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鳳山寺版)45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四十五卷

《廣論》一百一十五頁,講到歸依已應學當中的「教授所出」,八個勝利當中第四,前面三個講過。那麼現在我們看,一百一十五頁第一行,最後一句。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

這個第四、第五,前面跟〈攝分〉當中出的內容一樣,所以說像前面。那麼既然重複,所以不再說。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

那麼這個第六項,什麼樣的殊勝利益?說歸依了以後,其他的人就不能來為難我們、傷害我們。「人」,是我們共同的,六道當中的人。「非人」,除了人以外;還有就是這個地方的非人,是特別遭──就是譬如說我們現在世間上面有很多那種各式各樣的妖魔鬼怪這一類,來傷害我們的。所以這個非人,我們可以從這兩點來說。特別是一般地來說,單單那個非人的話,就是特別指這個六道當中所謂天、修羅,有的時候叫五趣,修羅就不算,那麼這一類叫作非人;他有跟人有共同的一些特點,但是不是人,這樣。那這個八部當中也有一個叫非人,那這裡不細說。那麼他就「不能為難」,不能來留難我們。

關於這一點,要簡單說明一下。好像我們歸依了三寶以後,還是遇見一些困難嘛,那怎麼說「不為難」呢?實際上應該了解,下面真正說的在後面──歸依了以後應該學、應該了解,特點在哪裡呢?就是如果你有了這個業,因為佛法真正告訴我們的,是告訴我世間的真相,世間的真相就是「緣起性空」。也就是我們說,你造了什麼業的因,造了什麼因,那我們這個因叫作造的業,這個一定會感果。所以這個並不是說人家來傷害我們,是我們造了自己的惡的因,那個一定會感惡果。我舉個簡單的譬喻,譬如說國家的法律制定是這個樣的,現在你犯了法了,那麼國家來制裁你。國家制裁的時候,譬如說警察來抓你、法官來判你,請問:這個是警察傷害你,還是你自己犯了法,自己傷害自己啊?這是我們自己犯了法,自己傷害自己。警察好端端地不會來抓你,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那麼這個時候才懂得「人與非人不能為害」的道理。這個觀念後面會詳細說,前面先提一下。

那現在引經,說很多遭遇到困難,引起害怕,怎麼辦呢?就歸依山林、田園,歸所供樹木等等。這不一定是歸依哪裡,求神拜卜,這些找各式各樣的,總之一句話。他為什麼要歸依呢?要去趣入困難了也希望歸向於他、求他依靠,解決他所遭遇到的困難,免除他的怖畏。那實際上呢,這個非尊、非勝,並不是真正的值得我們尊敬、珍貴之處,因此這種地方也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因為這個歸依不是第一。實際上真正說來,因為他並沒有真正能夠幫忙我們解決,所以你雖然去依靠你所要歸投的地方,但是實際上問題沒辦法解決。那麼這個是指出錯誤的那一點。把我們想去歸依的對象,分別了錯、對以後,把錯的拿掉,那麼我們剩下來的就是對的。

那麼對的部分呢?前面已經說過了,現在說──已經說過那個歸依三寶──所以現在歸依三寶的勝利當中,假定是你歸依歸對了,那就是佛、法、僧伽。那為什麼他能夠解決我們真正的問題呢?這有幾個特點,第一個,他對世間的那個真相──表相他知道,這個事情的真正的原因他知道。說要「知苦」,苦是這件事情的、我們面對的這個真實的行相,以及為什麼是這樣的原因──「苦集」。我舉個譬喻來說,譬如我們身體不舒服,生了病,然後發燒,面孔紅、腫,這樣一類。還有呢,也許這個人虛胖、水腫,表面上面胖起來了。那常常一般人去看跟醫生看不一樣,醫生一看就說:「不對!你虛腫有病。」可是假如不知道的人,也許他覺得:欸!好極了,你很健康,發福了、胖起來了。會不會這樣?會。我是隨便舉一個例子,我們世間的人,對事實的真相不太清楚,明明是苦事情,他會覺得把它看成快樂的。就像剛才說的,那個虛、浮腫,明明是病,他就說:「你胖了,你發福了。」

那除了這一種,還有一種,我也告訴你另外一個,這個我親自經驗到的一件事情。這個地點不在這裡,在美國。我所以講美國,並不是說特別原因,因為他們至少在這個追求,以科學來談科學,他們那個地方對這一點是追求得比我們比較深細一點。那麼這個跟《新世紀的飲食》有關,因為已經有很多人注意到這個眼前,就像《新世紀的飲食》上面說,吃肉、吃蛋、吃奶啊,大家總覺得這是最好的,實際上並不一定。特別是近代,由於這些做生意人的這個唯利是圖,抹殺了很多事實,再加上很多化學藥品,所以那個時候已經有很多人知道這個事情。

