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四十二卷
《廣論》一百零六頁,上一堂唸了一遍《讚應讚》的,現在解釋一下。這個裡邊總共三個偈,但是它非常重要,這個地方特別說世尊跟外道的差別。那麼它真正重要的,就是讓我們知道差別的真正的原因在哪裡,這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這裡我想願意跟各位同學共同注意。說:
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餘言差別。
說這個世間真正的大雄,我們稱大雄大力,這最了不起的世尊所講的內涵跟其餘所有外道的根本的差別,那是除了這個其他的沒有什麼。那麼現在他說世尊告訴我們這個是清淨的,我們應該趣;這個是不清淨、是雜染的,我們應該遮。那這裡特別地告訴我們是什麼?真正的因,所以我們學佛最主要的要了解這一特點。那為什麼這個是清淨、這個雜染呢?他說:
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
這個是純粹的、沒有一點垢染的,顯出那世間的真相──世間的真相本來就是如此,所謂「真如」。那其他的呢?除了世尊以外,他們所講的法那是錯誤的,錯誤不知道,還要告訴我們,所以「欺罔法」,除了這個以外沒有什麼其他的差別。那麼下面說,這個正確的「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下面是一樣的。只有這個正確的、純淨的那個才是妙善,而且也只有這個,不但善、而且妙,那其他的錯了。
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餘言差別。
他們那些呢?由於因地上面錯了,所以「染」,輾轉增上。經上面告訴我們,我們一般的眾生以及所有外道教我們的,說「以苦欲脫苦」。我們已經受到很大的痛苦,希望要解決這問題,但是找的都是苦因,那麼苦因──這地方講的「染」。那只有世尊講的,這是真正無垢的、清淨的,那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依靠的依怙,這是唯一的真正的依怙就是世尊,這個才是它的差別。所以我們真正的學佛的佛弟子,應該注意這樣的一個特點。
平常我們一般學佛很容易講奇蹟、感應,這個當然佛一定有,那為什麼我們不講?因為如果不講它的正確的原因的話,那個感應很容易迷惑人。實際上真正的這個神通,那個最究竟的我們也看不見;浮淺的,外道、鬼神都有神通。假定我們真正講神通的話,就是超越我們這種力量的話,我們豈不見蒼蠅也比我們厲害,蒼蠅能飛;狗比我們厲害,狗的鼻子好。這個鬼神那是屬於餓鬼道的,他在我們常常感覺好像比我們看見,這是我們應該辨別得非常清楚的,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這樣的一點。
因此我們回過頭來想,他歸依的時候為什麼要講知功德、知差別。那「差別」裡邊六點,一、二兩點是從佛那邊講,說一個從佛那邊──所謂體、用,他的體、用整體來說。其他的幾樣東西,實際上就是從我們弟子那一方面,既然你了解了歸依,你應該怎麼去歸依呢?那所以說「信解、修行」,這個才是我們。他是這樣的,有這樣的體,這樣的莊嚴;那這下面講那個作用在哪裡。所以我們真正應該趣入是信解,是見解上面策發;然後修行,根據這個了解去修行,那是前面的四樣。最後他又說「隨念」跟「供養」,也就是我們普通一般人下手處,是從這地方去下手的。那這個總結起來,就是歸依的前面的非常重要的幾個特點,如果說這地方有了,那我們後面自然會增上;這個地方沒有,那後面的東西統統談不上。所以在前面講這個功德完了以後,佛功德完了以後,特別是講怎麼樣轉變我們心意。那要轉變我們心意的,這地方要了解是從哪裡的。
那麼上面就簡單地總說,說我們歸依方法,前面兩個,那是知道它的功德而差別,那真正地啟發我們內心當中那真正的這個好樂,由於知苦要求脫,那個時候是真的感覺到這唯一救護我們的在那裡。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自己誓願的,不但希求,而且要「誓」,誓就是最強烈的願望,「一定要達到!」這個意思。而且因為了解了這個原因,所以下面就絕不再歸依其他的,那所以後面就特別為什麼不歸依其他的那個真正的原因指出來。這個理路如果我們把得很清楚的話,那這個歸依我們才是真正的,對我們從理論上面趣入,乃至於步步實踐,一定會得到我們所希望的、所願求的。
現在前面三個有了以後,說那歸依以後,那應該怎麼學呢?
