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二十六卷
翻到六十頁,是我們講甲四。這個甲四當中,親近了師長以後,那麼這個下面就是善知識如何引導修行,那這地方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說這個得暇滿了以後,如何利用這暇滿攝取心要,下面再講修的心要。那麼這個關於暇滿分幾部分,三部分:第一個,暇滿的體性,那麼今天正講體性當中暇、滿。這個關於那個圓滿,分自、他兩個各五,總共有十個圓滿。這個十個圓滿昨天已經簡單地講說了,講說了在今天再根據《瑜伽師地論》上面〈本地分〉當中,對於這個簡單地說一下。
說這個佛出,那當然講法,我們普通只看見佛出世了,這樣。那麼當然就這一點來說,它一樣的非常地殊勝,我們親身遇見這個境界,自己輕易地放過,實際上,他背後要成佛是無量的、要經過無量的阿僧祇劫淨除罪障、集聚資糧,所以他那個出世是非常不容易、非常不容易!據說佛在世的時候,他經常去的地方,那像舍衛城,說那地方的人口有九億,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夠看見佛、聽見佛講法;三分之一的人聽見有這麼一個人──佛陀,沒見過,當然更談不到聽法;三分之一的人連它這件事情都不知道。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才出現,這麼難遇。
那實際上,所謂現在來說,這個四個他圓滿,我們已經不具足。不過所好的,因為最重要的我們要從佛學的,是學他所講的法,那麼這個教法現在還留在世間。但那個教法有一個說明,說這個教法什麼?說世俗的正法,那就是教量。平常我們講的,要去一個地方需要看地圖,根據這個地圖的指導,我們能夠到沒有去過的地方,這張地圖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這個就是世尊的世俗的教法。也就是說,我們如果條件夠,很認真地去看,很認真看那個圖,世間的尚且要有人指導,那佛法更需要有人指導,那看完了以後,我們的確可以如實一步一步走上去。
不是說:「喔,我們的《大藏經》還在,我拿開來唸一下。」乃至於現在,我們還照樣看得見各處地方還是有講經法會。現在請問:講完了經以後,你能夠照著它修嗎?如果是修,那是世尊的世俗正法,如果你不能照著它去修,那這個就很難講了。不過我們還是很讚歎,所謂種善根。佛法任何,在佛法上頭講任何一件事情都緣起,你總有一個因緣。所以說即使我們現在不能照著所講的這個法,一步一步地聽完了以後去修行,能夠聽見也是好的。可是這種能夠聽見,能算是教量嗎?我們應該注意啊!這個問題不能講得是非混淆,所以這個就是世俗正法,這個正法還在,所以叫正法世俗圓滿。
下面呢,這個「教住」,這個是什麼呢?「勝義正法,隨轉圓滿」,《瑜伽師地論》上。什麼叫「勝義正法」?那不是講的道理。就算是教量,講得頭頭是道,的確像這張地圖畫的,絲毫不錯,如果你照著它去走,一定能夠達到你要的地方,但是這個不是勝義正法,要親自現證的。那麼這個現證指什麼而言?譬如我們現在要念佛的,說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這算不算呢?不算!這我們要了解的,這樣。那真正的勝義正法是見道以上,這個才是。那也就是說,小乘、大乘都是見道以上,小乘的見道這是初果──所謂預流果,大乘是初地菩薩。當然,我們如果說,一般我們漢地的圓教的判法不太一樣,現在我們暫時不用,至少是真正地見到空性。平常我們漢地的說法,說能夠破一分無明,這個那我不太清楚。這樣才是,這個叫作世俗正法跟勝義正法,這個地方教住的特點。一個初地的菩薩能夠還在世間,而不是一個還……這個法還在,那是何等地殊勝!
