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四十六卷
請翻開《廣論》一百一十六頁,那麼我們現在繼續看。這個就是關於共下士「正修下士」當中,第一個,就是所謂下士要發希求後世之心,這個特點。那個佛法分下、中、上,「士」在這裡有一個特別的意義,就是說能夠正確地、如理如量地依法而行,這樣。那麼他現在這裡是最基礎的那一部分,所以叫「下士」。所謂最基礎的如理如量,我們應該要安住在哪裡呢?要希求後世,不是這一世。那麼前面已經把希求後世用什麼方式引發,也就是說,實際上的狀態這個樣,讓我們了解了這個實際上的狀態,那我們自然會照著正確的方法去走。也就是說,世間都會死,而且很快地死,死了以後我們會墮落,這麼可怕!既然是我們找安樂而要去努力的話,怎麼可能走這種顛倒錯誤的!指出這個正確的方法的是「佛」,我們了解了願意去做的,那基礎部分叫「下士」。那現在我們看文: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是為三寶。
那麼這個前面就說過的,根據前面的我們了解,說由於這兩個原因,那麼能救我們的──三寶。那進一步來問:
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
說是歸依了三寶,要照著歸依了以後應該學的這個內涵去學,但是他怎麼能夠把我們從苦難中救出來呢?那現在就提出這個經論說──經論上面告訴我們,這也就是我們宗旨──提出來的對於信佛的佛弟子。
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
這個「有箭道」,「有」就是指「三有」,只要還在生死輪迴當中,就像箭一樣,中了這個箭非死不可,苦──又痛、又死,那麼怎麼樣能夠斷除呢?那現在這個道路是佛告訴我們的,所以在這裡我們歸依的佛、如來,就是告訴我們這一條路的大師。我們應該做的,是照著大師所指示我們的這個道理而行。所以下面解釋:
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
那因此我們歸依的三寶當中,「佛」是指示我們的大師,也就是說這一個榜樣,我們就要求得的真正脫苦的一個榜樣。那麼「僧」呢,是指歸依了以後,我們要去修行的一個最重要的伴。那正式歸依的是「法寶」,這一個得到了,能夠如法地去,那個法寶得到了,那我們前面所害怕的這些痛苦都能夠解脫。那下面說明這個原因:
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說那個法寶最下的乃至於,當然實際上一定從下面的一步一步增上,都怎麼來的呢?都是從了解了以後如法去修行。修行分兩方面:錯的地方,過錯要改、要遠離;對的、功德的地方我們要去做、要去修習。所以不外乎兩方面:錯的要斷除,功德要修證。經過這樣的斷、證,從下面開始的輾轉地增上,然後才能夠得到。而這個不是從外面無因而來,說「忽從他來」,不是的,一定有它的因果的必然關係。
那麼了解了這個特點以後,那下面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所以進一步,既然了解了我們就應該照著下面,也就是說下面這個大師隨順著上面的聖教,那我們應該仰望的這個中心,以及說明這個原因以後,才策勵教我們。這個後面的教誡很重要!不是說我們聽過就算,這地方也說明大師諄諄教誨。那這裡真正重要的,我們應該精勤如法努力。我們現在看文: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法。
那既然前面告訴我們,一切都是要從斷、證這樣的修行而得的,那麼必須在修行之前,對修的內涵有正確的認識。那麼惡的,我們要斷除的;善的,我們要修習的,它這個原因在哪裡呢?那就是前面說的。所以在這裡我們就必須要對於善業跟不善業──這個業就是造的因,造了這個善不善業,一定會感得好、壞,或者是樂、苦的果報,各別、各別絲毫不爽,所以說「差別」,這樣的因、這樣的果。那麼了解了以後,要照著我們所了解的去做,作為我們正式的修行,這個才是我們到這裡來真正重要的,而前面所有這個都是準備工作。就像世間一樣,我們剛剛進去的時候寫字、認字、念書,那是準備;有了這個,然後我們才可以把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道理懂得;懂得了以後,然後才去修行;修行了以後,那把惡業去掉,把善業增長,那自然而然將來感得的果報是離苦得樂。
那麼現在關於這個特點了解了以後,下面又說:單單了解夠不夠呢?不夠。必須要什麼?下面看:
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不能脫此畏故。
要想得到這個,要「久思」,不是說暫時馬馬虎虎做一做,要恆長相續地不斷地去思惟:這樣的業,感這樣的果。「二業」是善業、惡業,那感得樂果、苦果,所以我們要長久地思惟,那才能夠如理取捨。這一點我們普通大家都能體會得到,不但在這裡,在任何情況之下,人家告訴我說這應該這樣、應該那樣,這個道理很清楚,我們也接受,但是聽過了,我們往往沒辦法去實踐,乃至於聽過了就忘記掉了。平常一般的事情尚且如此,何況對我們有這麼深刻影響的,因此我們必須要「久思」,恆長地努力。那麼能夠做到了這一點那才行,否則的話,雖然我們很害怕說很快死,死了要墮落,因為不能如理取捨,所以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因此下面正面告訴我們:
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所以真正能夠救我們的是在因地當中,絕對不能已經感了果了。那麼在因地當中,能夠我們內心、心意起心動念的地方,不善的把它轉過來。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的條件,我們必須照著前面說,對於造業、感果的這個道理,不但要認識,而且要達到什麼?三個字哦──深忍信。
我們前面一再說,等到感果來不及了。可是沒有感果的,像我們眼前狀態呢?習慣性地對了這個境以後,一定是被那個境界轉去。啊!大家玩,叫我坐在這裡好好地去念書,很難!諸如此類的。所以這地方特別告訴我們,我們不但要相信,要很深地相信,深到什麼程度呢?忍可於心。就是說表面上我們看不出來,可是我內心當中,完全──人家說「銘」,像刻在上頭的一樣。這種影響像刻在我們心裡上的一樣,那產生這樣的對佛法的業果的認識以後,那才有力量。所以下面緊跟著來,那我們就看下面。看這下面的:
第二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中分三:
我們再回憶一下,這個下士總共分三部分:正修下士;第二個,要達到什麼樣的量,正修是達質;還有第三個,去除他的錯誤。那現在我們第一步正修的質,質部分,其實剛才已經說過,我再提一下。所謂下士要求不是求現世的,要求後世的,我們剛剛看過上面一段文,我們上面一段文,說等到已經感果來不及了,必定要因地當中,因地當中是不是一定在後面的?是一定不是現起的。所以這個概念,如果你了解了以後,單單那個科判如果了解了,平常一對境的時候,你就覺得:喔!這是眼前的。我們拿當前一剎那來說,眼前的;把這一剎那積累成一生的,就是今世的,這個都不是我們要的東西,我們真正要的在後來。實際上,所謂這些眼前跟後來指什麼而言啊?指因、果。眼前的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已經感的果,那個果怎麼來的?是由因來的。因是什麼時候種的?那眼前的果是以前種的,將來我們希望的果是眼前種下去,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
所以,我們從這個科判總的、這個整體大綱,慢慢、慢慢地很有次第,然後脈絡很清楚地深、細去進入。了解了以後回過頭來,才把它統攝起來,把握住那個整體的話,那這個時候你理路很清楚。然後平常去學的以後隨便對境用很多喻,或者了解,再去思惟、去觀察,那我們隨便碰見什麼境,一碰到那自然很清楚:哦!我們要想真正得到的離苦得樂都在因地當中。
所以我們看那個科判的時候再想一想,說:下士的正修意樂,第一個重點什麼?希求後世。怎麼希求法?說這一生很快地死,一定要死,而且很快死,死了以後由業決定,會墮落,墮落這麼可怕,哦!那這個不行!由於這樣所以策勵我們──那麼後世。後世怎麼樣才能夠把握得準?現在來。所以「第二」,本來這個前面是叫依止一切善樂的根本,依止後世這是一切好的根本;現在這地方,也就是說怎麼樣「引發一切善樂的根本」,對這一個特點我們要「深忍信」。這地方分三部分:
一思總業果,二思別業果,三思已正行進止之理。初中分二:
分這個三點來說。「總」,對這個業的整個的整體,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除了這個以外,不管怎麼業──善業、惡業,然後業當中身、口、意諸業,不管,只要是業,它一定有這樣的一個特徵,所以思總業果。一定有這樣的一個特點──總業果。那了解了這個業,把這個業統率的所有下面各別的,一個一個來說,第二點。那麼了解了以後,那我們應該怎麼辦,第三點。現在我們看,第一個「思總業果」,那現在第一部分:
一正明思總之理,二分別思惟。 今初
第一部分,把這個業的整個的總相、綱要、特徵、大體,來正確地告訴我們,這也就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平常我們世間腦筋了解的東西很多,輔助可以,忘掉了這個業,那是一個顛倒。我們很好的好腦筋,如果在這個上面不用,那這個好腦筋是世間的機靈,也是一個冤枉。所以我們真正的好腦筋應該用在這裡,那再把世間的其餘的地方來助伴,那就對了。那現在這個地方我們看:
初中有四。
這個業從四點來說明它。第一,
業決定理者。
那四點先簡單地說一下:第一個,業決定一切;第二個,業會增長廣大;然後第三個,沒有造不會碰到;第四個,造了一定不會失壞。那我們現在看第一個:
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生於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
這第一個,說「異生」就是我們凡夫,「聖者」就是已經超越了,換句話說,一切有情,不管是凡夫或者聖人,隨便他有快樂的,這快樂的就是我們要的。當然,天上是非常快樂,人間是苦樂參半,乃至於到了地獄裡邊,然後火燒,吹來一陣涼風,他也會感覺到快樂,那個非常細微的一點點。在我們感覺了這個風吹過來就是風吹過來嘛,這有什麼?欸,不是的喲!這個還是要造集了善業才會感得。說任何大小、一點點,絕對沒有偶然的。所以這個地方就說:「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只要這個是安樂的,這一定善業;從不善業,沒有這個道理;也不會無故而來,這是好的方面。另外一方面,壞的方面呢?
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
那麼壞的方面,就是苦的,苦的讓我們感覺得逼迫。不要說我們凡夫,證得聖果的羅漢,在沒有進入無餘涅槃之前,他身心──身體還在,身體還在還會受這個身的苦。所以這個所有這種苦都是什麼?都是以前造集了不善業,從善業發生苦絕不會!那麼特別下面引《寶鬘論》說:
《寶鬘論》云:「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
所有的苦都從不善業,小的、大的乃至於最嚴重的到惡趣、惡道。然後善業到善道。所以說造了惡業痛苦到惡道去,造了善業得到安樂乃至於增上,得到各種最快樂的。說:
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
所以所有的苦樂不是無因,也不是天生,所謂「自性」的話,它本來就是如此的,本來如此的意思,就是不會改變的。不是,會改變的,什麼東西會改變?你造的業。所以平常我們說天或者什麼,那都不是。既然我們了解了這樣的話,我們真的要求的,就是知道正確的原因的佛菩薩來指點,然後我們去修行的時候,要我們的助伴共同修行。那因此所謂整體的來說,說善業不善業生總苦。那麼差別呢?總苦所謂只是一句話──苦的,當然苦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的;那這個差別的原因:
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
總的以及別的,那看你造了善、惡。普通我們世間的話,兩個雜染的,好事也有壞的雜染,壞事可能也有好的,這個平常我們都會感受得到,這樣。譬如說世間來說,你去幫人家一個忙,可是當你幫忙的時候有的心裡不大高興,心裡面嘀嘀咕咕,你去幫了;從幫忙來說做了好事,你心裡面嘀嘀咕咕,這是個雜染。那我們太多這種地方,反過來說也是如此。所以任何一點點業都不會亂掉,都會感果。那因此對這個道理,
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
在這裡大師特別告訴我們,對於業──造了這個業感果的這個道理,決定、不欺,絲毫無差,能夠對這個發生定解,這是對我們最最重要的啊!這一個對業的定解,對我們非常重要!在表面上面來看,我們大家都相信了,但是定解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假定我們真的對它定解,我們做任何行為的話,它會策勵我們照著這個東西去做,可是我們現在真的做的時候,不是照著它來做。那這裡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我們了解得不清楚,所以對它──說「無欺誑」,我們以為了解,實際上這個裡邊有錯誤的,這是一種。還有呢,雖然了解清楚了以後,但是不深刻,所以要深忍,這個兩個特點。那要達到這個兩點,那是什麼?這是佛弟子,這個才是內道。特別是「內佛弟子」我們注意哦,說:我是歸依三寶了,我是佛弟子啊!但是你是不是能夠懂得佛的特徵,從內心上面去找,依照著佛指示我們的,還是只是在外面形象上面轉?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第一步──正見。所以特別地說這個是一切白法的根本。
