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09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九卷.B面

為什麼事過了以後,你這個事情會還記得?而這個記得不是無緣無故記得,只要境界一現起的話,你馬上整個的印象現起來了,對不對?平常這個情況我們稱它為什麼?隨眠,叫作「習」,業習的種子,這個有個力量推動我們的。假如這個事情好的話,你過去了一定老想:哎,這個真有意思啊!你下次到那個時候,你就想:嗯!要來一個同樂晚會。然後呢,下次同樂晚會,反面的話,你想這一下要防備,千萬不要被這個傢伙抓到,或者什麼情況之下。是不是前面這件事情發生了以後,在我們的內心當中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深刻的印象,這個深刻的印象一遇緣,這個深刻的印象就現起來了,一遇到緣,這個深刻的印象就現起來了。這個叫作什麼?業體。這個體就是業的特徵,這個業的特徵就這樣。

那麼這種業的特徵,前面說的業的特徵是輪迴當中經常遇得見,貪相應的、瞋相應的,反正貪相應的、瞋相應的,癡一定在。現在呢?不!現在我們跳出輪迴的,說:欸,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我們要遠離痛苦,要得到圓滿的功德,必定這樣來。那麼同樣地有一個殊勝的一個法會,這心想:啊!我無始以來淪落在生死當中,現在這個東西能夠使我們跳出來,所以我們心裡應該有什麼準備。所以懺悔啊,求戒啊,忙這些。然後呢,到了這個戒壇上面,於是這個地方啊,他會告訴我們經過三羯磨,那個三羯磨是一個很特殊的一樣東西,到下面會講。所以證得到了戒體,內心當中同樣地有一個很深刻的影響力量,這個影響力量以後一直會影響你,遇緣你就:哎喲,現在不再做以前這些事情了。嗯,好的不貪、壞的不瞋,你心心念念警覺得不貪、不瞋,那個時候癡也遠離。所以這個內心產生這樣的功效,這個才是叫作什麼?「息滅貪瞋癡」,戒的真正的功效在這裡呀!所以這個叫作所發的業體,這我是簡單地說一下。

那麼隨行呢?有了這個以後,以後隨後的行為,你看見那個境界覺得:喔!這下我不上你當了──不貪;這下不上你當了──不瞋;你能夠警覺自己不上它當──不貪、不瞋、不癡,整個的善法就是無貪、無瞋、無癡嘛!我們人人會說「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說了半天,怎麼做?喏,現在這裡告訴你了。這個還只是粗粗地說明一個大概,後面它每一個地方的細則會告訴得清清楚楚。你照著這個細則如理去行持,你積的業每一分、每一秒就是善淨之業,然後你善淨之業要去回向的話,當然你要什麼就得到什麼,這個就是戒的真正功效。

下面他說「同歸色聚」,那就是這個業體。業體,他為什麼要講下面這些話呢?那麼我這簡單地說一下。平常它所以分這個實法宗也好、假名宗也好,乃至於圓教宗也好,就是我們通常說宗派、宗派。在我們的概念當中,總覺得這個宗派是不好的東西,實際上不一定、不一定。如果你善巧地利用的話,宗派是個好東西,不善巧用的話,宗派是個壞東西。我現在不要說宗派吧!我另外一個名詞,大家就了解了。學校就是這樣──小學、中學、大學,所以小乘的那就是這些,然後中乘的到這個程度,大乘的如此。小學的這個是,哦!說這裡叫中正國小,那裡叫大安國小;這個是市立的,這個是什麼省立的,那個是私立的,是不是這樣呢?對呀!這是你上去的必然有的這個次第。因此它每一個宗派當中,跟它相應的,跟它程度相應的,它一定要把它所提供給我們的教授的內涵。換句話說,佛是圓滿的,但是到我們身上來說,我們本身卻沒有辦法一口氣接受這個圓滿的教法。

