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鳳山寺版)27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二十七卷

上一堂我們講到那頁的第五行,現在繼續下去,看文:

如是觀待若增上生,若決定勝,義大之身,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壞,如至寶洲空手而返,後世亦當匱乏安樂,莫得暇身。若不得此,眾苦續生,更有何事較此欺誑,應勤思惟。

這一段,說根據上面所說的,我們了解到,不管是從增上生來說──增上生就是我們要得到世間的利益。而普通一般的世間的利益,現在好,後面不好;或者是雖然現在好,後面還好,乃至於再好,再向下又掉下去了,這個都不是增上生。增上生的特點,就是不斷地一直好、一直好、一直好、一直好……,它不會掉下去,這樣。然後世間來說,「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到最頂端它一定會回下、回過來了。那麼現在那個增上是不斷地增長、向上,因為它後面有一個決定勝,能夠達到最究竟圓滿的狀態,就這樣。這個特點只有佛法裡有,這兩樣東西是互相相互為因的,要得決定勝需要增上生的生生努力,要增上生也要有決定勝的因來攝持它。那麼這個要想得到它的人,必定要努力這兩樣東西得到的正確的原因,正因何在──那要想得到,必須依賴我們暇滿的人身。

這個暇滿的人身有這麼大的殊勝的利益,現在得到了,而不努力地做這兩件事情,就讓它輕輕地消失掉了,就等於是像我們求寶,結果呢?到了寶洲,這個寶洲通常是世尊在印度的習慣,他們覺得那個在海裡邊有這種寶洲,要到那地方去,不曉得經過多少千辛萬苦。去了,寶貝在眼前,結果空手而返。那如果在這種狀態當中的話,那後世也一樣地得不到,不但寶貝得不到,乃至於得不到這個暇滿的這個人身。「若不得此,眾苦續生,更有何事較此欺誑」,假定得不到這個暇滿身的,那於是因為我們沒有造那個因,既然沒有造那個因的話,換句話說,所造的都是苦因,那輾轉的那個苦果;然後感苦果的時候,又會同樣地集苦因,於是永遠地繼續下去,這樣的話,哪有一件事情比這個更糟糕的呢?對於上面所說的這個道理,要努力地思惟。

這裡兩點──要思惟,還要努力地思惟。在前面甲三曾經告訴我們:要修,而且不是少少地修一兩次。它是說一個比喻,像一棵嘀噠大樹,就是說這個專門長出很苦的苦東西來的,那樹非常大。然後這個大樹當中,你要想想把它改變,很少的一點點能夠變化它的甜的這個,沒有用。或者我們說另外一個比喻,就像一個大的臭水潭,又髒、又臭、又大,現在你把它用兩調羹的清水倒下去,一點用場都沒有,這樣,所以這裡面特別地告訴我們。

如聖勇云:

那個祖師說:

「若眾善富人,由無量劫得,愚故於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樂,他欺無過此,無過此大愚。」如是思後,當發極大取心要欲。

那麼他怎麼說呢?就像很多眾善所積的這個「富」,現在這世間是財富,現在我們造了種種善淨之法,這個積的是法財之富,這個富是由無量劫得到的。那麼現在這個是指什麼呢?就是我們所得到的──世間我們不一定很富,但是對暇滿來說,我們是非常富有。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如果諸位有機會能夠在外面對比一下的話,那就非常清楚,很明白!

昨天我有一個機會出去,那是因為最主要的跟佛教有關係的一個問題,那麼曾經遇見很多說那都是大法師們。那這裡就談起一個問題,衡準這個佛法應該拿什麼做評準的,那麼談起來真覺得令人很傷感。那說:哦!必須要出家、必須要供佛像、必須要如何。那假定是個外道,他今天跑得來剃了個頭,換上一件衣服,算不算出家呢?乃至於我們也了解現在台灣有一個非常嚴重的、非常糟糕的一個大外道「清海」,她也出家,而且正受三壇大戒,那這個能算是三寶嗎?她也可以買一套藏經供養在這裡,她也可以請一個佛像放在這裡。這個是這麼地糟糕法!不要說修證談不到,連它理路是什麼,大家都不太清楚。所以從這地方就看,我們應該何等地自己的珍惜。

那得到了這個,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更努力地去借重著這樣的暇滿的人身繼續地增上,但是我們卻停在這裡,為什麼?愚癡。而得到了這個身,由於愚癡所使沒有再繼續地積集。實際上這裡有一個問題──雖然我們是應該算是多少種了一點善根,不錯,可是實際上比之於我們無量劫以來所積的染業跟淨業,哪一個多?那是染業決定多!然後呢,自己的這個習氣,或者我們就說等流,那個染污的遠強於善淨的,它這個力量的確強,我們非要很努力地策勵自己,這樣才可以。這一點是平常我們自己要注意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假定不努力,那怎麼辦呢?「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那對不起,那如果這一生不好好地努力的話,下一生再去的地方,那就很糟糕了,很糟糕了,這個地方只有苦。那麼前面說苦,這地方就告訴我們,讓我們產生這樣的憂惱。那就像舉這個比喻當中,就這個求寶的商人到了這個寶洲,什麼都沒有取得,這樣。那如果現在沒有的話,那後面也不會得到,這個是都是相續的。

