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四十三卷
講歸依已應學當中的共學部分,上一堂已經講了共學有六個當中的第一個,那麼今天講第二個。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
第二就是要念那個三寶的大恩,因為念恩,那麼我們就感謝,所以要供養。而且這供養要「恆、勤」兩樣東西,「恆」是不斷的,「勤」是很認真、很努力的。實際上真正說起來,這供養對我們好處,完全是為我們好處,這下面仔細會講。這一點對我們初學的同學特別注意,非常重要!供養分幾部分:一個財敬供養,第二身語承事,有了這兩個基礎以後,第三依教奉行,這是必須要的。
我們現在所以不相應,是因為我們的條件太差、資糧不夠,也就是說我們又窮、然後又笨。窮是指什麼而言呢?沒福;笨是指沒智慧。那個時候我們總希望腦筋好一點,我們總希望好像有更多的寬裕的財富,那應該怎麼辦呢?譬如說我們現在來說,當然現在做生意,那個生意最好,賺最大的錢;種田,那個田最肥,可以長出最多東西來,這是世間共同的。那麼現在這個如果供養,這是個福田,這個田裡邊可以長出很多我們欠缺的福,而這塊田是再沒有比這個更肥的了,肥沃的田。平常我們常說「一本萬利」,這是個形容詞,世間一般來說根本不可能。現在做生意說你花了一塊錢,然後賺回來五毛錢,喔!這生意很好;如果一塊錢賺一塊錢不得了!那供養三寶的,那的確是一本萬利,不但一本萬利,遠超過一本萬利,但是我們世間人就不知道。
那以我們現在出家人來說,我們不必財敬供養,出家很不容易、很不容易,宿生要積很多善根,我們早就做過了,應該說。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身語承事。那佛不在這裡啊?所以後面會說,譬如說這個寺院,這就是佛所在的地方,我們做任何一個地方很認真去做。然後由於這樣做,我們的福就增長;福增長,智慧跟著增長,這個我們務必從小認識。現在從小,小的時候我們就注意著,現在的世間人都是學懶惰,那實際上這最好的福田放在那裡不去種,懶惰,等到收成的時候,你就望別人有,你沒有,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那很多小的小地方,我們漸漸養成功習慣並不難,實際上這個是對我們真正最佳的培福;那有了福以後,這個智慧就跟著它增長。
那麼平常的人講那個道理,好像聽得滿懂,等一下這個腦筋當中不會受這個影響,所以我們就思惟,不斷地念他的恩。那像我們世間的人,為什麼念他恩呢?譬如說:我很苦、很窮,他就給我很多錢;然後我生了病,他樣樣給我醫好。碰見這種情況,我們苦的時候,是不是一天到晚想他?就會。所以現在三寶也是這樣,當我們想到,這個我們要的所有的東西都是三寶來的話,那我們就很樂意地做這件事情。
由於這樣地不斷地薰習,那後面,啊!我們很羨慕他──三寶,佛。他是怎麼成就的?那是因為照著法去做,那我們就願意照著去做。再加上前面我們已經有了這個財敬供養、身語承事,又有福、又有智慧,願意跟著他去學,很容易就學會了。否則的話,雖然你願意跟他學,你腦筋笨得要命,跟你講了半天,我又不知道,聽也聽不懂;聽懂了以後,學也學不來。前面依師的時候曾經講過簡單的三種,那麼現在正歸依又說,這個是它的原則。所以我們現在下面緊跟著,來看一下這個文:
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
首先從經上面告訴我們,經上面的。因為做一個佛弟子來說,曉得這個經,那是金科玉律,它絕對指出來的真相絕對絲毫無誤,而且一點不差。說我們現在世間上所有獲得的一切東西,都是由於佛的福德而來的,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報佛的恩。我們怎麼說,好端端地為什麼佛的福德來的?因為世間一切都是有必然的因果,你了解了因果認真去做,那這是第一個,必須認識這個道理的智慧;然後你同樣地一分努力去做,如果說你做的時候是供養的是福田,那同樣地做,它得到的回報就大,這福報就大。世間整個說起來就是這兩樣東西,這兩樣的根本原因都是從三寶而來,但是我們並不知道,所以這個特別說明。那麼下面就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怎麼去供養。因為經上面說只是飲食,所以說:
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
這個經上面只是拿飲食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實際上我們真正所有的好的東西,像前面的真正地追究都是三寶的恩。因此,