那當然進一步來說,它為什麼是業感果呢?這是正見當中的核心。為什麼有這樣的由業來決定呢?是業,是,沒錯,為什麼呢?這個到後面中士再來談這個問題。我只簡單地來說──性空,性空或者空性。空性不是空哦,這個要弄清楚哦!我們現在最容易誤解的,講空性就把空混在一起。空是沒有,空性是一切萬事萬物的特徵。這兩個東西,我們待以後要很善巧地把它分別清楚。那現在關於這一部分,我們現在不談,就關於空性部分。就是關於這個如此因、如此果,那我們現在的行為上面就做的這種因叫業,然後一定會感得這個果,善的──樂果,苦的──苦果。那麼這個就是業的整個的我們應該了解的第一點,這個最重要的一點!那第二:
業增長廣大者。
它這個業會增長。那麼現在看:
謂雖從其微少善業,亦能感發極大樂果,雖從微少諸不善業,亦能感發極大苦果,故如內身因果增長,諸外因果無能等者。
說這個業還有一個很有趣的一個特點──它會增長、會廣大。如果是善業的話,它雖然小,但是它會感發很大的樂果;反之,惡業也是如此。怎麼會這樣增長的呢?這個增長的原因在他的裡邊,說「內身」,而不是外面。那什麼叫作內身呢?就是從我們內心上面。現在我們先看文:
此亦如《集法句》云:「雖造微少惡,他世大怖畏,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亦作諸大義,如諸穀豐熟。」
《集法句經》上面說,造了一點點這個惡事情,這個是因喔,現世造了一點點的,下一世得到很大的怖畏、很大的痛苦。說這麼小怎麼會這樣呢?他就舉一個例子,就像毒進到我們肚子去一樣。譬如說毒蛇咬了,很小一點點,如果你不馬上把它切斷的話,跟著血液流到身體裡邊,對不起,送命的會,這麼嚴重法!壞是如此,好也是這個樣。所以說:
從輕微業起廣大果,此復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如《阿笈摩》說,牧人喜歡,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五百餓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緣。並《賢愚經》說金天,金寶,牛護因緣,當從《阿笈摩》及《賢愚經》,《百業經》等,求發定解。
說從輕微的業會起廣大的果,對於這個道理應該生起、曉得它的因緣的關係發起定解。那下面舉個例子,像《阿笈摩》上的、《賢愚經》上的說的這些。那這個裡邊,我們可以自己去看,這個特別是《賢愚因緣經》,都是講這個。那我這裡講一個,譬如說裡邊說的一個「金天因緣」。
那是佛在世的時候,就是我們世尊在世的時候,這個小孩生下來,他那個手握著個拳。打開來一看,他那個手裡邊,有一個金的、金子的錢,就這樣。然後這個金錢他一輩子都用不完。那就奇怪,那怎麼一回事情啊?那後來他最後,他這個是出了家的,那有人家去問佛,因為在佛出世。佛就說,在七佛──那我們曉得,從我們釋迦世尊向前推,釋迦世尊再前面一個,迦葉佛,一個一個推,這樣。那麼那個時候是毗婆尸佛,對,毗婆尸佛的時候,說有一個人他很苦,那麼他好像是個樵夫還不曉得什麼,那生活非常地清苦,這樣。那麼那一次,他就看見那個,那個佛在世的時候一定有僧,然後他們來,那個佛在世的時候,那個出家人會去──所謂乞士。所以他看見了以後,那花了這非常辛苦地換得的──那時候不像現在,我們動不動這個百千進來,那個時候都是一文錢、一文錢。他就得到那一文錢,就說:「我這麼窮,就把它供養在這個僧的福田裡邊。」他們好像有一個叫「無盡藏」,那是放在那裡,你願意去布施你就布施。他好高興,就是一個錢。不過這個一個錢比我們現在一百塊、一仟塊都值錢,他僅有的就供在那裡。啊!他心裡好高興,說他現在懂得啦!這個是種了善因有善果,沒有種善因就沒善果,我現在這一生這麼窮,我以前沒有種。今天有因緣,他感到好高興,就這樣。那麼因為這樣的因緣,所以──一個錢。