那麼後來有就這麼一個人,他也接觸了佛法,他已經聽見說這些東西吃了以後對我們有傷害,不過也就過去掉了,後來聽見了佛法,更是覺得:喔!那這樣子還是吃素好,所以他就開始吃素了。那麼因為他長期都是吃這個,所謂西方人最講究營養,喔!那實在是,他們那個生活當中,譬如說我們吃菜當中,吃這個肉、奶、蛋,只是有限的一部分,在美國極大部分都是吃這個東西。所以一旦全部改成素食以後,他身體當中有個很劇烈的變化。那以後才知道,就是身體當中,經常積累了很多毒素,可是他已經習慣了這種運作的方式,他不會感覺到有什麼傷害。人這個東西就是習慣性,當你習慣這樣的話,他並不覺得不好的;那一旦不吃了,那開始改變了,這樣。所以他那個身體要一個適應,要一個調整。所以他是由一個從已經深深中毒這個狀態當中,在減輕的過程當中一個調整期。

那麼後來才遇見一個這方面的專家,這個專家說:「他真的有決心,這個調整期這是必然現象。也就是說,他以前已經中了很多深的毒,現在這種情況正在排毒,這是個好現象,不過他感受上面會不舒服。」那這以後才知道的。當初他停止這個,那個肉食的時候,他並不曉得。所以停止了一些時候,他這個身體就不能適應,精力就不如以前,啊!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乃至於皮膚發癢、頭昏昏的。大概經過了幾個月以後,他就來說:「這個不行、不行!」他說的確營養不夠。那我說:「為什麼營養不夠呢?」他就告訴我,頭嘛也痛、精力也不夠這樣。那我當然那營養不夠,就算了!

那因為他們畢竟對真正的佛法的道理,實在認識得非常有限、非常膚淺。而科學上面又偏偏深中這個毒、這個邪見,所以他後來很快就恢復了。恢復了沒幾天,啊!容光煥發,身體又好起來了。他就告訴我:「啊!師父你看,這個還是科學有道理,就是這樣,營養是不夠。」那我也不大懂啊,「好、好、好。」就這樣。

沒過了多久,我就後來就碰見現在那個有個姓雷的──雷久南博士,大概你們知道。她是麻省理工學院的,麻省理工學院不但在美國第一流,世界第一流的最好的學校,她是一個最精采的博士。她畢業了以後,又在美國的三大腫瘤中心做過,待過十年專門研究這些事情。那後來她注意到了以後,當然這個裡邊有很多細的,我不去談。那她還在念書的時候,她在那個地方就是麻州,我們稱作 Massachusetts,在東海岸。那麼就有一個人提倡素食,這樣,那個提倡那個素食的是一個女的,Doctor Wellman,好像是這樣。是不是這個人啊?我弄它不清楚,記不住沒關係,這個人記不住也沒太大關係,將來你們有因緣碰到,你們會證實這件事情。

所以她在學校裡念書的時候,她已經接觸了這個人。所以她後來畢業了以後,她完全被這個素食主義者提出來的這個主張所說服,所以她就開始素食。她那時候並沒有信佛,這很有趣的一件事情。後來信了佛了,那麼當然她覺得你在西方來說,那個佛法不大容易說服人家,可是她因為本來就在美國第一流的學校,得到最好的學位,有最好的職業,專門研究這個,自己又身體力行。然後呢,因為就是這個──這個地方叫什麼?波斯頓,波斯頓那個就是剛才講那個推行素食的那個地方,她治療過各式各樣的那種怪病。人家弄不好的,說是非死不可,實際上跑得去,叫他素食,用個特別的方法,弄弄弄弄、弄好了。醫生覺得已經是絕對不可能的,跑得去,就透過她那個特別的素食的方法,弄好了!

所以她經過很多實際上治療以後,都很清楚明白:第一件事情,開始解除的時候,它這個毒素會排出來。就像我們抽鴉片、抽菸乃至於,你停止了以後,啊!這個菸癮來了,渾身難受,所以一定是這個道理。那麼這個素食也是如此,這個叫什麼?排毒、淨毒時期。對這個人來說,身體是難受的,可是這是個好現象,但他不知道。