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
那我們了解了這個,那麼要報那個恩,啊!願意很認真地去供養。那分成功我們供養的方式,事相上面應該怎麼做,那麼內心當中應該怎麼安立。現在先看「供養事」:
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塔等。
那麼這第一個說「供養身」,就是佛親自在這裡,那我們就供養佛。那麼佛走了怎麼辦呢?就「供養塔」。塔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佛涅槃了,他遺下來的靈骨供養的,這個叫作塔。所以平常一般人的寺院,現在我們雕塑的佛像,那也是照著佛的身放在這裡,所以照印度人習慣這種地方叫塔。那我們在這地方供養,拿我們這裡現在是建的寺廟,這樣,那這個上面很清楚。所以我們現在這裡,把那個寺廟整理得非常乾淨,啊!那當作這是親身供養,這個道理。三,
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
那麼第三個,或者是親自供養,佛現起;或者是廟,就是佛已經走了,可是寺院在這裡,那我們親自去供養,所以我們現在就眼前在寺院裡去做這種事情,現前供養,供養塔,這樣。那麼再下面「不現前供養」:
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
說第四種不現前,說我們既沒有親身遇見佛,也不在佛的佛塔、或者寺也就是寺院,但是我們卻可以觀想供養一切佛、佛塔,這個就是「不現前」。那下面又說:
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
那麼佛涅槃以後,造了這個佛像、塔呀,或者一個或者……,這個也不是現前供。
若供此二隨一之時,
不過我們現在就後面這個道理,可以用得上,不管前面那些隨便哪一個。
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此是俱供現不現前。
這個這樣。那麼這個我們供的時候,心裡面就這樣想、觀想。說這個觀怎麼觀想法呢?因為法性是一個,法性是一個,為什麼是法性是一個呢?佛真正證得的就是法性,就是空性、空,性空緣起,所以這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共同一個法性,那因此一切的佛都是這個法性。所以因為是一個法性,所以一切法性就是如此。所以眼前如果我們能供養這樣的話,那所謂這個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供養身、供養塔,所有的這些都包含在這裡頭。就是因為這個法性都是一即一切,也就等於供養三世,包括十方,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不例外。所以這個供養的話「俱供現不現前」,現前的固然,不現前的也是一樣。最主要的再說一遍,因為法性是一個,不管它現前不現前,法性是共的。那麼這個裡邊有三種:
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較前獲最大福。
第一個,啊!供福很大很大,這是什麼?現前供養。第二個不現前供養,第三個俱供養供現不現前,那我們觀想一個法性。由此了解,
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
所以到這裡就告訴我們,說不管我們是供一個佛,或者是親身供養的、或者佛像,那當然包括前面所有這些,那供養的時候,就應該憶念這個法性,這個法性是沒差別的。所以在供養之前先心念,依照前面的這樣的想法,說供一切,供一個就是供一切,這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再下面,
自作供養者,謂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
這個自己供養,什麼叫自己供養呢?並不是說這件事情我做就算,而不是由懈怠、懶惰、放逸,也就說就是自己供養,如果你懈怠、懶惰、放逸,這個也不算。那這個地方特別是指說自己懶惰、馬馬虎虎教別人去,好像供養了,心裡面這是一種懈怠放逸。當然你今天事情很多,你忙不過來,那我要各式各樣來做,那是怕別人忘記掉了;或者該我的事情,別人沒有事情,那請他去做,這可以。這一點處處地方就告訴我們,內心當中,跟實際上的形相。所以說,這個內心當中的認真恭敬供養,這是非常重要!