這裡順便說一下,有人問說:「佛圓滿的教法,為什麼我們要分大小、顯密這樣等等呢?」佛是圓滿的,你圓滿不圓滿哪?我不圓滿,我是個凡夫;我是個凡夫,圓滿的東西你根本不懂也無法接受。所以這個經論上面早就說得清楚了,跟你相應的部分,因此有這個次第。正因為它圓滿的,所以非分次第不可,如果不圓滿的,就沒次第好說,對不對?反正大家亂七八糟亂來一通嘛!假使圓滿的,它每一個地方要差別分得清清楚楚,然後所有的差別兜在一塊,行了!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我隨便舉個簡單的例子:這棟房子。如果你隨便造一個,反正是臨時的耽擱之處,也就不管它。通常我們方言常常說,「像個狗窩一樣」,那不一定是狗住的啦,反正你可以住就算了。那好了,搭起棚帳來也好什麼,然後裡面吃、住的、用的,樣樣在裡頭。我現在不是啊!我造一個什麼?造一個摩天大樓。然後這個造摩天大樓的話,你每一個部分應該分得清清楚楚──哦!這個地方嘛是客廳,那個地方是臥室,那個地方是會議廳,這個地方是什麼……它每一個地方各各不同。餐廳絕對不能像會議廳那樣的,臥室絕對不能像廚房那樣的,這不是很明白嗎?正因為這是個大樓,所以必定有它的千差萬別,兜在一塊兒的話,圓滿究竟。現在我們要造的是什麼大樓啊?你的報土的圓滿大樓,對不對?或者你學阿彌陀佛那樣,或者我們像我們毗盧世尊的華藏世界一樣,要這麼究竟圓滿的一個報土。那根據我現在相應的部分,我這麼走下去。

因此,現在我要另外一個比喻──念書。我所要究竟圓滿地念到什麼,不管理工醫農哪一樣東西,這研究所是究竟目標。好,那你小學這個,這個小學是偏重理的,那你就進這個小學啊!那個小學是偏重文的,你進這個小學。小學還是小學,但是這個小學還有差別啊!對是不對呢?中學,也是亦復如是啊!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這個宗派並不害。麻煩在這裡囉!宗派……沒有這個整個圓滿的這個輪廓的印象,於是跑到哪裡執到哪裡;本來這個宗派是幫助你一步一步上去的,於是你覺得:我這個就是全部。這就害了!進了幼稚園說,我這個就是全部;進了小學,我這個就是全部。你說我們這個還成天下嗎?現在這毛病在這裡。

所以它每一部分的宗派,既然是這樣的,所以他一定說,我小學,我教到哪裡為止,從哪裡到哪裡;我中學,從哪裡到哪裡;大學,是何處到什麼地方。所以在他那一部分,一定要把整個的內涵說得清清楚楚。所以宗體那麼一定在你那地方安立了什麼,然後呢,這個受的體這個,受了體以後,跟你相應的隨行應該安立在什麼地方,你得到的果也應該如何。

我這個地方隨便說一個,從這個三宗當中,拿出一個來說一下,大家了解了。譬如說實法宗,那個相當於最初機的,他雖然有善根,然後呢追求,要想了解究竟圓滿是不可能!這樣。種種不可能的原因,這裡不講它。因此,它要想把那個佛的最究竟意義的一口氣說完,行嗎?不行!那好了,那至少就跟你說,我這個戒體是這樣的,你就可以了。在《四阿含》當中,是哪一個我就記不住了,有一個經叫《箭喻經》,一個《箭喻經》,說他這個《箭喻經》說得很有意思。有個人身上中了一個毒箭,然後醫生趕快要把它拿掉,這個病人說:欸!不要,你先告訴我一下,這個發毒箭的人是什麼人,他為什麼要害我?我要找出原因來。其次呢,先研究、研究這是什麼毒?就是這樣。然後呢再想一想看,這個箭是什麼東西做的。結果醫生告訴他,不要等你說研究,你還沒研究通,一樣東西都沒通,你命就送掉了。是不是這樣啊?我們該怎麼辦哪?趕快把那個箭拿出來,把那個藥敷上去,這樣才行啊!這個就是小乘的特徵在這裡。他要積極地解決生死問題,所以忙得不得了:你趕快這樣!

以我們現在來說,譬如末法了,說:「哎呀!現在沒機會了,我趕快念佛!」是!你什麼都不要管,然後你拼命念,到了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事實上自然解決,那同樣的道理。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他那一宗所安立的,就是跟他相應用得上的,他要說得有一個體系,讓你遵照這個體系,能夠達到你要的內涵的就是。所以他判那個色法,換句話說,它那個戒體到底色法不色法,那沒關係呀,你反正有這麼一個東西,就這樣。或者我們舉一個比喻啦──這個汽車,汽車究竟知道這個東西怎麼弄、怎麼弄,弄不清楚;對這個小孩子來說,這個汽車反正可以開你到那裡去。他一定要問,那就告訴他──就是什麼。他想:欸,對啦!真的對不對啊?天知道!那沒關係吧,那個小孩子相信了,坐在汽車裡,把他送到那裡,不就對了嘛!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我是舉個比喻。

