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二十八卷
講暇滿,請翻到《廣論》六十三頁最後一行。那是那一部分是屬於第三思惟難得。那暇滿的特點我們了解,暇滿有這個絕對的大的意義,但是它另外反過來說,卻是非常難得。然後呢,我們就現在看這一部分,怎麼樣了解了它的特點策勵我們。先看文:
謂若使此身為惡行者,是徒耗費,應修正法而度時期。
總說上面所以他說,這個暇滿那麼如此大的意義而這麼大的難得。不管是我們引佛在《戒經》裡邊告訴我們的,然後菩薩的論,乃至於祖師們的話,這個最重要的讓我們策勵,使我們了解,說我們得到了這樣的一個無價寶貝的暇滿之身,而不好好地去做,這個已經是浪費,還要做壞事,那是絕對不可以!了解了這一點,那就應該專門一意地修正法。那昨天曾經說過,不但做壞事不可以,就是那說笑話這些東西,我們盡量地漸漸地、漸漸地避開,這點對我們非常重要。那我們現在翻過來看:
如《親友書》云:「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軛木,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
先看這個偈,這個偈就是前面講這個盲龜在大海當中這個公案,那麼《親友書》上面就把它舉出來策勵。這裡稍微注意一下啊!他們那個印度人那個寫的文章,它也是七個字、九個字,乃至於十一個字,跟我們譬如說寫詩,五言的、七言的,稍有不同。我們五言、七言每一個句子它有一定的意義,一個段落。他們印度人不是,只是兜成七個字、兜成九個字,這樣。所以可能這個一句當中,有一半屬於上面的,一半屬於下面的。這個注意啊!現在你看這一個句子裡邊:「較龜處海遇軛木孔隙尤難」應該是這樣唸,對吧?得到這個人身之難,就像一個盲龜在大海裡邊,碰到上面有一個木頭有孔的,是還要難,所以這個上面四個字屬於上一句。然後下面:「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那下面三個字屬於下一句。我這裡順便提一下,那我們以後看這個文的時候都應該這樣地了解。
所以這個文字本身要懂得,當然文字的意義更不是我們單單表面上面看,把那個文字唸通就可以。假定我們單單……不!就算文字弄通了,除非你宿生有宿生的善根,否則我們弄通善根,並不表示我們懂得佛法。這一點也就是我們末法的時候最可惜、最嚴重的一個缺陷。那《阿底峽尊者傳記》上面曾經有過一個,我們傳統有一句話:「依文解義,三世佛寃。」我們把照著這文字用我們所了解的概念去解釋,那錯了!這個本來是佛告訴我們的,但是透過這樣的話,我們說錯了。所以所有的佛,為什麼叫「三世佛寃」呢?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也就是說一切佛,大家都在說:「錯啦!佛真正的意思不這個樣的啊!」這樣。那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效應呢?「隨自意樂,不依師承」,這一點是我們要注意的。
所以真正地想了解佛法的話,那個沒有真正依止的善知識、如理地聽聞的話,我們不可能真實地了解。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常常效學西方人作研究工作,那更是荒唐到絕頂。不過呢,因為這個時代是如此,所以我們為了遷就這個時代起見,也不得不多多少少作一點。往往他們作這種學問的人,他們還覺得:喏、喏、喏!我們現在作為這個研究,研究得這麼細,你們不對!所以我們針對著這一點,如果有人懂得了它的個特點,多多少少去學的話,這個還有一點利益;如果我們看不清楚這一點而跟他們學的話,那個佛法是越走越遠!這個特別是對我自己來說,我自己也是前面摸了個幾十年,曾經遇見、一度遇見他們那些學者,講起來頭頭是道,我差一點也跟他們走歪。後來一直慢慢地、慢慢地有機會遇見了這個真正的一個好老師以後,才真正地能夠體會到這個特點。
這個我也不妨在這裡講一個故事給你們聽:那個我剛出家的時候,因為出家之前受兩位大師的影響,第一個是印光老人,第二個是弘一大師。所以對這個念佛、持戒,那內心當中非常地仰望。那現在我雖然不是以這個為主,可是對他們兩位老人家,心目當中還是擺在第一位。這個先不去說它,這是沒出家的之前。那麼,也可以說小的時候就受先父的影響。那後來來念書,因為念的是先一些西方的一些東西,只是說學理工方面的。理工方面的東西統統種種是要好像要講證據、要講數據,所以自己自然而然受了這個西方的影響,所以對那個……。再說我是念書過程當中的話,那個我對這個文史,自己呀,現在你們看得是我好像文史很有興趣,那是因為我小的時候受的影響──後來學了佛以後。所以當我在學校裡念書的時候,這個最差的就是這些,倒是數理很好。我之所以說明這個原因,也就是說心目當中都是很講究現代科學的那個數據。