我這是舉兩個公案,一個就是拿我們佛法來看,苦、苦集相;第二個,就是以現代大家所公認的科學來看,我們跟一般世間的人來去看,那的確不一定事實的真相能看得清楚。那麼現在這個地方要說明的:真正看得究竟、最徹底的覺悟者,大覺──佛。佛是印度話,翻成我們中文叫大覺、世尊。為什麼叫世尊呢?這是真實的、最崇高的、值得我們尊敬的。原因?因為他真正地把實際的真相都看清楚了,而且為什麼這樣的原因,他也看清楚了:「苦」,就是這個事情的真相,「苦集」就是為什麼這樣的原因。

那麼下面,說「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既然了解了這個苦跟苦因,那請問:是不是有辦法把它改善呢?因為有很多事情是沒辦法改善的,如果沒辦法改善的,那也就算了!說現在有辦法改善的,所以佛乃至於告訴我們,可以正確地、一點都不錯地能夠超脫這個各式各樣的苦。怎麼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呢?他解決這個痛苦,有他正確的原因,這個就是「道」,你照著、如法地照著這個辦法去做,就是脫苦之道,那麼這個就是「八支聖道」,這個才是真正趣樂之道。如果你照著這樣去做的話,你就得到最後什麼?「般涅槃」。般涅槃是印度話,以我們中國人中文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所有的困擾都消失掉了。為什麼?因為「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這個我們世間人都是顛倒、愚癡,那麼這個顛倒、愚癡的正對治、對症下藥的,那就是智慧。因為他以正確的智慧看見前面這個道理,這個叫「四聖諦理」。「諦」就是正確,這個道理是正確的,這個在聖者所見的,分開來分成四樣。

那麼這種情況之下,這樣的歸依才是真正的「尊勝」,這樣的歸依才是「第一」。所以由於你歸依了應該的、正確的歸依之處,那這個時候能夠解決一切痛苦、一切苦惱。這是經上面說的。既然你能夠做到這一點,那別人就沒辦法傷害。

下面又說那個喻。假定你在這種狀態,前面說的,你有業,那這個業會感果。實際上,在每一種狀態當中,就是你有業,如果你同樣造的業,造了這個業以後,如果你把歸依的業提起來,三寶乃至於會加持我們。這話怎麼講呢?就像剛才那個譬喻一樣,說你犯了法了,犯法有幾種,有一種大罪,有一種小罪。或者你欠人家錢了,那欠了人家錢的話,對方就有來債主要告你,你不還,他就告到法院,法院就出一個傳票,讓警察來抓你。所以從形相上面看是警察抓,實際上是因為你欠人家錢,對吧?欠人家錢,你當然應該還。所以現在你到處去逃、救,那沒有用,這樣。

可是有一種救法可以,假定說你今天去投靠一個人,這個人正確地幫你忙,而且有力量幫你,他很有錢。譬如說你現在欠人家一百萬,現在你歸投的這個人,他是一個億萬豪富,無窮無盡的財產,你去找他幫忙,他說:「可以!我幫你忙。」那個時候人家來抓他欠錢,他就跑得去,某人出來說:「沒關係,他欠的錢,我來負責。」這樣是不是可以擋得住?對,那個債主逼上來,「你欠他多少錢嘛!沒關係,我跟你負責好了!我簽一個字給你。」他拿了高高興興回去了。暫時,不過這個是暫時喔!所以還要下面你如法地去做,然後慢慢地改善,這個道理後面會講。了解了這一點,那我們就知道,什麼是我們應該歸依的地方。

那下面說拿一個,前面講的是道理,下面用一個喻。那個喻就是,「應以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風索外道,這是個外道,他有一種外道一種法索,或者我們說魔索,或者什麼。他有一根索,叫風索,他經過了這種練那個方法以後,他那個索使出來要致人死命,他就會把人家弄死,非常靈。他有什麼需要,他就會威脅人家、傷害人家,都是這樣,人家也怕他。

有一次,他遇見一個牧童,然後他看見那個牧童以後,那個風索外道,總是兩個人有什麼不對勁,那風索外道就拿這個風索傷害他。結果那個牧童一動都不動,咦?奇怪,我這個風索怎麼失靈了呢?所以他自己想不通。所以他拿著這個風索再去試別的,正好有條狗,他就拿那個風索在狗身上,一碰,這條狗就死掉了。「欸!奇怪,我那個風索沒有失靈啊!那為什麼這個人不行呢?」他就問他:「你有什麼本事?」「我沒什麼本事。」「我不相信。」怎麼再問他,這個小孩子的確說我什麼本事都沒有。「那你有什麼特別?」他想了半天,說:「要嘛這樣,我是歸依三寶的三寶弟子。」「喔,這樣!」那後來證實只是歸依三寶。這個風索外道想:「我這個東西這麼厲害,他只是歸依,他就這麼這樣。」所以他後來自己也就放棄了這個,學佛。那這個是,這是一樣的一個事實。

