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十卷.A面
於是到後面所謂通教、什麼別教、圓教,或者是下面是小、始教、終教、頓教、圓教,所以講後面那些東西的話,他漸次深入。漸次深入,它這個律已經有了,他停在那裡不講,一直等到講到最後究竟圓滿,又重新回過頭來講小的,所以叫作「重扶」,這個裡面有很深遠的意義在。
講理論的時候,是,告訴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漸次上去,於是讓我們認識究竟圓滿的這個構架。認識了以後下面該如何呢?行持。所以前面是立見,後面的起行。立見的時候,從小一步一步上去,所以小的那部分戒講了,只講這個;然後這個內涵是越來越深廣、越來越深廣,講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了回過頭來,對那些想走究竟圓滿的路子的那些人,要講他的「行」了,那個行還跟小乘一樣,所以叫作「重扶」,這個就是《涅槃》的真正意趣。如果你了解了這個,然後你回過頭來看,我們就不會說:哎,我是大乘行人,那個小乘的戒不要管。錯了!小乘只管自己尚且這麼嚴密地認真,像大乘,你要管法界一切眾生,你這麼小的地方都做不到,你還談什麼大呀!不過,這個道理,這裡現在暫時不提,只是簡單地了解一下。繼續看文:
學者臨文,無宜混濫。良由以小望大則大小懸殊,以大攝小則小無不大。故《事鈔》引《勝鬘經》《智度論》並以聲聞毗尼即大乘學,又《戒疏》所引《大集經》中五部雖異不妨諸佛法界涅槃,又引《無量義經》云法水一也江河井池分其異耳。今宗準此諸意,並以圓意用通律乘。
這地方停一下,說現在我們學的人,真正的「臨文」,在開始學了以後,注意喔!不要「混、濫」,不要把它混雜,一混雜就弄亂掉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我們要了解一下。我們往往覺得:那就是混亂了,多了以後混雜了,那好啦,就是簡單!這是一個辦法,是一個辦法。但是這個簡單的結果,往往容易造成將來挖馬路的這個後遺症。大家清楚不清楚?反過來呢,那麼你說:好了、好了,我多。多了以後呢,混又濫、雜,無下手之處,變成空談戲論,於是戲論紛然亦毫無意義,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弄得清楚、弄得清楚。
所以昨天曾經說過了,我們這個道宣律祖是功在萬世,繁而不費。還記得不記得四句?雖然繁,不費,就這樣,乃至於是參而不亂,幽而不隱。這個我們就牽涉到善知識對我們太重要,我們學任何東西,你必須要有很正確的認識,那要靠圓滿的這個傳承、師承。因此這麼一來的話,我們能夠,欸,能夠一開頭的時候把握住全部。所以他警告我們說,現在不是說碰到哪裡就是哪裡,你要圓滿地認識,那個時候注意:不要混、混雜,不要濫。
於是在這個地方特別指的,就是剛才整個的內涵當中大小。說「良由」,喏,你從小的那一方面去看的話,對不起,那這個「大小懸殊」,所以印度當年小乘會對這個大乘這麼排斥的原因。但是反過來,你從大的地方去看的話呢,「以大攝小則小無不大」,從大地方去來看的話,沒有一個小不是大。比如說我們現在造這個摩天大樓,造那摩天大樓從哪裡蓋起?最小的基礎蓋起。蓋完了以後這個基礎是什麼?摩天大樓的基礎,哪有一個地方是不大的!我們住在那個頂樓,實際上,妙咧!你那個頂樓可以不要,基礎不能不要耶,對不對!你住在那個頂樓是不是你也住在基礎上面?是不是你這個大,缺不了一點點的小的,對不對?所以他說從大地方去看,則小無不大,這不是個空話啊!我們任何地方都是如此,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前面所以把那個深淺等等,簡單告訴我們的根本原因在這裡。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最苦的就是莫過於此,尤其是大乘佛法,啊!講是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對前面這個很多基本概念把握不準。所以說小嘛,又不甘心,結果弄了大,大了以後呢,又混、又濫,不知如何下手,不吵架算是好的。說我要修行,關起茅篷來修,修了半天沒有方法,這是我們現在最大的損失。這也是我自己最痛苦的,也可以說代我自己保護說:哎喲,一番好心。結果對不起,那個好心雖然是好心,那個好心雖然是好心,你沒有正確的方法──這個「人」可以原諒你,「因果」、因果上面這個好心,對不起,你好心沒有正確的方法,你沒有辦法。不能因果說,你好心,好、好,還讓你成佛,天下沒有這樣的事情,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在這地方特別像……雖然像這種事情,平常我們常常說的,可是現在同樣的一句話,它有它的真實的內涵哪!以後大家注意:大小彼此之間只有相輔相成,而且必須如此的理由,絕對並沒有大家個別互相你爭我奪的這樣的關係在。除了大小以外,彼此宗派其他的一切一切,無非都是如此!