那麼再下面,就是「法住隨轉」。那個法住隨轉,就是它有一個特點,說「世俗正法猶住未滅,勝義正法未隱未斷」。這個理論,正確的理論還安住在世間,沒有消滅;除了這個以外,勝義正法,就是有證量,還有教量跟證量它未隱,也就是說還有人能夠親自現證,有這種人;未斷呢,他還能夠把那繼續地傳下去。那上次我們已經講過了,這必須什麼條件呢?至少要具足,至少兩個條件,實際上兩個條件不夠啊!是有老師具足教、證兩個量;還有有好的弟子,也能夠接受這個法;然後,老師也能夠傳給他;實際上,當然他還要修行的環境,這個是何等地艱難!那麼具足了這個,還要外面的護持。所以這種情況真正說起來的話,那都是非常特殊的,能夠如理步步依著教量、證量上去的這樣的一個僧團,正法的僧團住世才是。那儘管現在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修行人,可是這個我們就不能說他沒有,但是很難說這個就是五具足,那凡此都是來策勵我們。那總共的所以現在說八無暇、十圓滿。
那最近我也聽說一個新的名詞,叫「第九無暇」。那麼為什麼又講第九無暇呢?因為這個八無暇是指那三惡道啊、然後長壽天哪,那這個根本沒有因緣;然後雖然得到了人當中,還一樣的,譬如說這個根不具啊、信不具足啊,這一類。現在有一類人,他也生得人當中,也遇見了佛法,那當然既不是三惡道、也不是長壽天、也有信處,但是接觸了佛法,也信佛法,卻沒有辦法修佛法,那這個叫第九無暇。
特別指現在這個時代,如果我們真正放眼去看看的話,很多狀態就是這樣。所以我常常自己覺得很慚愧,我自己覺得在那個第九無暇當中。你不能說我不相信啊!但是我自己覺得,我能如法地去一步一步地深入嗎?實際上非常慚愧。那這個是為什麼呢?我們大家對現在的物質的追求,這一點被這個東西綁住了。我想在座的諸位都很清楚,為什麼我常常說科學是個邪見,因為科學帶給人類的確有它的相當大的貢獻,它也很迷人,然後正因為它迷人,所以一個勁兒向這個裡邊看。向這個裡邊看,最後的結果呢?我們唯一得到那個暇滿可以修行的人身,就被它忙掉了。你仔細去看看。
所以最近我們這裡也裝了一個電腦,當然,他們一番好心,花了好幾萬塊錢送了一個電腦。所以他們走了以後,我就說:「我對這個東西是非常討厭。」不曉得你們……昨天我想在這裡的同學都知道。如果我們真正好好地去努力的話,我相信有人護持的,世尊絕對不會騙我們。當然,當然有人願意在這地方發心做,那我是很贊成的,那麼主要原因就在這地方。這種事情我們不足為外人道,但是專門為修行的人,我們必定要了解這個特點。有人還說,還要加上一個第十無暇,那個都是開玩笑,但是的確有這個特點。
那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記得,《了凡四訓》上面引用的兩句話,說:「天作孽猶可為,自作孽不可活。」說天作孽我們還可以改變,因為本來我們了解了佛法,這業是我們自己造的,只要我們自己努力一定可以改善;但是如果我們自己不好好努力的話,沒東西好救了。現在最後一點,我但願在座的每一位同學自己策勵,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原則,這樣。那現在我們下面繼續再看下去,如果了解了這個特點,自己能夠好好地提起來的話,我們並沒有作孽。我們的確是能夠也對得起自己宿生種的善根,也對得起這個那歷代的佛菩薩、祖師、傳承師長,給我們的最好的教誡跟加持。現在看文:
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為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
那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暇滿的特徵是什麼,那麼現在第二,敘說這個暇滿有什麼好處呢?那要「思惟」,不但曉得它的好處,要多去思惟它有非常大的利義。這地方講的「大」有兩種:有一種的大,大小相對的這個大,這樣,譬如說這個小孩、這個大人,那是相對的﹔這地方的利大,這不是單單相對的,我們也可以說相對的,也幾乎可以說絕對的、絕對的,因為世間的忙這些東西都是沒什麼多大的利義的,真正的利義在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比起世間的人利義來說這個大,可是實際上進一步了解了,世間根本不是利義,都是騙人的,這樣,唯有佛法是真實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那個大不是個相對,而是絕對的。也就是說唯一的,真正要想得到真實的利義,唯一的,必須要得到暇滿才能夠去修學佛法。所以我們在淨智營當中很認真地去研討,研討什麼?人生的宗旨有、沒有;然後有了以後辨別真、偽;辨別了真偽以後又要了解它的偏、圓,這是何等地艱難!那唯有真正證得圓滿的,那個才是這個地方談得到「利大」。
那麼現在看,說我們要想得到畢竟的快樂,這個畢竟的快樂跟世間的快樂有點不太一樣,世間這種快樂是虛假的,你暫時得到了,等一下痛苦來了,這樣。隨便一點小事情,啊!大家覺得吃得很快樂,可是吃過了,對不起,上面我們講的那個受用當中,你剛剛吃完了半天,嚼完了吞下去,那個下面就叫你不堪聞、不堪看,這樣,有後面的很多過患。這畢竟樂都沒有這種,這個才是真正佛法裡邊的。那麼真正的畢竟樂是必須要修行,要修行清淨的正法,要修行清淨的正法必須要借重我們暇滿的人身。所以他下面說,那現在假定說沒有真正地、如法地去修習正法,這個如法這地方是「清淨」。那麼為什麼不能修呢?因為我們很忙。忙些什麼?下面說,世間「命存以來」的除苦得樂,就是這些事情,眼前我們還是要啊,要忙這個、忙這個、忙這個。為什麼叫命存以來呢?就是只為現世,詳細的情況後面會告訴我們。說我們眼前如果說只忙現世,那如果這樣說的話,那個旁生──就是畜生,畜生也是一樣啊!