那麼說到這裡,這是在書本上,我另外再告訴你,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前幾年,我記得這個是民國七十八年、是哪一年?那時我在南普陀第一次講那個《廣論》。講那個《廣論》,南普陀是個寺院,那現在那個民間,除了這個寺院也還民間很多人神、佛不分的,他也不曉得什麼是佛、什麼是神,就是民間的那種神。那很多民間那個神哪,什麼宮、什麼等等,那他等一下這個廟裡面也供一個釋迦牟尼佛,他們叫佛祖,然後供祀一個觀世音菩薩,那麼當然也是叫佛祖,供一個媽祖也是。等一下土地嘛也是菩薩,城隍嘛也是菩薩,那麼我們的觀世音菩薩嘛也是菩薩,那很多廟裡面就是這樣亂供一氣。

那個民間很多廟,有一種叫什麼?跳神的,乩童啊!那一天,那個乩童居然跑到南普陀來咚咚咚咚跳,那個一跳還是滿有道理喔,所以人家都會被他迷掉了。他也跑到南普陀,也穿了這個衣服喔!那時候去的什麼,南普陀老人不曉得知道不知道?穿著那個黃衣服還是不曉得什麼,男的、女的一大堆,「撲咚、撲咚」來跳。我們就跟他說:你怎麼外頭跳也算了,你怎麼跳到我廟裡來?他就不相信,勸他也沒用。後來我們有一個同學就出去,看見他,勸了他沒有用啊,就不勸他,坐下來念大悲咒。一念,他那個乩童就跳不起來了,怎麼跳也跳不起來了。我們勸不行,他跳不起來,乖乖地就跑掉了。

那這個告訴你們,這樣。所以如果你真的心裡面真正地能夠歸依,心念很正的話,就是說你一這樣,他就沒辦法你。如果你再很虔誠地,或者是像大悲咒、像六字大明啊,一念,他馬上就會原形畢露,乖乖的。我們當然原則上面是了解六道眾生都是苦惱眾生,我們眼前沒辦法救他,但是我們不願意傷害他。這個是另外一個,這個都是我們親身經驗過的,如果要找這種例子,很多,那這個不必細談。從這地方最主要的我們了解,我們應該歸依,這個歸處有什麼樣的殊勝利益。下面: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

不管我們想什麼,該做的都能夠成就。下面所以說,不過這個要……這有個說明喔!「如法所作」,既然我們歸依了三寶以後,會了解幾件事情:第一個,什麼叫正確的好壞,也就是苦樂;第二個,什麼是正確的苦樂的因,這個地方叫「如法」,所以我們真正想的應該是如法的正歸依。前面已經說過了,歸依已,一切都是應該隨順著三寶,不應該違背三寶,這個特點要注意啊!不能說我歸依了三寶,我有一個怨家,然後菩薩你幫忙我把那個怨家把他害一害。你說這樣對不對啊?他根本也不叫歸依,他根本不曉得什麼是歸依﹗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

所以這一點,也就是前面那個第四,隨做什麼應該供養、啟白然後祈禱,這樣地做的話,我們要想做的就容易成就。如果說問為什麼?因為他把事實的真相看清楚,這個事實的背後的正確的原因看清楚,這兩點弄清楚了,那當然!就像病,什麼病看清楚;這個病什麼原因造成功,看清楚;應該用什麼藥來改善,看清楚;把這個藥放進去,這個病是不是會好?那是對病來說。正面地來說,說你要種一樣東西,那這個應該種在哪裡?應該下什麼肥料?應該如何去培植?這個做對,它當然長得好,就是這個特別的原因。最後第八:

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

那最後總歸起來,能夠最快速地成佛。佛就是一切達到究竟,從斷惡那方面,能夠究竟斷一切惡;然後成就功德方面,能夠究竟圓滿成就一切──佛!所以引經,這個經上面說,因為你由於淨信心,歸依了三寶以後,那時候會獲得什麼?殊勝的閒暇,這是非常重要喔,就是前面的所謂「暇滿」。那麼因為你這樣的關係,所以你能夠真實地歸依三寶,然後因為你由這樣的淨信心歸依了以後,自然會照著它應該學的歸依已的學這個殊勝的道,一步一步增上,當然你能夠次第地達到應成──佛。這個是「教授當中」出的這幾點。所以說總共總攝起來,「〈攝分〉中出」、「教授中出」,這些殊勝的利益。那麼對這個殊勝利益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看文:

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那就是這裡這一條告訴我們的,應該以這種方式去不斷地去思惟、憶念它的殊勝利益,那麼每天我們要晝三夜三地來修。下面「共學」的最後一條: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歸依。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那麼這點說一下。就有這樣的殊勝的利益,這是正面的。下面反過來,乃至於──我們任何情況之下不捨掉,乃至於笑話,最起碼的隨便開玩笑,這個是最下限、最輕鬆的;嚴重的,嚴重到乃至於命緣。說嚴重到假定說有人傷害我的生命,說:「假定你願意捨掉,不歸依,我就放你,如果你要堅持歸依,我就殺你。」我不願意捨,就是為命緣。當然不一定有這樣殺,有其他的,譬如說我們歸依了,三寶的弟子要如法去做,現在假定說我不如法去做的話,那我能夠保住我的生命,要如法去做的話,這個生命會失去,我寧願失去生命,要保護我的歸依。真正歸依以後應該這樣,為什麼原因呢?他就說:「身命受用,定當捨離」,這樣。我們這個命不管你怎麼弄,終歸要死的,沒有人能不死的,要曉得這個。假定是為了生命而捨棄三寶的話,那很麻煩,以後就跟他就遠離,「一切生中輾轉受苦」,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以捨歸依。

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不但是了解可以,因為我們心裡面無始以來習慣這個雜染之業,無始以來沒有跟三寶相應造很深厚的因緣,所以外面遇見這種境界的話,還是會隨順著習氣走。既然現在處處歸依,了解了這個道理,如果說並沒有堅強地對三寶的功德生起正確的認識信心的話,不行。所以要起誓願說:「我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所以這個上面就講,最起碼做到這麼、操守到什麼程度呢?乃至於說笑話,也絕不會說──捨棄歸依,嚴重到乃至於要生命也絕不放棄歸依,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總說六條。

那後面有一條,就是宗大師那個時候,那他的有一個前輩,那個有的前輩說,有這麼一個,學了以後、來歸依了以後有這麼一個規則,說:你到哪一個、哪裡去,那麼那個地方隨那個地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那地方譬如說到東邊去,向東邊走,我們叫東方是藥師如來,譬如向西邊去,西方是阿彌陀佛;所以你如果向西,說你要特別地說,除了我們歸依三寶以外,還要歸依這個西方那個如來;向東,要這個。宗大師說:沒有,他們是有這種說法好像,但是並沒有正確的經論的根據。特別是指明這一點。

說到這一句話,注意哦!大師自己從他的傳記、各方面證明他,他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早就成了佛,他是個權位菩薩,這樣的人來。然後他這一生示現,從小這麼絕頂聰明,遍學當時藏地所有圓滿的教法,但他開起口來,會不會隨便亂開口啊?他不會,一定還要有證據。所以你看處處地方說經怎麼講的、論怎麼講的、祖師怎麼講的。即便是當時有那種前的前輩這樣說,他還要來把它掃除的時候,也說這種說法沒有根據。我為什麼特別指這一點呢?那我們剛剛開始學了一點點,什麼都不知道,常常說自己,啊!好像佛講的、誰講的、經上講的,我們有沒有根據啊?沒有根據,自己想像當中那個,這是我們一個最差的地方,在我們學的過程當中,應該從這地方注意。那麼下面再說,請看這個。說: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

喏!他就出那個出處。說上面講的這個是哪裡出來的?《道炬論釋》。那個《道炬論》本身是很簡單,然後有個解釋,這個解釋據說是大師自己──也有說大師的弟子,也有說這個大師寫了這個《道炬論》以後,他親自再把那個──這種論都是簡單扼要偈頌式的──他自己親自解釋一下,他的弟子就把大師自己……。欸,這不是,《道炬》是阿底峽尊者哦,然後尊者的弟子,再把阿底峽尊者的解釋說比較細一點,這種說法。那麼這個是六種。現在下面說:

各別學處初三種者,契經中說。

那個各別學處分三個應止,所以這個前面的三種應止這是經上的。什麼經啊?《涅槃經》,前面,前面。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

那個各別學處中三種應止,後面三種對佛、法、僧要恭敬、捨離不恭敬,所以後三種指這個。那個後三種從哪裡呢?在《歸依六支論》當中,論當中說出來,根據。他下面引那個論:

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

那就是《歸依六支論》當中的,說這個「形像」就是大師,指佛;「頌」就是法;「碎黃布」就是僧伽這件衣服。那對這些我們應該信解為什麼?或者是「大師」,前面說的;「頌」就是親口說的法,這個都不可以毀謗;後面呢,「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那個是僧。也就是說,特別地證成後面的六種各別學處來處。除了這個以外,

〈攝決擇〉中所說此等,

除了這個以外,這個《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當中,也同樣說這個道理,這個都是論。

迦摩跋云:

那這個是祖師,不但有經、有論,而且祖師。

「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

那下面就出祖師。內隖蘇跋,那個是,就是迦摩跋跟內隖蘇跋。那個迦摩跋說:「上面講這個學處,這個內隖蘇跋他也宣說。」「我二」,也就是迦摩跋跟內隖蘇跋,都是從他的老師阿蘭若師所聽見。阿蘭若師就是阿底峽尊者在藏地的最主要的弟子,換句話說,他是從有最完整的傳承成就的祖師傳下來的。

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壠跋嚩道次第中。

這個把那個他的傳承的來源說明白。那麼前面關於這個歸依已應學,分「〈攝分〉、教授」,分「別學、共學」,一一交代清楚。

那麼後面另外一個,就是有犯了怎麼辦?我們看下面: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

說一下。說假定對上面說歸依了以後,你有違犯了,那麼那個時候是什麼樣?違犯了以後,也許只是虧損,也就是說這個歸依就不完全了,有點損傷。還有一種,嚴重的──棄捨,這歸依整個就捨掉了、毀掉了。那麼到底在什麼情況之下是虧損,什麼情況之下是棄捨?那看下面:

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說:如果說犯了這個六樣的話,那麼就捨掉了。哪六樣呢?「謂初三」,初三,這個就是應止,初三是應止。那我們如果再回憶一下的:歸依了佛以後,不歸依餘天;歸依了法以後,對一切眾生遠離損惱;歸依僧以後,不共外道住,這個是應止,這個初三。除了這個初三以外還要加下面三條:「恆修歸依」,還要「為命不捨」,還要「供養三寶」,如果這個三點都犯了,那就捨了。這是一種。

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各別學處。

那麼上面這是說六種,另外一種說法要九種才是成就捨棄。那麼哪九種呢?除了上面這個六點以外,還要加後三種各別學處。後三種各別學處就是《歸依六支論》當中說的:對大師應該恭敬,任何形像;對法,乃至於四句偈等,應該恭敬;對於僧,應該恭敬,不應該不恭敬、輕毀等。這是這個上面兩種說法,這個兩種說法,犯了六種或者犯了九種,捨掉了。如果沒有犯,只是其中部分,說:

其餘僅是虧損之因。

如果其餘部分的話,那只是損傷。就像我們譬喻一棵樹,你把它連根挖掉了,那就死掉了,否則你只砍掉一點的話,它受傷並沒死,就這個意思。那個是大師,就是宗大師當時所一般流傳的兩種說法。下面那個是宗大師提示我們的,那看宗大師怎麼說:

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歸依。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捨。

說兩種,這是大師告訴我們的。說,假定說我們心目當中想「為命不捨」,這個說真正碰到那時候,「對不起,那、那我要捨掉了。」或者遇見這種情況之下,他自己又捨掉了,那麼實際上這個就違犯了。這在心裡面已經捨掉了,心裡捨掉了當然就捨掉了,就沒有了,這是一種。

還有一個呢,雖然心裡面沒有這樣去捨掉,他說沒有注定地說「我不歸依三寶,我要捨棄」。但是他內心當中有一種狀態,什麼狀態呢?他歸依三寶的內心當中覺得:「這個是最殊勝,我一定要照著去做!」這個才是真正地歸依三寶的必須的條件,並不是嘴巴上面唸一下。那他現在心裡什麼樣呢?他「愛執」──喜歡而且牢牢地執著,執著什麼?「三寶異品」,這個跟三寶不相應的,這樣。那麼「三寶」是什麼?「大師等三」,佛、法、僧。所以歸依的話,他內心當中覺得這個最殊勝,我要歸依它;實際上他內心當中不,執著的是恰恰跟三寶相違背的。所以跟他當初歸依的時候,心裡這樣講:我歸依了佛,不歸依其餘的──佛以外;歸依了法,應該照著法做;歸依了僧應該這樣。他的誓言是這樣,實際上他心裡面卻是違犯了這個,就心裡面根本沒有誠心歸依,既然沒有誠心歸依,實際上也沒有歸到,如果歸依了以後又反過來,那就捨掉。

所以這是大師告訴我們的,捨掉歸依的兩個原因。歸依有這麼多的殊勝好處,所以告訴我們,既然你要得到好處,那麼不能違犯,違犯了以後,對不起,你的歸依就沒有了。這是為什麼特別地告訴我們,這裡。下面說:

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

假定沒有犯上面這些,但是歸依了以後,應該我們要出去學那些;雖然沒犯,但是我們違犯了該學的,那麼這個情況之下,不是捨三寶,而是說對於歸依三寶有了虧損。有了虧損,得到的功德就打了折扣,這個是原因。反過來說,我們希望漸次地增長,那效果就少。實際上,所謂經論上面告訴我歸依三寶有這麼殊勝的功德,我們覺得我們歸依了,好像功德不見,原因在哪裡?主要的就是這個。下面,後面那個說過了,關於這一段再簡單地扼要地說一說。下面這段再看: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