我們現在可以簡單地自己先來衡量一下,那很多小事情上面衡量一下。我們常常有一個感覺,就好像譬如說假定我現在做一件自己習性所好的事情,那麼這個比喻,你們自己去衡量。最主要的我講那個比喻是提這件事情,願意各位同學自己內心上面去反省觀察,這個是重要的。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我這個比喻,我提出來那是我自己的感覺,也許你有類似的感覺,你拿這個去自己反省觀察,你就可以得到好處。假定你沒有跟我類似的,那你找你相似的,自己用這個比喻來觀察自己。

譬如說我平常的時候,一向習慣於各人有各人的所歡喜的東西。那對我現在來說,好像很多世間的東西很難找到,我就勉強找一個吧!譬如說看電視,譬如說看小說、看報紙。那以前一向也歡喜看這些;當然也同樣覺得我需要放掉這些東西,努力做一點正經的事情。那麼這個兩者當中,正經的事情要做,可是做起來滿辛苦的,由於有策勵的力量,多少能做一點;可是另外那種娛樂的事情的話,那不要策勵的,乃至於開玩笑等等,很容易。那麼昨天是這樣、前天是這樣、去年是這樣、前年是這樣,積了很多年。

那今天呢,一開頭的時候並沒有這兩種狀態現起,注意啊,現在這個問題是這樣。然後呢,如果你有因緣又遇見你所歡喜的,或者是你要看的小說,或者你到時間了要看那個電視,那麼你有兩種可能──你會說:嗯,今天不要再看,不要看它,我應該做一點正經事情。所以你沒把那個電視打開,可是你心裡面會癢癢的,然後你可能堅持下去,不看就不看。還有一種可能,你就說:唉,先看了,看完了以後看看它好不好再說。那或者是有其他的方式,你說那多多少少看了一下,看了一下再關起來,這樣,反正好像時間還早。諸位有沒有過這種經驗?然後你就把它打開來看了。

現在停在這裡想:你沒有打開看容易擋得住?還是打開來看以後容易擋得住啊?大家的共同的答案:沒有打開。所以做任何事情,你必須是一開頭就從頭把它抑制。可是我們平常的習慣總會找一個藉口,說今天反正時間還長嘛,我稍微看一看。實際上你不看猶可,一看,完了!因為這個無始來的習氣非常強。所以這件事情大家不要把它看成一個比喻,這件事情必須在內心當中要自己策勵自己。

那這個地方,除了自己有這種意志力以外,旁邊的這個同行就非常重要。為什麼在這個同學同行當中,我們不要開玩笑?譬如說有兩個人大家一起,兩個人在一起的話,我們可能有兩種方式。有一個方式因為大家滿熟嘛,大家會說:「唉,我們大家……。」就是心理上也不一定有說、有不說,都是大家平常開慣玩笑的,這是一種。還有一種,說我們性質上面不見得我們兩個都是聖人,也不一定是賢人,但是我們都有意學聖賢之人。我們兩個彼此都是凡夫,但是我們平常不開玩笑,然後我們見到了,我們就說:「我們因為是凡夫,所以我們總要互相策勵。」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彼此不開玩笑的。

但是呢,我們也曉得我們都是凡夫,我們也可以說:「啊!你何必這個假惺惺,裝出這副樣子來,你還不是這個樣子,你有一點什麼我都知道;反過來,我有一點什麼你也知道。」你可以這樣說。還有一種方式,你可以這樣說:「正因為我們都是凡夫,所以我們願意互相策勵。」那在這種情況之下,當你見到了以後,如果你平常的時候,心裡面常常覺得我們互相要策勵的話,一見到了,興起的什麼心啊?是不是策勵自己的心就起來了?大家體會得到、體會不到?反過來如果你不這樣的,一碰到的時候,你們兩個,「啊!大家在別人面前,我們裝得一副樣子,好像若有其事,那我們見了面大家就算了,誰也不要騙誰了,我們大家一起做壞事。」大家想想在我們的周圍有沒有這個經驗?有沒有?有!現在諸位你們在這裡願意學聖賢的,願意採哪一個?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啊!

所以,我一個人也許擋不住,可是我兩個人,他跟我一樣,可是平常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我們不是開玩笑,我們寧願這樣一本正經地互相策勵──兩個人在一起,你做到了!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有沒有?想想有沒有?或者說你平常是願意多少策勵的。這是為什麼在很多情況之下,我們願意這樣做。尤其是古人,古人非常強調一句話,這個平常的時候,好像說兩句輕鬆話,那個真正的古來的聖賢人,把這件事情看成毫無價值,而且非常嚴格地去禁止它。這一點是我們需要知道的。

所以從這個地方,大家要──我隨便地提一個我們現實人生當中,非常實在的一個問題告訴大家,那因此我們在這地方,能夠得到人身的時候好好地策勵,這樣。如果我們不能策勵的話,那以後只有苦;那如果這樣的話,我們既然沒有努力種善因,淨除惡業的話,那後來憑什麼能夠得到後來的快樂?這種行為那真正的自欺再沒有比這個更嚴重了,再沒有比這個更大的過患,再沒有比這個更大的愚癡了!