我們現在得到的難得的人身,我們雖然說起來人為萬物之靈,那個世間人尚且這樣講,結果萬物之靈,你靈在哪裡啊?這是我們世間的顛倒。所以我們常常說,如果說不了解佛法的話,的確,人是遠不如動物。我們自己閉上眼睛說瞎話,我的感覺站在這地方,大家可以想想看:我們覺得我們的享受等等,遠比畜生高,是,你站在一個立場來看,好像比畜生好,實際上從另外一點去看,未必。請問:我們現在為了我們吃的、為住的、為行的,衣、食、住、行根本的,要花多少努力、多少代價!畜生呢?好簡單哪!牠隨便跑到哪裡有得吃就吃,吃飽了就睡在那裡,躺下來睡睡,醒過來挑挑尾巴玩。那你花這麼大代價,牠什麼代價都不要的,你說到底哪一個划得來啊?完了以後兩腳一伸,大家一樣輪迴六道,你說哪一個划得來?
所以從世間的眼光去看,當然人要比畜生強。拿佛法眼光來看,如果我們不了解正確的修學佛法,策勵自己不要為這種事情所迷的話,那如果我們辦不到這一點的話,豈但是等同旁生,而且不如畜生!這一點我們務必要好好地策勵。所以再下面一句話,更進一步來策勵我們說,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得到了善趣,那等於像畜生一樣。那個善趣並不是說「啊,生了人當中了」,這個善法是有它的一個特點的,當然。那下面我們繼續地說:
《弟子書》云:「猶如象兒為貪著,深阱邊生數口草,欲得無成墮險阬,願現世樂亦如是。」
這個《弟子書》上面那麼講的幾句話。說看那個象歡喜,那象當然到處哪裡就吃那個草,這樣。然後這個草在哪裡啊?在一口深阱的旁邊。那個深阱,也就是說深阱的話,那個象掉下去的話一定要送命的。但是牠貪著那個邊上的幾口草,這個草是非常有限的,那麼去吃,結果掉下去。這個比喻說什麼呢?我們現在的得到了一個人身以後,如果不好好修行,貪著那個現世的、有限的樂,這個現世的樂比起真正的無限的樂,就像阱邊上的幾口草,那我們去貪著,然後結果呢?也墮下、掉下去。掉下去掉到哪裡呢?「險阬」。這個險阬,好一點的來說,仍舊輪迴在生死當中;壞一點來說,墮落三惡道。下面我們繼續看,所以大師就策勵我們:
總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隨一身不為完具,須得如前所說之身。
真正要修行,修行現在這地方所引導我們的圓滿的正法,這樣,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指特別的大乘道。當然,修道只要人身就可以啦!但是並不完全,要什麼樣才可以呢?要像前面所說的要十圓滿,這個到後面慢慢地還有仔細的說明。那麼再引那個《弟子書》上面,先把文看一下再來解釋。
