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04A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四卷.A面

這個輾轉增上過程當中,現在我們就停在這裡看,說第一次的這個因現起現在這個狀態,這是一重因果,所以這個可以說是前面業因所感之果。但是所感之果停在這裡,絕對不會到此為止的,你一定緊跟著又馬上有現在的反應;現在的反應,於是就演變成功是將來之果,所以這個因果有它的這樣的千變萬化的不同。就這一重因果當中的向前看來說,我們稱它為「境」,現在清楚不清楚?就是這個境界嘛現起了。然後呢,說那以前你救了這個人,跟這個人結交,所以他跑得來來找你,這個叫境。就我將來,說一看見了以後,覺得很歡喜,馬上來:某人,某人,好極了!我好久不看見你,如何、如何……。這個關係又留下來將來更親密、更好的這個種子或者這個因,對不對?那麼這一點來說,這個不叫境叫「事」,清楚不清楚?如果你們如果學過十二因緣,那個完全當下都運用了,前面叫作受,受了以後下面叫作愛,愛了以後取、有等等,你會怎麼用,用上去。

那麼現在這個地方講戒的時候,完全講實地的:就是是非,然後呢輕重、好壞,你可以很明確地判斷。所以第一個「事」是這樣。換句話說,我們現在了解了,我們不要談那個因果吧!就是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說你所對的,做這件事情:如果幫一個人忙,那麼被幫的人忙叫作事;如果害一個人,你被害的那個人叫事;如果我放生救那條魚,那麼那條魚就是事;如果殺一個生,那麼這條魚就是個事;偷東西的話,那麼這個偷的錢以及那個本來這個他有的東西這個就是事。

相對它的,說誰在做?我在做!於是我在做的那一部分,用什麼一個另外一樣東西來代表,第二個叫「意樂」。這個意樂是什麼?就是你的意念,你那個意念的好樂。也這樣說,平常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我們心裡,「哎,我很歡喜這個東西」,那麼這個地方的一個特別名詞叫作「意樂」。那為什麼用意樂呢?業本身分成三部分:身、口、意三業。這三業當中分出十部分來:身嘛所謂殺、盜、婬;口嘛妄言、綺語,然後呢兩舌、惡口;然後意業的話,殺、盜、婬,這平常我們說十惡業。可是真正的造這個業的主要的這個主宰是什麼?主要的主宰是意業──心理、心理動機,後面會詳細說明。經論上面告訴我們,說你真正能夠造的是什麼?是這個意,身口只是種工具,身口只是個工具。

其實這一點哪,我們世間的常識也可以判斷。譬如說任何一個家庭當中,那個父母對那個子女呵斥、打罵,但是這個子女不會對父母瞋恨,因為這個父母的意樂是什麼?只有一個字──愛護,就是「愛」字。如果是你這個意樂是這樣的話,那打罵也對。反過來,世間人長大了以後,我們往往說笑著面孔:「喔,我是對你好啊!」「你是對我好?我曉得你到底是什麼?」我們常常對人家談話這樣的話,對吧!「我可是對你好啊!」大家都是……可是心裡面呢真正想吃他一口,就是這樣。然後商場當中乃至於大家笑著個面孔,握握手,心裡面大家想:「我怎麼把……吃你!」這樣。所以真正重要的這個重點在內心的意念上頭。所以這個意樂主要的是這裡。