這樣地思惟、觀察以後的話,會策發我們內心當中一定要該做的是做什麼,不是這種無意義的事情,而且要「取心要」,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且這樣的力量非常強大,所以要發非常強大的、一心一意要去忙取這個精要的,這種內心上推動的力量,「欲」是一種推的力量。那下面又舉那個《入行論》上面的話:

如《入行論》云:「與此工價已,令今作我利,於此無恩利,不應與一切。」

就是說平常我們請個工人,給了他很大的價錢,很多工錢,那給了他工錢幹什麼?那要給我做工啊!現在假定這個工人來沒有好處的話,你就不應該給他任何東西。同樣的道理,我們得到了這個暇滿人身,這個暇滿人身給我們有這麼大的利益,那才對。說我們花了這麼大的努力也就是說,這個暇滿的人身要修種種的因,也就是說要花很大的代價才能夠得到暇滿人身;現在得到了這個暇滿人身,不好好地努力的話,你前面豈不是白白浪費了?這個一點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所以

又云:

《入行論》上繼續地說:

「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後難得,愚莫時中眠。」

我們現在在這個生死大苦海當中,要想從這個苦海當中超脫出來,必須依靠的──人身。這個就像渡苦海的一個船筏、筏子一樣,這個筏子如果不努力的話,後面是很難得到的。所以千千萬萬不要被愚癡所使,而白白地把它浪費掉。那麼這個「眠」哪,「時中眠」有兩個意義,我們要知道:一個指睡覺而言;另外一個,指癡癡呆呆是非不辨。我們常常說作白日夢,這個是世間的標準來說的;拿佛法的標準來說,假定我們不能如法地依戒淨除自己的話,那就是在睡覺。

那談到這件事情,說大家常常會有這種感覺,說我很想努力呀,但是就是不得力呀!有這可能。如果這個人的罪障很重的話,那的確不得力,的確不容易得力,這那罪障太重了。不過即使如此,如果自己真正肯努力的話,還是有希望。我們有很多聽說過的周圍遇見非常典型的例子,早一陣子我們曾經談過,有一個曬蠟燭的法師,大家還記得吧?這麼大的笨人。我們想我們總不至於那麼笨吧?所以這裡邊最最嚴重的什麼?自暴自棄。事情還沒做,心裡就覺得:啊!我是不行。做任何事情真的最重要的是內心,要戰勝這個煩惱的強敵的話,是靠內心,這樣。現在你仗還沒打,你已經準備逃走了,你這個仗怎麼打?所以平常我們都舉一個比喻,如果說你背著敵人的話,你只有一條路──死路。大家清楚不清楚?你背著別人,背著敵人,你完全看不見敵人,敵人把你看得清清楚楚。這一槍打不中,第二槍再來,第二槍不中,第三槍再來,你永遠只有挨打的份;現在你面對著敵人的話,你有機會把他打倒,而且有機會把他逃避。現在想想看,你到底願意採取哪一種?

那麼現在這個說明就是我們內心。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經常要策勵:我一定要把它做到,我一定要做到!如果自己不斷地這樣策勵自己的話,那個內心就會堅強起來。那所以前面剛才說的,除了我們自己以外,我們但願我們同學當中,互相以這樣的一個心情去策勵。這是為什麼在這個地方,通常情況下譬如說沙彌,小孩子比較小一點,即使小一點,我也常常給各位說,你們儘量少開玩笑,不要以為開開玩笑是無傷大雅。實際上面世間上面造惡有兩種:有一種極大惡業的罪,這種罪很重,但是我們很難造;還有一種罪,看起來好像無關緊要,我們很容易造。譬如說殺人、放火,是非常可怕的業,不要說我們不會去造,世間人也不會造,這個用不著來戒。但是像這種小小的開玩笑,無關緊要,你覺得隨隨便便,但是養成功了習慣了以後,你就爛掉了,你自己也提不起來了。所以我們要從這種地方自己注意、自己策勵。下面我們再看:

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

那個都是祖師啊!所以他說種種的比喻,是無非是希望我們總要找到一個地方,橫說豎說、說來說去,都是希望我們,說遇到任何緣,策勵我們自己。

「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應如是思,發起攝取心要欲樂。

這個比喻是這樣:蟲平常都是在地底下的,然後偶然很花了好大的時間,牠會從地底下冒出來,地底下冒出來,欸,牠就有機會遇見三寶。比喻就是我們人,我們永遠在三途當中,很偶然一次得到人身,得到人身才能夠接近三寶,那個時候何等地珍惜應該!

