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三卷.A面
今天我們繼續下去,昨天已經談到關於《南山律》這個內涵,那麼黑板上的那個就是說這個傳承的來源(編者按:請參閱第二卷A面卷末註1)。這個傳承來源有不同的說法,那麼這個呢則是根據「律」那個傳承,而律的傳承當中也有兩個不同的系,一個是新律,一個是舊律。所謂新律是特別講義淨三藏介紹進來的「說一切有部律」。為什麼稱它為新律呢?傳到我們中國來說是舊律家、新律家,那個舊律家因為最早魏晉、晉那個時候就把它傳進來了,比如說《十誦律》啊、《五分律》啊、《四分律》那都是,那麼這個前後都差不了幾年,差不了幾年。
新律家是義淨三藏,義淨三藏是什麼時候呢?是唐朝有個女皇帝你們大家都知道哦!武則天時候進來,那個義淨三藏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不過就這個內涵的豐富來說,那個一切有部律是最豐富,最豐富,所以又有這樣豐富的內容,但是它……又有這麼完整的東西,時間就差了一百多年,整整地比前面的,那實際是這樣。因此這個時候中國所傳的律,已經形成了一個主流,形成了主流,因此這個後面進來東西啊,我們後代稱它為「新律家」。既然在我們國內並沒有採用,因此這個新律家的傳說,我們不講,黑板上就是舊律家的,新律家的在義淨三藏寫的《南海寄歸內法傳》上面。關於這個問題只是說,如果說諸位要出家的或者什麼,那這個值得去參考,在家居士就沒有太多的必要,我這麼簡單地說一下。
那麼這個黑板上都寫著每一部、每一部的名稱,那麼後面有個《僧祇律》,《僧祇律》呢這個舊律家有兩種說法,有一個說《僧祇律》叫大眾部,就是根本部。那麼優婆毱多的五個弟子,就各從根本部當中,跟他相應的那一部分念誦出來,因此而分的,這是一種說法,這個都是舊律家的說法。另外一種,說最後那個,最後有一個叫作婆麤富羅部那一部沒有,而只是《僧祇律》,這樣。那麼這個是兩種說法。這個我們只要大概了解一下就行。
因為黑板上寫在上頭了,所以嘛在這個地方說一下。這傳承所謂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末田地尊者、商那和修尊者、優婆毱多尊者,這五代的祖師。說當這個最後優婆毱多的弟子,這個五個弟子分的時候,年代相當於阿育王時代。這個阿育王時代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現在有這個中國人的傳說、日本人傳說、南傳的。印度是不講歷史的國家,那個考證哪,這個傳說紛紜,有的是說,這個經律論上面常常說一百多年,那麼各家的考證有兩百多年、三百多年、四百多年的。這個反正我們只要確定兩件事情:第一個,這個事實是千真萬確的;第二個,它遺留下來的法義,對我們真正地能夠學習受用,那真正重要的!但是既然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我們也不妨在這地方隨便提一下。
今天我們就講到《南山律》這個「律」,這個《南山律》就是我們現在學的主要的這個,詳細的內容,整個地講下去,都是說它。那麼「律」是什麼?這個律就是對三藏來說是經、律、論當中的律藏,那麼它主要的就是法律,也可以說。這個是法律、軌則,是用來衡準是非、判定輕重的;所以整個的律藏所說明的內涵,就不外這個四件事情。這個四件事情再說一遍:第一個是、非,或者說你是持戒,還是犯戒,就這樣;那麼在這個犯戒當中,這個犯的罪是輕、是重。整個地拿這個標準去衡量,這個就是律藏整個的內涵,但這個內涵分出來是千差萬別。實際上對我們真正修行來說,最重要的也就是在這裡。
那麼這個簡單地說明一下。我們為什麼要修行?目標始終這麼單純:苦徹底地解除、樂究竟地圓滿。苦、樂,你是中間分,從上面看叫作樂,下面去看苦,其實是一件事情。那麼不管是苦是樂,什麼原因?平常我們說這個是果報,這個果報世間來說都是苦的,現在我們得到了這個苦的果報覺得不理想,要想把它解除改過來變成功樂的,我們一定要找到:原因何在呢?哦!說這個原因有它一定的因,這個原因通常說是業因,你造什麼業,將來一定感得什麼果報體。因此在這時候我們說,你要想得到的你的目標,你不是在眼前已經現起的這個果報上面講,而是要注意從因地上面去改,改得好的話,眼前這個果報體多多少少可以改善,將來當然更好。