那麼這個意樂當中又分成功幾樣東西,分成幾樣東西。那麼最主要的,就是你現在這個意樂是什麼心情去造的。世間的來說,不外乎貪、瞋、癡,佛法呢,不一樣──正知見!正知見這種正確的認識之下,所引發你那個情緒是無貪、無瞋、無癡。無貪的正面的功效幫忙別人──布施,無瞋的正面幫忙別人是慈悲,無癡的正面的功效是智慧,就這樣。所以這個無貪、無瞋、無癡三樣東西是基礎,然後布施,然後呢慈悲幫忙別人,以及智慧,那是積極的,透過這個心去做那都是好的;反之,貪、瞋、癡,壞的。下面呢,由於你的貪、瞋、癡,或者是無貪、無瞋、無癡,而這個動機引發你的種種的行為,就這樣。平常我們說──什麼動機,就是這個,佛法當中有個專門名詞叫「等起心」。所以這個意樂包括這三樣東西,這個三樣東西。總之一句話,就是我們心裡面由於煩惱還是正知見?煩惱相應的這種動機,以及正知見相應這個動機下面的策發的行為,這是意樂部分。

那麼有了這個情況,對著這個境界,你內心對著它,下面開始行為了,這個開始的行為叫作「加行」。你要幫助別人,手就向自己袋裡面掏出錢來,拿什麼東西給他;傷害別人,你同樣地想辦法去傷害,那麼這一部分叫作加行。最後這個「究竟」呢?就是你做這個行為做到什麼程度。你要幫他,你想幫了他,忙半天,結果力量不夠,沒有究竟圓滿,還有一個呢,你究竟圓滿了;傷害亦然!現在整個地這樣說起來,我們了解了說業是這樣的。

那麼現在講戒,戒是什麼呢?就是同樣講的業,不過現在我們曉得了,說平常這個業本身哪,它永遠在生死輪迴當中轉。現在告訴我們:欸,這個不可以!你不是要快樂嗎?那這個惡因一定要拿掉,那這個苦果才不來;你不是要快樂嗎?這個善因你要種下去,那個快樂才來,所以這樣內心當中告訴你。還有一個特別的東西哦!並不是說那我了解了自己去做好,這個叫作善,不叫戒,這個功德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至於說正做的時候,那個心理狀態倒是同樣的,那麼這個說一下。

戒就是說,這個不可以做的,這個我該做的。那麼做的時候不外還是如此:當我們對這個境界的時候,於是那個時候內心當中,一定跟這個境界相應的,一定有這個心理反應出來的,這是我們想人人感受得到。好的貪,壞的瞋,還有一類呢,說不上來,說不上來什麼?癡嘛!就是這個。而且還有一點:癡永遠在轉,從來沒停止。所以當貪在起的時候──貪、癡俱,瞋在的時候──瞋、癡俱,而單單癡在的時候,前面可能沒有。譬如說我們現在坐在這裡,也說不上來,癡癡呆呆,看見一個人,望了一眼,好了,就這樣,那麼這個就癡心相。現在呢,戒不是,告訴我們:好的,不要貪;壞的,不要瞋;平常沒有這種,不要癡。

所以不管講戒也好,講業也好,一定是這個境跟我們的心相應的時候,或者我們自己,那現在講是心或者意樂,對境的時候產生那個狀態。那麼不同的狀態你就有不同的對治,說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這一部分叫作什麼──戒相!你這樣看起來,這個戒相有沒有範圍呀?沒有範圍,無窮無盡的。對時間來說二十四小時;對空間來說,一張開眼睛來,啊!三百六十五度的空間沒有一個不是;所對的項目來說,不要說人,人就有這麼多,然後呢,每一樣東西沒有一個不是。所以這個下面剛說,最後那一句話,「任境彰名,乃有無量。」有沒有看見?那就是說,從那個境上面來說明的話,啊!那是無量無邊。隨便看見哪一個,哪一個嘛當然以前就是遇見任何一個境,隨業流轉;現在對於任何一個境的話,以戒行持,所以這個戒相是無量無邊的。