下面呢引證,特別引證說《事鈔》,就是《行事鈔》引那個《勝鬘經》跟《大智度論》。他所以引這兩個,這地方我隨便……事情雖然小,我也隨便點醒一下。那個祖師引的時候都很清楚──經、論,他不會說要引一大堆都是論,要引一大堆都是經,除非有必要,否則次第很明白,大乘是大乘的,小乘是小乘的。《勝鬘經》是大乘經當中的這個比較圓滿的說法,《智度論》亦復如是。所以他說「並以聲聞毗尼即大乘學」,你明明不是大乘的經、大乘的論嗎?他就說得很清楚啊!哪,就是這個聲聞毗尼,這是小乘的這個戒律,就是大乘我們該學的呀!
除了這個以外,所謂《行事鈔》以外,後面又有一個《戒疏》。《戒疏》啊,就是《戒本疏》,《戒本疏》當中又引《大集經》。《大集經》上面也說佛懸記說:「最後我(佛)走了以後,涅槃了以後,這個戒法會分五部,雖然分五部但是都是戒。」所以那個時候佛已經懸記了。最後「不妨諸佛法界涅槃」,你只要照著這個路一步步走上去,你還是走到最究竟圓滿的,說佛的法界涅槃。平常的涅槃境界小,法界是究竟圓滿的涅槃,它是名字不同。也相當於說小學、小學──欸,這個是說中正國小,那個是松山國小,那個是私立小學。制服容或稍有差別,但是念的內容本身一樣,你只要念過去,到最後究竟一樣的,這是我們應該了解。
然後又特別引《無量義經》,《無量義經》就是佛說《法華》之前的先入無量義處三昧,這個有他的一個特別的道理。佛說無量義,但是總一個空,這個地方出一切。說法水是一也──同樣的法水,只是不同的地方,江就江水,河就河水,井、池。那所以差別是你的容器的分耶,不是法的不一樣耶!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以後,說「今宗」,我們這個圓教宗,「準」這個上面的種種經論告訴我們的內涵,然後用圓教圓滿的意思來會通這個律乘。會通那個律乘,於是變成功我們今天的圓教宗。最後下面呢,這段話叫是破邪,平常我們都是立正、摧邪。
如昔光師直以《四分》判屬大乘,太為浮漫。近世相承以為至說,此全不曉大小分齊。或有不許分通,專判為小,此又不了假實兩宗教之優劣。過猶不及,此之謂也。」
那麼他最後呢就是正立,所以立正以後,他下面簡雜破邪,錯誤的這個概念就指出來。「昔光」,那後面註解,「光」就是北齊的慧光律師。真正說起來,這個慧光律師是道宣律祖的這個傳承的師長喔!換句話說,談到法的時候,哪怕是師門,你不圓滿的地方,他照樣一一要指出來,說得清清楚楚,這樣的!同樣地,實際上我們四分一宗,四分一宗的不圓滿的地方,經過我們道宣律祖也指出來了。所以我們要了解,從這個地方看那個祖師的心意,他絕對是這樣,絕對不是祖師不懂,後面會說得很清楚。不是祖師不懂,只是條件不夠,說了沒有用,所以跟我們相應的那一部分說到這裡為止;後面的人夠條件了,然後一步一步告訴你,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比如我們現在世界來說,我們總覺得:哎呀,現在這個開發得不得了,前人所不懂的。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假定說前人沒有這個努力擺在這裡,憑我們這一代短短的幾十年,我們有可能把我們認識的領域推展到這個範圍嗎?不會!對不對?假定說我們的老祖宗沒有造字,那都文字都不懂耶!假定我們老祖宗沒有制定那個法令,我們不是一樣野蠻民族一樣嗎?儘管你腦筋好,有什麼用啊!我們應該了解的這一點。所以我們看見那個破邪,以為是覺得前面的不對,錯了!所以一開頭的時候,我們很多小地方都應該注意。那麼所以這個慧光律師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這個《四分律》是從他那地方開始的。
