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鳳山寺版)44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四十四卷

那麼上面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以後,下面繼續看:

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

這是總的。下面,

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上面就告訴我們,有這麼樣一個肥沃的一塊福田,大功德田,那一般人因為實在條件太差,這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第一點。那我們現在既然了解了,應該很努力地供養。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如法去做,做什麼呢?就是在這個殊勝的、肥沃的這個福田當中,種了善根。種了善根以後,於是我們對於修學佛道的這個次第,就能夠大大地改善。修學這個需要智慧,所以這個慧力就增上了,這是總的。那麼現在下面看,在我們真正要想解決生死問題的根本,正對治,最主要的什麼?智慧。比如說,喔!這個人什麼什麼很大,功德很大,這個都是不是主要的,根本是智慧。有了智慧,然後以智慧如理行,自然這種東西都跟著出來了。

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就是,慧又分成功什麼?聞、思、修。所以第一個,由於我們這個慧力漸漸增長的,所以本來「聽聞不能持文」,這個持文兩種:有一個,要去背,背不住,背不出來,這是一種;還有一個,這個文的內涵不懂,這個都是。然後聽懂了以後,第二個叫思,「思惟不能解義」。老師講了,他自己好像有一點模模糊糊概念,可是認真地去思惟,卻是摸不清楚,這個是思,那麼所謂思惟不能解義。再不然呢,這個思惟起來了,夠不夠?不夠,還要修習,不斷地去修,不但修得起來,而且要繼續下去,一層一層地昇進。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最重要的,怎麼辦呢?「慧力至極微劣,依福田力,是要教授。」這個是真正的重心,大師這個地方特別提出來。

你看下面,「修習相續不生」尚且要,現在我們思惟,講的很多道理都不了解;乃至於第一步,聽聞都不能把握住,或者背不住,或者不了解。而現在眼前世間上面更糟糕的是,明明是個福田力,大家還不知道,還不知道;世間──非福田力,顛倒的,拼命去忙,把全部精神投注在這個裡頭,這樣。或者,這個比喻的另外一個面:這是一個福田力,我們應該種那個善種子,他們現在那個福田力,就是任意去造這個惡業。就等於是最肥沃的福田力,他種些什麼啊?毒的、有刺的,長得遍地毒、遍地刺,世間的真相就是這個樣。這點是我們特別應該了解了這一點,策勵自己。「如是」,下面講完了這個以後再引。前面這幾句話,就是宗大師告訴我們的最中心的教授喔!我們要一切時處記在這裡。下面再看: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長。」

那個上面怎麼講呢?「作詩大善根」,那個「詩」,不要單單看成功單單寫文章喔,要很多內涵,說對我們了解的道理一層一層地深,能夠達到這樣深的這種善根。譬如說我們現在能夠──作早晚課祈求文殊菩薩的時候,要得到什麼智慧啊?「聞、思、修」智慧,還有呢,「講、論、著」智慧。這個有次第的喔!最剛開始的時候「聞」,那聞的智慧是什麼呢?聽聞不至於不能持文;「思」呢?思惟不會不解義;「修」呢?修相續會生起。自己有了以後,才能夠「講」,才能夠「論」,才能夠「著」,對吧?

所以這個著作,這地方「作詩大善根」,我們有得到這樣的大善根。這個善根從哪裡來呢?「依尊故」,都是依著三寶。就像什麼?夏天的江河。這夏天,特別是這個是印度喔,這個佛在印度的,印度最大的河是恆河,到了春天下雨,它只下一次雨季。啊!所有的河裡面看看好像沒有什麼,但是沒有多久,河漲了暴滿。說我們這裡也是一樣,你看那個一條大溪,看看都是乾的、很小一點點水,但是等到雨季的時候,喔!那個水愈來愈多、愈來愈多,到後來一片汪洋。那為什麼會這樣地快速地增長呢?因為他依的是真正最勝的福田。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

這個很重要啊!這個物小一點沒關係,可是淨信心很重要。但他下面對這個淨信心有個重要,有個解釋:

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

所謂「信心」指什麼?假定是有了信心,那個「曼陀羅」,曼陀羅我們就是供的曼達。用一個盤,平常我們做的供的盤是或者銅盤,好一點銀盤,最好的金子做的,還有石做的。那個三層,我們就把那什麼?把那些米、五穀,還有很多寶石、金銀,都可以。那當然人家最差的,這樣,一種供養法,然後拿一點水,就是清淨的水。還有「無主」,去野外摘得來的,這像都可以供養。可這個指什麼?「無餘財物」,自己沒有別的了,那才是這樣。反過來說,

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等同博朵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生盲欺明眼者。」

