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二卷.B面
有它嚴密的那個特別的好處,也有它繁瑣的這個累贅,這個我們現在不談它。那麼這個在中國曾經盛傳過一個時候,一直到了唐道宣律祖起來了以後,他一家自然而然哪,這個講「鶴立雞群」。鶴立雞群這個絕對不像我們現在大家互相吵吵鬧鬧,我毀謗你,沒有!他就是把他那個自己的量說出來,他跑到哪裡人家覺得好,人家覺得好。儘管道宣律祖當時也有人非常反對他,像東塔懷素──這個懷素律師是一個好了不起喔,他是專門弘那個說一切有部律的──說他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沒關係!那你說你的,我做我的,我照樣出去。」結果經過多少年以後,大家抉擇的最後結果,尤其是那個盛唐的時候了不起的那些人都在,眼睛大家是很明亮的,結果一看,啊!最後自然而然它這個四分一宗獨盛,到現在其他都沒有了,這樣。
所以實法宗是用的是說《薩婆多論》,那麼《四分律》它所根據的是什麼呢?《成實論》。在論典當中我們通常說叫一個……這個概念也比較,一個說一切三世都有,一個就深一步,深一步。將來論部派佛法的過程當中我們也曉得的,最基礎的那一部分──有部,比它高明那一部分──經部。那麼將來律下面說下去,我們也會曉得,因為這個後面會詳細說,詳細說。這對我們也同樣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來龍去脈。同樣在我們行持過程當中,我們也自然很知道的那身口的行為跟心理狀態,這個為什麼這樣開合,深遠的內涵,真正說起來重點都在這個上頭。那麼最後道宣律祖,他是用《法華》、《涅槃》,再加《成唯識論》這個概念。這完全是大乘的經論,就把當初這個佛留下來的,經過菩薩祖師們弘廣的內容,他能夠徹底地,這個意義能夠顯發出來,這樣。所以這個「南山一宗功在萬世」,這個弘一大師特別說明這一點。
除了這個以外,它這個三宗還有個特點,在這裡也簡單地說一下。前面不管是實法宗、假名宗,這個都限於小乘部分,這個南山道宣律祖的這個所謂南山宗,這個是大乘。這個大乘跟小乘不是對立的喔!這個大家千萬不要誤解,這個大乘、小乘只是基礎、向上,所以這個大乘是必須經過小乘,然後把它擴展到究竟圓滿的地步,這個才是大乘。像造房子一樣,佛在這個經論上面說過很多次,基礎、一樓、二樓、三樓,絕不可能不要基礎、一樓、二樓,說單造三樓的,這一點我們要特別地認識,關於這個概念,所以對我們來說這個意義是如此。
那麼現在我要說的這個三宗差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小乘聲聞不管是假名宗也好、實法宗也好,一個是說理,說得比較就是基礎,固執一點;一個呢比較深廣,能夠推遠一點,但他究竟的目標共同的,什麼?解脫。而且凡是學戒的人,他有個基本認識──一定要求這一生了脫,如果說這個目標弄錯了,那犯了戒了,已經犯了戒,就這樣。大乘相反,這個大乘行者如果你要求這一生了脫,錯了!為什麼?大乘的真正意思,要究竟圓滿佛果,如果要究竟圓滿佛果的話,那不是說我自己了脫,要幫助一切眾生解決一切問題,這一生行嗎?不行!就這樣。所以因此大小二乘在基本精神上面就有差別。
所以這個《決定毘尼母經》上面就這樣說,說這個二乘行者持戒,如果忘掉了這一生要成就的話,他這個戒根本就錯了;反過來,如果菩薩如果說要這一生成就的話,這個戒也錯了。但是戒是一個喔!所以小乘只要到別解脫戒,換句話說就夠了;大乘在別解脫戒的這個基礎上面,還要進一步菩薩戒,這個菩薩戒就是說有了基礎,一樓、二樓、三層樓這個差別。因此南山一宗在我們今天專弘是有它的特別因緣的,這個我們應該了解這個基本精神。至於說下面的差別何在,自然我們看到這個,研閱它下面的內涵的時候,我們會清楚明白地了解,那時候我們就選取我們自己相應的部分,怎麼走我們自己的增上生。所以這個三宗當中有這樣的一個差別,這個地方呢說一說。