那麼以後我就出了家了,出家以後啊,在佛門當中有一個很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就是那個寫什麼?淨土的第六祖,那個什麼禪師啊?我一下忘記掉了,很有名的,這禪淨、他是禪宗的一個了不起的大祖師,那後來專門提倡那個淨土的,寫了一百卷的那個《宗鏡錄》。延壽,對!對!這樣,那永明壽禪師,他要「晝夜彌陀十萬」,因為他是個修淨土的,所以他一天要念十萬聲佛──阿彌陀佛,這樣。那我心裡很仰望,那時候我剛剛出家也是念佛。然後呢,那個時候我就看見有一位近代的大德,那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然後他曾經寫過一本書,是自己給大家開示,這開示叫什麼?《佛堂講話》,那麼有三個小冊。他自己說,古人講這種話那都是取一個大概的數字,說「晝夜彌陀十萬」,實際上不可能。那麼他下面說他自己親自試,譬如說一小時能念幾聲,然後呢,我們平常的時候,二十四小時你必須不吃飯、不睡覺才能夠念得到。
我一看,啊!我覺得這個法師真了不起,因為平常人家都是依稀彷彿的,差不多,十、九不離八,好,那都是這個樣,那我們傳統的概念當中,這種概念跟一個學理工的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我看見了這個法師這樣講的話,啊!我心裡覺得:對呀!那現在這種佛法就是這樣。所以心目當中就很排拒這種講法,這樣。所以對這個法師不但講的道理,因為這個法師講經說法,的確當年在台灣實際上最精采的一個,一個老法師。然後他做這件事情又親身去練習,他說念六字一小時能夠念多少,念四字一小時念多少。我也念,那數字跟他數據跟他差不多。我就想:那麼「晝夜彌陀十萬」根本不可能,那古人都是大概說一個數字。
後來我出了家了,那時候我要一心一意念佛,這樣。然後呢,這是我自己親自的經驗,我就照著印光大師告訴我們的很懇切地念,當然多多少少還有一點其他人的指點。然後我就自己念,很認真地念。欸,念到後來慢慢、慢慢地,有人說:啊!得了一心不亂。實際上不是,實際上不是。但是你真正的心裡面認真去念的話,你睡著了你還是念,不是糊裡糊塗的喔!我想我以前曾經跟大家同學說過了,我睡覺,腦筋當中什麼都不知道了,可是一個念頭始終沒停──佛號,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它一直念。那這個像這種大禪師,大徹大悟的,他晝夜一如的,難道一天不能念十萬聲佛嗎?我仔細一算,豈止十萬,絕對不只十萬,他把那個零頭去掉了,就這樣。那個是功夫啊!所以我們現代人都把我們現在這種膚淺的知識去衡量,然後就說這個是不科學,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在這地方我有很多這種類似的經驗,所以我到後來,完全排斥現在這種走學術路線的人。那以後有機會我多少告訴你們一下。
所以像這種情況漸漸過去了以後,後來我又繼續不斷地用功,這樣。那凡是真正用心提起來,這我相信我們大家在座的,如果你沒有很大的罪障的話,你都可以體驗得到。所以前面宗大師就告訴我們,修那個這個覺寤瑜伽的時候,你睡的時候你應該怎麼緣念這個法。我們平常只是沒有好好地去做,如果說你有個好的老師指點去做的話,決定可以!那你念佛的話,當然可以呀!所以我在這地方簡單地給大家說一下,順便這個跟各位提一下。那我們現在繼續看下去:
應行正法令有果。
這是第一個偈子,說:我們得到了這個難得的人身,要好好地如理去修啊!就下面是舉個比喻:
若以眾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於彼。」
就像我們也做一個金子做的一個器具,而且上面用很多各式各樣的寶貝的東西去裝飾。照理說這樣珍貴的東西應該好好地利用它,現在幹什麼啊?用來除吐穢,或者當痰盂,乃至於用大小便的,你說呢?多荒唐!現在我們得到了這個無價的人身以後,而不好好地修善,還要去做惡,就等於前面一樣地荒唐!
《弟子書》中亦云:「得極難得人身已,應勤修證所思義。」
這個義也是一樣。
此又如大瑜伽師謂慬哦云:「應略休息。」
那個慬哦瓦是博朵瓦的三個主要的弟子,那個大瑜伽師就是尊者的重要的三個大弟子,就是他們彼此間的關係也可以說師徒之間,也是說上一輩跟下一輩這個兩輩的關係。所以這個長輩教誡那個下面,看見他很用功,就告訴他:「你稍微休息一下。」現在我們不一樣,我們策勵了他以後的話,那他好一點的,老師說了他好像做,等到老師眼睛回過去他也不管。現在看看這裡啊,那個弟子非常用功,然後這個師長就告訴他:「你放鬆一點!」他自己不但不放鬆,他還要這個樣。所以那個時候是為什麼法興盛,為什麼有成就。並不是我們現在的素質差,而是說我們自己本身肯不肯努力,這是很實在的。不過在這裡我並不是要諸位大家拼命啊,不是!修學佛法還是有一定的次第的軌則,我們弄不清楚硬來的話,這個一樣會弄出毛病。那他這個弟子怎麼回答呢?