下面的馬上自作跟教他作,前面好像是自己不願意做教別人,這個不好;那下面的教別人,如果真正你誠心好的教別人,還是可以,不但可以,而且會更好。下面:
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唯教他供。
這是一種。那麼說念我自己可以供養,但是我自己不供養,為什麼呢?因為說別的人非常貧窮,也沒有福報,那因此他也不知道怎麼供養、沒有力量供養,如果能夠教他供的話,他可以獲得很大的安樂。這是由於自己的內心的悲愍而教他供養,就等於說,我有一塊非常肥沃的田,大家都搶來著播種下去,種好多好多好東西,我看見他很窮,我自己寧願犧牲了,這樣給他,這個才是。或者現在做生意來說,喔,我在鬧市區有一片很好的店,生意非常忙碌,然後我可以賺錢,那我現在已經有了,看見那些人很窮,那我送給你。要有這樣的心喔!不是說今天懶惰,「哎喲!我實在懶得了,好啦,就交給你!」這個意思要弄清楚喔!所以作這種心,他後面會說,不在形相上面,是要內心上面,這是絕端重要的一點!內心安立對了,然後進一步談形相,不是說形相完全不要,主、副兩者我們一定要弄對。下面:
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那麼還有一種呢?就是勸他跟他一起供養。這個福報,三個大小如前,就像前面一樣,自供養比較小,因為只想到自己;他供養是想到別人;自、他呢,能夠都加進去。三者的次第,也是前面小,後面大。再下面: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徧禮,右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諸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
那麼這是「財敬供養」。財敬供養是指下面這個,這個容易懂,供養種種的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這個就是我們說四事供養出家人。那麼佛在世的時候,他是有兩個身分,一個在佛,一個他有的時候自己說「我在僧數」。佛自己示現,其實他是佛喔,佛寶,他為了讓弟子了解,那也放在算在僧團當中,這樣。那麼說這個就是我們的資身,世間在世的時候出家人需要的,所以佛在世也要這個,僧也要這個。那除了這個以外,其他的「供身什物」,那麼除了這個滋養身體的還要其他的。那至於說什麼「薰香」什麼,這個平常我們出家人,現在我們來說不用,可是佛、佛塔莊嚴,這個應該。下面這個「問敬、禮拜」這樣的,還有「合掌」,看見來了迎接他。
那用種種的「讚」,比如我們現在上殿、過堂,或初一、月半上供,那我們唱那個讚。實際上那個讚就是讚美佛、法、僧三寶功德的,那印度在這種情況之下,那是當時在的是很流行。這個是一種很莊重的禮節,在我們中國古代,一樣很莊重的禮節。譬如我們現在《詩經》,《詩經》上面那個是什麼?就是古代帝王或者諸侯見面的時候,他有一種歌頌、讚頌,那個讚頌以歌的形式出現的。所以凡是世界最珍貴的,那我們就用這種狀態,這是東、西方的古代的一種禮節。那麼後來西洋發展成功的宮廷音樂,我不曉得西洋的宮廷音樂是不是這樣來的?所謂古典的宮廷音樂,對!那這個是非常地高雅的,高雅的。那這我們要了解,所以我們現在也是以這樣的。那不是我們現在的唱流行歌曲,這個不對喔!如果自己陶醉,那完全不可以!如果我們為了是最莊重的心情,然後譬如說我們現在在這裡念那密集嘛,大家覺得:喔!這抑揚頓挫那個聲音無比地高雅。那從非常虔誠的心情,去讚揚那個佛、菩薩、大師的功德,這樣的一個特點。
那麼「五支徧禮」呢?就是我們現在禮拜的時候,所謂頭、兩手、兩腳全部地著地,這是最恭敬的禮法。還有「右旋圍繞」,那是繞,這個也是最恭敬的,對於我們要致敬的對象──三寶。這個不過繞要右繞,注意!所以平常我們在這裡經過那個寺院,譬如說我們從東邊到西邊去,從大殿前面走;西邊到東邊來,一定從後面走,為什麼原因?右繞,千萬注意!平常我們都是這樣,要嘛你從大殿的這個前面跑到廣場上去,否則的話,你走的時候總歸是應該這樣。就是平常我們走也如此,養成功了習慣,那麼我們有空,你就平常去繞。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還要供養其他的叫「無盡奉施」,還有種種「莊嚴具」,不管大小,或者是佛、塔。那是財敬供養。再下面:
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
這個叫作「廣大供養」,即前面所說的,恆常的。那麼這個有七種,下面說:
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多(這第一個)微妙(第二個),現(現前第三個)非現前(第四個),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
這是七種而為供養。
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這個叫作「廣大供養」,要不管供的內容是多、是好,不管現前、不現前,現前不現前剛才說一定要用意樂去供養,或者自作、教他,這種都是整個,而且供的時候要至心歡喜,這種心情到什麼程度?叫「猛利勝解」,這樣去供。供完了以後,因為供完了以後,一定有絕大的福報的,這個福報還要迴向無上菩提,那這個才是真正廣大供養,這個廣大供養是無窮無盡的。對我們現在福、慧兩樣都貧乏的,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
這一點非常重要!那麼反之,如果說供的時候馬馬虎虎,不在心上面,放逸懈怠,那這個就是染污了。因此對我們現在來說,我們別看在這地方掃地,然後大殿上面隨便弄,乃至於廚房裡面去做,你嘻嘻哈哈,那個都不好,大家清楚不清楚?所以要嘛不做,做任何一件事情,內心很莊重。這個我們必須平常養成功習慣的,今天講了沒有用!我想諸位想想看是不是?你這個習慣,不是一下可以改得過來。不過這裡要注意喔!千萬不要說,啊!這個習慣一下子改不過來,你放逸,那放逸你永遠沒機會。如果你放逸了,再找藉口來保護它,那更是下流!