所以說歸依是進入佛教的大門。假定說這個歸依不是嘴巴上面講講,而是真實的內心至誠懇切地去歸依,那這個是我們最殊勝的依止的力量。這個時候,裡邊、外面的障緣就沒辦法傷害,這是對障礙來說。

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

說生的功德,這個容易生,而且不容易退。我們是難生易退,原因是為什麼呢?因為前面說的,雖然沒有捨歸依,但是有所損害。當然還有很多人根本沒有誠心歸依,也得不到,只種點善根。「由於怖畏」,下面再看:

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再說一遍。是啊!現在總回過頭來,講完了以後又特別說,「由於怖畏」,怖畏所使,怖畏死了以後要掉三惡道的痛苦,然後想要找歸依的地方。那想:啊!這個三寶才是真正的有功德的,於是來接受歸依。而歸依了以後,努力照著應該學的去學,那這個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那麼以上呢,就是我們說共下士當中,所謂這個發生下士意樂的「希求後世」當中,這幾個一點、一點的,到歸依為止,為止。那我現在把這歸依那一段再總說一下:歸依,第一個,歸依的原因,為什麼要歸依。在這種原因之下,那麼你要歸依的是所歸的對象、所歸依的境,應該是什麼樣的對象。具足了這個條件,你怎麼去歸依。歸依完了以後,應該如何去學。這樣的話,就會得到這麼樣的殊勝的好處。到這裡為止,大概地說一遍。

那了解了這個理路,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一下我們現在目前的狀態。關於目前那個狀態滿重要,因為我們學這個東西,並不是學一個理論,學完了的時候,喔,我是一個學者,我可以寫文章;學這個東西是我們要運用。除了這個運用以外,前面我們學的,我們要不斷地想自己為什麼以前沒辦法得到?除了這個以外,歸依以後還要應該「隨念悲故」,就希望周圍的那些人也能歸依。因此,我們應該觀察一下目前實際上的狀態,了解了這個狀態,怎麼去如法地淨除自己的違緣、增長自己的順緣,幫助我們周圍的人進來。

所以我們把時下的實際上狀態,也不妨在這裡衡準一下。那我自己,以及我周圍看見很多人,不信佛的就不管,信佛的人來說,好像很少人談這個歸依的四因。為什麼歸依啊?好嘛!為什麼好?不知道,人家說好嘛!這樣。或者說:這個歸依了以後,你看他歸依了以後有什麼什麼好處,好像他歸依了以後就會發財,買一張愛國獎券會中獎,諸如此類的事情,那個實際上都不是歸依的正因。所以難怪現在末法的時候,最究竟、最圓滿的佛法被人家斥為迷信。你說這些人不相信嗎?他相信,但是為什麼原因相信?他不知道,叫他說出來,一片迷糊。所以真正講道理的時候,那當然這樣的相信,不是純淨的正信。因此現在我們了解了以後,對我們自己要提升、淨化,然後幫助別人應該了解這個道理。

實際上,你不能說這些人歸依不對、不好,因為很多人剛開始的就是這樣的原因。所以當我們了解了佛法以後,大部分人這種迷信──你說他迷信就排斥他,不是的喲,他還是有他的因緣。他的什麼因緣呢?拿佛法來說,就是宿生有一點淺薄的善根力量,由於這樣的善根力量,造了這個一點相應的業,所以業感,所以這一次他又來了,來了以後來了。所以實際上就像我們一生當中的過程這樣,我們誰都沒有準備好了到這個世界來,誰都沒有準備好了以後準備怎麼去念,誰都沒有準備好了我要去念小學。為什麼要去念小學?我父母要我去念。那父母為什麼要進去念哪?父母自己小的時候他也不知道,他的父母叫他念,是不是都是這樣的?所以正規說來,這個是由他的業,那麼由於他宿生種了善根種子,所以因此他多多少少能夠進入佛門。可是這種既然是這麼膚淺的,勉強歸類,那只能說是很膚淺的善根;如果以理智去衡量,這是屬於迷信部分,不是正信,這個我們要分辨得出來。

實際上目前外面的境況,所對的面,這個境,那非常地強大,所以祖師們有很有名的一句話叫:「境風浩浩(還是境風炎炎),燒盡功德之林。」所以外面那個環境那個非常厲害,「浩浩」是指它的大,非常地強大,「炎炎」是非常地強烈,到底用哪兩個字,我記不住,那沒關係。所以由於這樣強烈的,因此雖然我們對三寶有一點的簡單的信心,但是「燒盡功德之林」,不要說這一世記不起來,就是宿生就算有一點,一對那個境,害了!這是狀態。