答云:「實當如是,然此暇滿,實為難得。」
說:是應該,應該。老師,師長也告訴他、經論也告訴他,但是他想到這個暇滿這麼難得,他自己就放不下來了。那這是說明什麼?就是實際上,這個都不是文字,我們要了解,當你真正地如法去行持,內心當中產生了這種相應的覺受以後,這個是一個必然結果。所以我昨天跟大家說,我最粗淺地念那個死,一旦這個念頭起來了以後,你要自己放,你就放不掉了。所以我從這地方我們特別要體會到,他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這原因何在,那我們才不會在文字上面空轉。又看:
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瑪卡喀,甚為壯麗,次為敵人所劫,經久失壞。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極痛惜,後有一次聞說其房為主所得,自不能走,憑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瑪卡喀,寧非夢歟。今得暇滿,亦應獲得如是歡喜,而修正法。」
那是博朵瓦尊者的舉一個比喻,那個下面的文字很容易懂。說就像有一個地方有一個雕堡,那麼這個雕堡名字叫作瑪卡喀,非常好的一個,那被敵人所搶去了,居然沒有壞,後來又把它這個搶回來了。所以那個老的人聽見了就非常歡喜,哪怕不能走了,他還是要去。那像這種無非是用種種的……上面那個這個文字並不是挺重要,可是意義我們要了解,也就是說我們得到了以後怎麼去策勵。那麼這個本文,宗大師也是引各式各樣的經、論、祖師的話。那麼要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呢?說:
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
那我們一直要努力、要精進,到什麼程度呢?發起像他這樣說的這種心理狀態。那麼發起了這種心理狀態就可以停了嗎?不是喔!你真正地生起了這種心理狀態以後,這種心理會非常強盛地會推動你步步向上。這個這種狀態我這裡順便一提:就像我們上了高速公路一樣,你沒上,你可以隨便地車子停下來;真正你走上了以後,說我現在走上了高速公路,然後到高雄去應該經過哪裡,譬如說現在我看得見這是新竹,並不是說到了新竹你停下來了。真正看了新竹表示這條路對,而且你這個車子停不下來的,這種情況。所以說:「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得到了如是,他進一步更增上地仍舊繼續不斷地勤;但是他有適當的方便,會一步步地深、廣兩方面。現在繼續再看下面一段:
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之欲樂,須思四法。
那總結地說得到了這樣的暇滿的人身,那為什麼要得到暇滿的人身呢?是因為要修行。那麼現在得到了以後,我們利用這個暇滿的人身,不要浪費,不要做其他的事情,要專門取心要,這是精要。那這一個力量怎麼樣產生的呢?怎麼樣才能夠產生這種力量呢?告訴我們「須思四法」,需要這樣的思惟,下面就是告訴我們這個:
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
這是第一個。就是說因為我們所有的眾生沒有一個例外,大家都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但是了解了佛法以後,那知道我們所要的東西要什麼?去掉痛苦、得到快樂這個必須依靠正法。那麼正法怎麼辦呢?需要修行。所以這是第一個我們要去思惟的。那麼下面呢,
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
需要修行,可是要修行有條件,什麼條件呢?外面要引導我們的善知識,然後裡邊需要具足暇滿,這兩樣東西夠才可以。剛才這個故事裡邊也指示我們一點:說他儘管是一個講經說法非常了不起的師,一個法師,種善根是足足有餘,但是修行夠不夠?你們自己去想。所以這個善知識是絕端重要的!如果你也聽了他的這樣去想,照著他的辦法去做的話,你永遠只是想:那個祖師們十萬彌陀都是空話。那我們一定會走上這種念頭,然後把佛──現在的很多人的說法:佛那個東西呀,那是勸勸你的啦!這樣。然後這個東西只是好聽一點的,說是勸勸我們、策勵我們的。再不然的話,那個就說古人想像當中,想像當中覺得佛的神力是他們想出來的啦!我們很容易就掉到這種狀態當中,學問做得很好,你可以拿幾個博士頭銜,但是佛法有沒有關係?不但沒有關係,是每況愈下,所以是這地方要了解。那前面道前基礎主要的說這個。下面呢,這兩個具足了夠不夠?還不夠。
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
這個文字很容易懂。說第三個,現世就要修。因為如果現世不修的話,對不起,你下世怎麼得到?所以得到暇滿,是因為前生修行,現在得到了不修,因沒有,下面的果怎麼可能!這樣夠不夠?還不夠。最後一個,