那假定我真的實際上有而不捨,然後嘴巴上面說:「唉呀!我沒福德,很窮啊!所以我沒有別的可以供養啊!我只能這個樣。」那等於是什麼?騙人。那個騙人,博朵瓦這個祖師也說,就像一個穢螺盃中,那個「穢螺盃」,什麼叫穢螺盃呢?譬如說我們是不是有很多器具啊?煮飯的、飲水、燒水的、吃飯的這些。那現在有一個盃,這是很髒的,通常那種盃是什麼?譬如說人家餵狗的這些東西,把這個裡面稍微丟一點點、一點香草,然後也是,說:「因為這個靠信心啦!」所以之後唸,丟在那個盃裡面,然後唸說:「栴檀冰片妙香水。」這明明這是什麼?欺騙人家。諸佛菩薩非常明白,諸佛菩薩說實在本來就不要我們供養,我們是為我們自己。今天我們做這種事情,那豈不荒唐!所以等於說自己瞎了眼睛,還去騙那個明眼人。我自己是看不見哪,但是明眼人看得很清楚,我們以為這個明眼人看不清楚,騙他,那就是我們前面說太沒有賢善相。那這個是這個博朵瓦那個祖師教誡我們的。

反過來看,樸穹瓦,那樸穹瓦他這個祖師他怎麼說呢?他也是舉他實際上的例子啦!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沉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

分三個階段。我剛開始的時候的確很窮,那供養的時候那個香草,那個最差的,這個味道雖然有一點香,可是又辛又辣,那就是表示最差的。後來漸漸、漸漸,但是我盡我的力量辦,也就是說最差哪怕一點點,我用我的信心供養。後來比較好了,有四種──四合長香,就是四種好香合起來的,那個時候這個香又甜又美。現在供養最好的──沉水香,那是最上品的這些,這樣;那香,啊!那最好、最好的。所以下面說:

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

這個就是指樸穹瓦這個祖師。說完了樸穹瓦告訴我們的,他下面大師就告訴我們,說假定我們很少的就不供,那一生當中就是這樣了。為什麼?因為眼前我們窮所以沒有,假定窮而沒有的話,這個果報會不會天上掉下來?不會。所以雖然窮,我們要盡心盡力去辦。那個時候雖然物質上面少,可是我意樂很盡心盡力。照著前面,我們可以了解得到,對吧?乃至於喝一杯水,我要至誠恭敬地供養一下,吃飯也要供養一下。這是為什麼現在我們寺院裡一定供,即使眼前心裡面不一定提得起來,可是儀軌一定不廢。因為漸漸我們練習到總有一天我們提升,慢慢、慢慢地來。我們不能因為少數人做不到,廢掉;同時,我們雖然眼前不一定做得很好,只要繼續下去,我們會增長,本來這件事情就是這樣嘛!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很少,但是我很努力地用心。如果是不供的話,那一生永遠是這樣。永遠這樣,不錯喔!你至少還維持一個窮人喔,實際上我們會墮落喔!那個才真正可怕的,一旦墮落是絕端可怕!

那麼所以反過來,雖然少,很認真殷重去的話,那漸漸會得到好的、最好的,就要該像樸穹瓦祖師這樣。據說,樸穹瓦這個祖師配一次,因為現在我們譬如說去買啊,那他是自己做的,要去做的時候一次要花多少?二十二兩黃金。看看!所以這個祖師的作法。所以為什麼現在我們這裡譬如有好的供養,有人說:「啊!好的供養留在這裡。」不是!好的供養先供,那稍微留一點點,譬如說特別的節日我們稍微留一點點,特別的節日。或者是供養了,畢竟沒有嘛,那只好供差的,這個我們要注意到喔!

所以如果我們真正肯努力的話,好東西一直會來。實際上眼前已經是,我們那時候剛出家的時候,一般寺院裡面那個沉香好少喔!那通常都是檀香,那檀香就是劈的那個一根一根。那個檀香末,不是用檀香做的,檀香末是用什麼?現在那個就我們那邊不是有那個什麼?柏樹,柏樹的心把它磨成做。現在這個末子都是用沉香的,那的確大大地改善。

所以我剛出家的時候也遇見一個知識,我就看他做什麼東西,這個東西最好的,可是他自己的生活,非常清苦。喔!那時候我就想到,真正典型的祖師都是這樣。他供佛的時候,不嫌好,這樣,只要有好的東西統統供;自己的奉養呢?不嫌壞。這個才是我們真正修行的人的特點,這個我們要把握住的。我們現在做事情往往反過來,自己做的最好的,吃固然是如此,很多小地方。我們譬如說整理自己的地方,房間裡整理得乾乾淨淨,弄了一個好像一個小佛堂擺在這裡,可是跑到大殿去馬馬虎虎。非常差,這個非常差!這個我們慢慢地要學會,像這種地方都是我們應該注意的。那麼這是我們凡夫囉!那麼下面看喔:

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現百千等手,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

喏!就是已得資具自在的大菩薩眾,資具自在的大菩薩眾,是最起碼的──初地菩薩。初地菩薩絕對不會貧窮的,初地菩薩那福報非常大、非常大!這樣。所以也就是說,見道以上的大地菩薩。那進一步來說,到八地以上的菩薩業自在,他要想什麼,能夠遍緣法界,喔!這個任何好東西他也要。實際上不但八地菩薩,乃至於等覺菩薩,我們去看〈普賢行願品〉上面就有這樣。我們早晚課不是有十大願王嗎?十大願王是哪些?第一個什麼?(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對!第三個「廣修供養」,實際上這下面一步都是。他以什麼樣的心情去供養的?這個〈普賢行願品〉裡面有這樣,他是廣大供養,他供養什麼?說「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供養無有窮盡。」那下面又說,那下面說因為眾生界它這個盡了,我這個供養乃盡,實際上眾生界煩惱是不能、不會盡的,所以「我此供養也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窮盡。」這樣的啊!這個等覺菩薩尚且這樣,這所以他這個福報、所以智慧會這麼大!

我們現在已經窮成這樣,我們還不努力,請問:我們來修行,修些什麼?所以很多人跑得來,說:「我來修行的。」好像匆匆忙忙關在自己房裡面,你修些什麼啊?做一點公家的事情,「這是我來修行的。」所以當時我犯這個毛病就是這樣,我現在一直後悔這件事情。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不但是供養,其實做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大家策勵自己啊!你忙,你自己關在房裡,你可以少關一點,凡是這種事情,要很認真好好地去做,這我們就對了。那我們如果這樣地供養,將來智慧、福德增廣,自然你這個很多事情就可以解決,這是我們應該正確做的。他們世間人顛倒,世間本來就是顛倒,現在我們學了佛,還在這個地方顛倒,那是根本錯誤。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弄清楚。所以下面我們繼續看下去:

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少知解,造次亂言。

所以大師就策勵我們,當我們得到了非常小的,不但小,而且什麼?不是真實的,所以「相似功德」,又小、又是相似,好像「像」,其實還不是真的,我們便以為:啊!我們有啦!說我們求的菩提不在上面求。就像剛才說:「啊,我要用功。」好像不在這個上面。那佛菩薩不是這樣的啊!所以我一直自己感覺到,我們往往以為學佛,實際上學的是「我」自己想出來的佛,學了半天,學出來是「我」想出來的佛,這不是真的佛,這是我們應該要避免的一個特點。這個所以大師告訴我們,這是對正法了解得太少的「造次亂言」,就是拿我們普通來說,那就是「亂講」,或者直截了當說──胡說八道!這是我們應該避免的。

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而行。

大師一而再、再而三。那下面又引經論上面說:

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諸佛及諸菩薩。」

應當像諸經論當中、契經當中,就是佛告訴我們的,像上面這樣的廣大的供養,乃至於廣大的承事,也就是供養跟身語承事,乃至於是真實的、真實的善心、增上意樂,從內心上面去做。實際上這個次第依次就是說,財敬、承事、依教奉行。而這個功德還要什麼?迴向求取無上菩提。那麼這一部分,就是歸依以後應該念恩、供養部分。第三呢,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

那現在啊,所以第一個是什麼?為什麼隨念三寶、數數歸依放在第一?這是根本哪!所以我們不斷地要。這個根本有了以後,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的?正歸依是歸依如法去行,那要去做的話,我們需要有很多條件,所以我們現在福德不夠──供養。供養了以後,然後我們再去做的時候,它下面就隨念三寶,這個有它的原因。前面已經說過,這個三寶的所生的功德,或者是大乘、或者是小乘,差別在哪裡?在悲心,他只管他自己,還是像學佛一樣地兼顧別人。現在我們要學佛,既然要學佛,佛的廣大的功德,他是悲心,就是說不但自己要歸依,要幫一切人歸依;不但自己解決,要幫一切人解決。既然自己找到了正確的、最好的路,現在有能力了,所以馬上就要「隨念悲」,說我周圍這些人哪,跟我一樣,都是我父母啊!那自然那個時候,他也就透過這個。