那麼隨行呢也是一樣。為什麼隨行明明這個真正的一個業本身,一定要心為主的,他判的時候卻只判那個身口七支,而不判那個心呢?那這個就是說明,他的小之所以為小。正因為他剛才初機,然後教給他你講心,講了心了以後往往會這樣──心好就好了,沒關係啦!所以你這個行為就不注意。我舉一個好簡單的比喻,今天我們大家想說心要想靜一下,結果啊,那些人在那兒唱歌、那些人在那兒跳舞、那些人看電視,你的心靜得下靜不下啊?你們怎麼樣,不知道,我曉得百分之一百地靜不下,這就是這樣嘛一件道理。怎麼辦呢?好,告訴你,不講心,告訴你這個話這樣不能說,這個行為這樣不能做;換句話說,把你關在這個屋子裡面,然後呢鎖上了,你暴跳如雷跳了半天,只好坐在那裡,坐累了,好!就是這樣。

這是我們要了解它的特徵,你不肯進來則已,肯進來就告訴你,就這個樣做!然後你心心念念就把那個。如果你真的心全部貫注在身口七支上面的話,你的心也靜了,對不對?這個一定要了解它的特徵。後面他有很多地方就告訴我們:我們剛才修剪那個樹枝的時候,有一種說從根剷除;有一種說不是,不可能一下的,你先把那個枝葉把它拿掉一點。那麼各有他相應的這個程度的內涵,這我們應該了解的。

這是我隨意舉一個實際上的例子,那我們就曉得了,為什麼他要講那個戒體的時候,為什麼要這樣講,乃至於這個隨行的時候,為什麼這樣講,這個有他的一個原因的,所以這裡呢簡單地告訴我們這個內涵。至於說下面一樣一樣東西,其他的那我就不細說了,所以不細說,因為後面會詳細解釋。那麼我們現在腦筋當中,只要了解這個概念。其實這個小字當中,有一些我昨天已經說明過了,所以你們看一下,懂──很好,不懂後面再來補滿它。現在繼續看正文第七頁,倒數第二行。

《芝苑》云:「一代聖教不過大小,人理教行一一不同。然須略識淺深之相。且就一家,約本受體則分三位。一者《十誦》多宗,名當分小乘教也。二者《四分》《成實》,正小兼大,名過分小乘教。三者圓教,全是大乘。今正依《成實》,旁用多宗,終歸圓教。蓋取《涅槃》顯性談常重扶之意。

到這裡,下面的說一說。「一代聖教」就是我們的大聖給我們的教化,通常我們說一代時教、一代時教。換句話說,應這樣的一個緣,應這樣的機,整個說的這個教法。如果用大小來分類的話,可以把大小整個包含在裡頭。不過這個大是什麼?大是由小而成,所以這個這樣大,大是由小而成;反過來,小呢?小是小因大設。大一定是由小的基礎上來,才能夠成立、圓滿,同樣呢這個小是因為要達到大,所以從這個地方開始。就像我們造房子一樣,整個的聖教不外乎此。

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分呢?因為個人的根性不同。我們這個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看,哪兩個角度?一個,就個人來說,這個個人來說,是從時間的前後來說;一個,從廣度,不從個人,從以當下這個時間當中,我們看得見的一切眾生來說。佛制的一代時教,是從廣度一切眾生來說。說這些人,那麼適合於小乘的,給他說聲聞;然後呢緣覺,本來不應該是佛出世說的,不過包含在聲聞裡面;這些人大乘,那麼給他說大乘法,各個跟他相應。結果呢,佛把那些人相應的、那些人相應兜起來,就是佛圓滿的教法,這是就廣面來說。所以不同的人身上,運用不同的法,把那些不同的法兜起來,那是佛的圓滿教法的一個綱要。我說綱要,不是說內涵哪!內涵的話,佛說得很清楚,說:「我沒講的法如大地土,我講的法只是爪上土,但是綱要都說清楚了!」

其次,我們從一個人身上,縱面前後看。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任何一個人,從最十足的十惡不赦之徒,也可以說完全錯誤的,到究竟圓滿的這條走的路,絕不可能一口氣成佛,一步一步地來。因此剛開始做的是這個,進一步做的是這個,進一步做那個;實際上這個過程當中,也就是最先的小,然後呢再大。如果我們把這個小再分開來一點的話,先是人、天、聲、緣,最後進到大乘菩薩跟佛,這樣。所以你在不同的角度去看起來,好像又是這樣、又是那樣,如果你比較深遠地去看起來的話,可以完全會通,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都對!所以他說那個大小的話,這樣的,你可以從廣去看,可以深去看。