下面說「騎野馬」,是有一個這個腿壞掉的人,叫這個瘸子,那個壞了腿的人,根本不能騎馬的,走路都走不成,那這個西藏都是高山。有一天就看見一匹野馬狂奔而來,哦!他很害怕,因為一害怕,心裡一害怕,站也站不住跌下來。結果那個野馬剛好騎過去,他跌下來拼命地就努力地「啪!」一抓,那個野馬的這個馬鬃把它抓住了。結果抓住了,他自己就橫在這個馬上面,這個馬狂奔,那他居然騎上了馬!平常正規狀態給他騎馬都不行,他居然騎上馬了。啊!他就是,騎完了以後他歡喜得不得了,說像我這樣怎麼可能哪!那這又是一個,是非常難得、非常難得的!

那麼下面,說這個西藏人,西藏人我們知道這高山哪──那現在我們這地方魚啊,那我們這裡是現在根本不吃這種東西──一般普通人那個魚是非常難得的,在他們那裡野獸很容易得,魚很難得。所以得到了魚以後,他非常地珍惜,然後他拼命地吃,吃到喉嚨口,胃裡面都塞滿了他還要吃,很難過,他就把那個脖子綁起來,不要讓它吐掉,這樣。那人家說為什麼這樣呀?「啊!這好難得有這個機會。」那吃了,吃了以後很難受,他就把他脖子綁起來。這是一個笑話,可是這個笑話裡面說明什麼?說明我們應該何等地珍惜我們這麼難得的。

那個「梅烏」呢,就是西藏人吃的是糌粑,他那個糌粑用那個酥油和的,那個糌粑又非常好,那個酥油又非常好,又香又好,那麼平常一般人不大容易吃到。那有一家那個小孩子有一天這麼好的吃到,吃到了以後,啊!他很貪。然後給了他一把以後,他把一把放在後頭,再要一把,再放在後頭,再要一把。結果他不知道放在後頭,後頭來一個狗把他後頭藏在後頭統統吃掉了,回過頭來一看,怎麼都不見了,那抱頭大哭。就是說我們非常難得的珍貴的人身,如果你不好好利用,到那時候消失掉了,來不及了!所以我們應該照著像前面這樣去思惟,這樣思惟了以後,他內心當中會發起這種內心:啊!我現在不要浪費,我一定要好好地努力!

那麼在這個地方,整個的這一段講完了,簡單地說一下。理路了解了以後,聽到了這個道理以後,先我們對於這個道理,要經過了幾次的討論、思辯,把它的內涵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後,下一步要去思惟,所以聞,下面思。如果我們停在這個地方不思,這個不一定有好處。可是諸位,我並不是急急地馬上說,我們在座的諸位馬上就要去思,可是我們的確可以試一下。那當我們了解了以後,對這個會增長絕大的信心,有一天我們這個因緣成熟,夠條件讓我們修行的時候,那我們就曉得怎麼做。

這地方我願意告訴大家一點那我自己失敗的經驗,也可以說。譬如說他現在講那個念死,後面會講念死、念暇滿、思惟什麼。那我們常常遇見這個情況,從我自己也是,經常對自己的善知識的教誡,聽是聽過了,聽過了也就丟在那裡,不管。有的時候如果自己的師長加緊一點策勵的,心裡會想:「哎呀,你講的話是很對呀,可是這個是聖人境界,我是個凡夫啊!」那這種心情等於是說,仗還沒打已經準備逃了。實際上,正因為我們是凡夫,所以我們要去努力,而且真正地努力,它確定會有效果。

那我就簡單地說一下:這個譬如說我們現在講這個念死,或者念什麼境界,或者我不妨說,在我們現在面對的這種強烈的境界。這個以我個人來說,當初我出了家,本來以前在世間的時候也從來沒注意,說自己對這個飲食會很在意。一般世間大家習慣大家都是這樣,說好像家裡面平常有零食什麼,要吃嘛就吃,所以很容易獲得,所以從來也沒感覺。出了家以後,覺得:欸!這個要持戒。那個持戒說一天只能吃兩餐,零食也不能吃,這樣。所以雖然有東西擺在這地方,自己不能吃,結果心裡面對這東西,不知不覺當中就會比較起來,感覺到自己怎麼會那個貪心這麼很強烈。我想在座的諸位,如果你自己去觀察一下,你都會體會到這個特點。以前自己覺得不會,對那個,這個東西有什麼好東西呀!好像想像當中好東西是應該什麼?至少嘛山珍海味,再不然的話那是這個萬貫家財,那個平常的東西應該是無關緊要。可是妙咧!等到你真正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自己就眼前的這東西就會很貪著,會很放不下,這樣。