所以,當這樣的一開始就是漸漸增長的話,到後來我們一旦進入中士,發了出離心,我們很容易就想到旁人。否則一開始我們只管自己,然後不管你做得多好,到後來你真的學大乘,就困難了。那個習性養成功了,扭轉過來是很難、很難的!這點我們眼前平常仔細稍微自己反省一下,很容易就看得出來。所以才歸依,剛剛從緣自己的顛倒當中出來,學佛的時候,就應該把這個種子,就隨分隨力地放下去。一方面這樣去做的話,自己的福德會大大地增長;一方面我們將來走的路,這個時候順理成章的,你剛開始走的就是這條菩提大道。這是我們現在太多學佛的人,不學佛不談,學佛的人,都這點上面把握不住的。所以這個文很容易懂。所以由於這個的,佛是這樣,我們現在也學佛這樣,也希望別人在這裡也一樣來歸依三寶。那麼然後呢,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這是第四點。)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那既然我們歸依了佛弟子以後,前面這個基礎有了,那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有什麼需要,真正做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應該照著佛菩薩的方法。所以第一個,先要供養三寶、啟白三寶。譬如說我隨便做一件事情,我這件事情為什麼?為了三寶。所以我做這件事情是為了供養三寶而做的,既然是供養三寶而去做的,所以我去照著三寶告訴我們的方法,就是佛告訴我們的方法,不照著世間其他的方法,這個是歸依以後應該的。不管怎麼重要的事情,這上面說,應該把它棄捨以前照著世間的。那麼在這裡前面已經說明,就是說假定請他為需要世間的這些方法來助伴,他是次要的、輔助的,這個可以。

因此這個下面特別說,在任何情況之下,「不應依止不順三寶的邪道等儀」,如果不是請他來做輔助的,而是主要的、而是反過來是主要的,不順三寶的這種邪道這種方式,那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以,而是應該以三寶為主。那如果還需要世間的很多幫助,那照這個請他來,這個原則我們要把握住。那是第四,最重要的,第四裡面最重要的要「至心歸憑三寶」,就是我們要歸依、依憑三寶,所有一切的應該依照三寶,這一點最重要。那麼下面第五: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歸依分二:〈攝分〉所出勝利,教授所出勝利。

那我們現在了解:喔!一切殊勝的利益,那個都是從歸依而來。前面已經告訴我們要隨念三寶,單單這個不夠,還要至心地去做。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很強,如果不全部精神放在這裡的話,等一下忘記掉了,所以全部精神放在這個上頭。規定的時間,白天有三次,晚上有三次,如果這樣去的話,那時時就有很大警策的心力。那麼這個也分〈攝分〉當中、教授當中,像前面一樣。現在先看這個〈攝分〉當中:

初中有二四聚。

這個〈攝分〉當中就告訴我們,這個大勝利分兩部分來說,每一部分分四個:

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

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啊!佛的功德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法以及僧──這個僧是聖僧,佛、法、僧不可思議。單單這個夠不夠?不夠,還要一樣東西,還要什麼?信心不可思議。前面三樣說明大師外支已成,雖然成了,如果我們不願意去信他,照著他去做,沒有用,所以現在我們應該相信他。那為什麼講信不可思議呢?這個要說明喔!就是平常我們世間想像的,做一點好事情得到那個果報;可是假定我們對三寶有淨信心的話,得到那個果報是我們無法想像的,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這我們要多看經論上面,所以假定我們真正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這個異熟無法想像。所以換句話,將來我們得到那個果報也完全無法想像。

《攝波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說歸依,不要說後面喔!單單那個歸依得到那個福,假定上看得見的、能夠衡量的話,那這個福報,拿那個「三界」──什麼叫三界啊?色界、無色界還有欲界。那我們這個全地球,那個只是個欲界很有限的,欲界的一部分。這個地球就是人類所居的地方、畜生所居的地方;我們看那個地獄也是欲界當中;天有欲天、色天、無色天,哇!那個廣大得無法想像地廣大!那個歸依了以後這個福,拿這個三界來去衡量,沒辦法衡量。這個下面的比喻說,等於像大海水一樣,大海水你要去量大海水的時候,你拿那手捧一捧,一捧一捧,說平常說這裡面這個多少米啊,捧三把說捧完了。現在那個大海水,你那個手捧,捧得完,捧不完?永遠捧不完。說現在這個福,假定你至心歸依的時候,就是拿三界來衡量,拿三界當作像那個手掌那麼捧的話,也沒辦法衡量它的福。