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
歸依了以後,那既然是說佛,是怎麼成佛的?他是如法修行,這樣。所以佛是果,然後他的因在哪裡呢?如法修行。因此我們既然要羨慕佛的話,我們也應該像佛,造佛的因;那麼現在我們講的法,又是佛成了佛以後告訴我們的。這個輾轉的因果,在後面會談為什麼。現在我們既然佛是這樣的,那我們也一樣的,所以先歸依了佛,那要照著佛成佛的原因,以及這個佛告訴我們的道理,也就是同樣的法,那就是歸依以後應該學的,下面。那麼這個前面那個學,跟後面的還要步步地深入,這不同。這地方就說所學的分兩部分,這是兩個不同的傳承:
一〈攝分〉中出,二教授中出。 今初
現在先看一看就是《瑜伽師地論》上〈攝抉擇分〉講。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法行者,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這是第一個,這個裡邊分四個:「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四個。那麼「親近善士」,就是前面我們一路上面過來這善知識,這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依處,平常那是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去談論這個問題。除了這個善知識,我們再沒有別的路好走,因為既然樣樣東西都是因緣所現起的,我們無始以來我們這個業當中、因緣當中,從來沒有如法的,所以它不會自己生起,除了依靠善知識,相信他、聽聞以外,沒有其他的路好走,所以這個是根本依處。所以也就是說,平常我們說種一樣東西,根本是這個種子,現在那個佛法的這個概念,都是從善知識那裡過來的,所以這個根本是在這個上頭。那麼為什麼呢?因為他是指示我們「道」,這個法就是佛所指示的,所以佛真正說起來是示道的大師;那麼現在雖然不是佛,是善知識──就是學佛的,所以這個是隨順這個示道大師的正行,所以我們應該親近,那個就是所謂善知識。
那麼為什麼要親近呢?從他那裡「聽聞正法」及「如理思惟」。那麼這兩樣東西說,所謂聽聞正法是或者佛講、或者佛弟子所講的那個正法,那個教授以及經、論這些。那麼聽完了以後呢?要去思惟。平常我們所有一切都是,造業都是從思惟而來,那麼現在只有緣著法去思惟,才是真正能夠靜息煩惱。了解了這個以後,我們就應該在這個上面去作意思惟。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這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呢?說歸依法是由於教跟證這兩個法,教是因,證是果。那麼也就是透過親近善知識主要的原因就要聽聞教法。親近了以後,從聽聞而到思惟。聽聞那個階段,主要的是從善知識那裡想辦法去了解、去接受,獲得我們應該了解的。然後弄清楚了,自己思惟就變得自己的。對這個生起決定的見解以後,下面,那麼這個正確的因有了以後,下面接下去如理去修證,就可以證得。所以最後一點「法隨法行」,就是隨順這個這樣的方法才能夠涅槃,也就是說才能息滅所有的煩惱而去修行。那麼這個是歸依法、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那這個。
下面呢,「由歸依僧」,這個是因為真正要去修行,那就要去對於凡是照著這個正確的方法修行的,那都是隨順著他,所以這也是應該大家一起都要學的。那第二四聚當中,在先唸一下: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深見過患,令意厭捨。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悲愍有情者,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那麼第二種,這個裡邊分:「諸根不掉」、「受學學處」、「悲愍有情」、「勤修供養」,就是供養三寶。