所以我當時出了家以後,自己發現怎麼這個嘴巴這麼饞哪!這樣。那後來他們就說為了對治這東西要如何如何,怎麼弄,不行!就是沒辦法可想。那以後呢,後來因為學了這個《廣論》以後,它告訴我們怎麼去思惟,那這是我自己親身體驗到的一個很有趣的經驗。那麼那一次是在哪裡呢?在洛杉磯。洛杉磯我特別所以講那個因緣的話,現在你們在這裡的話,那個什麼飲食啊,那因為這裡的經濟非常富庶,通常情況之下要什麼有什麼。在那時候我們剛出家的時候,三十年以前這裡大概一般飲食還可以,你真正富庶是談不到。所以偶然有因緣得到一點好一點的東西,比如說現在水果是樣樣都有,那時候水果只有這裡的土產──香蕉、木瓜、橘子有的;其他什麼蘋果,乃至於現在的梨子、桃子啊,這種東西都不可能有。那特別是那個桃子當中,有一種特別的水蜜桃,在江浙一帶說奉化水蜜桃,那是非常有名的,那就出在我們鄉間。那我離開那地方只有快二十歲,所以以後再沒有碰到這東西,到洛杉磯又碰到了。啊!一嚐這個味道覺得實在是,就想得美不可言,這樣。

那麼所以不知不覺當中,那東西就對自己產生一個很大的這個綁住的力量。我想不對呀,那時候我正在自己學這個,然後我就叫自己:啊,不要去貪著。偏偏對這個東西你怎麼弄也弄不下、放不掉。後來我想:不對!然後我就照著它的方式就去思惟,頭兩天沒有用,但是我沒有放棄,然後繼續地去做。然後怎麼做法呢?先做──我就簡單地告訴你,這個並不足為取,真正的後面的是,有真正的老師會告訴我們一套思惟的方法。我現在告訴你,就是像我這樣笨蛋,照著這個,拿著書本上也沒有人指導,你真正去肯思惟都有效果,何況是有正確的方法、老師的引導,一定有!

那麼我想:吃過飯那時肚子飽啦,那當然比較好啊,所以洗好了以後,我就拿最歡喜的桃子放在前面,然後對著它去看,看了以後去想,這樣。然後不斷地想:唉!這東西害我!這東西是害我!那試,你想用不同的,因為你在這個境界當中,你比較容易體會到內心當中對於這一樣東西被它的綁住。然後去思惟了以後,欸,過了一下那個內心當中真的就起來了。起來了以後我自己內心當中,自己就感覺到這個東西是深惡痛絕!如果在平常的話,我一定很珍惜這個東西,假定有客人來,我一定想辦法把它先藏起來,不要讓客人分掉吃掉,心裡面就會這麼奇怪。然後呢,那天等到這個覺受生起來了以後,我就無法忍受這個東西放在我前面。結果我就把這最好的幾個桃子拿出去,幹什麼?把它弄爛掉了,然後再丟在地上給螞蟻吃,這樣。那回來一點心裡面都不會這個後悔。所以我是隨便舉,我做過諸如此類的這種傻事,所以如果你們真正去做,確定會。

那我完了以後覺得很高興:啊,這下我行了!結果第二次吃的時候,一拿起桃子來,啊!又大吃特吃。我就想:唉!上一次還怎麼把那個桃子丟掉了,真可惜。幸好已經把它弄爛掉了,丟著這個螞蟻吃;如果沒弄爛掉,我說不定把它撿起來。那個時候我就體會到《廣論》上面告訴我們:嘀噠大樹是一滴兩滴沒有用。所以你真正要去修的時候,你必須是什麼?相續地、不斷地,這樣的努力。

我有諸如此類的,然後譬如說這個念死,這個念死也是,好像念死,念、念、念來念去也不會念哪!那後來看了這個《廣論》以後,欸,知道了,那我就動腦筋去念。剛開始念死嘛,橫念、豎念,念來念去不會,那我絕不放棄。那後來有一次,莫名其妙地坐在這地方,我當時沒有念哦,我只是前不斷地去念、不斷地去想、不斷地去想;想完了,想想不出什麼道理來,也放掉了不管了;那再想,又放掉了。又有一天我就拿開書,又在那兒翻那個書本,沒有翻到那個念死,然後就想,就坐在那裡這個死念就起來了。

這很有意思,它一起來了以後,你沒有去想;實際上我就曉得,前面已經經過了滿長一段時候的努力。所以經過了努力,就像我們現在走路一樣,譬如說你應該走十里路,你應該走了九里半了,乃至於快要到了,只是你自己沒有去過,不曉得那個地方,所以說不定你跨出去一步,你就跨到了。所以我剛剛開始的時候,這個死念就起來了,那當時我不懂,假如當時了解了以後,真正去思惟的話,效果就很大了。啊!那個死念起來了以後,我就不想翻書,哦!那個怕死那個心就非常強烈啊!我趕快把它書丟掉了,跑到佛堂裡去拼命拜佛、拼命念佛,一共維持了好幾天,心裡好高興。