那麼最後,下面有一點哪,這個也是很有意思、非常有趣的一點。南山道宣律祖他一生的行持非常精嚴,因此他感得那個天神來護持。有一個小小的公案,我想這個公案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說他常常都是天人來送供的,他吃的東西或者什麼啊,天人來送供。那麼那個時候是初唐,初唐是中國佛法最鼎盛的時候,道宣律祖跟玄奘大師是差不多時代的人,差不多時代的人。他們兩個走的年代也走得很有意思,不曉得是道宣律祖先走,還是玄奘大師先走,反正只差一年,前面一個走了,第二年另外那個也走了,這樣,詳細的我記不住。他們,道宣律祖的年代我記得的,是公元五百九十六年生,那個時候中國南北朝已經結束了,隋朝,南北朝結束了以後是隋朝,是隋朝第一代皇帝──隋文帝,那個年代生的;那麼經過唐高祖、唐太宗、到唐高宗,唐高宗麟德二年死的。我現在想起來了,那麼這麼一來,玄奘大師就是比他早一年,玄奘大師麟德元年死的,就差一點點。
玄奘大師有一個門下──窺基大師,窺基大師也很了不起的喔,現在奘大師所謂唯識法相一系留下來就靠窺基大師。那麼這個,我們這個南山道宣律祖啊,因為他是持戒的,他向來對那個講教的人,總覺得……他不會像我們這麼排拒,這個不會喔,毀謗不會。他心裡面總覺得:「這個、這個出了家,變成這個行持上面不怎麼嚴密。」他所以心裡面老是有這樣的一個概念。有一次窺基大師到終南山去拜訪他,結果那一次去拜訪他的時候,他一頓飯沒吃成功,為什麼?倒不是因為他拜訪沒飯吃,就是送飯的人沒送來,誰送來的?天人!結果等到窺基大師走了以後,那個天人送來了。道宣律祖說:「你怎麼今天送晚了!」「啊!今天有大菩薩降臨,所以這個好多這個大的護法神哪,我簡直進不來!一直等到他們走了以後,我才來。」這一下,這個道宣律祖大為驚訝,從此以後整個改觀,「哎呀!我錯了、錯了,原來這樣啊!」其實他研究這個律部當中,這個裡邊本身就說得很清楚。
可是這不是我主要的講故事,我主要的故事就是說,你任何一個人,你如果很嚴格地去持戒的話,感應一定有。在這裡我覺得不大願意多講感應,可是偶然我多少可以告訴你,我一生就遇見了各式各樣的不可思議的感應。你們可以問問,譬如說現在南普陀的老和尚,他一生的太多、太多了,在我們關起門來他常常跟我們說。可是我們一出去人家都是毀謗,所以我們不大講,「現在這個時候還講那個!」其實感應,你了解了這個教理以後,這個感應是最好的證明,對我們最好的策勵;可是你不了解這個教理講感應的話,那就亂了!於是那個牛鬼蛇神都講感應,你分不清楚,是非上當不可,所以這個佛是一定不允許我們講的。
不過像道宣律祖這個,歷史上已經有了這樣的一個公案擺在這裡,他這個感應就可以做為我們參考的。所以他道宣律祖寫了一個叫《感通錄》,《感通錄》,平常我們流通的叫《律相感通傳》。(編者按:請參閱《南山律在家備覽》補充資料三)諸位如果願意去看的話,《大正藏》五十二卷〈史傳部〉當中,你們去看。這個裡邊哪,我告訴你們,唸幾句話,這個對我們有絕大的鼓勵作用。他是說這個一個天人,那些天人那四天王天的哦,那個四天王天的壽命他是什麼啊?人間五十年,四天王天一晝夜,是不是這樣啊?人間五十年,四天王天一晝夜,五百年的話呢,十天;一千五百年,一個月。佛圓寂到現在多少了啊?假定是拿我們中國傳,三千年,拿南傳來傳的話兩千五百年。所以對他來說佛涅槃了多久啊?不到兩個月;而四天王天的人的壽命是五百年,它不到兩個月,所以四天王天的這個天人,都把佛世的事情看得清清楚楚。可是通常啊四天王天那些人一上天,啊!這個欲樂好得不得了,大家迷住了。所以叫富貴學道難,富貴的人叫他學佛是不可能,何況生了天一點都沒有苦,你告訴他:「這個苦啊!要離。」「我快樂得很耶!什麼苦啊?」這樣,他記不住。但是的確有另外那一些人,他宿生的願力如果是非常強盛的話,有。