須於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
要修必須現在馬上修,無常不待,我們不曉得哪一天死。所以總共這四點。那麼他把那四點再總結起來,簡單說一下,為什麼要立出四點呢?說:
其中第三,能破推延於後生中修法懈怠。
這第三點,說有很多人說修是要修的,這個以後要修,所以推、推、推到後來這一生不修,這個是一種懈怠。還有呢,雖然要現在就要修,
第四能破雖於現法定須修行,然於前前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
所以第四也是一個重要的。破除什麼?說修是要修的,以後再修,這一點,是,也是一個我們很大的障礙。所以我前天,上一堂,不曉得哪一堂,我曾經給大家提過這個故事。說:啊!現在這個像在家人賺錢,賺完了放在銀行裡邊,出家人說我要修行先造個茅蓬,實際上這個都是真正我們修行的真正的大障礙。假定你說你真的為了別人,是你要肯去做,那個時候你真正的內心當中發起了這種利人心去做,那你這個多多少少是種好事。你自己為了修行那最好,所以最好就放下來就修。所以佛告訴我們,真正的二乘的行者,他是很強調什麼?頭陀、乞丐。什麼都不要了,餓了跑得去討一點,吃飽了不管哪裡,這樣,這個才是修行的典型。那我們就是做不到,可是我們自己要很慚愧,最起碼的,了解了就可以,凡是這一種都是策勵我們。那麼下面:
總攝此二為應速修,作三亦可。是則念死亦與此係屬,然恐文繁至下當說。
說第三、第四這兩個,總攝起來就告訴我們趕快修,所以上面這四點併起來可以作為三點講。如果這樣的話,後面這個實際上這個就是屬於念死的範圍。那麼念死後面會說明,因為修行過程當中念死是絕端重要的,所以在這裡就不細提了。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變心力大,故應思惟如前所說。
就像上面所說的,有各種的方便的法門,我們能夠如理正確地思惟的話,那它會產生很大的一種力量,什麼力量?「變心力」。什麼叫作變心力?我們現在的心是什麼心?後面有一個專門名詞,我們現在是煩惱雜染相應的這種惑業所感得的現行心識,你不要起心動念,它自然在這個裡邊。如果不修行的話,這一種心念是永遠在。然後呢,這種心念自然而然的,惑、業、果,惑、業、果,永遠地在那兒轉。如果這一個不把它改變,修行是沒分的。懂得一點道理,我們可以講得頭頭是道。所以要講頭頭是道,學完了以後,照著我們所了解的去思惟,改變我們的心意。心意改變了,我們的這個惑、業才擋得住,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這是為什麼在這裡我平常常常告訴大家,我們學完了以後需要思惟,是怕學的弄不清楚,乃至於不但要思惟而且要論辯,目標無非在此。假定說我們學完了以後只是討論、討論、談談,覺得:嗯!懂得很多。那個時候內心當中我慢高張,目空一切,那我們學了佛法是增長我慢,習氣是越來越強。空下來沒有什麼事情,然後說我們談佛法,實際上都是戲論,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在這地方告訴我們,假定說學了這個東西不能改變我們的心意,轉向,那這一些是錯誤的。
關於那個「變心力」,這一點諸位特別地要注意一下!以後有機會我隨分隨力地,我多多少少可以給大家一點建議,包括我自己前面失敗的這種經驗。對了!我這想起來,我不妨也講一個故事給你們聽聽。這個我這個念佛啊,因為前面人家說:噢,現在這個時候要念佛這麼、這麼、這麼難。我有了這個經驗以後,發現這個念佛不那麼難哪!這樣。然後念的時候念得很好,在山上,啊!那念得真好,一心一意。結果有機會一下山,那第一天去,這個不會受影響;如果下山待了三天,那個山上的那個念佛功夫不見掉了;待了一個禮拜,世俗上的所有的東西都來了。我就想:奇怪!怎麼搞的沒有用啊?就這樣。
所以後來就有人就告訴我,說:某人哪,其實這個東西還是要看看經書,那麼看了這個東西以後,本來這個東西告訴我們怎麼對治煩惱啦!他話不是那麼簡單,但是因為我那時候條件也不夠啦,我想:也沒錯。那他就告訴我應該看看什麼書,帶給我一個影響。所以我聽了他們那一些這個是尊長的話,那麼我結果就開始去看書了。那剛開始也亂看,那後來聽見什麼我就看什麼。所以這個《阿含》,他們說:「那個《雜阿含》哪,主要的是專門正對治煩惱。」我就請了。以前那個到什麼所謂佛經流通處有這個,好像我的印象當中四十卷,我就把它請回來,從頭至尾看一下。後來說,噢,那個《大智度論》很好,那我就把它找得來,也去看一下。
結果看了半天以後,有很多東西也糊裡糊塗,不懂。那麼因為這樣的關係東看西看,對那個禪就有多多少少有一點興趣。所以我那個時候,那慢慢地開始又接觸了禪,這樣。那當然這個裡邊還有其他的這個因緣。因為當時也有一個一起念佛的,他也是一樣,是非常用功、非常用功,每天要念六萬聲佛。我那時候自己的功課沒有喔,我每天念佛只有念兩萬。然後呢,他算來算去的確這個念佛並不難哪,所以有空下來的時間再看看那個書,自己覺得要學禪。那好,就學禪!