那因為我周圍遇見經常有一些人,然後經常大家都很少有這種經驗。後來我有一次,我就遇見另外一個人,很可惜這是個在家居士,我就跟他因為那時候也偶然跟人家介紹那個《廣論》,那介紹《廣論》的時候,那時體會到這個心很高興,我就偶然跟他講。欸!他說:「法師啊,你這個經驗我也有過一次。」然後他就敘述他有這個經驗。我那次的經驗幾天,我忘記掉了,可是沒有超過一個禮拜,就這樣,大概有兩三天左右吧!那個念頭一起來,內心當中非常地警惕,你睡覺,如果說你忘記掉了,呼嚕呼嚕可以睡,睡到天快亮的時候,一起來一想到,你馬上就起來;如果說你想到了這個念頭睡下去的話,你睡就睡不安穩。就這樣,平常的時候很容易就起來,或者做事情的時候,眼前雖然不起來,可是這力量會很強盛的,你稍微思一下,它就起來了。

而那個一個在家居士,我還記得他姓楊,他家裡很富庶。後來我才了解,當時不太清楚,後來了解這是宿生很多修行人。所以他其他的因緣不具足,雖然得到了這個,消失掉了。跟他談起來了以後,他就告訴我,他那個生起來了一共生起三個月。生起了三個月,那時候對佛法還不懂,剛剛接觸,他實在無法忍受,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可是因為沒有外面的其他的緣,最後這東西消失掉了。一直等到我在洛杉磯回來跟他談這個事情:啊!原來佛法當中人家說念死、念死,他也只是粗枝大葉的這樣想一想。

所以從這地方就說明幾個特點:只要我們真正能夠鍥而不捨地去做的話,那確定有它的效應。那麼如果說你自己條件夠的話,像《廣論》這樣你看了以後,它真是個教授,夠了。如果條件不夠的話,你的確還要經過師長的指導。或者你稍微有了一點經驗,你回過頭來去看的話,《廣論》上面講的那個,都是實在的,非常實在的!因此這地方告訴我們那個思惟,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類似的情況。

那麼這一段,前面所講的主要的就講的什麼呢?這個義大。這一部分,第一個,什麼是暇滿;第二個,義大;那麼現在第三,說這個東西呀,暇滿這個特徵是這個樣的,它有這麼大的利益,然後又非常難得。當我們了解這個三點以後,我們會非常珍惜。現在看一看怎麼難得法:

第三思惟極難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從惡趣死復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爪上塵。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如大地土,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故從善趣惡趣二俱難得。

那就是到「二俱難得」這一段。說現在先說我們這樣的暇滿的人身,就像經論上面,《事教》通常是講戒,經、律、論這個律,這個《戒經》當中,也就是說佛經當中告訴我們。說通常我們不是都在輪迴生死當中嗎?輪迴生死當中,這個暇滿人身是一個善趣的人道,然後這個裡邊哪,說看它難得到什麼程度。說惡道當中死了以後,繼續生到惡道的像大地土;而從惡道當中死了以後,能夠離開惡道的,就像爪上的一點點灰塵。現在我們看,這個爪上的灰塵是不是從大地上面拿出來的?比之於大地簡直不能比。這個佛親口講的,有一個公案,這個世尊親口講說:「你看哪!得到人身的人,從大地跟我爪上的土比較起來,那不得到人身的像大地的土一樣多,得到人身的這麼難!」這個是從惡趣當中這樣。然後從善趣呢?從善趣死了以後墮落到惡道的,像大地;從善趣死了以後能夠繼續保持善趣的,像爪上。所以不管是你從惡道、你從善道,都是非常難得、非常難得!那下面又說:

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難得,

有人問:「會這麼難嗎?為什麼會這樣難呢?」下面是解釋:

如《四百頌》云:「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

一般人所受、所行,內心當中,我們的心理,然後身口的行為,自己的跟外面聽得來的,都是非善、非勝,換句話說都是不善的。既然多惡因非善因,因此感得的果呢?所以諸異生一定也是墮到惡趣當中。

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由是亦多往惡趣故。

說惡道當然是,那麼就是善道當中得到人道的,還是一樣的,多造十不善。這件事情我們現在世間普遍看看,很清楚。又於特別是說在這個造惡的容易,我們去看:

又如於菩薩所,起瞋恚心,一一剎那,尚須經劫住阿鼻獄。

說這個墮落因這麼容易呀!對一個菩薩我們起一念的瞋心,起一個瞋恚心,那一念,一一個剎那,你生一個剎那的瞋心,就要墮落住阿鼻地獄一個剎那!實際上我們瞋心生起來會一剎那就過去嗎?不會呀!通常火氣來的時候會很久很久消不掉,對吧!那現在如果是對一個菩薩生起這種心理這麼可怕,但是麻煩就來了,你怎麼曉得我們的周圍沒有菩薩?菩薩並沒有這個把菩薩兩個字掛在面孔上面。反過來,菩薩根本不知道,佛菩薩都是這樣,他以世間的像普通人的面貌。我們在很多感應故事或者佛經當中,都看見佛菩薩要救我們,示現種種身,不但普通的人,乃至於在畜生道當中也有喔,我們怎麼曉得?也就是說我們造惡是這麼容易呀!除了這個以外,下面一點,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