這一點,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希望策勵我們自己,我們不要去要求別人,但是一定要告訴自己說:我出了家了,我怎麼可以做這種下流行為!僧是寶,雖然我是一個凡夫僧,但是不是這個是聖人的因呢?聖人的因在哪裡?就是自己至誠恭敬,決心要去做。並不是我這個形相,喔!人家看見你了很恭敬。那當然退一步來說,就是在家學佛的弟子,如果體會到了這點,也要努力地朝這個方向去做。
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散漫心而設供養,
因此這地方又告訴我們,「非染污」就是不可以由於上面這個,而且自己去做;自己做的,還殷重,不散漫而供養。
不以貪等雜染供養,
然後去供的時候,也不要去貪心,現在總是供養說我供養了,為了求無上菩提,那個才可以。這一點,平常的時候我們要小心!
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酥所灌洗,局啒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
還有一種供養,譬如說國王他相信,那因為國王相信佛的話,他自然願意大批的,我們從那地方去得到,不要從這地方去。「隨順物」,就我隨分隨力我得到的,譬如說我今天要去供養,我能得到的就是拿這種東西,不要去為了供養這個。現在我們說不是國王,曉得這個大老闆,這個大老闆很有錢,然後我跑到那地方去跟他去說,因為他很有錢哪,所以拿了很多錢來,不要!那麼古代就是指最好的是國王。說我們隨分隨力能夠得到的,這個是真正重要。
那麼還有呢,這些供養的東西要清淨,不可以不清淨。那前面是講的是內心當中這些不可以,現在外面,哪些呢?雄黃塗的、酥所灌的,還有譬如說花有毒的。據說花有刺的,原則上也不要。不過我們現在看見譬如玫瑰,有的時候很美,那我們來了又怎麼辦呢?如果來那把那刺剪掉,這幾個重要的特點。有的時候那個花除了有毒,還是味道不好的,花是要供色跟供香,有的花很美,可是香不到,那個也不要供。倒是如果香很好,那個花總不會長得很醜嘛,最多它不太美,那個可以!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來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當勤修學。
這是另外一種供養法。說像上面要設的那個,自己又沒有。少的我們都有,要廣大供養,我們的確現在不大可能,那也找不到。那怎麼辦呢?我們要曉得十方一切世界當中,那凡是佛所在的地方,都有無量無邊的這種最莊嚴的供養具,那我們以心去供養,「歡喜俱」,啊!就是非常歡喜、非常隨喜!還有廣大的勝解,這樣,這種心。那個前面說這個廣大,去隨分隨力,拿我們的心情。所以真正能夠對於廣大特別指得清楚的,那就〈普賢行願品〉裡邊。
「周徧思惟」,能夠把所有的能夠去觀想,能夠涵蓋一切。不過眼前我們的凡夫,這一點不大容易做到,那我們只要不斷地練習、不斷地增長,漸漸、漸漸我們就能夠做到了。這樣做的話,「少用功力」,不要花很大的努力,而能夠修很大的供養。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能夠集很大的菩提資糧,這樣。所以我們應該恆常,不斷地以「真、善」這樣,很虔誠的心、以善淨的心去做這件事情,反正歡喜好樂地,去努力地去修學這個。實際上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平常就應該是練習這個。
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寶等,亦當供養。