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平常我們凡夫,那個造業都是根識對了境以後,自然地隨境而轉,遇見什麼境自然就跟著去了。所以平常我們有一句話叫「眼不見為淨」,那剛剛開始初初修行的人,如果這個上面不能注意的話,那我們無法真正地斷除外面的雜染緣,心一天到晚在那裡非常強烈地散動當中,所以我們要想辦法厭捨。對於這種使得我們「掉動」,這個「掉」是散亂,但這個亂動是由於貪相應,就是看見了境內心當中這個很歡喜。當然,如果是跟我們不相應的是瞋,所以這個貪、瞋實際上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因為貪所以有瞋。所以我們要想辦法把這個錯誤的有個深深地了解,那就是厭捨,所以這一點這樣。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去這樣做呢?我們學了佛以後,真的要想改過,不要照以前的,所以應該做我們該做的。所以前面不是說應遮、應取嗎?為了遮止我們應該遮止的,所以對「諸根不掉」。然後我們應學的是「受學學處」,那這樣一來,我們隨分隨力能夠佛告訴我們應該做的。那這個學處實際上就是戒律,那當然廣義地來說,所有佛制定的都是。那麼下面「悲愍有情」,說我們看見既然要學佛,這樣,所以學佛的差別,學佛的結果有不一樣的,既然我們現在心目當中要想學,那學的最究竟圓滿的,那是悲。所以我們既然要學佛,那同樣地也應該說,啊!同樣地我今天歸依了以後,也希望為什麼要想學佛那樣的,這樣,也應該說悲愍一切有情,要斷除損害,乃至於將來漸次增上,你處處地方考慮到別人,還幫忙他們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呢,「時時供養三寶」。為什麼要供養三寶?真正要修行那是需要很多福德的,就像我們現在要做任何事情,我們要有本錢:身體健康、腦筋靈活、環境好等等,這樣。那麼說現在所以要去供養三寶的話,因為這個最殊勝福田。實際上佛根本不需要我們,所以拿我們現在所了解的經論上面來說,佛安住在常寂光當中,諸天最快樂的,那完全不能跟佛的比。那我們又比之於天上的,那越向上那個天的功德越大,最下面的四天王天這個天人,那就換句話說天上面最差的人,看我們人間那臭得簡直是個大糞坑一樣。所以在那個經論上面,那個道宣律祖《天人感通錄》上面就說,那個天人都不敢到那個娑婆世界來,我們人間那個臭氣上薰四十萬里。啊!你想想看,這麼個臭法,那何況佛菩薩越是越來高。所以這個為什麼要這樣呢?那純粹是因為佛是為我們著想,所以我們要積福德,那個才是我們平常要做的。要做到什麼程度呢?「時時」,時時刻刻去想,所以因此我們每天每天要供養。
不過這地方要注意哦!這個剛剛歸依的人──在家居士,在家居士以「財敬供養」,那麼我們出家同學的「身語承事」。所以我們就想到這個寺院,這個寺院真正的重要的就是佛菩薩所住的地方,我們在這個地方掃一個地,然後點一個燈,撿一個垃圾,那是莊嚴,都是供養三寶。這上面這個是〈攝決擇〉當中的,下面教授當中: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別學,二共學。
說「別」,那就是對三寶各別的佛、法、僧;「共」是整個的。那麼這個別學當中:
初中分二:一遮止應學,二修行應學。 今初
有一部分應該遮止的,不可以做的,有一部分應該做的。現在把第一個遮止的部分先講一下: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此說有三,謂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
那《涅槃經》上面講三個,所以那個列出三點來。下面解說:
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自在徧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第三謂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那這個就分別解釋不應歸依的天等。那第一個,說世間哪,拿我們來說,最高的就是大自在天、像徧入天,這個天上面最高的,我們尚且說這個根本不是我們應該歸依的地方,何況等而下之。那「鬼趣、山神、龍等」,這個就是我們現在說民間的很多,把那些各式各樣的,這種那絕對不可以。這個不可以是什麼呢?要說明一下,什麼樣的不可以法:就是說只是說你不信三寶,而以為這些天、鬼神才是真正的依靠的地方,這樣子做不可以。那麼假定說我們今天是為了眼前的現實的生活,能夠如法地那做很多事情,那這個是可以的。所以我們要分清楚,說內心上面覺得這個是究竟示道的大師,那麼這是只有三寶,那絕對不是這種天啊、神等等,這個是我們絕對要應該禁止的。所以眼前有為了生活上的需要,那這個是可以的,這個並沒有不可以,並沒在禁止之列。他下面舉個例子:譬如說你要求施主,譬如說我們出家人要求施主去討飯,生了病要找醫生,這個可以。
那麼第二,就是歸依了法以後,歸依了法以後,就是說對於不管人、畜生,或者是打,或者是縛,乃至說穿鼻等等,我們的牛馬不是穿了鼻嗎?那麼乃至於牠實在不能負重,「強」──勉強令,平常我們看見這個牛、馬鞭打那實在是,那這是對我們都不可以。所以在這個上面,凡是損害有情的事情,加行固然不可以,不可以有行為,而且腦筋當中起心動念,我們都不可以,凡是這種都應該遠離。那麼這個是歸依法以後應該禁止的。
再下面,歸依僧以後,對於不信三寶,那麼以為譬如說真的要歸依的,歸依這些什麼土地啊、什麼歸依天啊,那覺得這一些,乃至於要毀謗三寶的,那這些人絕對不可以一起住。原因呢?因為你跟他住在一起的話,不知不覺當中會受他薰染,這是眼前的;還有一個,你跟這些人在一起造了業的話,你將來會跟他纏在一起。不但眼前,將來造了業在一起的話,到那時候又會纏在一塊兒,不知不覺當中會受害,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即使眼前你說我了解得很清楚,不受害,下一世萬一你來了以後,跟著他在一起的話,請問:你會跑到哪裡去?這種人他一定遠離佛法,你跟他纏得很緊,你跟他去,對不起,你就遇不見佛法。所以不管現在、是講後來,所以我們正信了,歸依了三寶以後,對於這些那應該不要跟他共住。在世間,像前面一樣,我們為了生活,譬如說買賣或者,那大家接觸一下,完了各做各的,我真正的重心在這裡,這個我們應該注意!那上面應該遮止的,下面就是「別學」當中應該做的。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我們對聖像──就是佛的形相──不管它是畫的、它是雕塑的,不管它這個雕工,畫工畫得好、畫得不好,絕對不可以譏毀,這是我們內心。還有呢,那個凡是聖像都不可以放在很髒的地方、不安全的地方,乃至於拿這個東西去買賣,那是絕對不可以!反正是不恭敬、掉以輕心,乃至於毀謗,那統統不可以做。那這應該怎麼辦呢?應該至誠恭敬地,這個就是像佛親自在這裡一樣。所以下面舉這個《親友書》,拿經論上面來說明:
《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
說,這個「善逝」就是佛,真正歸依有智慧的人應該去供養,不管這個像是拿什麼東西雕塑的、畫的,不管這雕塑的、畫的這個工它是很好或者很差。就是解釋上面那一段,這是大師引用古代的祖師的教誡。那麼下面又引經上面說:
《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
這是一段因緣,那簡單地講一下。這個「劫毘羅」,他是前面這個迦葉佛時候,迦葉佛就是我們釋迦世尊前一尊佛,那非常久遠的年代。那時候有一個外道,那個外道的媽媽就跟他說:「你啊,將來要做世間最了不起的一個,(那個時候迦葉佛出世)要超過那個迦葉佛。」那怎麼辦?「你現在先去跟他們辯論,跟那個迦葉佛的弟子去辯論,要辯贏他。」結果那個劫毘羅就辯,可是辯來辯去辯不贏,辯輸掉了。那回來跟他媽媽講:啊,怎麼也辯不贏。「有這樣的事情啊?好!你理路上辯不贏,下次你去的時候你給他蠻幹,就跟他反正說,說出各式各樣的壞話,就說:『你們這些人像象一樣、像牛一樣、像什麼一樣,這樣,你們哪裡知道是法、非法!』這麼亂罵一通。」所以那個劫毘羅辯不贏,就照著他的媽媽的方法去,說:「你們這些像象頭一樣、像什麼一樣。」一共說了十八種。「你們這些怎麼知道法、怎麼知道非法。」從此以後他就墮落,墮落從迦葉佛一直到現在還在。