那剛開始自己東摸西摸啊,自己也吃了很大的苦頭。後來就遇見一個真正的對禪有名堂的這樣的一個老師。然後呢,因為自己前面……所以這個錯誤往往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那是我那時候因為出家的時候,像我這種因緣的出家的人不多,所以碰到跑到哪裡人家就捧你。實際上自己的煩惱很盛,那個名利心很強,被他一捧嘛全身飄飄然的,對自己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可是這個慢心就很大。那然後呢,我這個念佛嘛也是念成這個樣,看看人家真是一無是處,那更增長自己的慢心,就這樣。那麼自己後來就又開始去學禪了,跑得去一問的話,才曉得,哎喲,這些現在這些禪的話,那都是嘴巴上講講的口頭禪,這樣。所以不斷地就把自己的這個慢心也提高了,這完全不感覺到,假定真的感覺到的話,佛就不講無明了,這樣。那我自己的真正的最大的失敗,一直到現在最痛苦的就是這個。
那遇見了那個善知識以後,那跑得去。所謂那個禪門的這個,那作風不是一樣,他跑得來都是給你當頭一棒。心裡就老不服氣,我自己覺得我就這麼多東西,他還好像,我想他大概不會識貨,不識貨,心裡就有這種味道在裡頭。那當然後來因為特別的因緣,慢慢地就開始跟他學。跟他學了以後,然後自己因為前面多多少少有過一點經驗,對自己的經驗就是放不掉。然後向他去報告的時候,他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心裡面就是不服氣,這樣。但是不服氣你也沒辦法,東摸西摸、東摸西摸,摸了,摸了半天沒辦法。
後來我才真正地了解,所以這個《廣論》上面不是告訴我們,最最重要的,我們現在修行的經過,第一步進去的是要懺除業障。然後講那個懺悔的時候,四力懺悔初力是什麼?大家有沒有印象?破現行──現在這個破現行這個地方叫作「變心」。自己在這現行心識當中,受這個東西的支配,所以你不知不覺當中隨自意樂,這已經很可怕;而自己在我慢增長,那把這個「我」不管弄得多大,完全不知道,沒辦法接受。
後來呢,實在摸來摸去,摸不出什麼名堂來,就這樣。那他本來有一套修行的方法,那後來那個尊長就說:「既然你沒辦法,你就算了吧!這樣,你如果說你畢竟不行的話,你就現在的參禪的人有一個方法:疑,起個疑情。」我想:這也對呀!為什麼會想起這個「起疑情」呢?現在後來事後檢查,就是對這個老師不服氣,但是這個起疑情卻是近代真正的禪師們共同的,因為我腦筋當中已經對它有了一個執著了,那我開始修「起疑情」。
然後,剛開始也不曉得怎麼疑呀!那既然起疑情,我就東起疑、西起疑,看這個東西也想一想,那因為我疑不起來呀,那自己想這真荒唐啊,就這樣。那跑得去看看,怎麼疑呢?嘖,那實在想不出什麼疑來,所以腦筋裡就亂成一團。回想起來自己呀,所以不遵照自己的真正的那個師長的這個走法的可憐哪!白忙了一天,欸,不對、不對!然後就再找,參念佛是誰?看這個。欸,後來居然疑起來了,說「念佛的是誰呀?」我想沒錯啊!因為我看過《來果老和尚語錄》,很仔細地看過,所以我又開始參那個「念佛是誰」。對呀,到底誰念呢?就是這樣。
那因為前面那個也是那個尊長跟我說過,說這個東西不是講道理,講道理根本沒有什麼好講,念佛是誰?我念嘛,這個何必去管它嘛!對呀,但是這個地方就是說你要自己要看見什麼東西。那他以前哪,並不是對我,罵一個人,我曾經看見他怎麼罵過,他假如罵我的話,我想我的慢心又在那兒高漲又用不上了。因為我看見他罵別人,所以我就想:對呀,這個念佛不是講道理的,如果講道理,誰念呀?我念、你念,好了嘛!那現在「疑」不是。所以我那天早晨,我就吃過早飯以後,很懇切地拜完了佛,咦,沒想到快近中午的時候,這個疑,疑念就起來了。啊!好高興。那個真正起來的時候你無法形容,不過如果你們看過那個《來果老和尚語錄》的話,你多少體驗一點。那剛開始的時候這個疑就放也放不掉,提也提不起,就到吃飯了,吃過了飯,這個疑情就掉掉了,不見了。嗯?怎麼一回事情啊?下午再去找,找不到。
那麼我現在所以講這個,告訴你們,什麼原因呢?就是在這個前頭,實際上像這種真正的這種道理的話,所以前面說這個如果你們懂得這個故事,你們好好那個故事在前面道前基礎上面好好去看。如果我們學了這個方法,不能遵照著這個師長的方法去學,你這個慢心隔在這裡,你要想跟他學,不可能。但是反過來說,你沒有找到相對的人,他告訴你這個方法跟他去走,死路一條。
然後那一次我的經驗是什麼?因為自己有了這種障礙,所以假定說,後來我還是真正很長一段時候,跟著這個善知識死心塌地的。那這就歡喜了就掉掉了,那我就向他報告。報告了以後,他當時也不睬我,他後來慢慢地告訴你。所以這個東西呀,你對自己的對師長的信心如果不能真的生起來的話,不可能!欸,自己起來了以後,自己又歡喜了。如果你自己真正碰到那個師長的話,那我的經驗,你跑得去報告他,他也又是這個悶頭一棒,他不是用棒來打,是大罵一頓。有的時候你罵完了以後心裡不服氣,可是漸漸、漸漸地了解:不對!照著再來。你就不會被一個小小的成就……我們現在學佛有兩個最嚴重的:一個「未得謂得」,還不懂,以為是;還有一個,「得少為足」,以為這個就是。真正碰見那種善知識,他來呵你、他來打你的話,這主要的就是你錯的,一定把你改正;得到一點點,他不讓你停止。當然有順、逆兩方面,有很多順的,那時候你很容易就懂得他的話。
