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03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三卷.B面

不過這個地方我想特別地先說一下,《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這個題目在這裡也簡單地說一說。「四分律」我們已經了解了這是什麼,那麼「刪繁、補闕」兩個字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律到中國來,經過了這麼一個轉折:佛留下來,第一次所謂大迦葉尊者集大眾而結集;五傳以後分為五部,繼續下來到了漢那個時候,陸陸續續地傳到中國來,晉、南北朝,到唐集其大成。這個過程當中,有各式各樣的因素加進去,因此有太多的轉折,或者是遺漏掉的,或者是多出來的,所以使後面學的人往往不學嘛,不行;學嘛,望洋興嘆,這浩如煙海,不知道怎麼辦?因此我們這位大祖師,就是道宣律祖,他把他一生這個心血經驗告訴我們,這都是大菩薩。

所以他特別地說明,說這個從傳到中國到現在,經過九個朝代,哪九個朝代呢?漢,那是東漢,三國,然後三國當中或者只說一個魏,正統只有一個魏,三國是魏、蜀、吳,漢、魏、晉,然後南北朝是宋、齊、梁、陳,隋、唐,九代。這樣長的這個朝代,好幾百年的時間,中間所謂英賢輩出,那都是很了不起、很了不起的!如果我們有興趣,你看看《高僧傳》上面,那好多這種大德,那都是像我們現在目前根本不大可能找得到,都是難得出現的一兩個。儘管如此,他有各式各樣的注釋,往往叫人是越看越迷糊。因此他就把覺得多的刪叫「刪繁」,不夠的補叫「補闕」。至於說如何刪、如何補,那麼這個這裡我暫時不說,關於這個在南山的六大部當中都有很明確的交代。

關於這個,如果說如果在佛學院的話,那麼這一部、一部分會交代得清清楚楚。雖然我不交代,可是昨天有一件事情已經很說明了,什麼?就是那個《律相感通錄》,特別地這個天人來告訴他:「現在你註解這個律部那一部分,前代的所有的人無出其右。」換句話說,你這是最可以做準的!對我們來說,我覺這一句話,夠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一下,它那個「刪繁補闕」的內涵。那麼由於這個你可以準此「行事」,這個行事的話就是行持,這個都是事相上面講的。理可以虛通,這個真正的行持,這個業本身的話,那一滴一滴都不能漏掉,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行事鈔》是指這個。

《事鈔》云:「今略指宗體行相,令後進者興建有託。」

這麼一句話。那麼這句話呢,下面這個《資持記》──那個《資持記》啊,也就是元照律師解釋這個《行事鈔》的。這位律師把道宣律祖留給我們的,前面說這個道宣律祖的文是古拙,義呢?這個內涵是「賾隱」,文字又難懂,是意義又深奧,所以這位大祖師又把它註解一下,因此這個《資持》的解釋就是說明前面。他這種解釋的方法也像古代這樣,從訓詁開始,先把個人特別難解釋的字解釋一下,詞說明一下,然後把整個的意義再說明。那麼我們試一下看看怎麼個來學這個,我照著這個次第講了幾次,以後你們再去看這個《在家備覽》,乃至於看南山的六大部,看起來覺得很輕鬆了。看那個釋,

《資持》釋云:「興謂發心,建即立行。識體進行,成因感果,故云有託。」

它前面那個《行事鈔》當中不是說要「略指宗體行相」:我現在這個地方約略地,這個約略分兩部分,綱略地,換句話說簡單而又把它最重要的大綱,統統能夠提出來告訴你,那麼這樣一來的話,使得後面想進來、進趣、進上面的人,他就興建有託。這個「興建有託」的意義就比較深奧一點,因此我們這位元照律師加以註解,說這個「興」指的什麼?發心。「建」呢?叫立行。那麼平常我們常常講的,說我們要做一件事情要有正確的認識,然後根據這個認識就如理地去努力,佛門當中說「見道然後修道」,昨天我們有說「目足並運」。所以它前面經過這個說明以後啟發我們的認識,由於這個認識以後產生信心,有了這個信心以後所謂「信為欲依」,嘿,好樂!了解了這個以後,你對它這個道理說得很完整,了解了,於是啟發你的信心──這個對你好、這個對你不好,於是我們自然願意避開不好、得到這個好的。所以這個願樂之心,通常所謂的「欲」,由於這個欲樂之心的話,「欲為勤依」,那你就勤勤懇懇去努力。這個努力指什麼?指行持而言。