因此下面說「人理教行一一不同」,也是這樣。從廣,那麼那個時候的人,因為每一個人,這個人的根機,換句話說機不一樣;因此適應這種機,講的道理不同,這樣;適應這樣的機,運用的道理不同,所以講的言教有別;言教有別,修行的法則當然也不一樣。這個小孩,這個「人」,現在這個小孩子應該相應的什麼呢?不是跟他講什麼道理,想辦法把他家裡面騙出來,騙到學校裡,這就對了!否則他一天到晚是抱著這個媽媽。現在讓他到學校裡面去,覺得很好玩,於是給他辦家家酒。他會覺得:欸,家裡面沒有,這個地方好。結果這個幼稚園的教學成功了。如果你到了小學,到了中學裡面,還跟你辦家家酒,這算教育嗎?當然不行!但是反過來,你把大學、中學的教育,送到幼稚園去,行嗎?我們要了解這個。那麼曉得這個,所謂人、理、教、行,以及宗派不同,自然都沒問題。所以說,這樣不同的人,不同的機,相契的理,要用這樣的教法,然後呢這個教法如何去行持,各各不同。

剛才我們已經說過了,從縱的來看這樣,豎的來看,就是說我們剛剛第一步是幼稚園,到後來小學、中學、大學,也各各不同。在這裡稍微停一下。現在我們不了解這一點,往往產生一個什麼毛病:說我是學教的,然後呢你是學宗的,教、宗對立;我是學大的,你是學小的,大、小對立;我是學性的,你是學相的,性、相對立;我是念佛的,你是參禪的,大家彼此又對立。這就是我們不了解這個內涵,了解了以後就完全不一樣。我是要究竟圓滿佛果的,這個裡面究竟應該走多少路,了解了,現在相應的如何下去。在這種情況下,必定各各不一,各人各人都不一樣。因此在走的過程當中,我就很歡喜:欸,對!你走這個、我走這個、他走這個,最後我們一一都要走到。今天我們雖然不同的走法,可是最後每一個人都同樣地共同走,這是對個人來說。

同樣地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集資淨罪。而罪最嚴重的是謗法;然後呢集資最好的就是什麼?供養佛法,使佛法留在世間。我們一個人做不到,我們所有的人加起來,欸,我持戒、你念佛、他參禪、他學教、他學大、他學小,他學性、相、顯、密,把那些人兜出來,結果把佛的圓滿的教法兜在這裡。如果這樣一來的話,絕對不會說,我學大,排斥你小;你學小的,排斥我大。正因為我只學小的,我沒有力量把大的地方撐起來,你撐了,我非常讚歎,反過來你對我也是如此。是與不是?結果一來,我也歡喜,然後呢資糧也集聚、教法也圓滿。這是我們不了解的毛病,現在往往都是這樣的,大家互相你說我非、我說你非,這是我們非常遺憾的!

所以我們要多看經典哪,最近我看那個地藏三經,尤其《地藏十輪經》,《地藏菩薩十輪經》。這個地藏菩薩專門救末劫的,他就特別地說了。所謂最嚴重的罪過是莫過謗法,這個話到處都說,可是《地藏十輪經》上特別把謗法的內涵說得最清楚。它怎麼說?它說:這個是大乘、這個小乘;大乘好、小乘好;這個好、這個不好──謗法!這樣。然後性、相,這個好、那個不對,這個謗法。這是真正的原因。假定固然不好的話,佛還要說它幹什麼?沒有一個例外的,所有的佛法,佛都是──不但一個佛,諸佛世尊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得來的東西,要解救眾生。我跑得這裡,不了解,輕輕鬆鬆地說它:你這個不行!等於說人家的祖宗,花了無比的精力積累的東西,你把它一下丟到湖裡,丟到水裡,這不是一樣嗎?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

所以我特別把為什麼大小教理行果雖然不同,卻我們能夠整個地用得上;就算現在不照著去做,我內心當中就隨喜讚歎。大家清楚不清楚這一點?對我們絕端有幫助!我們摸不進去的根本原因,就是障未除、資未集,資糧是沒有,障礙有。結果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自然而然那個障礙漸漸地消除。你讚歎隨喜本來就是個最大的功德,反過來呢,害了!你得不到,原因是因為障礙未除,結果你這麼一來的話,不善巧的話,更增障礙。你得不到是因為資糧未具,結果你忙了半天,所有的剩下來的資糧損掉,沒有新集。我們差一點點哪,就把那是非整個地弄壞掉了。