所以像這地方談到那個變心力,大家要注意啊,前面先提一下,到以後將來講四力懺悔的時候,再來詳細地講這些。所以我們應該照著前面所說的這樣去思惟。那麼下面再看:
若不能者則應攝為,如何是為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
那假定我們能夠自己把握住中心,照著思惟,能夠把自己的改變的心情,也就是把自己的無始以來的雜染相應的習氣改變、擋住,那很好!如果不能,怎麼辦呢?照著前面所說的這個次第,第一個是暇滿的體性;然後利大,利大當中現在、究竟門當中;還有呢,因果門當中難得道理。那隨你相應的,你可以拿來思惟。那麼那個利大當中,現竟門中的利大前面說過了,現在下面講的這個因果門中怎麼個難得法:
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
簡單地來說,得到生到善趣,這個只是善趣啊,也需要持戒。得到善趣不一定能修行,現在我們看見人當中,得到,他還要戒。下面呢,單單這個夠不夠?不夠!還需要其他的條件,所以下面說:
特若獲得暇滿具足,
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啊!那得到暇滿需要什麼條件呢?這幾句話,大家記住,這個對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是綱要,但願各位一生記得這句話:
則須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
要很多!這個很多的善根當中有三個重心、重點。第一個,「淨戒根本」,戒還要加上「淨」啊!現在我們持戒已經很難,可是容易得到,戒而清淨的話就很難。這裡就不細說,因為到後面講戒的時候會講。這是根本,夠不夠?不夠,還要「施等助伴」。為什麼要施等助伴?我們修行的時候,要不要種種的資糧?要!你現在能夠這樣幫助別人,到那時候修行的時候很多資具你都來了。所以佛世有一個公案,「修慧不修福」,什麼?「羅漢應供薄」,他證了羅漢,飯都討不到。他是證了羅漢了可以呀,我們現在什麼都沒有啊!你沒得吃、沒得穿、沒得住,你能修行嗎?所以說還要施等助伴。
夠不夠?不夠。下面還要「無垢淨願」,這個很重要!我們做任何事情,我們有一個希望──為什麼要做?平常我們說做任何事情,完了以後要回向一下,這就是我們的無垢淨願。可是這個無垢淨願是我們嘴巴上唸一下、還是心裡想?這個才是真正重要。我們不要忽視說:「啊!那個心裡面不好好想,嘴巴何必去唸它?」不是!最好的,嘴巴上面唸、心裡想;萬一做不到,至少嘴巴還在唸,還提醒我。嘴巴之所以唸,我們還有外面的環境保護著,我們要從這個方面去來,然後不夠的地方慢慢再補足它。當然我們前面說過的,假定你那張嘴巴上面唱唱,心裡面老是胡思亂想的話,那將來會墮落畜生,像那隻鳥嘰嘰喳喳地叫。不過我們總不從這一方面去想,現在這地方的叫無垢淨願,是從內心當中,你是一心一意想這個。所以像前面曾經講甲三的時候,講說軌理、聽聞軌理,講、聽完了以後要什麼?要猛利地、殷切地、很強盛地:我做這件事情希望要為了什麼!在法會上面固然如是,平常的時候,他心目當中也有這樣的一個條件。
講到這裡,我就想起自己的一個小小的一個當年的一個體會。我最早啊,剛出家沒多久,我就住在蘭若,那時就跟一位──那我想大概你們知道,就是跟著仁法師。他平常的時候,這個生活是非常嚴肅。一天平常的時候根本不能講話,到講話的時候,你不能不講話。實際上真正講話的時候,我們也沒有講的時間,只有聽他的。所以每天到了六點半到七點,那是講話的時候,他給我們一點開示。平常自己就看書,他又跟我說:「你看書小心喔!」他是學教的,自己說。「你看書的時候平常不要多看,看累了應該合起來。再不然的話,你自己固定一段時候,那麼自己跑出去。說你自己大概有幾個把握,或者是你看一下,心裡覺得可以了,或者你三分鐘、或者五分鐘。」這樣。
可是我自己做就做不到,要看、看得起勁的時候,一天看得頭昏眼花,手也不能放。如果看得沒有勁的時候,那站起來──他本來說,譬如說看了一小時──我一小時之內要跑出去跑幾趟,要是偷偷看見:欸,仁法師來了,趕快進來!就是這樣。那如果出去的時候沒什麼事情,看不出什麼名堂來也就算;如果出去了以後看到外面這個風景滿好的話,就流連忘返,就這樣。可是,欸,奇怪!他老人家不會,他老人家那個生活刻板得像一個鐘一樣。當時我始終想不透什麼原因,那我想:他應該這樣、應該那樣……。
後來漸漸地體會到了,主要的是有幾種原因可以促成功他這個。第一個呢,他如果心裡邊真正能夠生起這種前面說的,這種很強盛的善法欲,他自己可以把握得住,這是最好的一類。還有一類,譬如說現在所謂大陸上面那個叢林制度,我還是始終非常歡喜、非常讚歎它。它有一個規格,就從小的時候,跑到那個廟裡去,就像佛經上面說的「出家五夏學律」,那道理不懂,先把你去放在這個地方,是大雨洪爐,不管三七二十一,你跑得去,一住住個五年。所以那兩天不是安老在那兒講嗎,什麼?「金山的腿子,高旻的香」,是這樣。所以你要把那個腿子練好的話,那這需要練上個三、四年。同樣的道理,你如果在那地方一住住上幾年的話,你自然而不知不覺當中就養成功這習慣了!