那有一次釋迦佛為了要讓那個弟子曉得這一樣事情,有一次帶了弟子跑到那個地方。跑到那地方去,就看見他們河裡邊釣出了一條大魚,好大大魚,那釋迦佛就跑得去。然後就問那個佛。佛的神力說:「是不是你是劫毘羅啊?」那個魚就說:「是!」這樣。說:「你的惡知識,就是教你做壞事的是誰啊?」「是我媽媽。」「教了你做些什麼啊?」就把自己這段公案說出來。「啊!你感覺苦惱,將來你這魚身哪,將來你值那個魚身的感報,」因為他罵這些學、無學,就是無學僧──已證阿羅漢果,學僧就是餘其他的三果、二果、初果,因為罵了他們,所以他多生以來一直感到這種大得不得了、要命,所以到這一生一直到釋迦佛世尊還是感得各式各樣的這個十八類,就是很大身。「那將來這一生完了以後呢?」那條大魚就說:「我會下地獄。」說的時候,啊,痛哭啊!這個就是所以告訴我們,我們對這個要特別地尊敬。下面另外一個:
《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
這是另外一則。另外一則他不是迦葉佛的時候,他是拘留孫佛,拘留孫佛比迦葉佛還要早,是賢劫的第一尊佛。那個拘留孫佛涅槃了以後,那個時候的大王叫端妙大王,就造非常大的一個大塔。那時有一個工人看見造這麼大塔,曾經有兩次說:「唉!造這麼大的塔,哪一天造得成功啊?」他心裡隱約是不高興。後來造好了,喔!看這麼好,他心裡就懺悔、憂愁,所以就把自己造塔得到的這個工錢,去買一個金造的鈴子掛在塔上。那個塔上面我們就看見那個鈴,就是「叮!叮!叮!叮!」那個很優美的聲音。因為他出言,心裡面不歡喜出言,說了這種不恭敬的話,以後就感得非常地醜,奇醜無比;但是他掛了一個那個,供養了一個塔,聲音非常地美妙,這樣。
那所以這個好像是哪一個國王?我現在忘記掉了,就釋迦世尊在的時候,就一個叫什麼?那個很有名的,那沒關係,記不住了,記得住我再告訴你們。有一天哪,就到那裡聽見:「啊!那這個聲音這麼美妙,而且從來沒聽見這麼美妙。」他一定要見。佛就說:「不要見,千萬不要見。」他一定要請求。說:「你將來見了以後你會後悔的。」他說:「不會,一定不會,怎麼世間有這麼美妙的聲音?」然後他就請出來,一看,啊!他就後悔無比,說:「這麼醜法!從來沒有這樣醜的人。」就這個故事。
反正我們想像:我們稍微長得樣子怪一點,你一看到很難受,那想我們自己長得那麼怪。所以這個是對輕微的,這只是兩次,「唉,這麼大的塔,什麼時候造得成功!」諸位啊,所以在寺院裡面,平常我們不出家則已,出家了以後,寺院,反正這種情況,我們輕易地千萬不要隨便開玩笑。我們往往就隨便開一句玩笑,你怎麼曉得這個對方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所以特別是你們現在從小開始,所以我們真的要學出家的時候,不要很輕輕鬆鬆,動不動說開開玩笑,不知道沒關係。那不知道不能說沒關係啦,說無明是莫可奈何;今天知道了,一定要警惕自己。下面說:
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𡁮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𡁮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中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
這個是一個典型的祖師告訴我們的,說,所以對佛像,絕對不可以說:「哦,這個像啊……。」評頭評尾,這樣。他不管造的是佛像,不管是造得好、大、小、好壞,絕對不可以任意地出言譏毀,或者阻止人家做這種事情。下面舉個例子:這個阿底峽尊者的主要的這個重要的弟子大瑜伽師,有一次拿了一尊文殊菩薩的像給這個阿底峽尊者說:「看看這尊像好不好?如果好的話,有某人供了四錢的金,我們正好拿這個錢去把這尊聖像,把這個文殊菩薩買下來。」阿底峽尊者馬上說:「欸!不對、不對!那個文殊菩薩的這個聖像哪有不好的,決定好的,只是造那個聖像的工人哪,那個中等。」現在大家清楚不清楚?我們去談這件事情也說,說絕對不能說這個聖像,這個就是佛,那只是說畫的這個人、雕的這個人的工巧好不好,這也是我們應該。那麼阿底峽尊者說完了以後,馬上把那個聖像放在頂上,這是最尊敬的意思。所以我們對一切的聖像都應該這樣,那是對於佛。下面對「法」:
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說覺𡁮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汙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
那這個正法,哪怕四句偈,這個是最少的,它就說明正確的法,那我們應該離開不恭敬。也就是說我們對於佛法一樣的,應該至誠恭敬,斷除一切不恭敬、輕慢等等。除了這個以外,那譬如說我們抵押那個經卷,把經卷當貨物,這是一種;還有我們把那經卷隨便放,放在地上、放在髒的地方,不可以;還有我們拿東西的時候,手上拿髒東西跟那個經書放在一起,不可以;反正經書在這裡我們上面跨過去,不可以,這樣。這種地方都是要很恭敬像最珍貴的一樣,這個就是法寶。下面就說,聽說慬哦瓦,慬哦瓦就是這個敦巴尊者的這個最重要的三大弟子之一,他是這個傳承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祖師。凡是有看見有人拿了經典過來,他馬上合掌站起來恭恭敬敬地,對於這法寶這麼恭敬法!後來呢,自己老了,站不起來了,他還是很恭敬地這樣去站起來。
因此在這地方我們應該學。平常特別是諸位,那我們譬如說到大殿,然後乃至於在教室裡面,大家進去了以後,就輕輕鬆鬆嘻嘻哈哈,這為什麼我就看見大殿裡面,我這是很嚴肅地要策勵大家。這個大家清楚不清楚?所以同樣的道理,拿這個經典不可以,教室裡面大家對於學那個經典的時候,是不是一樣地也應該注意?這是為什麼現在這一點,你們回去跟那個小的他說一下,將來我們不恭敬會遭到很大的損害。這所以會在上課的時候,大家千千萬萬不可以很輕慢的,輕輕這樣來,你一進去,大家應該恭恭敬敬。然後讓那個班長要告訴他們:對你這樣子有絕大的害處,你不歡喜,你出去、你去玩,就這樣,乃至於你不要來。來了,至少這個是你一時還不一定得到好處,但是千千萬萬不應該在這地方不小心,將來會遭受到很大的傷害。這我們應該去告訴他們。
那這個是慬哦瓦,那麼另外這個阿底峽尊者在哦日,那個哦日,那個是在後藏對吧?阿底峽尊者剛去的時候,有一個咒師──也就是說學密的,那不聽,也就是說對阿底峽尊者這個不恭敬、不相信他。有一次阿底峽尊者看見一個「記錄」,那就是抄寫的,古代的經典不是印刷的,抄寫的,他那兒抄寫。抄寫的時候那個紙張大概不靈光,他就拿那個牙齒,那個平常我們就是翻經那個口水沾一點,這樣,沾到那個經書。我們這個口水通常都是很髒的,所以絕對不可以拿了舔了口水翻那個。那他現在呢,總是拿那個牙齒。除了這個以外,我還看見以前有的人是修那個經典,弄好了以後把它紮起來,紮起來用那繩子,折了頭往那「卡噠!」一咬,把那繩子把它咬斷,這樣,那諸如此類的事情。阿底峽尊者看見了,啊!心裡面很不忍,這樣。所以很憐憫:「啊!不可以、不可以!」為什麼?不恭敬。他也並沒講哦!但是對法這麼恭敬。結果那個學密的這個咒師,一看見阿底峽的行為,啊!內心當中生出很大的敬仰,也聽他聞法。所以這個也就是告訴我們,那所有的祖師都是這樣的,以德行來感人。所以我們聽懂了道理要去實踐,這個才是我們該做的。
霞惹瓦亦云:
下面另外一個祖師,這個下面這話對我們很重要!
「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第一個,就是說我們對這個法根本不敬重,很輕易的,就像隨便地玩拿它一樣,這樣。你別的東西可以玩,拿那個法千千萬萬不能來輕鬆的這樣。或者我們念完了隨便去念,或者拿了書本隨便的,或者在對那個經、教、三寶這些東西都是可以「無所不作」,樣樣都可以作得出來。但是要曉得哦!對法跟法師不恭敬這是什麼?破壞我們智慧的因,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恭敬的話,將來感的果就是愚癡。現在反過來看看,我們現在的狀態,我們現在的愚癡已經足夠啦!也就是說我們以前造了愚癡的因,所以今天感得這個愚癡的果,假定我們現在還繼續造下去,請問將來什麼樣呢?所以警告我們,千萬不要再造集愚癡的因哪!假定再繼續下去的話,我們還有什麼能力真正能夠從生死輪迴當中透脫出來啊!