那麼這個《律相感通傳》上面來了幾個人,特別這裡邊說明了幾個人。他就說:我弟子姓費,他什麼時候來……好幾個人喔!他說我是迦葉佛時候,迦葉佛就是釋迦世尊的前一尊,人壽二萬歲的時候,那時候他是修學佛法,所以他因為這願力所在,生到了四天王天一點沒有迷糊。而且在迦葉佛的時候,他是專門好律,所以迦葉世尊的時候講的律他都清清楚楚,到釋迦世尊亦復如是,這樣。所以臨佛涅槃的時候就特別教誡:你們要護持這個佛法。「所以我們現在都不敢忘記掉,來護持。」他就說了幾句話,對道宣律祖說,告訴他說:你所作的那些,譬如說《續高僧傳》(我們《高僧傳》第二啊,初集是梁朝,就是南北朝當中南朝的梁,梁慧皎法師作的,那是《高僧傳初集》;《高僧傳二集》呢,第二,那就是我們的道宣律祖作的。)還有個什麼?《廣弘明集》等等,這種都是「裨助聖化,幽靈隨喜」,對這個佛菩薩留下來這個教法,教化世間有絕大的──「裨」是幫助,有絕大的益處,因此啊這個天地的神靈大家都非常歡喜隨喜,說無不讚歎。
尤其是下面幾句話,大家聽一下:「至於律部」,特別是說律藏那一部分;「抄錄疏儀」,譬如我們現在說《行事鈔》,什麼疏、什麼《戒本疏》,這個「抄、錄、疏、儀」,譬如說《釋門章服儀》。這種東西哪,「無足與二」,在歷史上面找不到第二個能夠跟你相提並論的人,這個是天人親自告訴他的。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人跟你相提並論,這第一個就是說明道宣律祖的這一個三大部的內涵。
下面又有一句話,對我們來說我們可以做為準則的,說「但於斷輕重物,少有疎失」,下面就出來,但是有一點點地方這裡稍微有點疏忽;「疎」,換句話說不夠那麼嚴密,「失」的話,容或有錯。可是這個錯,錯在哪裡呀?不是理論,不是這個戒體,不是戒法,乃至於戒行,是戒相當中的斷那個輕重部分有點錯。就是「斯非仁過,抑推譯者」,他說這個不是說你能夠左右的,而是什麼?翻譯的人,這個古來這個翻譯,道宣律祖他自己並沒有翻譯,何況他翻譯的話他也不懂梵文。那古代的從這個東漢以後經過九個朝代到唐,經過陸陸續續好幾百年的時間,好幾百年的時間哪,就要前後維持了四、五百年的時間傳下來的東西,難免這個裡邊有點那弄不清楚,所以他特別地舉了兩個例子。那麼從這個地方雖然說這裡還有稍微疏失,這個反顯道宣律祖這個南山宗的真實的內涵,可以把佛陀的真實意趣,充分圓滿地表達出來,所以我特別地引這個話。
那麼這個裡邊他還特別說,這個天人特別說,真正最重要的,說叫韋將軍。這個韋將軍到底是誰,我們也不知道,平常我們都說韋馱將軍,這個沒什麼太大的關係,這個沒什麼太大的關係,總是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是一個菩薩,他是現天人身來護持佛法的。最後在這個《律相感通傳》上面──將來我有很多東西要印喔,印了對我們有絕大幫助、絕大幫助!因為那些人都是親自見佛,乃至於佛交代給他的,所以我們現在的很多的說法都是空口的,自己的所謂依文解義,那個對我們是有莫大的傷害。最後這個韋將軍親自來跑得來告訴他,他說:你現在要了解,說現在佛法慢慢地衰頹了,這個衰頹的過程中,「天竺諸國不及此方」。天竺就是指印度,不如這裡,這裡指什麼啊?中國,當然那個時候指唐朝,那個唐朝道宣律祖那個時候。它那個《律相感通記》,那個天人來的時候在什麼時候呢?麟德元年,換句話他死的前一年,那個時間非常清楚,是公元六百六十四年;現在我們是一千九百九十一年,離開我們現在一千三百二十七年,你可以清清楚楚算得出來。是那個時候來說,印度已經不如我們。