那麼前面我們整個說的經律論都是,經、論是說明這個道理讓我們了解,所以說像眼睛一樣。認識了以後,然後要認識去行持的話,昨天說的這個「目足並運」,那麼走的時候實際上還必須根據前面所見的,見到了以後,那這個對的,那趕快走上去,不對的,避開來說。這個走這條道路只是個比喻,現在我們要走的什麼道路呢?走的就是心裡的這條道路,所以叫「心路歷程」。所謂修行、修行,修的是什麼行?這個「行」就是我們心理的行相。那麼為什麼要去修它呢?因為這樣的這種行相啊,你造的這個業是苦的,那說我們現在了解了不要它;這樣的業是樂的,這是我們需要的,積極地努力,然後去修造它。因此在因地當中你能夠真正地把握住了,那麼這個果自然而然就可以呈現出來。
所以這個律所衡斷的,也就是說現在講完了這個道理以後來衡斷它,你這樣做對你達到這個目標來說是對嗎?叫作「是」,對的,那就是「是」,或者說這樣叫「持」;不對的,不可以,因此禁戒告訴:「欸,你不能這樣做喔!」所以這叫禁戒你,或者說「犯」,就是這樣。那麼下面就是犯當中輕、重。究實說來整個的就是講這個業,那為什麼這個地方不講業而講戒呢?這個下面就有很重要、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所在,很重要、很重要的關鍵所在!
諸位啊!在你們以前學的經論當中,我想多多少少會了解以及聽說或者學習過。那麼現在我在這裡特別引用《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實際上這不是《廣論》,《廣論》是引用其他的所以啊經論上面,他把它摘錄出來最主要的。那是怎麼說呢?就是普通一個人的修行,以及具戒的人的修行,同樣的修行,內涵完全一樣,所得到的果──我們說功德,那是天壤之別!而這個差別也根據你的戒,具足一種戒、兩種戒、三種戒,是這個戒越多那麼得到這功德是越大。而這個彼此間簡直不成比例,不是說一比三,一比十,一比一百,一比一千,一比一百萬,不是!這個比例那是個天文數字的比例。為什麼這麼大呢?後面我們要說下去的就是說這些,所以這裡我不詳細地說這個律跟業之間的差別,因為後面真正地一步一步告訴我們這個內涵,也是相當地深、廣。這裡我只是特別指出來「律」所代表的是什麼,那我們只要大概曉得一個大致的情況。
那下面說「在家備覽」,現在這個說是「在家」,在家人學的,驟然聽起來好像那這個在家人不是出家人的事情。在一開頭曾經介紹過,這一本現在我們學的《在家備覽》,是根據南山祖師所集的,元照律師加以註疏,六大部,所謂南山六大部;這個六大部的內涵「正被僧眾」,它是為了出家眾而說的,它這個原意是在這裡。不過這個裡邊,比如說,我們一步一步進去的三皈、五戒、八戒等等的話,以及整個的戒裡邊所說的法、體、持、犯,那個都跟五戒、八戒、十戒、具戒一樣。所以在這地方與其說在家、出家,倒不如說這個是律部的根本、是基礎,不管是出家也好,是在家也好,你如果這個根本把握住了,然後你走上去,你要走多少你就能走多少。在家人只是走他的一步、兩步,出家人還是從這個第一步、第二步上面更深、更廣地走進去,所以差別是在這裡;所以就它根本這一點來說,沒有多大的差別。當然在後面講說過程當中,有一些問題,這個出家律在家人不能聽,所以特別的那一部分它避開。可是在我們現在講的過程當中,並不相關,也可以說就是相關,影響不大。這地方我們了解一下說,哦,整個的這個《在家備覽》的內涵是這樣的。
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現在我們看一下,翻開來看那個例言下面。本來弘一大師告訴我們,說這個例言我們也好好地認真看一下。不過在座的極大部分同修來說,一方面固然是時間不一定允許,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倒是,這個文字對我們來說不太習慣,這不太習慣。那麼以弘一大師來說,那是民國初年,他已經有這個感覺,何況現在。當初我看這個已經二十多年以前,第一次看的時候一樣也是天書,一樣也是天書。後來我就放下來了,看是看得滿歡喜,就是天書。結果一直過了近二十年,那時候我並沒有再摸過這一本。我走的也就是,在座的大部分都知道,我在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一步一步地深入、深入,尤其是得到了自己的師長的指授,所以我始終感覺得不管學什麼,善知識是絕端重要,沒有善知識學不成。
那麼多多少少有一點體驗以後,回過頭來再一看:啊!那時發現這個《南山律》是這麼美、這麼好!而且唯有把這個《南山律》跟《菩提道次第論》相配合,那兩個人哪,那配合得真是天衣無縫,目足並行,功效完全產生!用在在家人身上,那你像說袁了凡先生、《俞淨意公遇竈神記》,那一定得到。用在出家人身上同樣的,比如說念佛的話,那就是萬修萬人去,他實際上走上大乘這條路,目標在這個上頭,這條路都是穩穩當當走上去,何況是等而下之!