這個愚癡跟智慧並不是說腦筋好,腦筋好是機靈,智慧是要正確的方法了解。現在這種很機靈的人,那是最愚癡的人,來破壞自己、殺傷自己、把自己毀滅的,這樣,所以我們千萬要了解這個特點!所以不是說我了解很多,能說善道,文字很美;說內心當中是不是真正地如法,很誠信地、恭敬地去依教奉行,這個才是真正注意的地方!那麼這個是法。下面「僧」: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
對於「僧伽」,就是凡是出家,反正有這個沙門的形相的,絕對不要罵、不要毀謗──嘴巴上面罵、心裡面去毀謗他。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說分黨,說像怨敵一樣你、我,應該敬重他。大師之所以這樣說,因為自古以來,從佛走了以後開始,大家就分黨分派。這個分有兩種:有一個因為個人的習性不一樣、喜好不一樣,自然每個人有他的這個不同的習性,所以他自然從這一種方法走,這個是佛所開許的,因為本來我們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正從這地方顯出來我們條件不夠,所以不能整個地、普遍地容納佛的一切法,能夠適應任何環境,我們只能從我們相應那地方去進去,所以那個戰戰兢兢一天到晚拿自己的法來提升自己;而不是說我的對、你這個不對,這樣。這個後者我的對、你的不對,那這個才是我們絕對應該禁止的。那對其他的人,我們還是很恭敬他。
所以我們在看見那個當年印度,那個《律相感通錄》上面也有這種故事,所以印度到後來,分黨分到什麼、嚴重到什麼程度呢?這個寺廟當中,那個時候的人不像現在這麼惡劣,寺廟當中有的時候兩個不同的那個派別的,就這樣的人,比如說假定說有這麼一個甲派,有一個乙派,那兩個人互相不敢走到對方去,如果你一個人跑得去的話,對方看見你形勢很孤單,會害你,這麼個嚴重法!他心裡面就會很執著這種執著,那這個我們絕對要禁止。我們絕對不要──這種形上面我們不會,內心上面我們不知不覺當中排斥人家。
那特別我們現在這地方,因為現在大師的教法是剛進來,所以自然而然跟我們國內的很多的其他的不一樣。要了解一個特點:我們很幸運學到了,要提升自己,如果他們相應的,我們隨分隨力告訴他們。另外一點,各人有各人相應的,各人走各人的法門,我們彼此間應該互相地尊重。因為各人有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度學他不同的相應的,那所以把世尊圓滿的教法,我們才能夠有不同的那些人把它兜合起來。我自己沒有能力把世尊全部的教法承納下來,而有不同的人承納下來,最後終於把那些人承納下來的最後結果,把世尊的圓滿教法撐起來,這豈不是我們應該互相尊敬的嗎?我們應該從這個角度去看。
《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
那個經論上面,這一會上面告訴我們,說既然我們希求好樂功德,這個是真正的功德,就是看見了三寶的如是的功德,那不但歸依而且「住林藪」就是出家,出了家以後,千萬不可以觀察別人的過失,為什麼?出家要自己忙都來不及。今天你病得要命,你拼命求醫生要自己救病,旁邊病人你管他幹什麼?所以我們應該了解這個特點。我們現在犯一個最大的毛病,了解法了以後,馬上拿法來淨化自己,這個才對;通常我們容易犯的毛病,學這個法一定是先理論了解了,照這個理論去修行,不幸的是我們理論了解了,以為我知道了,他不知道,然後輕視別人、笑別人,那根本錯誤!
所以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太阿倒持」,太阿是什麼?寶劍,鋒利無比的寶劍,本來這個寶劍那個劍柄自己拿著,然後刺那個敵人,刺那個敵人,這樣。那我們現在倒過來,把那個鋒利的寶劍捏在手上,把那個劍柄給別人。結果呢?是不是傷自己?這寶劍你手一捏的話,你馬上就自己受傷。人家看見那個劍柄,一把就抓到那個劍柄,輕輕地一推你就送命!這個是一個古代的一個公案,那我們現在學了法,如果不能自己觀照自己,去衡準別人,還自以為聰明,那請問這個呢?我們最容易犯的就這樣,大家一起學,自己學好了笑別人:「啊!你不行、你不行!我好!」我們所以一開頭應該注意這個特點。你現在幸好腦筋好一點,但是你做這件事情的話,這個是什麼因哪?什麼因哪?宿生幸好種一點善因,今天感得這個果,你要趁這個機會努力增上。假定我真正好的,現在應該不是佛就應該菩薩,我還是凡夫啊!只是腦筋比別人好一點,跟他好不了多少,居然今天跑得去笑人家,那結果呢?說不定他將來比我強欸!而且就是眼前五十步與百步之比啊!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所以下面又說,這個是什麼?