在一般人我們是無法想像,但這個極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最難得到的是什麼?就是這個淨信心。這個淨信心非常難、非常難!我們現在信心有,有一點,很微弱。現在我們很多地方,被我們的這種習氣所障礙住了,所以平常的時候,像這種地方我們必須要努力地克制。關於這個習氣部分,每個人只有自己去體會,當你自己認真去對境體會的時候,你就比較容易感受得到了。否則的話,這個習氣現起我們根本不知道,來了以後完全不知道,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所以我們但願同學當中,互相拿這一點來策勵我們自己。那麼這個是「福」。第二呢,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

這個是「獲大歡喜」,先那個前面那個經論上面的證成:「如果我們能夠白天晚上都念,說:啊!這隨念歸依佛的功德,這個歸依佛只有我們能夠得到啊!」那當然歸依了佛,也歸依法、歸依僧。我們如果能夠這樣去想的話,我們會增長歡喜。

在我們的感受當中好像沒有,你們想想有沒有?至少對我來說,一般情況之下沒有。我曾經想過,真正你去想的話,你就歡喜了。我現在舉個例子來說,譬如說你心目當中一直想你要的東西,也許你在念書的時候,你想剛剛開始的時候,假定看見旁邊的小朋友有一樣什麼,我得到也就好了。也許你剛開始的時候胃口很小,只想個腳踏車,也許你到那時候想一部汽車,也許你想的時候想什麼東西。當你一旦得到了以後,你會不會想:啊!好歡喜得晚上睡不著覺?我們就會。現在歸依了這個三寶對我們有絕大的好處,就是我們自己的善根太差。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了以後,當我們想到:「啊!這個歸依三寶對我們有這麼多好處。」我們會越想越高興。這個是非常實在的,只要諸位願意去做的話,你一定會體會到這個特點。那下面呢,

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

因為我們歸依了三寶,然後慢慢地,歸依不是說單單嘴巴上面唸一下,是我們內心當中,就歸依了以後一定會照著去學,如果是你如法歸依的話。為什麼說如法歸依一定是這樣?現在理路上我們了解了,還有待我們努力去做。如果是如法去歸依的話,歸依的原因是不是知苦?是!而且非常苦逼,然後你曉得這是唯一的救護。所以你是不是一定拼命認真去做?就像說我被毒蛇咬了,覺得很痛,腳馬上腫,曉得非拼命急急忙忙地趕到醫院去找那醫生,一定會送命,我是不是馬上就盡心盡力去做了?所以如果如理了解了、歸依了以後,一定會努力去照著去做。照著去做,那個福會不會增長呀?那一定會增長!然後腦筋裡思惟的什麼?思惟的全是這個。因為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所以平常我們掉舉、散亂,這東西是不是漸漸地減少了?一定會減少,罪障漸漸地清除,這個念力慢慢地凝聚。因為念力的凝聚,所以自然地照它去增上的話,我們不但是由於念而得定;那得定以後呢,得慧,慧是解脫真正的根本,所以得到大清淨。這個是這樣的一個特點,那麼這是第一個。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

兩個先解釋,第一個具大守護,三寶是真正對我們的最佳的保護,這個保護下面再說。因為這個保護在「教授」當中會講,實際上整個的下面這個文,整個的《廣論》,都是講明這個三寶是我們真正的最佳的保護。不過這裡我也簡單地說一下,我們為什麼要求保護?因為外面有很多東西會來傷害我們,對吧?我們就感覺得痛苦。現在我們了解的,所有的好的、或者壞的,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的業造成功的。所以真正最佳的保護是什麼?我們的業。造了善業,那他自然而然得到最佳的果報。而善業唯一的來源,要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法必須要佛來告訴我們;了解了道理去修行,必須要僧去助伴。除此以外還有沒有別的了?沒有。所以真正的內涵就是這個。所以小的來說只是講這一段,後面等一下這個教授當中也所以舉個公案。那整個的深細的內涵,《廣論》全部講這個。所以這個「至下當說」,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了解。否則我們就看了「至下當說」,找了半天好像沒有講,所以我關於這一點先加以說明。

那麼第二,「一切種邪勝解障」,那平常的時候,我們對於錯誤的──這個就是邪的──很執著,執著得不肯放。「勝解」的特徵是什麼?你認定這個東西就這樣,別人告訴你,你不會跟著他走,這個叫勝解。所以我們現在勝解有沒有?有!什麼勝解?邪勝解。什麼壞東西人家勸我們,不聽,我們具有這個本事。