所以這個裡邊告訴我們,喏!他現在所以要這樣去做的原因,就是怎麼樣使得你啟發信心,這樣。然後根據你所啟發的信心,信心就是你要達到這個你所要的目標,那麼該做些什麼呢?這個叫「立行」,立就是建立的意思。「識體進行,成因感果」,這樣你才能夠了解說他告訴你的內涵,這個真正的內涵,這個就是它的體相如何。了解了你才可以呀!於是照著它去做的話,於是你集的這個業因正確,那麼感得正確的這個所期望的這個果,而這個果也就是他開始告訴你的。

平常我們一般講經說法的時候,他有各種不同的方法去分:譬如《華嚴》,他一定說是「信、解、行、證」。那麼什麼叫信呢?就啟發你對這件事情的信心。由於這個信心,於是你追求它的時候,告訴你整個的內涵,從了解開始;就是根據這個了解去追尋的行持;那麼最後的由行持而感得果報。有一些地方不用信解行證這個次第,叫「教、理、行、果」,一樣的。「教」讓你起信,「理」讓你了解,「行、果」是一樣。

再不然,所謂「境、行、果」。這個「境界」就是說明這個內涵,那麼這個境界平常我們說什麼呢?是說佛陀的境界,這個佛陀的境界相對地也指出來我們凡夫的境界。我們是同樣一個有情,他成了佛這麼圓滿,不但自己是究竟圓滿,還幫助我們一切人。我們同樣的,不但不能幫助別人,是自顧無暇而且是痛苦不堪。那麼為什麼他這麼好、我這麼壞呢?差別何在呢?喏,這個境就是告訴我們這個。因此在這個境上面就分出來,你所期望的是人、天的,他所期望的聲聞、緣覺的,那麼另外呢要想究竟圓滿的,所以這個五乘從這個地方分出來。由於個人目標不一樣,那麼為什麼他這樣,下面有他的原因,這個原因指出來你如何得到它,這是「行」。於是行了以後,最後的話得到這個「果」。所以最後得到的果,也就是剛開始標出來的這個目標,它有輾轉的這樣的一個因由在。

因此在這個地方,略略地把這個宗體行相指出來了以後,令我們後面要想學的人曉得:啊!原來這個是這樣的啊!策發我們的信心,使我們能夠了解,這點來說,就是確立正知見,正確的知見。所以這個就是「興」字的意思。

有了正知見下面怎麼辦?就根據這個去進行、修持。這個正知見分成功兩部分,這個地方叫「識體」,識體,這個體就是它的這個宗體、本體,那麼在戒當中我們叫作戒體。大家就說去受戒、受戒,受了半天大家說得戒體,戒體是什麼?不知道!不知道,那換句話說,並沒有正確的認識,信心有了,了解不足;了解不足,得不到,沒有用!所以不但要有信心,還要有正確的了解,有了正確的了解,才能夠正確地照著了解去追尋、得到。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夠不夠?不夠!就像我要到高雄去,說你要一部車,車子有了擺在這裡沒有用。所以啊,然後依體起行,在這地方說「進行」。這樣的進行的話,好,這個跑一步就是一步的因,跑一步。一步的因,這個因放下去自然感果。所以說「興建有託」那是這樣的。這樣的話,欸,對了!也可以說你的目標在這個地方,也可以說你的行持過程步步踏實,這個就是這樣。

假定我們將來正確地了解這個戒法以後,你在以後的生活當中,你覺得生活非常踏實,絕對不會像以往那樣,啊!這個虛無縹緲地不知如何是好,乃至於睡覺,這個功德一直在增上。這是所以說這個念佛的人,他辛辛苦苦念了半天不一定保證邊地(編者按:此指西方極樂世界之邊地)耶!而持戒乃至於一日一夜,就能夠達到中品中生的基本原因就在這裡,至於是詳細的後面再說。那麼繼續看,第二行:

  •  
  • 初敘廣
    • 初據法明廣
    • 二約心明廣
    • 三就境明廣
  • 二示要

《事鈔》又云:「但戒相多途,非唯一軼。心有分限,取之不同。若任境彰名,乃有無量。 且據樞要,略標四種。一者戒法,二者戒體,三者戒行,四者戒相。」

下面《資持》解釋,我們每次都是唸完了以後,然後總說一下。

《資持》釋云:「初敘廣。上二句據法明廣,五八十具四位不同。次二句約心明廣,即上四位各有三品。若下二句就境明廣,情及非情不可數故。 且下示要。樞即門樞,亦取要義。」

在這裡正說之前,我們先看那個兩段的文。第一段前面那個,就是看了這個解釋以後很清楚,現在我們看了那個解釋以後,驟然一看你會發現,不看解釋還好,看那個解釋更是一片糊塗,不曉得他說些什麼內涵。那麼在這裡因為我們對普通一般的人來說,所以我很多重要的地方都忽略掉了,總是以簡單扼要的方式希望大家把握住這個特徵。

平常我們學科判,大家知道的,對吧!它科判分得非常仔細,所以他現在那個解釋也就是整個地說總、別,然後總的當中綱要列幾個,別的內涵是分幾個。所以譬如廣或者什麼,廣嘛,開又是如何;略,略又是如何;然後呢,最後的略的是樞要,它是綱要是如何。就是把那個整個的內涵分成功,經過這樣的分析以後,歸納成為幾個類,所以你一看就把握住重點。所以他這個下面的這個敘述是這樣的敘述,這樣的敘述。所以現在我不在這地方一步一步地細說,我只是把這個頭上兩個解釋了幾次,以後使得你們習慣於這個文字。

我們前面這個《事鈔》不是說「戒相多途,非唯一軼」嗎?這個講戒的話,它完全是在事相上講的,那個事相的話那非常多、非常多。如果說我們把那個戒相歸類起來的話,歸類起來,那你根據你不同的方法可以分幾種方法;如果就它整個的內涵來說是無量無邊。那麼什麼是無量無邊?什麼是歸類呢?這個地方簡單地說一下。這地方講的是戒,那麼我們要想對它正確地了解,說用業來說明。至於說業與戒之間的差別到後面會解釋,它這兩樣東西,是也可以說是同樣的,也可以說不同的,是不一不異的東西,以後再說。

在這個業,任何一個業它的形成,有幾個根本的條件,現在我這地方採用的是以四個特徵來說明一個業的內涵。哪四個條件呢?事、意樂、加行、究竟,這四樣東西以後一直會用得上的,實際上,將來我們行持過程當中,整個的就是這個內涵。第一個「事」,就是事相,這個事相包括一切的事相,眼前所有的東西;那麼「意樂」呢,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心理狀態;「加行」就是行為;「究竟」就是你做到的程度,做究竟了。這個地方簡單地說明一下。

根本始終是苦樂一切問題。現在大家想想看苦樂這東西怎麼來的?我之所以要這樣說,有個特別的原因哦!今天我們學的是律,不是像經論當中這虛通,「啊!知道了。」這個律本身一定要真實地派上用場的。即便是今天沒有辦法如理地行持得千穩百當,至少你能夠摸上去,一步一步靠近。摸得好的話,就是我們起心動念你完全把握得準,這一念這個是造的善因,而善因當中有漏、無漏,無漏的是淨業,可以往生,可以了脫生死,可以成佛作祖,否則的話,雖然是善業,那麼在人天當中;這個是惡業。

我們這樣地分析,所以要這樣仔細地分析,這個講律跟那個講經論不太一樣的地方,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如果我們像經論這樣講的話,我也對不起你們,如果你們這樣學的話,你們也對不起你們自己,所以這個重要的地方我很細緻地分析。同時在分析過程中,你都應該體會得到,哦,當下的心境是什麼,這個才是,所以它不是個虛通的事情。所以說很多祖師聽了多少遍覺得迷迷糊糊,當然大體像我們現在講的不會迷糊的,它是要很細緻的地方。

現在我們講那個黑板上的四樣東西。說我們講任何一個苦樂問題的話,那苦樂──什麼?它不會天生來就是如此。譬如說,今天有人跑得來,帶一個好消息給你,你心裡很高興,然後給你穿一件衣服,嗯,穿了這件衣滿快樂;反之,痛苦。所以所有的苦樂,它一定有幾個條件,當我們自己對這個境的時候,這個境稱我們心意的是好的,不稱我們心意的是不好的,苦樂是這個樣分出來的。那麼現在這地方告訴我們,一切都是什麼?因,由這個因感的果。所以不從眼前這個苦樂上講,而是說這個是苦因、這個是樂因,這個是這個地方來認識,這樣!