「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這個自己覺得自己很憍:「啊,我行!」一這樣地憍,放逸就來了。也就是說真正地學了以後,了解了一個道理,啊!自己覺得我現在聽懂了道理,一衡準自己,是差得不得了啊!會不會感覺自己很行哪?不會啊!如果你真的聽懂了道理,自己衡準自己的話,你慚愧都來不及。一有慚愧會不會憍慢哪?不應該!這反過來說,憍慢,你根本沒有去衡準,因為沒有衡準,所以沒有慚愧,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告訴我們:永遠不可以輕劣苾芻。假定你輕了怎麼辦呢?「一劫不能得解脫」,這麼嚴重法!這「此教」,那個就是世尊告訴我們的教法當中,清清楚楚告訴我們這個特點。
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
他下面就舉幾個,他那兩個都是阿底峽尊者的這個藏地的弟子,也就是敦巴仁波卿,那是整個全部傳阿底峽尊者全部精要的弟子。見到了乃至於「碎黃布」,為什麼指碎黃布呢?在那個藏系它那個袈裟是用黃布做的,也就是說這是僧的形相,哪怕僧的形相當中一塊布掉到馬路上面,哦!很恭敬馬上把它拿出來,弄弄乾淨放在乾淨的地方。也就表示他內心當中,一切時處這樣地恭敬法!下面說:
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如果我們自己能夠這樣地恭敬三寶,那我們造了這個業的話,那一切眾生也是會這樣地恭敬我們。關於這一點,我們分兩點來看:假定我們真的希望人家來恭敬,那麼我們應該造什麼因?不是說,哦!我懂得很多,起憍慢,不是這個,我應該去尊敬。進一步來說,真正了解了佛法的特徵,一步一步深入的話,那恭敬不是我們要的東西,但是我還希望人家恭敬,為什麼?因為人家來恭敬三寶,他就會受用。既然我們前面是說要悲愍有情,既然出家人,出家人清淨幢相,凡是人家看見了清淨幢相起恭敬心,他就會受用。我現在雖然不能像佛一樣幫他忙,可是我做了這樣非常好,讓他看見了,對你感覺的話,豈不是我能夠對那些人盡了一分責任!不管你內心當中想人家恭敬,從你自己這方面出發,或者你真的學了佛,從人家那方面出發,這個都我們應該需要的。所以下面引那個經論上面來證成這件事,這個容易懂。那麼上面那一部分,就是教授當中出的「別學」,下面「共學」,再看:
共學分六,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
這第一個。應該「隨念三寶」,也就是說前面說歸依了以後,我們「知差別」當中,知差別告訴我們這個條例,實際上行的時候,真正的下手處第一步是這個,應該念、隨時去念,念那個三寶的功德。這個「數數」不斷,不是說現在來一下、現在來一下,就是說我們念念,我們腦筋當中必須去念念去念這個。請問:為什麼要念念?因為我們無始以來,這個習染是非常強大的相續,如果我們不是一念一念緊跟著來的話,你馬馬虎虎來的話,那產生不了功效。我們可以體會得到這樣的一個特點,在平常心裡面懶懶散散,如果你不提精神來,全部貫注在裡邊,要想學任何東西學不好,何況現在有這麼殊勝的因緣的意義。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有幾件事情不要操心它就來了──開玩笑、好玩……。自己了解了這一點,那我們自己曉得這個所謂的「數數」,也就是要什麼樣的方式。那麼就是前面已經講那個道理,內外的差別,不斷地想:啊!這個功德。因為這樣地思惟,那自然而然這個信心就增長,前面已經說過了。
關於這一點,今天就不深入地講下去,單單關於這個隨念三寶這件事情功德,我們在前面講過去的時候,講那個佛的功德──身、語、意、業,講完了以後,他特別告訴我們這個「念觀察修」這個道理。那所以下面緊跟著一段上面,都是指示我們隨念三寶的特點,我們可以用不同角度去看,各式各樣的方法去看。記得這幾句話:如果我們在這個上面數數思惟、那恆常相續、行勢猛利,那產生什麼效果?因為你腦筋當中不斷地去想這個功德,所以自然而然你會,平常我們無始以來積的習氣,我們沒有努力地想,可是無始以來的積的習氣都會追求:哎呀!這個好、那個好。不經過很認真地去思惟的話,我們沒辦法在腦筋當中,自己描摩出一個新的崇拜的對象。所以經過了思惟以後,我們腦筋當中會描摩出這個真正值得我們也只是唯一的,譬如說前面說這個才是應取,那其他的應捨,因為這個是真如,其他的雜染。這個腦筋當中真的這個樹起來了,那時候內心當中自然會策勵我們,所以這個共學當中第一個,是我們下手第一步。好,那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