那怎麼辦呢?欸,好,它歸納起來。怎麼歸納法呢?說那不是你現在要做多少呢?說我現在三皈,三皈有皈無戒;然後要五戒,那你分了五項;說再不然,我加上去,要一次的八關齋戒,那麼這個叫八關齋戒;再不然呢,我說慢慢地進一步八關齋戒滿好,我覺得在家不需要,出家,那就是十戒;最後呢,圓滿具足戒。所以以這個分類來說,在這裡呀這個戒從這個分析、這種狀態說的,有四個位次,有四位。所以說,下面《資持》解釋:「初敘廣。上二句據法明廣。」有沒有看見哪?下面那個。上二句「據法」就是以戒法來說明,那是什麼?「五、八、十、具四位不同。」這樣地歸納起來的話,那就是或者是五戒,或者八戒,或者十戒、具戒這四位。

其次,「次二句」,次二句前面說「心有分限,取之不同」,也就是《事鈔》當中,那就是南山道宣律祖的說明。這個「心有分限,取之不同」,那兩句是「次二句」。「約心明廣」,我們不是說任何一個戒,或者任何一個業,一定什麼?境來說、心來說嘛,主要的就是心跟境,有了這個心跟境,然後你再行為、然後呢究竟。所以這個加行跟究竟那是次要的,你只要把心跟境認識清楚的話,這個問題就解決了。現在這裡說:我們現在來歸納的時候,一個約境來歸納,一個約心來歸納。約境來歸納,或者是五戒、八戒,這個是在家的;或者十戒是沙彌戒,具戒就是或者是比丘尼戒,或者是比丘戒,男女二眾的這個都叫具足戒,都分為四位。那麼約心,心裡面狀態,他又怎麼說呢?說「即上四位各有三品。」換句話說,前面這個五、八、十、具都有三品,哪三品呢?上品、中品、下品。

這個上、中、下怎麼分法呢?後面告訴我,我在這裡簡單地跟你們說一說。前面我們曾經幾次提起過《菩提道次第論》,主要的原因我曉得在座的極大部分都聽過、看過這本書。它不是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嗎?那這個下、中、上也就是這樣的。而且在《廣論》當中特別地引,這個不是屬於《廣論》喔,這個在什麼地方?在《瑜伽師地論》上面。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分三士道的時候一個分法是這樣,另外《瑜伽師地論》上分三士道的時候,說非律儀非非律儀,這是律儀,然後最後這個什麼?別解脫的律儀、菩薩律儀。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就是這個,就是這樣。所以它這個分類的方法也是這樣,一個就是約世間的,啊,我這個人天乘;一個就是進一步地要想自己解脫;一個要幫一切眾生究竟圓滿,它這個三位的分,也是這樣分法。雖然《廣論》上面引的好像是兩個不同,那個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實際上內涵是完全一模一樣。

什麼叫不同的角度呢?就是以經論的立場上來說,它分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那個下、中、上,所謂共下、共中,上就不共了。然後,有了這個理論以後,有了這個見解以後,你要行持的話,那麼開始的時候,依照這個《瑜伽師地論》上面說,非律儀非非律儀這個。我倒是覺得下一次如果你們來的時候,可以把《菩提道次第廣論》帶來,再不然呢我們講堂裡面準備著,需要我隨時翻給你們看。你們這樣一學的話,是真正目足都能夠並行,至少這個理論基礎完全很正確了,要去走的話,那自己自然會感覺到千穩百當,所以這味道就完全不一樣了。現在在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了,哦,它為什麼要約這個境,要約這個心哪!這個是這樣地分這個二品。

「若下二句就境明廣,情及非情不可數故。」就是這樣。這麼說第一句是據法,第二句是據心,第三個講境;境的話就是一盤散沙,他不講什麼任何道理,那就是實際上的狀態告訴你。然後呢這個狀態當中,從佛法的立場上來看,你要講戒的話,分成這個四類;然後所謂戒的話,對你的心來說分成上、中、下三個位次。

在這個地方,下面「且下示要」,現在他不用這個方法,而是把整個的戒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因為講戒的話一定又是包括境、又包括心,而這個心境所對的,正是世間來說的萬事萬物。所以這個三個東西,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是原來同樣一個。現在是同一個什麼?講戒。所以講戒來說,以戒的這個真正的大綱來說,那麼又分成功什麼?就是分成功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也就是取它的重要的意思。清楚不清楚這一段文字?