另外一種就「無主攝持」,譬如說我們跑到野外,一看見那個花,乃至果、乃至這些,我們也可以拿來供養,不過要確定曉得沒有主。那有的時候有主,我們怎麼辦呢?我們就觀想:啊!這個好美,拿來供養。只要反正我們接觸到的所有的好東西,我們都拿來供養,這是我們剛開始眼前體會到。別小看哦!平常我們看見眼前的所有這些好東西,產生什麼樣的心情啊?「好的,我來!」處處地方想到「我」;現在呢,處處地方想到「供養」,這個是下腳第一步。從這地方的慢慢地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努力的話,那自然而然我們才能夠一步一步地增上,去達到像前面的廣大供養等。再下面,最後一個:
正行供養者,
那這個是要正行,現在我們前面曾經說過的供養當中最後的、最好的──依教奉行,正行供養就是依教奉行。
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羅,起防護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
先把這個簡談一下。「下至搆牛乳頃」,就是擠牛奶很短的時候。我們這裡平常大家很少,那譬如在印度或者在西藏,那它那個就很多了,就是在很短的一段時候之內,哪怕。並不要你,很短啊,就是這個福很大,你哪怕很短,都有很大的福。那當然我們儘可能地希望能夠長。修的時候要精進,不是馬馬虎虎、拖拖拉拉,這個不算,要很精進的。所謂精進,有兩個特點:第一個,心裡面要很善緣的是善法、正確的,然後努力地去做。有很多人很認真,可是心裡面所緣的不善,那這個不是,那個不是精進哦!如果說我們掉掉了這個緣善的話,那有很多人做壞事情做得很認真,那個絕對不是精進,這後面會詳細說。
那麼做些什麼呢?「四無量心」,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四種法集」,那就是四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靜」這個四個。「隨念三寶」,那就是前面講的。「波羅蜜多」後面講的,就把那個三學推廣。還有最後的「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這是到最後高明的。那麼下面「淨尸羅」,要我們下腳第一步應該怎麼辦呢?對於我們所受的戒要「起防護心」。這個戒最起碼的戒是從哪裡開始?沙彌戒開始,這個才是淨、清淨尸羅。在家居士那個真正算起來不算,不過如果說你以共下士的心情,那是它的隨順。它這個清淨的特點是在哪裡呢?就是要想解脫生死輪迴的這種心情,不是但求世間果報的,要從這地方起算,那在這個上面才是叫作尸羅。對這個內心當中我要起防護:啊!我受了這個戒,我要認真去做。那然後這個「菩提分」,菩提分就是我們說三十七道品,這個是修菩提的支分,它一個一個條件。「六度四攝」──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對這些東西努力修行,這就是「正行供養」。
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供養三寶,應知是名圓滿供養。
那從「供養身」就親身供養佛,到「正行供養」,這一步一步上來,能夠以這個樣叫作「圓滿供養」。所以你看哪!雖然是皈依已,剛皈依下腳第一步要想供養就要開始了;要做到那個圓滿供養,那是大菩薩的,要大菩薩!也就說我們從這個事情,從下腳第一步開始一直到成佛,一直要做的這一件事情,這個我們要恆常放在心裡。然後正因為如此,所以要不斷增上、不斷地努力。
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
前面是供養的事相。那個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內心當中應該怎麼安立?那個分六點。
能於三寶隨一之所,少分思惟,而生無量廣大果利。