那麼這個苦樂的因,在這地方有一個另外的名字叫「業」。經論上面不是這麼說嗎?說你要想曉得前世的因,哪!現在你受的這個,換句話說你眼前受的那個果報,就是你前世造了什麼因;你要曉得將來你的好壞,那看你現在造的什麼因。這個因我們就是任何一個行為,這個動作這個叫業、這叫業力,這個力量留下來會影響我們將來的苦樂。

我把同樣的公式如果搬到前面去說,宿生我們做的一切的行為,這個行為留下的影響力量,形成功我們現在的苦樂。我們目前所有的活動,從家庭到社會,無非是希望生活將來過得好一點,無不在因地當中努力,學佛的人了解真正的因在這裡。所以這個修學佛法在世間的人看起來覺得是迷信,你們走的另外一條路好像很奇怪;修學佛法的人看起來覺得世間人很奇怪:你不是要找苦樂嗎?這個苦樂的整個的這條路擺在這地方你怎麼不走,偏偏要走這個路!是不是這樣呢?那同樣的,世間的人賺了錢,他不是馬上就用喔!擺在明天來,我們修學佛法豈不也是如此呢?所以這個事情哪,一定從因上面講的。現在講的這個業就是將來的,你現在造的任何一個行為,這個行為影響我們的。那麼關於這個,所以我們講說苦因、苦果,樂因、樂果,眼前一切的行為本身,那就是個因。所以從剛才的眼前感受的苦上面,我們就找到這個苦的因,我們希望的樂上面,要去找這個樂的因,那麼這個就是眼前的起心動念之處,所以我們先講這個業。

隨便一件事情,那為什麼我們要造這個因呢?這還是因為以前那個造的業感得那個果報,那果報現起的時候,欸,現起了。現起了以後,自然而然你對眼前的那個境界,你內心當中有個反應。這個現起的果報這件事情來說叫什麼?說我們自己所對的境界,然後呢這個境界自己的心對它的反應,這個兩者當中,產生了互相這個交涉關係。這個人跑進來,我看見他,嗯!熟人、好朋友,歡喜;這人跑進來,不認識,說不上來,看他一眼;這個人跑進來,是個怨家,那心情恰恰相反。這是我們人人能夠感受得到的。

那麼這個境部分呢,通常這個地方現在不用「境」叫「事」,為什麼不用境而用事呢?這個境是就果報來說,這個事是對將來的種因來說。那這個果報與因有什麼關係呢?在整個的過程當中,我們曉得這個因果是連續的,永遠連續下去,宿生的因感得今生的果,當那個今生的果現起來,是不是停在這裡就算了?不是的!就這個果現起的時候,你又種下來將來的因,就這樣。於是繼續不斷地因感果,果現起的時候又造將來的因。所以對這個境界來說,向前面看,那是往因之果,同樣那件事情向後去看,那是將來果的因。

譬如說剛才這個例子當中,一個人進來,這個人是你好朋友,你所歡喜的。那麼,為什麼好朋友是歡喜的呢?說上一次我碰見這個人的時候人家介紹,或者不認識,在馬路上面看見一個人跌筋斗,我就跑得去把他扶起來幫忙他。他覺得:欸!這個人怎麼大家萍水相逢,他這個地方啊這樣地盡心盡力地幫忙我。所以他就非常感謝,於是心裡面存好,我也覺得很歡喜他,當時這件事情過去了。過去了以後,後來他為了表達他這個意思,固然我就覺得這個值得讓我救的,變成功一個好朋友。這是不是以往的因啊?因為這個以往的關係,所以當這個境來的時候,你一看見:啊!這是好朋友。這一點來說,是往因感得現在的果。但是這個好朋友是不是看見了就算啦?當然不會!你馬上起來:「哎呀!某人,我好久不見了,來來來,趕快坐、趕快坐!」所以第一次見了以後只是如此,第二次見了以後繼續不斷地,於是越做彼此間是越親密、是越好,是不是這樣?那個關係是什麼?就輾轉增上!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