不過世間來說,反正弄來弄去一樣糟糕,你也不管。現在得到了正確的方法以後,那我們如果能夠肯努力去學的話,自然可以分得出來,這個是對我們非常重要。就譬如說,我們這裡的每一位同學,大的固然如此,小的也是如此,大家都是在世間上面走得非常好。欸,我們跑得來聽了這個法以後,一聽覺得:啊!世間大家都拼命往這條路上走,我們就有能力抉擇這個東西騙我們。所以世間改不了了,我們到了這裡來聽見了以後,是不是把世間改不了很執著的東西,漸漸地放掉了?所以這個不但理論,實際上我們親自體會到那個邪的勝解障漸漸地輕微,乃至於總共地拿掉。那麼前面這個是怎麼來的呢?由於信解邪師、惡法這個力量。那這個拿掉了,造的惡業漸漸地清淨,這是第二個好處。以前由於這樣地多在這個惡伴當中,現在離開了,就變成什麼?第三,

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

那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到了「正行」當中來,我們做正確的、到該到的──正行跟正至,跑是跑在正路上面,到是到正確的地方去,那些都是善士。

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這個第四,就是說因為進入這個正行正至的善士當中,那個善士分兩部分:一個是「大師跟同梵行」,就是佛跟僧;那麼除了這個出世的以外,還有「及於聖教淨信的諸天」。那個三界之內分善、惡兩道,換句話說整個的善道,或者是已經出世的、或者還在世間的。下面那個「聖教淨信諸天」是有世、出世間,上面大師及同梵行都是出世間,或者趨向於出世間,他們都是「愛念」。為什麼他們也歡喜呢?諸天都是說:「我們當初因為歸依了三寶,照著三寶去做,成就了這個歸依法以後,所以離開了下劣的那個地方,跑到這裡來。現在看見世間那些人也能夠歸依,也能夠如法去安住在歸依,將來也到我這個地方來,好高興!」

這個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譬如說我們在這裡,我們總希望:啊!如果這個好的朋友來得越來越多。其實好壞都是如此。現在看他們能夠照著這個方法去做,也來,是不是很歡喜?所以不管世間、出世間,聖賢、這種善人他都會歡喜。因為歡喜所以自然會保護。出世的佛菩薩固然不談,就是諸天他也具絕大的威德,他會歡喜也來保護我們,這是我們真正得到的殊勝利益。上面所說的〈攝分〉當中。那麼現在下面看「教授所出的勝利」,這個也是八點: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𡁮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未捨。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

第一個,我們能夠進入內道成為佛的弟子。在成為佛弟子的條件,出來鑑別是內道、外道,這個鑑別的標準有好幾個,但是現在,現在就是宗大師、阿底峽尊者等,特別在藏地,現在我們漢地也是如此。這個藏地特別舉出兩個重要的人,一個是「覺𡁮」,就是阿底峽尊者;「寂靜論師」,那最早把佛法帶進去的那位大師,那他們兩位都以歸依三寶否,來決定是否是得入內道。

不過這個歸依,不是說歸依的儀式哦!上面說「得歸依」,什麼叫「得歸依」啊?就是前面我們一直過來,了解了三寶的功德,然後而且知道三寶的差別,又個別的什麼行相,那時至心歸投依靠,自己誓願一定要照著它去做,從此絕對不再照別的地方去做。由於這個很懇切的力量,照著儀軌這樣去做,嘴巴唸、心裡這樣想,那三寶就加持,所以我們內心當中自己覺得:欸!我現在是這個。

我舉個例子來說,譬如說諸位,那我們到了鳳山寺來,剛來的時候,那隨便說不一定你是一心一意來,然後到了某一個程度以後,說對!現在你是這裡的我們的住眾,乃至於剃了頭。所以你實際內心當中出去的時候,你自己感覺得:欸!我是鳳山寺的一員。或者你在學校裡頭,你很仰望這地方,然後你就拼命用功、念書﹑考試,考完了試以後註冊了,給你一個學生證,你自己覺得:我就是。雖然你在別的地方,你內心當中一直覺得我是,清楚不清楚?這個歸依是這樣來的。不是說我歸依了一個,有一個老師,我有多少張歸依證,然後做事情的時候完全不照著三寶做,也不曉得到底要做些什麼,這個不是哦!不是以這個標準判別,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那這是第一個。

在這種情況之下,有一個條件會失去的,「乃至未捨」,因為你內心當中心心念念你是三寶弟子,假定有一天你捨掉了,說我不再做了,這樣,這個捨掉了以後,那就沒有了。我們舉個例子來說,譬如說你現在手上有個東西,或者你身上穿一件衣服,你穿在身上了,不管你自己感覺到、不感覺到,那件衣服是不是一直在你身上?只要你不脫掉,這件衣服就在你身上,這是有色的東西。我們現在拿我們的心裡來歸依,只要你覺得我不丟掉,那個心裡面自然而然任運地會有這種力量。有一天你心裡上說:我棄捨掉了,我不要它了。那個時候那個歸依就沒有了,它所有的好處也就沒有了!所以說「乃至未捨」,這一點對我們很重要!所以前面再重新敘述一下這個道理。