如《弟子書》云:「善逝道依將成導眾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說現在我們要修的是什麼道啊?道有兩種:有一個就是我們說解脫道,有一個呢,大菩提道。現在我們修的是什麼?大菩提道,說「善逝」,要求成佛的,不是單單只求自己解脫的。這個成佛的這個是,或者說大乘道,修大乘道必須要有一個憑藉,換句話大乘道所依的、所依的。所以在另外一個《道次》上面,好像這個崗波巴大師的這個《道次第》上,修道需要所依的什麼?就是我們的暇滿身。那他這個修大乘道所依的,修些什麼呢?「將成導眾生」,準備引導一切眾生究竟離苦得樂,這個就是大乘道人發的心、修的行。這個是什麼?「廣大心力人所獲得。」前面告訴的「為利有情願成佛」,這是何等廣大的!要救一切眾生,要救一切眾生自己沒能力只有成佛。為了這樣,所以淨種種罪障、集聚種種資糧,才能夠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那得到了以後,當然要去修行。
這個道路不是下面那些,除了人,這個暇滿的人身以外,他們都不可能,他們都不可能。那麼哪些是不可能呢?「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通常我們說天龍八部、天龍八部,那就是下面講的這個。一個是「天」,天人,福報比我們大,很快樂,不能修行。「龍」有很大的神力,我們平常總覺得,喔,這個龍好像神通很大,不能修行。「非天」,這個地方指什麼呢?實際上這個裡邊指修羅,修羅。那通常說天龍八部,現在我們看,天、龍、非天。然後,「妙翅」,就是金翅鳥、金翅鳥,金翅鳥我們通常稱為迦樓羅。然後這個「持明」,持明我想這地方應該是這個乾闥婆吧!那麼「似人」,似人是另外一個名字,人非人,就是緊那羅。「腹行」是摩睺羅伽,就是大蟒蛇。實際上那個天龍八部另外還有一個,就是夜叉,那實際上就是護法的。那麼這些它雖然能夠護法,但是不能修行。
現在看喔!三界之內,三惡道當然不談,那這些算起來說都是能夠護法,都是很不錯的。在我們人看起來,像我們很多拜拜的土地神什麼,那都比我們,在我們世間人看起來好像都比我們人強,實際上他能不能修行?不能!看到這地方,我們要如何地珍惜我們得到的暇滿人身!
《入胎經》亦云:「雖生人中,亦具如是無邊眾苦,然是勝處,經俱胝劫亦難獲得。諸天臨沒時,諸餘天云,願汝生於安樂趣中,其樂趣者即是人趣。」
那除了其他的以外,說人這麼可貴,但是還是有無邊的眾苦,這個裡邊有它一個特別好處。這個正因為它有它特別的好處,所以經過「俱胝劫」,那個俱胝上次說過了,那是很大的一個數字,很難獲得。不過我們現在,最近這個由於大家看了那個什麼──《前世今生》,往往有個誤解,覺得好像人身不難獲得,實際上這是一個絕大的錯誤!為了這件事情,我專門進一步叫他們去問,就是那個催眠的。後來曉得催眠的人當中,有很多催催催出來他的前生是畜生,不過因為現在一般目前那個科學界,根本不接受這種事實,所以他對這種前世畜生的,這個催眠出來的這個就不登出來,如此而已,這我們要了解。那現在我們仔細地看,有這麼多的人,單單人喔,幾十億,這個裡邊有幾個典型的例子。所以實際上說,這種人雖然得到了人身,請問:在這個裡邊引的那個書本當中那些人,有幾個信佛法的?根本找不到!佛法是什麼他們都沒聽見。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了解,暇滿的人身的確是非常難得!