實際上,慧光律師另外有一個,我們中國以前有一個「地論宗」,現在大家不了解了。攝論宗、地論宗,那就是華嚴最早的一個開宗創派的祖師。後來他那個地論的真正究竟的意趣,都被華嚴攝受,發揚光大,所以它就消失掉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祖師。那麼那時候他怎麼說呢?他說這個「《四分》判屬大乘」。這樣一來太浮漫了、浮漫了!《四分》是什麼?欸,是過分的小乘教,它能夠引導這個小乘過渡時期,就這樣。像我們上高速公路那個引導一樣,那時候還沒有正進入高速公路,可是已經靠近高速公路,透過這個上去必不可少的,你把直接看成高速公路,那不對!所以在沒有到的時候,你不妨說,是;究竟意趣來說,那差一點,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他說「近世相承」,道宣律祖那個時候,大家說:哎呀,就是這樣了!那個並不正確地了解大小的完整的這個齊限。那另外有一類呢,他又固執得很,「不許分通」,於是「專判為小」,那又不了解這個真實的內涵。「過猶不及,此之謂也。」那麼這個話是我們中國古代的孔老夫子說的:「過猶不及。」過猶不及到底孔老夫子說的什麼,我也不敢肯定,反正是這個是儒家告訴我們的一句話。
第三節 顯知由徑
- 顯知由徑中分為五項
- 一聖道本基
- 二戒有大用
- 三略解名義
- 四優劣有異
- 五重受通塞
第三節「顯知由徑」。那麼前面第一個是名字說出來,「示相彰名」;第二個呢,「略辨教體」,約略;第三,現在呢,好,怎麼進去、怎麼進去,以及它這個有一些真實的什麼內涵。分五項:聖道本基,戒有大用,略解名義,優劣有異,重受通塞。我們一個一個看一下。
第一項 聖道本基
說這個是作為聖道的根本。實際上這也是道,道當中的基礎,道諦當中的,這是通達那個,從凡夫通達到聖人境界的這條道路當中的根本,本就是基。
《戒疏》云:「斯乃大聖降臨,創開化本。將欲拯拔諸有,同登彼岸。為道制戒,本非世福。」
這個文字容易懂,下面看一看,唸完了一起解釋。
《行宗》釋云:「為道者通而為語即指三乘。推佛本意,下至翻邪,終為一實而作前引。況經開會,殊途同歸。《涅槃》重扶,無非顯性。今明為道,專指佛乘,止息化城終非本意。故知化本尚非二乘,豈為世福而立斯戒。」
這個說明,先看那個《行宗》的解釋。「為道者」,這個道就是苦集滅道這個道,那麼現在整個就是佛道的這個道,整個的佛道。那麼佛道通指三乘,三乘都包括在裡頭,小乘、然後中乘、大乘統統。不管是哪一道,無非是攝化的方便。就究竟意義來說,所以說「推佛」,我們推測佛的根本意趣,那不要說三乘,乃至於翻邪三皈。這個翻邪三皈就是有別於……這個三皈,有五戒也是三皈,八關齋戒也是三皈,然後呢十戒就是沙彌、沙彌尼戒也是三皈,後面這個具戒不是三皈噢;說最起碼的,換句話說。這個最起碼的目的何在?「為一實而作前引」,無非是為了最究竟圓滿的這個道路而作方便。
「況經開會,殊途同歸」,它本來就是這樣,何況又復明顯地說開權顯實,他告訴我們所有的各種方法,目標都在這裡,所以不同的殊途同歸一實。那個就是《法華》上面說:或者是一合掌、小低頭,無非最後究竟圓成佛道。大家還記得《法華.方便品》上面那個偈頌嗎?「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他先是告訴你,說這個、這個、這個……是一大堆,乃至最後,最後這樣、這樣,乃至於一合掌、小低頭,乃至於散亂心跑到廟裡說:「哎呀,阿彌陀佛。」