反過來說,當這種至心歸憑的這個特點沒有的話,那不能算,不管你做什麼好事,不算!這個很重要。普通我們世間常常說:「做好事就好了嘛,你何必一定要去歸依嘛!做好事就好了嘛,你為什麼一定要受戒嘛!」世間來說這個道理,對;佛法來說,不。後面會詳細說,我在這裡簡單地講一下。當你歸依了三寶或者受了戒這樣去做,做小小的一點事情,前面不是說因為你歸依了三寶了,你內心當中一定會照著三寶的方式去做,所以做的時候,你種那個因,都種在那個最殊勝的福田當中。種子是一樣的,長出來一樣不一樣啊?完全不一樣!你把一個種子種在這個最好的肥沃的肥田裡面,以及丟在石頭上面,一樣不一樣?當然不一樣!以及種在一個田裡面,這個田裡面像海邊那個鹵水放在這裡,丟下去,好的種子爛掉了,這個很不一樣、很不一樣!在後面將來什麼時候講到戒的時候,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所以歸依以後,它任運這個福一直在增長,然後持了戒以後更大,發了菩提心以後更是無法想像,不管你睡覺也好,這個心自然而然那個相續會在,所以這個福就廣大。可是世間做的善,今天你給人家一塊錢,它就是一塊錢,再不會改,沒有什麼其他別的,除非你對你這個行為去隨喜它。所以一切的福有幾個,外面要靠這個功德田,那相當於剛才說的這個大的肥田,你種在這個裡邊,你不要去管它,它自己這個肥田會長啊!這個就是歸依的特徵,當然你內心當中要有這樣的種子,這個差別我們應該了解。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

那麼第二個,歸依了以後我們不斷地要增上的話,要條件什麼?要受戒。一切的律儀,它的根本從哪裡呀?就從歸依開始,所以受歸依是一切戒、律儀之門。也就是說,我至心願意照著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做,這個特點。

《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

我們佛、學佛的佛弟子的律一共有八種,那個根本都在哪裡呢?都在從歸依開始。說:

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

下面是解釋。因為這個戒、戒體是內心當中的,因為由於歸依所以真正的堅固涅槃意樂。所謂「涅槃意樂」什麼意思呢?涅槃就是要滅除一切痛苦。本來我們去歸依是怕苦,所以要求脫離,曉得這個地方能夠幫忙我們解決,而這樣來而歸依。乃至於曉得了,歸依了法,如法增上,所以這個地方這樣說,要如法增上要受戒,都是從內心上面來說。所以從這樣的一個內心的意樂,那個戒體發生。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

那麼第三個,先集的業障慢慢地減輕。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特別地說,《集學論》當中說歸依能夠淨業障,那麼特別告訴我們可以拿這個一個喻──生豬因緣。那生豬因緣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說:有一個天子,那有一本經典叫《羯摩那法天子》,羯摩那是一個天子,那個天子在天上享樂,那個到後來那個天就要死了,那個天死的時候跟人不太一樣,人死的時候到下面到哪一道不知道的,天死的時候他自己會知道的。那個我們人通常死的時候生病,不過病不一定死哦!這樣,有的時候病了會死,有的時候病不一定死,有的時候不病也死,比如說今天出去,被車子撞死了,那沒病呀!天死不是,他一定有一個過程叫「五衰相現」,就五個狀態出現,他就要死了。

哪五個現象呢?平常天的衣服,我們的衣服穿穿會髒,要洗的,天的衣服不要,它永遠很乾淨;穿穿那衣服會髒了,這是一種。然後天人上面有各式各樣的莊嚴,頭上有花呀什麼,他這個花永遠新鮮的;他那個花會萎了,那第二個。然後第三個,身上面,平常的他身上面,平時我們會出汗、會髒,他天上面不會,不會髒、不會有味道;他會又髒、又有味道。還有他身上不會出汗,平常的時候;他那個時候會出汗,那個腋窩下面會出汗。還有他在任何情況坐在那裡高高興興;他坐不住了。那這個五種狀態叫五衰相現,那很快就死了。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特點,天上有神通,他死了以後到下生哪一界,他會知道。然後這個天子──羯摩那這個天子,死的時候一看,現在天上面這麼好,完了以後到哪裡去呀?馬上下一生墮落豬。啊,這個是無法忍受的事情!我們現在聽那個故事很容易,如果一旦你自己真的親自體會到的話,你是完全無法忍受的。