所以我又重新提起來學,是越學越歡喜、越學越高興。現在我們台中這個南普陀佛學院,最主要的那個主力,全部擺在這個南山三大部上頭,這是順便一提。因此我鼓勵諸位,就是將來有因緣真正深入,特別是出家同修的話,不要怕難!你前面稍微花一點時間去啃,將來這個回報的話,那絕對不是剛才說,絕對不是說你花了一百塊錢,回來的時候這麼三萬、五萬,那回來這是個天文數字。平常你的投資也許花很少,可是這個投資倒要大一點的,比平常一般的要下幾倍,可是它回來的報酬,絕對不是幾倍、幾十倍,乃至幾百倍、幾千倍,不是!真正主要的就是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殊勝在哪裡,以及你不這樣走的欠缺何在。這兩個一對比的話,你自然發現:啊!非走這個不可!這個我順便一提。
所以在這個例言當中,弘一大師除了說明他編排的特質,我們修學的原則以外,他有一點告訴我們。說這個南山祖師所用的文「古拙」──你們如果要看的話,看那個《在家備覽》卷首例言的第三頁,第三頁第七行下面有個「南山之文古拙」。換句話說,它這個文本身就是比較古老一點,而這個文哪,是並不像現在這樣講究華麗,它很樸質的。文嘛又樸質,「而義賾隱」,那個裡邊的意義很深奧、很深奧,不是說你隨便這麼一看,文字就了解了、意義就得到了,不是的,你必須反覆推敲思惟。所以說「後之學者,未可畏難,淺嘗輒止」,後面學的人哪,不要怕難,碰、碰,碰一下就停止了,這個非常可惜。應該怎麼辦呢?「宜應習覽,自易貫通」,你如果說能夠不斷地、慢慢地多看、多看,久而成習,那個時候你自然有貫通的一天,那時候是美不可言!