就是這個內心當中,我們以這個下面的六種心,去行上面的十種供養。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或者佛、或者法、或者僧,你稍微、不多,能夠這樣如理去思惟的話,喔!那生起那個利益無量無邊地大。不過這個利益說明一下──「果利」,平常我們現在要求的,都求錯了。這個果利的意思就是說眼前是這個因,這個果報在未來。我們現在平常一般人做事情,都希望眼前就有果報,我在這兒做了一下,希望人家看見,欸,我在這兒做,我很努力,就是這樣。我在那兒做,希望馬上得到什麼好的感應;我在那兒做,等一下馬上就發財、升官,這所以我們貧窮!你這樣做,有沒有?有的,但是也就得到如此了。
那麼請問:現在這裡「廣大果利」是指什麼而言哪?無上菩提,這個才是真正的。為了得到無上菩提,所以我們必須要得到暇滿人身,因此在暇滿人身當中,你身體健康、樣樣具足,這個也要,這些東西自然要的,但是並不是我們主要的。我們現在世間一般人的真正可憐的地方,就是都著在那個小小的這種上頭。
其實我們可以拿世間的這種現實的比喻來說,這種比喻我不太熟悉,真的說起來我外行,我想我們在座的出家的同學,對這個也不太清楚,不過多少有一點了解。譬如說世間做生意人,世間做生意人哪,他忙著這個賺錢,他真正的賺錢的人他會不會,哦!今天賺了一百萬,好高興拿著一百萬放在眼前看,然後吃、喝、玩、樂,會不會啊?他絕對不會!他自己用的用的很少一點點,幹什麼?他用了以後使得這個身體健康,是不是再去繼續地賺哪?這我想大家多少有一個了解,我們平常也了解,然後賺來的錢輾轉地投資,把那個事業不斷地擴大。
世間稍微成功一點的做生意人,尚且如此,我們現在看見這個利益無邊地大,這是為什麼我們把供養一定有功德,把那個功德回向菩提。就等於說世間做生意人賺來這個錢以後他不會用,再去怎麼辦?再轉投資,這不是一樣嗎?只是說世間的人只看見很短的,這一生他尚且要這樣地轉投資;現在我們那個時間這麼深遠、事業這麼廣大,我們反而做這種事情不如他們,有這個道理嗎?因此如果我們真正地了解了佛法的特點的話,那我們所要求的,是求這個廣大的果利。而現在告訴我們正確的方法,前面就是這樣。那麼現在下面把那個意樂六種來簡單地說一下: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二者無上有大恩德,三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
先這個六點。這個是一個「大功德田」,說這個田哪,就是因為從這個田裡面可以長出最好的東西來,長出我們要的東西。那麼現在這個田是一個功德田,我們稱為功德田,然後恩田、悲田。這個田是指的心田,就是以我們心力去耕種的。這個功德田是外在的,說它有非常大的功德,那個功德都是三寶,那我們去耕;然後恩田也是外在的,譬如對我們有恩;悲田就是自己內心的,因為我悲憫有情。悲田的對象是什麼?那是世間窮苦的乃至地獄種子,我以大悲心去耕;那個大功德田就是三寶、佛菩薩。
那個佛菩薩不但是功德田,而且對我們有恩。單單有恩那就是父母,那是世間的來說最有恩的就是父母。那麼現在這個田是最大的功德田,再沒有超過它的了,所以叫「無上」,在三寶以上再沒有這麼大的功德了。不但是功德田,而且無上的有大恩德,它同樣也是恩德。為什麼是恩德?因為它對我們這個好處、恩惠,也是再沒有超過它的。
還有呢?「一切有情中尊」,這個三寶就是「佛、法」,這個佛的制,還有「僧」,僧是指幾個合起來的,佛一定是獨一的,所有的有情生命當中,他是最尊貴的。那我們這個早晚課程當中有一個,佛是什麼?「兩足尊」,哪兩足?「福足、慧足」這兩個究竟圓滿,世間再沒有超越他的了。僧呢?僧是「眾中尊」,這一個團體,那麼當然現在當有情了,有情。那個法呢?「離欲尊」。所以這三樣東西,世間當中對我們所能夠緣到的最尊貴的。那現在就供養來說的話,那就是供養佛跟僧,法呢?是我們如法去做。
第四個,就是「猶如鄔曇妙華」,這個鄔曇華、優婆羅華,佛說。這個花很美,然後開的時間很短,要一千年,叫靈瑞花,或者是一千年那幾千年開,開開來以後,它開、開、開、開、開,開到最大,開大了以後,那馬上消失掉了。也就是說這個三寶的出現,對整個的世間的長時間來說,要等很長很長的時候才出現,出現了以後一下消失掉了,這樣地難遇!然後出現的時候,三千大千世界只出現這樣的「獨一」,這又是非常難!