下面說,「此雖犯戒」,雖仍舊犯戒,但是「大途慚愧」。要想持得絕對清淨的話,已經沒有了,所以這個叫像法了,持得絕對清淨那是正法了。但是整個的整體來說,他都是能夠有慚愧心,慚愧心這是善法的根本。所以「內雖陵犯,外猶慎護」,這兩句話對我們是絕端重要!說裡邊雖然有一點侵犯,「陵」是超越,實際上這個「內」,這個指什麼而言哪?指三毒而言。所以現在你戒相做好那已經很難得了,所以他說外面很謹慎保護的,走路有走路的樣子。通常那個律師不會像我們這樣眼睛到處望,一定是看著前面的三尺,絕對不可以東張西望,非常嚴密喔!走路的時候一定要什麼樣,吃飯的時候、坐的時候,每一個地方,這樣。可是如果心裡邊他沒有辦法把貪瞋癡調伏,這個犯了,這個犯了,將來裡邊深細地說進去,我們都會一一告訴我們,這樣!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欸,那雖然犯,但是他原則上面還懂得這個慚愧。所謂「犯」是指裡邊他沒辦法調伏貪瞋癡三毒,所謂「持」是外面還能夠很謹慎,曉得慚愧心,說我不行!不會說現在說:哎呀!這個什麼,那我這個懂道理,我這個大乘,根本不要戒!那這種是不知慚愧,非墮落不可!
因此他下面兩句話,「故使諸天,見其一善,忘其百非。」他看見他一個特別的好處,只要有一個好處在,他所有的泛百樣的錯誤都忘掉了,就這樣喔!前面有好些地方就告訴我們,說「若見造過,咸皆流涕,悉加守護,不令魔子所見侵惱。」他只要有一善可取,諸天都不會厭惡他,不會排斥他,大家都流著眼淚說:「哎呀,他其他的過錯也就不管它了!」就不管它了,還要去保護他。關於這個問題,將來我們隨便說到哪裡,都可以。
下面特別地有幾個,這是我今天要講的。說「此方僧勝」,這個地方的僧團有它的特別超勝的地方,超勝在哪裡呢?下面兩個,這個是印度所無的。當然實際上印度後期的大乘絕對有,遠超過我們,不過整個的全國的形式來說,那是沒有的。他說「於大小乘曾無二見,悉皆奉之」,在我們中國絕對沒說你這個小乘排斥你,然後小排斥大、大毀謗小,我們中國整個的形式來說,沒有。說「西土不爾」,那印度並不是如此的,怎麼辦呢?說小乘人,尤其是小乘人,「諸小乘人獲大乘經則投火中」,拿到了大乘經典把它燒掉。人呢?妙咧!這個佛法僧喔,佛法僧三樣東西,他自己本身就是如果小乘的話,大乘能夠容納他的,那麼但是雖然容納他,同樣地有這種很多問題。這「小僧賣於北狄」,如果看見了,這個小乘看見那個大乘的行者,年紀輕的抓到了以後,把他賣到北方沒有佛法的地方去。老者呢?「耆者奪其命根」,如果老的可欺的話,把他弄死。「不可言述」啊!這種情況簡直是不忍說。儘管如此,他還要護持他喔!這一點將來我們說下去的時候要知道。
所以《地藏十輪經》上面特別告訴我們,尤其是在家居士,我們往往說動不動輕視出家人,這個對我們來說是個致命傷。你不信佛法你根本不談,信了佛法最重要的,我淨化自己,這個是重要的,至於說究竟什麼內涵,以後再說。但是這個地方也不要說,如果出家同學,尤其對我來說,我覺得:「喔!佛告訴你的,你們要這樣!」的話,那對不起,那我非下地獄不可。你輕視我不一定下地獄,如果出家人這樣想,那非下地獄不可!出家人怎麼想呢?我穿這件衣服要支撐佛法的,我單單修行,我寧願還俗,脫了袈裟我念佛;如果要想出家,對不起我單單念佛不夠,非持戒不可!這是真正重要的。人人這樣想的話,佛法興,自己受用。那麼今天我想時間到,說到這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