所以以後我看見,凡是從那叢林當中訓練出來的那些人,有的時候談談道理好像談不出什麼道理來,這樣。有的時候,不過因為大家熟了以後,偶然請教請教,他會說:「啊,功夫實在談不上!」我以為他謙虛,後來看看,的確。因為這個的確不是那麼容易,可是他做到那威儀規矩的話,處處地方恰如其分。所以我說剛才這種,要嘛他內心當中自己很好的把握;再不然的,他那個養成功了習慣的話,他自然可以做得到。那這個是靠什麼呢?靠這個外面的境,這個團體的力量。所以平常說為什麼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剛開始的時候,除了這個師、法以外,那個「友」那本身就是一個如法的團體,對我們非常重要!
那這個地方現在真正講的是什麼?說內心,指內心當中的。那我現在把三點總結一下:你真正要想獲得這個暇滿的人身,那戒是根本。然後還要什麼?還要其他的輔助條件──施等,不單單是布施哦,布施、持戒、忍辱整整就是六度當中,集聚那個資糧。那麼平常我們有了這個條件以後,如果說你沒有自己的淨願、無垢的淨願的話,這種都是什麼?世間富貴之因,要嘛是世間富貴、要嘛生天,都是無暇之處,所以「富貴之人學道難」。我現在做這件事情,我內心當中有個宗旨,幹什麼?我是要求無上菩提、我是要出家、我是要跟隨善知識如法修行的!心心念念這樣的強烈的這種念頭。不管做什麼,乃至於譬如說我們現在覺得:啊,我們資糧不夠,資糧不夠怎麼辦呢?我掃厠所,我給你去服務。可是他心目當中一個──無垢淨願。所以真正說起來,這個無垢淨願是個最重要的!為了這樣的願望,所以他才要去受戒,從皈依開始受戒,集聚種種資糧,這個特點我們要把握住。下面說:
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
那我們現在看看,上面道理是知道了,但是真正照著去做的人哪,啊!很少,去做也很不容易。所以拿著這樣的實際上的情況來去觀察思惟的話,那感覺到:喔!要得到那個善趣身,特別是暇滿身,那非常難得!上面說「若總若別」的話,「總」就是單單得到善趣的人身,「別」是特別是暇滿人身。這個是從因門當中去看,就是看他因地當中做些什麼,現在呢?下面是從「果門中難獲得者」:
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眾,僅得善趣,亦屬邊際,觀待同類諸善趣眾,殊勝暇身極屬稀少。
現在我們看看「非同類」,就是不是人那一類的──惡趣。說在這一類當中比較起來,啊!那是非常少,得到善趣的「亦屬邊際」。邊際是非常少、非常少,也很遙遠。我們現在看那個蟲蟻之多啊!實際上,在畜生道當中,水、陸、空三種。我們就看得見,陸地上這螞蟻之多、小蟲之多!可是真正多的,畜生道當中不在陸上,在水中。
以前我們不大懂,只是反正我們信佛講啦,說水中嘛就是水中了,以後後來我一次偶然的因緣了解,確實水中多。據說這個南極附近,海裡邊有一種什麼蝦,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看見?這裡曾經有一種捕蝦船到那地方去捕,喔!那個海裡邊除了這種蝦以外,這個蝦就像我們現在長滿了水草一樣,這樣。那反正全部都是,你看海多大!所以這個的確這畜生是這麼多、這麼多,何況那個海這麼深呢!那個整個的地球上面,這陸地占多少?陸地占多少?陸地占四分之三哪?喔!十分之三,只有占十分之三。換句話說,百分之三十是陸地,百分之七十是海洋。那個陸地當中能夠住人的多少?不大。那個太高的地方根本沒辦法住人的,西藏高原,哇!那不要說人生存不了,那野獸也生存不了,那螞蟻等等都沒有;那個平地上面,這樣。然後呢海洋上面,那從這個浮在海面上,一直到最深的深海統統都有。所以這個的確啊,所以這個在惡道當中,你一比的話,那個善道實在少得不能再少!這個是「觀非同類」。