那麼這段文字現在了解了,下面有一點特別地說一下。在這個前面的分析當中,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事實?那個祖師三兩句話,以及後面的祖師註解這個內涵哪,它把整個我們要說的內涵,圓滿無遺地把它完全告訴你,再多了累贅,少了不夠,有沒有發現這一點?喏!它有一個這樣的特點哦!所以你將來慢慢地、好好地看。這個不夠這個條件,儘管寫的書,文字也很容易了解,天花亂墜,完了以後,你要從這個裡邊把握住特質、整理這個綱要──一無是處!那麼這個現在那個祖師他這個告訴我們這種著作,文字是難懂、意義是深奧,可是一經過你認真地修習、探索的話,整個的全貌完全呈現,少了不可以,多了是累贅,有沒有發現這個?就是這樣嘛!像走路一樣,那個到高雄去──多了一個彎彎扭扭,車子、汽油、人,都在那兒受罪;少了跑不到。這是所以你們要注意啊,雖然它那個文是古拙,但是值得我們去學的。

我也記得,我剛出家的時候,遇見一個善知識就告訴我:「古人之書不可不讀,今人之書不可讀!」那個今人、古人怎麼分?並不是說這個人三千歲叫古人,眼前的三十歲叫今人,不是!他徵古,依照著這個傳承,能夠教量、證量具足地這樣去做的,這個叫古人;否則的話,如果他自己別出心裁、依文解義,這個叫作今人。懂不懂這個意思?現在我們前面只看了一點點,就立刻看得出來兩者之間的差別。前面所以這樣認真一說,那首先很多地方、重要的地方,我會提出來讓我們了解判別這個差別。

現在我們繼續看下去,它有一個小註說:

三品者,見後〈歸戒儀軌.五戒〉中,〈依境發心〉文。

他後面會告訴我們的,我們這裡只是大概了解一下。現在看那個文:

《資持》云:「欲達四科,先須略示。聖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 有云:未受名法,受已名體。今謂不然。法之為義貫徹始終,安有受已不得名法。須知下三從初得號,是故一一皆得稱戒,或可並以法字貫之,方顯體及行相非餘泛善。」

那麼這個說一說。前面說首先標示出來,戒用不同的角度,大概了解一下它的內涵。一個從它戒的實際所戒的內涵來說,所以說「戒相多途」,哦!這麼多;以及以佛法來分類,或者約這個法來說,或者約心來說,但是只是說明了這個名相的狀態。現在他告訴我們,我們要想正確地了解──說「欲達」,要想正確地去通達這四樣東西,這個四樣東西包括了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所以這個通達是指這個。

那麼通達有兩種,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前面的通達──教;後面的通達──行,我不說「證」,你行對,自然證得;前面叫作教量,後面叫作證量。這個彼此間是因果關係,你要想得到這個果,一定要去證,要證一定要行,要行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認識一定要憑這個教。所以我們現在學習進去通達的第一個是所說的文字懂,文字所指的內涵懂,然後根據這個內涵去行持的時候,你那個時候內心當中就來了。

從前面的文字懂,到內涵懂,這個是在這裡學的,如果說在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我們講聞、思、修的話,那是屬於聞、思階段。所以這個聞不是我們平常講自己看書、自己閱讀,他不講閱讀,講聞,這有個特別的原因,「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小乘經、大乘經都這麼說,而這兩句話,特別是《華嚴》當中。那麼前面我們學的過程當中,我想大家多多少少有一個概念,前面不講,那些事情就是莫名其妙,講完了回過頭來一看的話,覺得:「啊,美不可言!」你們如何我不能肯定,但是原則我想應該如此,因為我當年跟我的老師也就是這樣。