最近我剛聽見一個,也是她敘述前世今生的故事。她這個人也曾經有過一次修行的一個機會,但是不曉得什麼做了一個壞事了,做了一個壞事就墮落了,墮落到哪裡?餓鬼。那我們不是前面講那餓鬼什麼東西都吃不到,那如果吃到的話,吃到很髒的東西。她很清楚地能夠在這個三寶的加持之下,看見墮落餓鬼那一道。她說餓鬼的那一道,她那個鬼媽媽很疼愛她,到處去找,找些什麼?兩樣東西,她自己敘述:痰、大便。她還敘說:「啊!找到那個痰是一頓美味、加菜。」我們能夠想像嗎?那平常人家這個都吃不到,餓得實在是!所以她是餓鬼當中最好的,還經常加菜,吃的什麼?痰。

請問:現在你到豬欄裡,你受得了受不了?天上哦!我們現在跑到豬欄裡去看已經受不了了!我們不去看,不知道。我曾經去過一次,有一次到那鄉下,跑得去豬欄裡,遠遠看我覺得滿好玩的。通常情況之下因為住慣城市沒看見過,就跑得去。乃至因為那時已經出家身,所以跑得去,啊!那豬很可憐,跑得去給牠個三歸依。所以一面念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跑到那地方,那個臭味撲鼻,啊,無法忍受!現在民間的豬欄已經弄得很乾淨哦!換句話說,你在那個糞堆裡面,你去看看那個大小便是不是這樣的?這樣。現在天上掉下去,如果你的話,你受得了受不了?所以前面一直說,千萬不要等到這個臨到的時候,來不及了!

所以他就那時五衰相現,看到下面墮落了,他就拼命到處去找、去求。平常的時候我們在世間的求,噢!有錢有勢的。在天上也是一樣啊!天上另外有一種很有權威的這種大的天子去求,那天子都說:「對不起!這個我沒辦法。」到處都求,沒辦法。那最後後來,有一個天子告訴他:「欸,你應該去求佛啊!」那對!那就告訴他:「你只有一個辦法──歸依。」啊!他那臨終了,只有短短的、很短時候,他就拼命哪!就像我們現在一樣,我們不是現在念歸依嗎?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當然最好的就是還要,這個最好的三歸依──歸依師,是歸依上師、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就是說他是只念這個三歸依,很懇切。諸位!當你被毒蛇咬了,是不是你一心一意想到醫院去?你還不一定死噢!他是肯定要死,而且墮到那個地方,他是拼命了!短短的幾天,結果他就死了。

死了以後,他的那個同伴,那個同伴都有、天上的人都有神通噢,就說這個人到哪裡去,看看。那通常他那個神通都是看下面看得見,看上面看不見,所以他看見就下面找。找了半天找不到,人間也找不到,豬當中也找不到,餓鬼當中找不到,地獄當中找不到,那哪裡去了呢?大家曉得去問佛。去問佛,佛說:「你找不到,哪裡去了?生到天上去了。」他本來三十三天,他三十三天向下看,看得見,向上看,看不見。就是這樣的歸依,這個功德。

下面還有好幾個這樣的公案,所以這歸依的福報之大!其中有這樣一個,還是羯摩那法天子還是誰,我忘記掉了,有一個類似的公案。然後他那個就是生了天怎麼辦呢?這個一層一層,譬如說我們說天有六層:第一個四天王,第二個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然後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他一個生了,那死了以後再升上一個,再升上一個,再升上一個,升到最高,完了以後跑到人間,再升上一個,再升上一個,再升上一個,再升上一個,再來、再來,如此幾返?七返。然後到再下一次跑到人間,那個時候佛出世,見到佛,然後成佛弟子,解脫生死。因在哪裡?就是一次這樣的歸依,整個地超出三界。歸依了佛,這是千真萬確的!

但是歸依要到什麼程度啊?至心歸憑。不過人通常是這樣,死的時候很容易,那我們現在覺得還不死啊!好像你可以一天很認真地念,念完了以後,看了半天不死,明天懈怠了。所以本論告訴我們,真正修行的時候為什麼要念死,它是有它的很大的原因。現在我們雖然不是這個樣,可是我們想到平常的時候,我們隨分隨力,我們的福報的確還有一點,我們隨分隨力集資糧,比現在更好,因為我們要求無上菩提。能夠把握住這一點,雖然不是那麼懇切,但是漸漸地增上,這是我們現在做得到的,這一點我們應該特別地注意!

所以這一段就是說,那下面這個,我想這個文字很容易懂。說歸依了佛,就不會往惡趣,那棄捨了人,這個會得到天身。那佛、法、僧也是這樣。這個就是關於這個教授當中出的,八種勝利當中的第三個。好,那麼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為止。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