這個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現在這地方不是講業的增長廣大嗎?他供養的時候,內心當中意樂就很純淨,這樣。那個純淨要講一下。有的時候人家來要東西,你心裡面很不高興,可是他偏在那兒要,你就說:「拿去、拿去、拿去!」我們有沒有這種心理啊?我們有!那麼這個業會不會增長啊?也會增長,你供的錢有功德,可是內心當中你那個厭惡的心也是一樣的,後面會詳細說。他現在不是,喔!他供的時候心裡面覺得,想:「對呀!我這從來沒種過,今天有這麼大的這個福田,那我應該好好地珍惜呀!」當時的心情。完了以後呢?他心內還歡喜。因為他的心不斷地歡喜,所以這個業不斷地增長,這樣,一直歡喜。好了,他也就過去了。
以後從此以後,哦!他就感得這非常大的果報。那個果報的內容我已經記它不住了,很久以前看的那個故事。那一直到這個釋迦佛出世的時候,他那個錢──欸,出來!那當時供一個平常的最小的小錢,譬如說我們現在來說一個銅板,反正是最起碼的。他現在還有一個金的,這樣,怎麼用也用不完,用掉了在手裡來了,用掉了就來了。那有很多這個《賢愚因緣經》上面。這個就說明告訴我們一個特點,說我們內心當中。那為什麼說內、外呢?因為這個造了業以後,它有幾個特點。那因為後面會詳細地說,造業外面所對的境,裡邊是拿什麼內心去做這件事情,所以這個地方不再細說它。那麼下面又引一個對我們非常重要的:
復次尸羅,軌則,淨命,正見四中,後未虧損,前三未能圓滿清淨,少虧損者,說生龍中。
在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那因為特別是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講業的真正的原因,使得我們要照這個是慢慢去增長的,這樣。所以特別關於那個業的增長廣大當中,那關於造業過程當中有很多重要的特點,那麼特別對修行人來說,所以關於這一點,這個地方講一下。在這個如理去照著世尊告訴我們的教法去修行,除了理論認識以外,還有最重要的──戒。那麼在持戒的過程當中有幾個特徵,說「尸羅、軌則、淨命、正見」,那這一個因為後面再解釋,所以不去細解釋去了。這個裡邊,前面可能要想一步一步完完整整地做到不大容易,那麼最主要的這個是「正見」最重要。因為這個正見最重要,所以這裡解釋一下。
譬如我們現在大家到這地方來,然後出家、受戒這樣,受戒以後戒有很多條、條款。那麼整個的戒叫「尸羅」,然後這個裡邊細的細則,有重要的根本戒、有其他的輔助戒,乃至於很多的細則。有很多是關於穿衣,有很多的吃飯跟那睡覺這些東西。那麼還有一個根本的──你為什麼要持戒?持戒從哪裡持起?所以這個正見是持戒的根本──我為什麼要持戒?戒從哪裡守起?戒並不是在行相上面說:「啊,我要這樣做。」不單單在行相上面,從內心上面,說心對境的時候,然後自己很清楚,我在那裡做的時候很好,看那個東西,可是內心當中自己清楚。有的時候你能夠如法地去做,喔!眼前那個境界不好的我不應該去看,我應該把它擋住;還有呢,雖然我坐在那裡規規矩矩,內心當中不能夠如法地去做,這樣,這個自己很清楚。
那為什麼能夠認識這個如法、非法?譬如說太多的事情,我們就實際上去看:我們常常談一個問題:境沒有好壞,看你內心怎麼去想這件事情。譬如說常常我們談的布施吧!說這個剛才也剛剛說的布施,人家來跟你要東西,你也可以這樣想:「唉!那個叫化子,好!給他一個錢。」那就是世間的,無所謂正見不正見,這樣。還有一種,來了以後:「啊!這真討厭。」可是他怎麼辦呢?「好、好,給他!」也許我們正在那裡談,有些旁邊的人來說:「不給他,人家看起來說你這個小氣得很!」「好啦!那給他一個錢。」這種心裡都是雜染的。
還有一種,來的時候你就說:「啊!這個布施,正是我照著那個布施去。」這是比較好了。還有一個,正是慢慢地照著後面的說,布施有兩個特點,第一個就是我們內心的慳貪,一看見這種東西,要以前的話就是他來跟我要把我的東西拿去了,啊!實際上,正是因為布施,使得我內心當中對這個慳貪能夠捨掉,真好!他是我的善知識,我就給他;那個後者,向後。然後呢,我所以要這樣做的是為什麼?假定你像後面的,照著這個大乘的這個精神去看,那這個後面就對,越來越對。所以這個正見是從內心上面這樣去講的。
那持戒也是這樣,那為什麼要這樣去做?所以有的時候,現在說這個是虧損不虧損,譬如說我們對境的時候,因為自己習氣非常強,曉得這樣做不好,可是不知不覺當中為這個習氣所轉。還有一種,因為習氣所轉,我並沒有有意,也可是做得不一定好,內心當中這個正確的見解在。諸如此類,詳細的後面再說。所以我們說這個正見,但是前面的尸羅、軌則、淨命不圓滿,這個不圓滿喔,什麼?少虧損喔!注意啊,「少虧損」,這不是根本沒有。假定你根本沒有的話,那怎麼可能墮到龍當中,一定墮地獄,尤其是受了戒的。那麼「說生龍中」,這個龍有什麼好處?這有一個特點,我們並不是說,看「喔!這個龍有很大的神通威力。」牠自然就是這樣的。真正說起來龍絕對不如人,主要的指龍是就在這六道當中除了人以外,有智慧能夠辨別是非修行的只有龍,這個是龍牠的非常特別的一個地方。那現在我們看:
《海龍王請問經》云:「世尊,我於劫初,住大海內,時有拘留孫如來出現世間,爾時大海之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減少,我亦減少眷屬。世尊現大海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如是無有限量,不能得知數量邊際。世尊,有何因緣而乃如此。
這個是《海龍王經》上面的。現在我們有一本經叫《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就是《海龍王經》當中的一品,就是專門講這個事情。
世尊告曰:龍王,若於善說法毘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淨圓滿尸羅,虧損軌則,虧損淨命,虧損尸羅,未能圓滿。然見正直,此等不生有情地獄,死沒已後,當生龍中。」
那就是引證這段話。這個拘留孫佛就是賢劫千佛當中第一尊佛,這個「劫初」就是這個賢劫之初啦!說:「我們這大海裡邊,那個時候賢劫之初拘留孫佛在世的時候,那個龍啊,龍子龍女很少,我的眷屬也很少,現在多得不曉得多多少少,什麼原因?」佛就告訴牠,說假定有人如法地,「善說法毘奈耶出家」,如法地能夠出家,出了家以後,他知見正直的,但是其他的稍微有一點虧損。如果出了家、受了戒,這個正見也壞,其他的亂來的話,那一定要墮落!墮落到什麼?大那落迦,這個是非常可怕的!或者會墮落像各式各樣的地獄裡邊去,這個這裡就不細談。但是他見──正見沒有失壞,那麼這種情況之下,他不入地獄,生到龍當中。
此復說於拘留孫大師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師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葉大師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師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虧損軌則,淨命,尸羅增上,於龍趣中已生當生。吾等大師,般涅槃後,諸行惡行,毀犯尸羅,四眾弟子,亦生龍中。
就是這樣,那前面幾個大師,就是賢劫第一位佛是拘留孫佛;第二尊佛就是金仙大師,就是拘那含牟尼佛;第三迦葉佛;現在就是我們釋迦世尊。現在看:
然亦宣說,彼等加行,雖不清淨,由於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增上力故,從龍死歿,當生人天。
喏!這個特點。說他們出了家了,雖然行為上面不太清淨,但是對於聖教內心當中的正見沒有退失「深忍意樂」──這個信心深深地忍可。不是浮淺哦,真正正見,浮淺的正見是不可能的,真正的正見要對它很深刻地認識。
那麼在座的很多,譬如說你們很多沙彌,好像現在不太了解,實際上並不是,這是你們宿生自己的宿生有了修行,所以這一生自然跑到這地方來。世間上的人所有的人,大家都跑到外面去,我們居然願意放棄,跑到這地方來,這就是宿生這個習性感得的。所以這一點來說,那是說原則上面我們可以知道,我們宿生是具有、豈但具有正見,而且軌則、尸羅、淨命總比較好,否則這一生在龍當中。但是現在呢,由於剛剛初來的時候,外面的習染很重,這是為什麼我們來了以後要好好地努力,這一點對我們是相當重要的。前世我們好好地努力,所以沒有墮到龍當中跑到這裡來,可是現在的客觀環境非常地惡劣啊!這是我們很幸運的,我們這裡沾染不到,所以出去千萬不要沾染到。那自己的努力,那這是從這地方對我們一種策勵。再看:
除諸趣入於大乘者,一切悉當於此賢劫諸佛教中,而般涅槃。
喔!這個看。說只要你真正地能夠出家,而且如法行持,那即便是──如法行持當然這個正見最重要啦──即便稍有虧損墮落到龍當中,但是因為他正見的力量,這龍死了以後,這個墮落的龍,等到龍死了以後,他還到生人天當中。到人天當中怎麼辦呢?有一種特點,除了趣入大乘的,以外其他的一定會在賢劫的千佛當中,會證得阿羅漢果。所以說這個正見的威力是何等偉大、何等了不起!那說大乘怎麼辦?大乘更好嘛!大乘一直地要成佛去,成佛就絕對不是那麼短短的,因為他要積無邊的功德,這樣。說大乘的行者看見在這個世界上可以修無邊的深廣妙行,積無邊的功德,他不會對小小的證羅漢果滿意的,自然他不會受這個限制。就好像我們世間來說,現在世間上面比如說大家談做生意,啊!這個做生意好,非常容易賺錢,可以賺大錢,他就不願意跑得去休息,這是完全同一個道理。那下面:
是故微細黑白諸業,如影隨形,皆能發生廣大苦樂,當生堅固決定解已,雖微善業應勵力修,微少惡罪,應勵力斷。
那所以對於非常小的黑業、白業,哪怕再少,它這個業的行相就是這樣,就像那個影子跟著這個它的形狀一樣。不但這個是指一定有業,這個影子,人的影子一定跟著人走,任何一樣東西它一定有影子跟著它走;除了這個以外還會增長,還會增長、會廣大。對於這個要生定解,要堅固地定解。生了以後產生什麼效果啊?哪!再小的善我要多努力去做,再小的惡我應該斷掉。我們不會馬馬虎虎,哎!馬馬虎虎就不要去管它。
實際上我們一般人來說,這個大惡我們不會造,大善我們一定很樂意去造,而這種機會也不多,在我們眼前不會太多。我們平常最多的是什麼?就是好像不大、不小的那種,乃至於無關緊要的,這個地方我們不改,結果一生我們就馬馬虎虎就過去掉了。所以我們真正要去做的時候,就要從這地方努力,那如果能夠自己不斷地這個小的地方策勵,那將來一步一步增上。這個修行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精進,這個精進就從這地方一滴一滴積累起來的。所以這地方不管在任何一個角度上面都告訴我們,至少就算我現在忙,我內心上面要提起來,這個是啥?正見,這個是根本。所以凡是這種東西我們要去努力,壞的斷掉它,好的要去修持。
在做這件事情當中,還有一個重點,不要說:「啊!我是想做啊,但是、但是……」什麼?「我力不濟。」這不要說聖人──出世的聖人,就世間的聖人,大家還記得吧?《論語》上面有一段話,冉求說:「啊!我不是不想學夫子,我力量不夠啊!」老夫子就告訴他:「哪有不夠的道理,你自己限死你自己!」這我們要注意!所以內心這東西它是沒有行相的,事情還沒有做,你事前已經說:「哎呀,我是不行啊!我是這個樣啊!」本來用功是用你的心,你用功還沒有用,你說你不行,還有誰來行?我們最大的嚴重的地方就是這樣。很多人這個嚴重的習氣,他就會陷在這裡,「嗯!我就這樣。」所以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要改掉我們的習氣。由於我們那個習氣會形成功一種力量,那外在的力量還反過頭來影響我們,我們太多人就陷死在這個裡頭。業就是一種外在的力量,這一點是我們修行人最重要、最重要的一個致命傷!那下面我們繼續地看:
如《集法句》云:「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作妙行惡行,隨彼眾生轉。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
這個就是《集法句》上頭的,說鳥在虛空當中,牠的影子跟著牠走。那我們人也是一樣,你在太陽光下面的話,你跑到哪裡,影子跟到哪裡。那麼特別說是鳥,好像看不見,實際上這個影子一定有的。所以你作了妙行、惡行,那麼就跟著作的人轉。他下面作一個比喻:像我們上路,上路如果準備得路糧那就好,沒有準備得路糧就苦,這個就是善業、惡業兩個的差別。
又云:「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如集諸水滴,漸當滿大器。」
那通常處處地方策勵我們:不要以為這個惡小,以為沒有關係啊!你不知不覺當中一個很大的容器就滴滿掉了。
又云:「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
這同樣前面的一句話。
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
好的、壞的都是這樣,剛開始都是一點點、一點點,覺得無所謂,壞的也可以充滿,好的也可以充滿。下面:
《本生論》亦云:「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
這個對我們最重要啊!由於我們平常的時候,有的人造善,有的人造不善或者惡,做完了以後變成功習慣性了。習慣了以後,到下面一生來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就這個樣,不要努力地它就會現起,就像夢當中自然而然來。那我們仔細看看,我們常常覺得,「啊!我習慣就是這樣,我已經習慣了。」正因為我已經無始以來習慣了,所以要去修行;正因為你這樣習慣安於現狀,所以你輪迴六道;正因為你習慣所以你會墮落,這是我們必須要策勵的。所以修行人千萬不要說:「啊!我已經習慣了。」如果不對,無論如何要改!這個修行我們的第一步。