更進一步來說,我們這樣的迷裡呼嚕隨便去跑得去歸依的話,既對三寶沒有非常強盛的淨信心,然後嘴巴上面隨便這樣說一說,這能得到歸依體嗎?得不到!當然從結個緣來說,這是非常好的,佛法講緣起,結了個緣,有了一個種子,這個種子已經種下去,遲早有一天結果。可是眼前結的不是這個果,所以眼前那個業都是染污之業,得不到這個好處。所以說,既然他沒有得到那個歸依的體的話,那麼歸依的功德他也使不上來。那我們反過來說,就算是他雖然不一定了解,他心裡很虔誠,或者他宿生的善根有一點,得到了!得到了以後,如果他不曉得怎麼去善巧地歸依應學,那請問產生什麼功效?得到了歸依,一定有歸依的功德哦,歸依的功德是不可思議,非常強大、非常強大的!但是單單歸依的功德夠不夠?不夠!這個也要用乾淨的,要用得乾淨的。

歸依的功德之所以到後來,是因為歸依以後,然後你增加淨信,然後斷暇滿,你照著學處去做,一步一步增上,完全照著法漸次增上,所以漸次惡、罪業消除,功德增上,那成佛。現在你不知道道理,就是得了體了,你因為不知道道理,你的功德能不能增上?不能增上。那麼既然不能增上,特別也是外面這樣這個境況這麼嚴重,你還是得了體以後,隨著這無明直走的話,就像說你雖然有很多錢,可是你直花,沒有增加,到後來還是會用掉,這樣。所以實際上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去看,真正的好的順緣不大容易;但是反過來看,違緣是非常容易。現在我們不要說現在這個時代是科學時代,究實說來是邪見增上的一個結局,那這裡先不細談,下面有機會我們再談。所以不相信的根本不說,就算有一種膚淺的相信,也是歸依,可是他不懂得這個道理的話,我們不會生起很清淨的淨信心來。

前面已經說過了,不恭敬是壞慧的因,佛法真正最重要的是智慧,但是我們對於三寶不懂得道理,所以不會恭敬。不恭敬什麼?壞慧。我們這個慧,我們以為很聰明,聰明不是智慧哦!腦筋很靈,但是這個腦筋是染慧、顛倒見,造的都是可怕的罪過。所以這個智慧每況愈下,而這個邪見,除了邪見以外、科學以外,就是我們學佛的佛弟子,也往往容易犯很多錯誤。譬如我們現在時下來說,現在時下最流行的,說淨土法門、禪,這個兩個法門本來是佛說的非常殊勝的善巧法門──那是用在末法了。這什麼意思呢?就說現在沒有法了,那我也不知道怎麼了,我拼命地去歸依,所以一心一意歸依,這樣。照理說,沒有法了,拼命歸依,這樣就對。現在有法他不要,自己也不念佛,反而說:「啊!現在真是都末法了,這個也不要去學它,沒有用的啦!」這樣,應該他是拼命念佛,他該念的不念,他怎麼辦哪?拼命勸人家不要恭敬三寶,不要去學法,那犯這個毛病。

所以我聽見人家舉一個比喻,說荒年了,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就有有心人,說:「啊,那荒年什麼都沒辦法吃了,那怎麼辦呢?樹皮、草根,只要吃飽肚子就可以。」的確,真正到荒年的時候,那個只要有得吃,吞下去能夠救活命就可以了,草、什麼東西都吃。可是請問:現在這個有東西吃,你居然不吃,說只要樹皮草根就好了,這個吃它幹什麼?不要它。你們說呢?假定我們現在有法而不恭敬,是不是等於這個啊?現在我們就是這樣狀態,桌子上面雖然不是山珍海味,可是很好的菜呀、飯哪、麵哪!他說:「這個不對、不對,不要、不要,應該吃樹皮草根!」你們說呢?所以這種情況我們要注意,絕對不是說禪不好、不是說淨不好,我們修的人應該注意,這是這個地方特別說明。所以前面說,一個人拿了一個佛像去問阿底峽尊者:「這個佛像好不好?」阿底峽尊者說:「佛像哪有不好的!可是做佛像的那個工人的匠,這個匠人不一定高明。」分得清楚吧?所以這個法,不管我們學什麼法門,這種道理是我們絕對需要的。這是順便地講完了這個歸依,這個道理也簡單地說一下。好,那今天就講到這地方為止。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