然後還有最後一個,「一切世間、出世間所有圓滿的根本」。所有的好東西根本都從這裡出來的,也許它枝末眼前好像不是,可是從根本的究竟去看都是這裡。關於這點我簡單地說明,說那佛出世的時候,世間不是也有十善嗎?有!那請問這個是什麼來的?眼前看是世間的一種聖人,可是我們去究竟看的話,我們會看見很多學了佛,那是菩薩在這世間。如果佛在世的時候,他出現的面貌是菩薩的面貌;佛不在世的時候出現的,就是世間的聖賢。他都是宿生學了佛以後,能夠把這個善法帶到世間,使得世間人照著這個善法做,那自然而然維持世間的一切和樂,所以就他的真正的根本原因來說──三寶。所以世間是如此,出世間更是如此。那我們這個了解這樣的六點,
作是思惟而設供養。此等是如〈菩薩地〉說而正摘錄。
那麼我們要去供養的時候,應該依內心當中這樣去思惟。上面所說的,就是按照《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當中的那個文,把它摘出來的。
恆常時中,於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
上面我們平常的時候就應該隨分隨力地做,這是平常,如果遇到特別的好的佳節、時會,那更要努力地──不過這個努力要隨自己哦,不要過分,也就是要修最好的供養。譬如說我們現在這裡,每月嘛至少有兩次,實際上不只兩次,因為還有其他的節氣,譬如說過年,那我們這譬如說圓根燈會、譬如說佛誕,然後譬如說解夏,還有其他的佛菩薩的這個重要的聖誕等等慶祝。下面再看: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那麼再說,平常我們這個別的東西沒有,受用不一定有,可是飲食是天天有。那個時候假定說,我們在飲食之前先這樣去供養的話,那不停地供養。那這個因為我們經常要受用,所以不必刻意地努力,也就是「少用功力」就能夠圓滿很多資糧。了解了這個道理,說我們的受用哪怕它喝一杯水,先供養。所以我現在看見這裡,我們的同學常常喝水的舉一下,這個很好,你也不必花了很大時間只是直豎在那地方。人家看見你,哦!覺得這個好……,特別是現在外頭也不曉得你做什麼,不需要這樣。我是覺得我看見他們這樣拿一下,然後你可以放下來,靜靜地自己好好地念一下。不是舉得高高地想了做了個半天,樣子做得很好看。當然你內心做得很好,很好;可是如果說你單單是做這個,那個不一定需要,特別是現在這個外面一般人看見,不曉得你做什麼。我是建議大家注意啊!假定這個社會上面本身就是如此,那你也應該舉一下,這個特點我隨分隨力跟人家說。
下面,這個地方有一點很重要:說來說去就是你內心當中,這個是最重要的一個特點。當然也許你不放在上面的話,你心裡面就提不起來,那你願意這樣,我還是很贊成;反過來,你心裡面不一定提得起,舉了個半天,那個我覺得無此需要。這個看個人,所以它沒有一定的法則。但是這個形相上面是沒有一定的法則,內心上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則,這個要把握住!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
那麼在供的時候,絕對不是那個供養馬馬虎虎,那差的東西去供養,這個是最損福的是莫過於此,最損福的是莫過於此!要幹什麼呢?最好的供養,這個才是重要的。
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錄中出。
那現在有很多人供養的時候,那個指頭放那個茶裡面沾一點,彈一下,那個根本不成供養!那個很多惡習慣這個非常不好、非常不好!那我們現在,我們這裡常住的有一些同學慢慢地養成功好習慣,說有外人客人來,我們把好東西拿出來。我所看見的有一些地方有兩類,有一類就是屬於這一個。以前我不知道,現在也學會了,而且看了非常讚歎!另外一類呢,有了客人來了,裝窮,啊!表示我在這裡都很克儉的,然後苦苦惱惱的東西,自己吃不方便,來人了正好先把壞東西吃掉,留著好東西自己慢慢地吃。這是我們最大的犯忌,最損福的是莫過於此!但願我們每位同學去注意這種地方,假定已經有了習慣了那不一定,可是初初剛開始的時候,平常的我們多注意這個。那特別是對於三寶,其實我們真的要供養的話,不但三寶,上面是供養三寶乃至於世間的一切,然後下面救濟貧窮,這一點我們要注意一下!那是上面這個「是霞惹瓦語錄中出」。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
