修羅除外,也可以說把那個修羅加在天道當中,所以或者叫六道、或者叫五趣,整個三界之內都可以受。不過有一類,「報重」,這個報重的不行!什麼是報重的呢?地獄當中那絕端痛苦,對不起,他那心智非常地,在這個絕端的、絕大的苦受當中。還有呢,畜生牠那非常癡重,其實人,每一道都是這樣的喔!同樣的畜生當中,如果說龍屬於畜生一道,可是龍絕對可以,乃至於鬼趣當中有很多也可以。天趣,天趣的報重的就是無色天,啊!那個心識絕對不可以;然後欲界天的,他那享樂享得太痛快的話也不一定。28:46
所以下面的「自餘山間空遠輕繫地獄皆成三歸」,那個是不同的地方,山間的話通常指什麼?指鬼道,然後呢指乃至於畜生等等,這樣;空──天空當中、遠處;輕繫的話,他只要並沒有很嚴重的,對這個對於前面說的報重來說,他那個繫縛比較輕一點,乃至於地獄裡邊也可以。不過有一個──「不解」,如果不了解,不行。注意!這個地方的了解前面已經說過,不是說,哦,說一些文字了解,是內涵,內在的這個內涵相應。29:30
《濟緣》釋云:「修羅遍在五道故但云五趣。除報重者別簡下趣,以人天二趣自可受故。文舉輕獄,鬼畜類知。除不解者通簡五趣,以人天不解亦不成故。」
那這個很容易懂,就算人天道當中,如果你不了解還是不行!好,那麼到今天為止的話,三歸部分講完。好,今天就到這裡。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