所以眼前現在很多修行人不了解這個道理,什麼道理呢?就是說對於這個業果的道理,這是內佛弟子的第一個白法。我們現在很多修行人不求這個,求果報,乃至於求神通、有感應,不知不覺被這個東西都卡死掉了,這種都是現前的果報,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我曾經周圍看見過很多這種人,喔!都有很神奇的這種,當初也不知道,現在才了解真正最要命的致命傷就是這個。修學佛法是如此,那世間的呢?我們也看得見科學家,那科學家最難勸服他,因為他做這個東西,他覺得有一套很好的東西證明他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如果一開始不對,你也偏重於什麼見神見鬼這套東西,說不定你會見到,說不定你有感應,你還以為很對,你就完了!這一點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若未修施尸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應該修行。應該修哪一些呢?布施、持戒,「施尸羅」,就是在後面的六度。如果我們不好好努力,不管我們現在有什麼樣的「具色少壯德」,換句話,啊!長得非常地莊嚴,然後各種條件很好,又有大勢力、又有大財富,對不起,沒有用!你後世都不得到安樂。
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
反過來說,眼前雖然看起來一無是處,好像長那麼又醜,然後如此前面有的這些東西,也沒有勢力、又窮,但是他能夠照著布施、持戒這樣去做,他的功德,這個什麼?他後世的安樂增廣。增廣到什麼程度呢?像夏天的江河,終於小小的一點點後來就充滿大海。所以我們應該曉得我們從哪裡取捨,所以最後說:
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
說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應該什麼?善巧、定解。對於這個前面講的道理,要非常地善巧。不但認識,這個善巧是定解以外更深一層──對於善業、不善業,造了這個業將來一定會感得苦、樂的果。了解了這個特點以後,我們應該努力,最重要的努力──斷惡修善,這是我們眼前最最重要、最最重要的!要想做到這一點,需要根本一個條件:信。所以最後一句話「無信豈能如欲行」,這個信是淨信心。如果我們真正的不但有信心,有淨信心的話,那這個時候我們會產生這樣的功效。所以我們佛法裡面叫「信為欲依」,當我們正確地相信了以後,我們就願意去做了。那現在我們相信什麼?相信佛告訴我們的道理,這個道理的中心就是「業感果」,然後能夠這樣地增長的話,那我們想去做,我們就做得到。那麼這個是第二部分,就是「增長廣大」。再看下面,三:
所未造業不會遇者。謂若未集能感苦樂正因之業,則定不受業苦樂果。諸能受用大師所集,無數資糧所有妙果,雖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須集其一分。
這個業的總相,如果沒有造一定碰不到,這一個特點是非常重要!所以下面說,那這文字容易懂,沒有造感苦樂果的正因,這個正因,如果沒有這個因,換句話說一定不會感得苦樂這個果。那麼現在這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在我們真正的講的業果當中最重要的理論,認識了才跟著我們走上去的,這是什麼?就是佛告訴我們的這個,佛告訴我們的道理。
所以「能受用大師所集,無數資糧所有妙果」,這個佛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我們現在聽起來很簡單哪!實際上真的這麼簡單嗎?要成佛,要無量劫捨頭目腦髓這麼努力!我們現在稍微做一點點覺得:「唉呀!好辛苦啊,這樣不對、那樣不對!」佛啊,不要說現在這樣的辛苦不在乎,什麼東西都捨,頭目腦髓都捨,然後不是說一生,無量生,有了這樣才能夠成佛,成了佛才能夠告訴我們。那因此我們能夠去受用它,這個也一定有因,如果我們宿生沒有造這樣的善因,碰不到。所以不一定遇見他的全部,但是一定遇見他的一部;假定我們造的因遇見全部的話,我們應該在佛世,對吧?那至少我們得到了一點點。那如果在這地方我們努力的話,將來我們自然會增長,所以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重要,大師也在這地方特別策勵我們。好,那這一堂就到這地方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