那麼為什麼呢?為什麼這麼重要?下面說,所以因為它有特別的好處,我們總以為天上來得好,天上卻不一樣。那個天上的人,「臨沒」,快死的時候,其他人都祝願他:啊,希望你生到安樂趣當中!就換句話說希望你到更好的地方去。哪裡是更好?人當中。換句話說,在三界之內,我們覺得三界之內天最高,實際上的天人的眼光當中,人最好。有一個原因,因為不管你生到天也好,你永遠無法真正地跳出生死輪迴,更進一步來說,那個痛苦本身是永遠跟著你,那唯一的機會,得到人身才可以解脫。所以說:
諸天亦於此身為願處故。
這個我們暇滿的人身,這「天」尚且這麼地渴望、希望得到。那為什麼這樣呢?我們現在看一下下面這一段就了解了。
又有欲天,昔人世時,由其修道習氣深厚,堪為新證見諦之身,然上界身,則定無新得聖道者。如前所說,欲天亦多成無暇處,
這個在天當中,還是有修行的,可是有個條件。什麼條件呢?他就說,這個天當中只有「欲天」,也就是欲界天,欲界天是從四天王天到他化自在天這個六天,這個是欲界,因為他還受這個欲,這個主要的這個欲的話,他還有這個男女。我們說色界的話,都是在定當中了,定樂當中,它不是一個欲樂,色界以上的是定樂。那個現在欲界天是欲樂,那個欲樂當中最重要的兩樣就是男女、飲食之樂。
那麼在欲界天他有可能修行的,但是修行的條件是什麼呢?就是他在人世的時候,因為他修道的習氣非常地強,那因為修道,所以他修了很多善業,所以他可能因為他回向,他的願稍微差一點點,造了很多好事嘛,生到天上。可那個時候他的習氣很長,他會繼續地修行,在這種狀態當中,他雖然在天上,還可以見諦。見諦就是繼續修道,能夠證道。那麼除了這個欲界以外,再上面色界跟無色界是絕不可能。要嘛是前面說的,已經修道的成就的聖者,凡夫到那種地方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長壽天、欲界天都是無暇處,根本沒辦法修行的。
那在這地方我們再停下來說,「修道習氣深厚」,這個我們也可以在這地方只是個文字看過了,也可以從這地方來自己檢查一下。我們在這地方每一位同學常常自己很慶幸,說:啊!我自己好高興得到人身,能夠得到佛法,雖然在末法的時候還得到的這樣的法。當我們坐在這裡規規矩矩討論的時候,我們會有這種感覺。那麼請問,現在靜下來想一想:這種感覺是怎麼來的?是由於翻開書本,大家面對了這些師、友討論的時候生起的?還是你內心當中習氣生起的?
為了更進一步來說,我們現在的平常的習氣是什麼?這個每個人可以自己坐下來想一想:我沒有什麼事情做,我或者精神好的時候,我到底想些什麼?這如果自己一檢查,很容易檢查得出來。所以這個修道的習氣,說即便他生到天上這麼快樂,可是他腦筋當中只有一樣東西──修道。所以這個「習氣」兩個字,我們每個同學大家檢查一下。那麼至於在這地方的沙彌預科班的、小一點的,現在並不強調,不過你們也可以稍微注意一下。比如我們在這裡,完了以後沒有什麼事情,這樣看見一個人走過去,或者隨便一擋,自己想想看你的習氣是什麼?有的是跑過去和人家開開玩笑、摸摸人家、跟人家說一句閒話,這是什麼?習氣。注意呀!
實際上在這個地方,就是說得出來、看得出來,要諸天到什麼情況之下是修道的習氣。像我們現在這樣走下去的話,那根本是哪有機會生天,就算生天了,也絕對沒有機會修行。或者我們不妨這樣說吧!今天不是在我們這地方,不是上課、不是研究,然後你跑到台北很好的朋友家裡面去,面對了電視,大家嘻嘻哈哈,看看你呢?所以我們進、退兩方面自己去衡準,那時候我們就曉得。所以他下面說:
故於最初修道之身,人為第一。