況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眾多惡業,果未出生,對治未壞,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

這個何況啊──實際上一個特徵,我們了解了佛法以後,知道一切苦樂都是業所感,業是我們自己造,造完了業以後會在我們身心的相續當中。我們做任何事情,任何一個行為,會影響我們,這個行為做過了以後對我們有一個影響。這個業它一定會感果,在業沒有感果之前,只有一個辦法:你用正確的方法去對治它,如果說沒有用正確的方法對治它的這個業一定感果的。現在我們無量劫來,你想想看造多少業?平常我們一生當中、一年當中、一天當中,隨便算算呢?現在到了寺院裡來尚且如此,以前呢?每一個人自己檢查,是不是不曉得造多少惡業?然後一個業只能感一生,現在我們一生又造這麼多的無量無邊的業,有無量多劫、無量多生,所以造的惡業確定有太多太多的沒有感果,我們對治了沒有?沒有對治。當然,你對治了它不會感果。既然這樣的話,豈不會多生多劫地要往惡趣?那有人說:那對治呀!是沒錯。

如是若能決定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防護新造,則諸善趣雖非希貴,然能爾者,實極稀少。

說對治可以的,如果能夠啊,能夠生起決定的信解,然後真正地去努力,對治以前所造的惡業,造了這個惡業可以防止它不墮落;除了這個防止以外,還要防護,不要再新造。換句話說,我努力去把以前的惡習拿掉,還有呢,不可以再造。那我們現在有的時候會警惕:「啊!我千萬不要再做。」可能維持三天,第四天又做了,這個沒有用!真正對治,一定要說對治下來了以後決定不能再做,到後面在四力懺悔當中,非常重要有一個叫遮止力,這樣。就是說你如法地去對治了以後,把以往造的惡業弄乾淨了以後,以後千萬不能再造。如果你再做的話,這個懺悔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現在,一方面把惡業能夠對治;還有一方面,努力地保護不要再造,在這種狀態當中,這個善業的確可以得到的,不是那麼稀少珍貴的。理論的確,這個不單是理論,事實照著去做是千真萬確,可是能夠照著這樣去做的,很少、很少!因此,

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相續為惡,故經多劫,雖善趣名亦不得聞,故極難得。

如果這樣沒有這樣地認真去修的話,那我們相續當中無始以來造的這麼多惡業呀,一定會墮落。既然墮落了以後,那沒辦法修,這樣,只有繼續不斷地去為惡。我們可以看得見的,墮落這個老鼠。你看,老鼠,你如果去看看,你們現在看,老鼠是什麼原因我們不知道──細的我們不知道,可是老鼠粗的原因你可以看得出來。你們諸位看看,老鼠是造了什麼因會墮落老鼠的,知道不知道?最粗的,細的我們並不了解,我們不可能知道。粗的兩點,注意啊!第一個:愚癡。畜生的共同因是愚癡,就是這樣,就是非顛倒黑白,這個是共同的。就像譬如說我們剛才說,這種開玩笑這並不好,可是現在有很多人:「啊,這有什麼不好嘛?你這個人太正經了,你這個簡直是!」世間是不是常常有這種說法?那就是共同的這種愚癡,這個是非常可怕的。這個粗的啊,細的愚癡我們人類還是共同的,這是共同的一點。還有一個,這個老鼠這個偷心很重,所以你看牠非常怕人,一看,叭!馬上逃得非常快。也就是說,牠不是不靈巧,但是內心當中是這種偷心在。所以平常如果我們自己觀察我們的自己的內心,從處處地方想討便宜,像被人家看見,像這樣,那個就是這種偷心,自己不勞而獲。你注意看!

然後呢,鳥。你曉得鳥造了什麼因?一般來說,你如果粗粗地去看,細的我們不知道。鳥有各式各樣的、各式各樣的業,然後鳥的一個共同的毛病:愚癡當中的高慢心,所以牠高高飛得在上。鳥不會做太多的壞事,你們有沒有看見哪?就是這樣,啊!牠輕輕鬆鬆的。所以牠因為牠高慢心,所以那鳥都是向上面,因為牠也多多少少有這個,牠會飛。然後鳥當中有各式各樣的,這鸚鵡牠就是住在人間的時候,話講得很好聽,如此;麻雀吱吱喳喳,話非常多。我們如果仔細去看,會發現那個最粗的那種粗相,那我隨便的這地方講一下不細說。我這個話不足為準,但願你們從粗相當中,將來學好了,了解了業以後,仔細回過頭去看周圍,回過頭來看自己,那我們多多少少有一個警策處,那個警策最主要的是來警惕我們自己。下面我們看:

《入行論》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

剛才說的,我們看老鼠這種,牠們一旦墮落了以後,牠們不可能做什麼好事的。所以這地方,我以現在這樣的行為得不到人身,得不到人身的話,你造的呢?只有人有辨別事物是非的能力,只有人能夠親近善知識,能夠思惟。我們昨天曾經說過,就上一堂當中,是不是上一堂啊?人身有三事可貴:勇健、念心、行淨,這樣。除了這個以外,是非、善惡都分不清楚,其他更不談。

若時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能作善的時候我不作,在惡趣當中的話那樣苦,那我能作什麼呢?