所以說,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然須略識淺深之相」啊!那我們應該略略地了解一下啊!他並沒有告訴我們詳細認真,這是說得很清楚。換句話說,我們要走那個高速公路了,剛才說,不是叫你每一個地方都:「喔唷!這是什麼馬路、這個什麼地方……。」不是要這個。告訴你這樣的:欸,你從這裡過去,那麼你應該走哪裡呀?從台北出去,經過板橋,到桃園、中壢、新竹。你曉得就行了,跑過去了看見:欸,這對!如果說進入市區,那個時候再去忙市區那個細則,你就不會走錯。我們不會像剛才前面說的犯毛病那一部分,而相反的,能夠正趁這個機會增長我們的功德,這是他告訴我們的特別的理由。

說完了這個,下面說,「且就一家,約本受體則分三位」。好!現在你走在我們這一部分對吧?對!換句話說,小學也好、中學也好。那麼現在就我們南山一宗分這個所謂「三位」,把佛世尊整個的一代的時教,根據我們這一宗怎麼分法,這樣。下面,「一者《十誦》多宗,名當分小乘教。」就是薩婆多部,通常我們又稱它為叫作「有宗」,有宗是就它所立的法義來說的;「多宗」是由於它用的這個論,基本的論叫《薩婆多論》而說的。那麼《十誦》呢?就是它的律本是《十誦律》。關於這一部分,出家的同修大概應該要一個多了解一點,那麼在家有一個常識就可以。這個叫當分小乘教,換句話說那小學就是該如此的。

下面呢,「《四分》《成實》」,那個《成實》是使用的論──《成實論》。平常我們叫成宗,或者叫假名宗;假名宗是依它所用的法,這個法的特徵上面安立的,那麼用的律本是《四分律》。這個叫「正小兼大」,我們不妨這麼說吧!如果小學那是高小──現在沒有初小、高小哦,三十年以前那有的;頭上四年叫初小,後來兩年叫高小。乃至前面還有什麼預備學校,現在這些名字大概你們都聽不見了,以前還有一個叫預科,進大學之前有一個叫預科,這樣。不過現在這個預科只有醫學院,醫學院剛進去的時候叫預科。譬如我們在念大學一年級叫共同必修科,這個就是大學的預科。那麼這個也就是分出來,雖然小,是兼大,是準備已經要到上面去了,所以叫「過分的小乘教」。上面「圓教,全是大乘」,那完全是大乘了!

「今正依《成實》,旁用多宗,終歸圓教。」說我現在這裡呢,正式的主要的依據,是中間那個成實,或者叫成宗,或者叫假名宗,而用的律本就是我們的《四分律》。實際上是《四分律》嗎?它又不是。所以他把那個《四分律》又「旁用多宗」,把其他的宗派,實際上雖然說但是薩婆多,實際上他《十誦律》、《五分律》乃至《解脫律》,只要相關部分他都用了,所以叫作圓教,所以圓滿不遺漏嘛!

這個關於這部分呢,尤其是諸位出家的同修們,將來你們真的有緣,我很樂意至少提供你們這個資料,換句話說,這個南山三大部我們該怎麼學進去。啊,實在是美不可言!至於說在家同學,那倒的確也無此需要,除非你將來準備做出家人。那麼在家,也許你學的是人天五乘,這樣地漸次增上;也許你就念佛,那就好好地把自己本分上面做好就行!

那麼所以他「旁用多宗,終歸圓教」,這個對了!「蓋取《涅槃》顯性談常重扶之意」,剛才已經說過啦!顯出它的根本意趣來,於是這個時候「談常」,前面是無常、苦、空,現在《涅槃》上面就常、樂、我、淨,這個是究竟的佛性。雖然講是講的最圓滿了──常樂我淨,可是行呢,卻又重新回到最基礎的地方,所以要重扶戒律。那為什麼叫「重扶」呢?佛先出世的時候,就是先對這個聲聞眾──如果說以圓滿的來說的話,先就是「先照高山」,那個就是大根性的人說《華嚴》(註1);後來呢再回過頭來說《阿含》,那個《阿含》就最基礎的,這完全是從戒上面一步一步地來。

註1:「先照高山」乃天台、華嚴教義。天台宗「五時八教」中的「第一華嚴時」,又稱「日照高山時」,指佛陀成道先為大菩薩說《華嚴經》,如日出先照高山。請參《法華玄義》卷一、《六十華嚴卷三十四.寶王如來性起品》。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