我不是剛才說嘛,我剛出家的時候,民國五十四年就得到這一本書。因為我是久已仰望印光、弘一兩位大師,啊!我心目當中非常仰望。所以一看,哦!這個弘一大師輯的,非常歡喜,一本古裝書,最好的,現在都沒有了這種書哦!看了半天,心裡面覺得非常歡喜、非常虔誠,可是看了半天哪,一竅不通,剛才已經說過了。以後摸了多少年以後,而摸的還不是它耶,最主要的還是得到了這個老師的指授。老師的指授以後,他也並沒有給我講這個哦,可是別的地方講清楚了,我回過頭來一看的話:啊!妙意統統出來了。這個我曉得,這個佛法沒有騙我們。修學佛法必須要的四個條件──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法隨法行就是修行,果自然一定出來的!所以現在我們這裡講「欲達四科」,你馬馬虎虎聽聽也就算了,你要想認真通達這四樣東西,那麼一定要什麼?這個通達──教量、證量,就是這個,這第一點。

其次,我們想像當中這個證量的話:「哎喲,我要證得佛果,那不是遠得很嗎?或者證得羅漢果很遠。」不!要曉得這個聞、思、修過程當中,它各有它對治的內涵,假定你真的聞,聞對的話,眼前我們就可以受用;思,那更不談!這樣!眼前什麼受用呢?你那個內心當中就會得到安樂、安寧,這樣。因為我們現在要對治的是什麼?業!業的引導者是惑,就是煩惱。

平常我們真正最重要的就是煩惱,一天到晚在煩煩惱惱當中。強力的貪固然不一定現起,強力的瞋可以,很少現起──不要說可以,很少現起。但是癡相啊,二十四小時,每一小時六十分鐘,每一分鐘是六十秒鐘,從來沒有岔掉過一點點,大家想想看是與不是?只是我們不大曉得就是了,除非你修行將來才會體會得到這一點,就這樣哦!糊裡糊塗這樣地過來,當你真正地通達的時候你就認識了這一個。認識了這一個以後,你內心當中就有什麼?忽然之間哪,就黑暗當中,「啪!」電光起來的時候,你見到了!這種味道。

然後見到了,如果你在使用的時候,那個貪的境界來起的時候,你感覺到:「哎呀,好傢伙!這個大怨家!以前我從來不認識的,它騙得我死死的,我還覺得很好,原來增長我的貪。眼前好像一點小小的快樂,將來害我,原來這是糖衣毒藥。」你的心情就不為它騙。瞋的境界來的時候,以前你一定是暴跳如雷,到那時候覺得:「唉,這個沒關係,原來是往業所感。它不但是如此,而且在這地方成就我的忍辱啊!」以前你一定要跟他發脾氣,跟他講道理,現在覺得這個人不惜下地獄這樣的大代價,成就我的忍辱,還我的業。

前面我們講的是從理路上面講,現在講行持上面講的,這個什麼?都在聞思階段。所以說你真正通達了聞思部分哪,當下心裡面就清涼。妙的是眼前清涼,引發你的業就完全不一樣,將來的果報一定好!你想眼前好、將來好,誰不願意去做啊!現在做生意人,不管做什麼事情,做生意快樂不快樂啊?憑良心說一點都不快樂。將來快樂不快樂?天知道!但是我們就莫名其妙去走耶!所以這叫無明、叫愚癡啊!

所以這個「通達」這兩個字我們要了解,不要看,哦!「欲達四科」,文字懂了。如果文字懂得,我對不起你們,你們也對不起你們自己!文字懂了以後對你們不但沒有幫助,往往有害。不懂得佛法還滿好,懂得了佛法然後照妖鏡拿在手上,看看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妖怪,自己看不見,這是最可怕的事情。現在我們往往到佛門當中,往往就看到:哎呀,到處都是諍論。原因就是在這一點上沒有把握準,你把握準了沒諍論,你是非還是分得很清楚,關鍵就在這裡──達與未達呀,不是文字懂了就算的!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