上面這一點我們要了解。譬如說有一塊田非常肥沃,那個古時啊,古時候真正的利息、真正的好處,都從田裡面出來的,譬如我們現在還有海裡面去撈、開礦,那時候只有種田。雖然有做生意,請問沒有種田的,做生意你做什麼?就換句話說,根本的好處都從那裡出來的。那個田要怎麼辦?你要去下種啊!說現在有這麼肥的田、好的田,到下種的時候你不下,讓它長得荒蕪,長得都是草,啊!那真是很不忍!那我們現在世間,看見小小的好處拼命去爭,現在對我們有這麼大的利益,我們應該怎麼辦?所以他說現在呢,這樣的福田得到果報,不管是現在的、不管是後來的,一切的善的、快樂的,那最勝的福田。那了解了這一點,「四季」,平常種田有季節的,春天可以種,冬天不能種;現在這個功德田,一年四季什麼時候都可以種。所以我們應該恆常無間要去種,而且可以種一切善樂的種子。所以他下面馬上引經:
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
這個對我們非常重要!這是個福田,我們拿什麼去耕啊?「信犁」,內心的清淨心,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從前面一開頭告訴我們「道的根本」,我們從親近善知識那時候最重要的──淨信,現在一步步上去還是這個。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
若未能作,至極堪惜。
假定遇見這樣地好而不去做的話,那才是非常可惜。
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盡際。」
那我們看這個《讚應讚》上面說:就像「尊」,尊就是指三寶,特別是指佛,那由於佛而有三寶,那麼這樣的一個福田。「三世間」,那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找不到的。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的「施」,就是我們去布施,就是福田啦,那個以「尊」,就是以三寶、以佛、法、僧第一。「是淨令座淨」這個偈子我不太清楚,我也去問了藏系的老師,但是問的人少也問不清楚。不過我想這個勉強地解釋:因為這是清淨的,因為只有這個,前面一路上面過來,這個是清淨的、究竟的,所以如果你能夠在這個方面下種子的話,那得到的真正的果報,那是最究竟、圓滿的。
那這個狀態猶什麼?「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因為這個福田無量無邊的,所以你如果在這地方種一點好的,那利益是無量無邊;如果你做了壞事的話,那害處是無量無邊。這「利害」兩個字要注意哦!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如果不好好地做,那只有害;反過來說,有一些說:「那沒關係,我不做也得不到好處囉!」一般的世間人可能是這樣,就損失了很大的好處;如果我們出了家的同學的話,我們不去做的話也損害掉。因為你來了以後,你隨順你的習氣,你是不是在輕慢當中?馬馬虎虎,你本身的職責是什麼?這已經我們了解。
所以我們現在很多同學來了以後很好樂,願意出家,這是件好事情,願意學法,好事情,可是要去學哦!那所以前面一直告訴我們。那麼現在並不是要我們積極地做得怎麼樣,但是我們隨分能做得到的,不要隨隨便便去做。固然我們念書要用功,那平常的時候我們出坡什麼,這個一樣的,千萬不要當作兒戲那樣吊兒郎當。所以你剛開始來的時候,你們還沒關係;現在一旦慢慢地學,走上來了,乃至於剃度了,那時候這種嘻嘻哈哈、輕輕鬆鬆,千萬要把它改善,特別是在大殿這些重要的地方。這個習慣大家清楚不清楚?利害之間我們要分得很清楚!所以下面特別告訴我們這句話: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
要曉得這個是最殊勝的田,我們應該對它有認識。現在這樣的殊勝的田,我們居然不認識,對於這個最殊勝田,看起來還不如世間一個普通的,那是我們太差!這個話怎麼講呢?譬如說今天來一個客人很尊貴的,也許他很有錢,也許他很有勢,請問:我們是不是多多少少會莊重一點?我們會比較莊重一點。那個世間的啊,出世還談不到。現在「無上的」,我們居然不知道去好好地莊重、恭敬!所以這個話就是指這個而言。因此了解了這個特點以後的話,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應該什麼?精勤地去供養。
不過這個「一切時處」,並不是叫我們晚上不睡覺,不是這個意思哦!就是在我們能做的時候要去做。那前面也告訴我們的,上座的時候很努力,下座的時候我們累,應該輕鬆一下。那麼輕鬆完了以後,腦筋裡轉的不要去轉的嘻嘻哈哈的事情,還是去把我們該學的這種道理,漸漸、漸漸去思惟、去溫習,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不知不覺當中,把我們歡喜嘻笑的這種放逸的這種習慣,慢慢就扭轉過來。好,就這一堂課特別注意,常常把這一點翻開來自己策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