那麼現在我們翻過來,翻過來這個目錄,這個目錄也應該看一看,看一看。至於說,如果說出家的同修,那麼建議你們你自己做一個這樣的目錄表(編者按:請參看師父親自作的科表,見〈《南山律在家備覽》補充資料一〉),做了目錄表將來你學下去的,對你有絕大幫助,你這個綱要一看,這個綱要整個你把握得住。至於說諸位在家同修,你們能做固然好,否則我下一次我會把那個我們做好的,我這次南普陀沒帶來,來了以後我請李居士拷貝一份,你們如果願意的都發給你們。這麼一來你就很有條理的,中間有些空檔的地方,把你自己的心得,以及你自己體驗加進去。這個不是拿來將來說作口頭禪,作口頭禪太可惜了,你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就是你行持的準則,碰到哪裡,問題在哪裡,你去一找,那就曉得問題在什麼地方。
那麼為什麼要這個總綱呢?昨天說過了,總別這個兩個不是對立的,正因為你要這個總,所以要這個別,你這個別正是圓滿那個總。因此你看那個別的問題,你就可以看見大體,看見大體的時候,你立刻找到你該做的、該走的現在的位置。舉一個簡單的比喻,比如說我們在高速公路上走,跑到那裡休息站上面,路有點不大清楚的時間,一看,它已經把整個的地圖擺在這裡,下面一個位置告訴你:你現在在這裡。你始終有個感覺,什麼?啊,對!千穩百當之感,只要你走上去,你的目的地一定到,然後呢走過去就是克服我們的重重障礙、困難。修行亦復如是,所以這份綱要的話,就相當於這一張地圖的這個大綱,你腦筋裡應該有一個基本的概念。
那麼現在它這個《南山律在家備覽》一共分四個部分,一個叫作〈宗體篇〉、〈持犯篇〉、〈懺悔篇〉、〈別行篇〉,一共四篇。這一個整個的內涵有四個大題目,這個大題目當中,「宗體」是把它的整個的大綱、重心立出來,說「戒整個的說些什麼呢?」簡單地來說,就是我們剛才前面介紹的,既然我們體會到了人生的真相,透過佛法的指導曉得原來是苦,而所以引滋苦的原因是集,所以苦、集二諦,這是我們並不了解的。那麼你要想真正解決它的話,你必須怎麼辦呢?哪!走另外一條路,就是這樣。那麼這個〈宗體篇〉就把這個整個的內涵告訴我們,怎麼樣你從佛告訴我們言教當中認識、啟發信心,然後決心去追尋。
決心追尋,然後下面緊跟著的話,是依你所願求的行持,行持過程當中那麼就說對是不對、是是非;以及這個是非當中的輕、重,那就是第二個「持犯」。對的固然是可喜,犯了怎麼辦呢?它有一個補救的方法──所謂「懺悔」。所以這樣三樣東西,把它包含了整個我們要修學的律藏的內涵。經過了懺悔的話,於是犯的那一部分,也完全可以補救、挽回。最後「別行」,為什麼叫別行呢?那就是前面說過了以後,接下來告訴我們:好!諸位在家居士下腳該如何走法,那就是它〈別行篇〉的用意。所以是把整個的要告訴我們的介紹清楚了以後,最後說,現在你從這個地方進去。這個是它的大綱,一個簡單說明。下面我們大家翻到正文第一頁,正文的第一頁,
《南山律在家備覽 略編》
這個是弘一大師輯的。弘一大師我想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在這裡不必細細介紹。這麼南山律祖跟元照律師我在這裡也不介紹,這一本後面,它有兩位這個祖師的年譜,在這個最後後面,這有個簡單的介紹。一個是介紹南山道宣律祖的年譜,下面一個就是靈芝元照律師的這個年譜,諸位如果有時間、有興趣可以看一下。弘一大師現代人,這個就是本律的這個傳承的大概內容。
宗體篇
- 宗體中分為四門
- 一戒法
- 二戒體
- 三戒行
- 四戒相
〈宗體篇〉,第一篇〈宗體篇〉中分為四門:一戒法,二戒體,三戒行,四戒相。那麼他這個地方為什麼要立這個四門呢?這個道理首先來簡單地說一下。第一個,要想說明這個整個的戒法的內涵,它必須有的內涵,就是這個大綱是這個四樣。這個四樣,這個法、體、行、相,把所要學的這個律的全部的內容能夠總攝無遺。少了就缺了,缺了或者是不成,至少不圓滿,不好;多了是累贅,累贅小事,反成戲論,把我們要求的目標,往往是引上錯路。所以少,少不得;多,不可以。然後這四樣東西,其次就是正式地把戒這個的整個的大綱,整個一下能夠標明提持,所以說第二個呢,它正示全部的綱要。第三個,由於所說的這個內涵它次第相循,我們可以依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地深入,然後得到我們所要學習所期望的結果。現在看文:
《事鈔》云:
這個地方所謂《事鈔》,就是指三大部當中的《行事鈔》。這個名字如果說你們想知道的話,就是翻開前面的那個例言,就是《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它後面簡稱《事鈔》或者叫《行事鈔》。那麼通常下面有個《資持記》,那個《資持記》就是元照律師解釋、疏註那個《行事鈔》的。其他的所謂《戒疏》、《業疏》等等,都在前面那個例言當中說明,以後我就不再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