你就這麼一下,究竟也圓成佛道。這個就是開權顯實,不管用任何方法,適應不同的根性使用的方便,最後都引導他究竟圓成佛道,佛出世的目的在這裡。釋迦世尊在《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不但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過去諸佛已說這樣,現在正說,將來還是說這個。那麼最後「《涅槃》重扶,無非顯性」,最後顯出根本意趣來。
所以「今明為道」,現在我在這裡講的道,是「專指佛乘」,這也就是圓教宗的特別意趣。於是說,「止息化城終非本意」,這個化城就是《法華經》的〈化城喻品〉上面講的,中間三百由旬的這個化城,指聲聞乘來說。知聲聞尚且不是本意啊!所以「故知化本尚非二乘,豈為世福而立斯戒。」它前面這個有道理的。所謂二乘已經出世囉,尚且不是根本意趣哦!那當然等而下之的為世間,難道還會做這個嗎?世間所以開五戒、八戒,目標還是一樣的,引導你到究竟圓滿這條道路上面去,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這個是聖道本基。
他為什麼這個地方特別強調呢?因為這個「本」,我們現在學的是《在家備覽》,也可以說是為在家人說,也可以說我們真正進門的下腳第一步,這個第一步,就是要準備通到最究竟圓滿的地方去的。所以「由大望小則小無不大」,那麼現在把這個內涵正確地告訴我們。告訴了我們以後,我們內心當中隨時隨地──因、因!注意啊,一切無非都是因!你要圓滿的果嗎?因在哪裡?起心動念。
因此,我的老師也告訴我,我現在常常這樣說。以前我常常說,總客氣:「哎呀,我是不行啊!」我老師告訴:「你謙虛要的,但是我建議你不要說這個話。」怎麼說呢?我告訴:「我不行誰行哪!」但是不要說出來,說出來不是一個瘋子嘛,就是個狂夫。自己告訴自己:「我不行,誰行!」所以你看印光大師,儘管他是告訴我們:「欸,是末法了,念佛。」但是他處處地方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印光大師用儒家的,儒家嘛就是三代的。現在我們學佛,我們怎麼說?「釋迦世尊如是,阿彌陀佛如是,有為者我亦如是!」說我念佛,為什麼念佛?我要學阿彌陀佛。我們應該有這種心理呀!不是說我現在學到他,現在是不是應該下因啊?對!你還沒做,已經下了個焦芽敗種的因,請問你將來結什麼果啊?道理不是很簡單嗎?對不對?清楚不清楚?所以說,正因為你下圓滿的因,所以你走的時候你就不狂了。如果說走的時候:「啊,我就是阿彌陀佛!」那你是一個不是瘋子就是狂夫,談不到學佛。這我們必定應該分得很清楚,所以前面一再地方告訴我們哪,不要混、不要濫,都從這個地方說。
所以平常我的老師,以前我也這麼謙虛說:「哎呀,我是不行的啊!」說:「你不行,不要開口;不行,好好努力學!」當時我聽了,哎,吃了一個悶棍,現在慢慢地了解了。對嘛,正因為如此,所以你跟著老師學,這樣。他常常告訴我:「我不行,誰行?」可是他不要講。以後慢慢、慢慢地清楚,慢慢、慢慢地越來越清楚。當你有了這個心情了以後,你自然而然不會被挫折所敗。
我想我們很多修學佛法的同修都有這個經驗:佛法好啊,啊!實在好,美不可言!然後進來了。一進來了,第一件事情,一頭霧水;再下去的話,心灰意懶,唉!什麼叫一頭霧水呢?看看三藏十二部,我們跟人家比,說天主教,「你說了半天──一本《聖經》,你看我們佛教三藏十二部!」跟他兩個人諍論好像很光榮、很有面子;關起門來自己一看的話,我的天,不曉得如何下手!這就是一頭霧水。來了!做了,然後看見裡邊是,啊!一片混亂。