未能作諸善,然已作眾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

該作的時候不作,卻是作了很多的壞事。如果這樣的話,哪怕經過百俱胝──一個俱胝就是一億──經過百億劫,不是百億年喔,百億年都可怕,何況是百億劫呢!連它善趣的名字都沒聽見。所以,

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孔。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

說佛就告訴我們一個比喻,說人的難得就像什麼?出一個比喻。下面這個比喻是這樣:大海裡邊有一隻烏龜,這隻烏龜眼睛是瞎的。然後呢,這個大海上面有一塊木頭浮在上頭,木頭上面有個孔。這隻烏龜一百年從海裡面就浮起來,又下去了,浮起來了一下又下去了,下去了又一百年又浮起來。那麼然後呢,正好起來的時候,那個烏龜居然是,一隻沒有眼睛的烏龜呀!叭!一下伸起來,那個頭伸到那個木頭的孔裡面。這個機會容易不容易呀?難得到幾乎沒有。

就是說明我們人在六道當中,輪迴在惡趣當中沉淪,就這樣。在大海裡邊,下去是很容易,上來要經過很長的時候上來,這已經非常難得了。然後上來恰恰偏到那塊木頭,而是套到那個木頭的孔裡邊。那為什麼我們說是盲龜呢?就是說我們現在都是在無明當中,不知取捨,所以我們永遠在這個輪迴當中,沉下去的時候多,冒起來的時候少,所以這樣的一個比喻。我們想想:得到這個,這麼地難得啊!何況前面說的,我們造罪呀,很短的時候造的罪,就要這麼長的時候,何況我們無始以來作的眾罪。那有的人會這樣想: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說有人作這樣說:那既然說造了業感了果,那個就不再造業的話,那麼我造了很多惡業,感了惡趣苦了以後,不就好了嗎?這樣。錯了!說錯了!下面看:

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

要曉得在我們正受苦的時候,又同時那個又造了惡了,因此輾轉地、繼續地在這個地方,惡趣當中轉,跳不出來。比如我們剛才說的麻雀、老鼠啊,一方面看牠的因,一方面你看這個老鼠是不是又作壞事?我們現在看畜生,是不是都是這個樣?幾乎都這個樣。所以你了解了這個特點──螞蟻,那螞蟻最大的本事幹什麼啊?打蹓、打蹓。牠幾個小螞蟻,一天到晚,你仔細地看,這個螞蟻一天到晚忙,嗒嗒嗒嗒嗒嗒到處去跑。一碰到,馬上……你仔細看,那一碰到那個螞蟻,牠馬上準備跟你鬥。我當時也隨便去看,後來自己注意一下,我發現世間有很多,現在我們常常說這些黑道、流氓,你去看。那我在若干年以前,那時候,現在比如出去的時候坐了車,也很少有機會,那年輕的時候也都是自己,比如說公共汽車或者馬路上走過的時候,常常看見那種很多小流氓或者地痞流氓。啊,空忙,在那兒到處跑,這樣,眼睛很利,一看見什麼,他馬上過來了。我就感覺得這個螞蟻之因,牠沒有什麼事情,嗒嗒嗒嗒嗒這樣,一碰到什麼東西,牠就準備跟你鬥。

實際上不要看那行相,看我們的自己的內心,更細的一步。我們平常我們心裡面是什麼狀態?六神無主。大家想想有沒有這樣?當你被你的嗜好所吸引的時候,你會全神貫注,被這個電視綁住、被你這個要看的小說綁住、你在這兒聊天綁住,可是你空下來的時候,心裡面是不是六神無主?心裡面是不是到處像螞蟻這樣地亂緣?然後一碰到你什麼東西的時候,是不是你這個心裡面就會對著它來了?注意呀!我們如果仔細去看,粗、細很容易檢查得到我們的內心。所以別以為這個業感了果就解決了,當業感果的同時,平常我們沒有什麼事情的時候,心裡尚且如此亂成一團,當那個惡的事情在身上的時候,自己會什麼?怨天尤人,會不會?有。既然怨天尤人,是不是造惡業?對,就這個樣!所以這一點是我們特別是要注意的。「如云」,下面這個偈唸一下,也就是《入行論》上的:

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時,復起諸餘惡。」

不要以為受完了以後就解決啦,要曉得正受的時候又造了惡啦!所以,

如是思惟難得之後,應作是念,而發欲樂攝取心要。

這樣思惟這個難得以後,內心當中就發起強大的:啊!說我一定要努力,要好好地修行。好,那今天就到這裡。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