所以我們真正剛在初心人修道,人身是最第一,這個要了解,非常重要的!那為什麼人身第一呢?在《優婆塞戒經》上面特別提出來,那除了《優婆塞戒經》,另外還有一本經在哪裡,那我已經記不住了。人身有三樣東西無比地珍貴:勇健、念心、行淨,三樣東西。「勇」是勇悍的勇,「健」是強健的健;「念」是念心,第二個;三是行淨。我們現在要真正要去修道,因為這個強盛的業習氣是非常地大,我們仔細看的話,我們都陷在我們的習氣之流當中,都跟著這個轉的,我們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儘管理論上了解了一點佛法,說這個「啊!不要貪、瞋、癡。」真正的我們所喜好的這種境界現起的時候,擋得住嗎?擋不住,一點用場都沒有。那時需要什麼?有幾個特別的條件。
那所以這個勇悍的心,所以後面說「資糧位中進第一」,真正在集聚資糧位當中,精進心是最重要。精進是在修、斷兩樣當中──就是要斷的惡法、要修的善法,這兩件事情當中,非常強悍的心情,這種心──精進。不是說我做起事情來很賣力,你看看現在做壞事的人都很賣力喔!這個不是精進,這樣。我們就聊天的時候,聊得到了晚上了熄燈了還不想熄,看小說亦復如是,這個叫精進嗎?絕對不是!這個勇的特點。健是很強悍的心,我決心要對治自己的。
因為這樣,所以對這裡有很多同學,他腦筋很好,但是他那個腦筋用錯了──文過飾非。我以前也犯這個毛病,所以現在回想起來最痛心!因此對這類同學的話,我也覺得最可惜,有的時候我也最痛恨,說老實話。腦筋非常好,然後呢,專門為自己飾非。所以我常常拿這個來警戒自己,還告訴他,歷史上面有一個人──商紂,這個人不是一個笨蛋哪!大家還記得吧!「資辨捷疾」,他的資質、他的本質,腦筋又好、身體又好、又轉得快。「知足以飾非,言足以拒諫」,腦筋好到什麼程度呢?欸!他會把自己的錯誤種種掩飾起來,掩飾得非常好,人家勸他,他總有道理,他會強得過人家。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是要修行的時候,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都要勇健什麼?勇於改過、勇於增上。千千萬不要把這個勇、力用在什麼?文過飾非。這一點是我們應該很注意、很努力的。我們真正能夠看清楚這一點,然後要想一步一步改善,我們就有機會,所以這個叫勇健。
然後「念心」,這個是修行必不可少的東西啊!什麼念心呢?為什麼我們不行?因為太散亂。那麼但是你真正地進入了定了以後,色界、無色界,對不起,如果你前面沒修行的,在定當中又不能修行。所以,他要有思惟、抉擇的能力;然後思惟抉擇了,要堅持下去,不被外境所轉,這個要念力,這個只有人。還有呢?「行淨」。這個淨就是能夠辨善惡,他那個行為能夠去惡從善。這個三個東西放在一塊兒,才能夠真正把我們無始以來所積累的惡習改掉。
這個很偶然的因緣,我想起一件小事情來,在這地方也願意給各位做一個參考。這件事情離開現在已經很多年了,那個時候有這麼一個朋友,他就是也聽見了佛法以後,「啊!這佛法這東西真好。」他也想修行。不過要想修行的話,那多少先安頓自己,所以他就說:「我先賺一點錢,然後賺了一點錢,放在銀行裡邊生利息,那麼然後吃穿無愁,我就可以修行。」這種論調你仔細去看,很多人都這樣。然後呢,講我們修行人也是一樣,「啊,我要修行了,趕快去造個茅蓬;造好了茅蓬嘛,我就在這裡茅蓬裡邊好好地修行,或者坐禪、或者念佛。」
當年我也這樣的一個念頭,我的老師告訴我:「錯了!」「那怎麼辦呢?」「放下!世間的人千萬不要賺錢,出家人千萬不要造茅蓬!你在哪裡最好的就隨分所安,當然,你要找個好環境。」當時我不大懂,後來慢慢地體會到這一點,可是以前只看見旁人。你們如果仔細去檢查,如果你能夠自己反省去檢查的話,以現在說世間人來說,你賺了一點錢,你說你現在賺了個幾百萬,放在銀行裡就夠了!你不檢查,你覺得這個很有道理,檢查了以後,你會發現這個貪心是永無滿足的,它就會奇怪。現在貪心還沒有強盛地引發,你去把它引發,然後在商場當中打了很大的滾,然後在這個比現在遠來得強烈的這個,你覺得抑得住了。就像火一樣,剛剛一點點的火,你把它輕輕地一按,按得起來的時候你不按,你說:「沒關係!讓它燒得旺一點,那然後我再來救。」沒有這樣的事情!