現在,我的心情不一樣!是不是這個狀態改了?沒有,完全一樣!我現在了解,什麼?業。既然是業,業是哪來的?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業是你自己造的。我以前沒有造這個好的業,所以現在這個情況,了解了,正是我下手之處啊!我不會跟天主教、基督教說:「你看,你只有一本《聖經》,我有這麼多!」不說!「欸,不錯,你還有一本《聖經》;我,還要更多。」《聖經》我還可以馬虎一點,這個三藏十二部我不跟你馬虎,與其跟你兩個人說是非,關起門來我好好地摸,第一個心情就不一樣。
摸進去摸得不對,摸得不對,我把我的失敗的經驗告訴他,欸,為什麼摸不對,就是沒經驗;摸錯的這個經驗,就是我以後真正成功的本錢,第二次不會再錯啦!所以摸錯一次,我覺得我又獲得一個經驗;摸錯一次,我又獲得一個經驗,我就可以改善了!別人做那個事情,一開始做,想得很好,做了不行;我做了幾次以後,我曉得錯誤在哪裡,我就不會再犯錯啦!這心境就不一樣了。所以我越挫越勇,在表面上看起來一無是處,我內心上面很清楚。哪裡來的?哪!就是這個,兩樣事情,你們記住──「見」是師長給的,借他的眼睛,「行」是要靠我們兩條腿;你去跑、跑、跑、跑的,你的眼睛也開了,就這樣!
所以我們現在繼續地看這個,儘管我們在家,儘管現在翻邪三皈,儘管是五戒、八戒,哦,說最小的,它目的是這樣。那麼,繼續下去。
《戒疏》續云:「然煩惑難清,要由方便,致設三學用為治元。故《成論》云:戒如捉賊,定縛慧殺。三行相因,斯須攝濟。 故初行者務先學戒,檢策非違。三業清淨,正定正慧自然而立。」
那麼這個《戒疏》上面繼續告訴我們:哦!這個聖道的本基,為什麼本基這樣呢?下面解釋,《行宗》,《行宗》就是解釋那個《戒本疏》的。
《行宗》釋云:「欲明三學開設之致,此略敘之,則文無所壅。
這一段比較難懂,所以我一段一段念,一面一面解釋。前面的「三學」就是戒、定、慧。他為什麼把聖道開為三項,而這樣地設立這個戒、定、慧呢?那原因這樣,這樣地分開來,簡單地說明,使得我們學的過程當中,不會弄不通,「壅」就是不通。換句話說,他這樣的次第的說明,大家還記得吧?前面說「言有次第,行不先後」,言就是言教,那麼這個言教要告訴我們有它的必然的次第,於是在學的過程當中,這個文才不會弄不清楚。下面:
夫一切眾生,本來皆具真精妙性。性之為體,唯寂唯照。
這個說它的……平常在座的大部分都是聽過經論,我們曉得我們本具的真性叫作「真精妙性」,這個我就這裡不細細解釋了,大家很清楚。而這個性的本體是什麼呢?「唯寂唯照」。它的體是寂,它的用是照。因為寂,所以沒有一樣東西能夠亂它;因為照,所以沒有一樣東西不明白。但是問題在哪裡呢?「一迷此性,乃昏乃散。」佛叫作覺者,就是覺這個;我們迷,就迷這個。一迷,對不起,不了解的話,又昏又散,又不寂又不照。於是把這個覺是「翻號無明」,本來叫明嘛,現在叫無明,就是這個樣!
積成煩惑,計有人我,隨境發毒。鼓身口意,造生死業。流轉諸趣,億劫無窮。
這麼無明這麼一來的話,於是積累成「煩惑」。這個就是我們的惑,或者是從根本無明,所以是《起信論》上面三細、六粗等等,不同的開合,如此而已,這個也不細說。於是又「計有人我」,有了我就有人,這樣。有了執,開始「隨境發毒」,那個東西遇見境了以後就發,毒就是指貪瞋癡。這個毒再「鼓身口意」,說這個由於這個意念當中,受貪瞋癡的影響,然後呢,於是我們一一身口意都造生死業。這個文字比較容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