然後「觀同類」呢?那「善趣眾」啊,那「殊勝暇身極屬稀少」!現在我們看看──人,不要說看人,我們看那信了佛教的人。所以最近特別的是很多人信佛教的人,佛教是信的,佛法講什麼?不知道!那我們現在好像去學了藏系的佛法,藏系的佛法都應該先……,想像當中西藏人都懂得了。我告訴你,藏人跟我們差不多。真正的進入寺院好好努力的,這個的確比我們高強;一般的民間,跟我們一樣。這我以前我剛去的時候,到藏地去的時候,就看見他們一大早出來,第一件事情在家裡,我想像啊,我曉得這一定是供酥油燈、上水,然後拿了一個嘛尼輪,「嗡嘛尼唄咪吽、嗡嘛尼唄咪吽……」這樣。那除了這個以外他其他的不懂。這你們仔細去看,就是只是如此。拿我們現在漢地來說的話,大家看見了什麼都是說,哎呀,阿彌陀佛或是觀世音菩薩,雖是「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但是佛法是什麼?不懂!所以說在這個地方,真正得到殊勝暇滿人身是少之又少。因此在後頭最後,那個是祖師給我們的叮囑:
如格喜鐸巴云:「殷重修此,餘一切法由此引生。」故應勵力。
這是一個大格西講的話,說:好好地殷切、慎重地修這個啊!修什麼?暇滿。這個如果修起來的話,你自然不願意浪費,你自然會一心一意地如法修行,所以他說「餘一切法」跟著來了!實際上這個話不但是這個格西講,實際上這個話是佛也這樣講、宗大師也這樣講,我們每天早晚課的時候也在策勵。所以每天晚課上面一定念一個什麼啊?啊!無常偈、警眾偈,無非是在這個上頭要我們努力。
那麼這個講到前面這個暇滿那一部分就講完了,再翻過去,卷三。那個整個的這個大文分四大科,甲、乙、丙、丁,不是,甲一、甲二、甲三、甲四。現在那個甲四是正式引導,正式引導當中它又分兩部分,對吧?道的根本親近善知識,親近以後。親近以後也修兩部分:一個先對自己的難得的暇滿身,因為這是修行必須要的,那現在關於暇滿身那一部分怎麼思惟觀察知道了;那麼緊跟著呢,利用這個暇滿身去修行。現在看: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
說得到了暇滿,那應該怎麼不浪費,這個才是我們要修行的精要呢?分兩部分:
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分兩部分:第一個對我們要修的這條路,這個就是「道」,苦集滅道當中的「道」,或者是我們這個四弘誓願的「法門無量誓願學」;學了這個無量法門,可以證那個無上的佛陀果。那麼要修行的時候,最重要的第一步,對那個道的整體,所謂「總」──這個整個整體,為什麼要這樣地安立,要對它認識,而且要產生決定的見解。了解了這個,再照著那個整體,它那個整體當中一定有一個說總、別,這樣,然後怎麼參照著次第,能夠產生這個圓滿的結果。譬如說我們現在要造個房子,喔,說這要這樣的這個外面整個的這個外觀,然後造的過程當中分成幾個步驟,你徹底地了解,然後按照一個個次第來做上去。
現在我們一般人,就是講修行的人,非常欠缺這個。很多人講修行,然後去修了,因為對這個概念不清楚,所以修出來的很少有殊勝效果。在前面曾經講過,要修的時候,有可能兩種辦法,一個隨自意樂,任遇所緣,碰到什麼就去修了,如果這樣修的話,你真正修成功,不可能!反而是把自己一生的善行都變成過失,而且這個惡習到後來你會輾轉地帶著去。所以第一件事情最重要的,對我們整個的道的內涵,應該了解它的數量、次第,如何一步一步地來;然後呢,決定好了以後,那無增無減,這個我們必須要非常正確地了解。
以我自己來說,你說沒有善根?有。我想在座的諸位,所以我常常說好像你們看起來,喔!是老師,我的確我感覺到我遠不如你們。如果我像你們有這樣的因緣,我相信到我今天,應該不至於這麼差,什麼都沒有。我也簡單地說,那小的時候,因為有一點善根,聽見父親講,然後到廟裡去看見,腦筋當中一直想:將來要做和尚的,也居然做了和尚。然後呢,第一件事情跑得去念佛,我當初念佛,要嘛不談,談起來人家都覺得:「哇!你好了不起,你已經得到了一心不亂!」後來才曉得也不是。然後去學禪,那麼多多少少剛才跟你說的,也碰到一點。我曾經遇見過一個很有名的一個禪師,做過大陸上面的一個方丈,我跟他兩個一談,他結果說:「啊!法師你開悟了。」我知道不是開悟,只是因為我跟過善知識,我曉得怎麼騙人,騙了他一下;不過多多少少自己那有一點點體驗。毛病在哪裡呀?就是不曉得整個的次第到底應該怎麼走。這所以諸位啊,千萬不要輕視這個!好,那麼我想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