所以我自己的最痛苦的經驗就是這樣,當時我的師長告訴我的話我聽見了,我也勸旁人,可是沒有自己反省。一直等到自己在這個裡邊空轉了幾十年以後,回過頭來看看,對!自己看見這個毛病。那個三毒這個東西的厲害啊!所以為什麼我們修行過程當中必須要好的環境,這環境當中最重要的──師、法、友。你必須認識了,當頭抑制,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這個特點。他下面又說:
此復俱盧洲人,不堪為諸律儀所依,
那個北俱盧洲,這個到底在哪裡?我們現在有很多人,一定要去檢查,說在美國什麼,這我覺得原則上面,我們不要去都去忙這件事情。總之這些人生活太好了,生活太好的人沒有辦法,因為真正要修行一定要提得起那個苦的感覺,要有這種念心,它策勵他。其實這種狀態我們現世也看看,他生活無憂無慮,就這樣,覺得滿好啊!修行,很難!所以,
故讚三洲之身,其中尤以瞻部洲身,為所稱歎。
那麼這個四洲當中,北俱盧洲根本不行,這個「不堪為律儀所依」。這個律儀所依是什麼?這個律儀指戒。不過注意啊,這個戒是指出家戒,在家的五戒不算在裡頭。在家的五戒,我們如果細分的話你不能說它不是戒,但是也不能說它修行的戒,這我們要了解的。這個律儀特別是指出家的戒定慧的戒,換句話說,修行必須要這個。前面我們剛才講的,是在我們眼前對境的時候曉得「是、非」,曉得了是非以後要能從善去惡,去掉「非」能夠把「是」的增上,這個才是戒的特點,這個是修行的根本。那這個條件北俱盧洲是沒有,不具足這個條件的,所以他讚歎那個三洲之身,那麼這個三洲當中,又南瞻部洲最最好。
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
所以我們應該這樣去思惟呀,好好地思惟:我現在得到了這樣的這個妙身,這個不但是一個身哪,這個才是真正最珍貴的微妙之身,我們怎麼可以讓它白過呢!實際上我們要了解,假定我們條件夠了,那看見這個就很警惕;萬一條件不夠,後面還有說明。要說明些什麼呢?單單空空地過去已經非常可惜,實際上,何況我們現在──如果真的空過,那只是說損失了這個機會而已,現在我們空過的同時,又造了很多惡業,這個才是我們最可惜的一件事情。所以,
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蒙,而為重大。
假定我現在讓它平白地過去,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的話,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嚴重呢!嚴重到什麼程度呢?自欺,這樣,還有呢?愚癡。他不是說被人欺,說最嚴重的錯誤就在這裡。我們世間人往往很計較人、是非,說他傷害我、他罵我、他害我,真正拿佛法來說,人家害不了我們。所以我剛出家的時候,我曾經哪,剛出家多多少少有這種情況,大家談是非呀,什麼自己要辨白、辨別。那我的依止阿闍黎就說:「你忙這個幹什麼?你以為人家傷得了你啊?人家根本沒辦法傷你,真的傷你是你自己,你管他幹什麼?」我自己心裡面一直覺得嘀咕,他明明在那兒嘀咕我,為什麼呢?當時不懂,現在想想,對!我們跑得來學佛,是不是信佛?佛是不是告訴我們業感緣起?是不是一切造業?請問業是哪兒來的?自己造的。就這樣,好簡單!所以真正如果了解了這業以後的話,最重要的,我們現在自己不要浪費,善巧地利用這個暇滿的人身,能夠改善自己,這個才是,人家根本不能傷害我。
所以再進一步來說,條件很好的人,到這地方聽見這個話那已經夠了;萬一不行沒關係,我們後面還會把這個業果的道理詳細地說明,這樣使得我們能夠更好地策勵。我們再繼續下去:
曾數馳奔諸惡趣等無暇險處,一次得脫,此若空耗仍還彼處者,我似無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由此等門應數數修。
他下面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啊,不斷地──「數」,這個數是數數,就恆常相續的,或者說永遠在這惡趣當中。那種地方最主要的是什麼?就算善趣嘛,也是無暇的,無暇的這種地方,看起來好像滿好,實際上是很危險。也就是說在六道當中,除非你得到暇滿的人身,努力地增上,除此以外所有的這種地方,都不是很……嚴重的惡趣,就是險處,還沒有墮掉下去,是一定會掉下去的。現在在這個環境之下,我們只有一次得脫,就是現在。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白白地耗費,如果沒有好好地修行、白白地耗費的話,又跑到原來的地方。我們還自覺得很聰明,實際上真聰明哪?「無心」,木頭一樣。實際上比木頭還不如,木頭是無心,我們有了心居然不能增上。所以說他用這個印度的習慣,「被明咒所蒙蔽」,這個被這個東西蒙蔽了。在這個地方才是我們應該真正地好好地思惟,這個「修」就是思惟修。我們現在動腦筋一天到晚動是非,動這個、動這個,這個都不應該的,我們應該思惟上面這些道理。
如聖勇云:「得何能下種,度生死彼岸,妙菩提勝種,勝於如意珠,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
這是一個大祖師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得到了一個好機會,能夠下一個最好的種子,什麼種子啊?能夠度脫生死,能夠趣向無上菩提的,不但自己度脫,而且幫助一切人度脫的這樣殊勝的這個種子。得到了這個機會,這個機會遠遠地超勝於得到一個摩尼寶珠。「如意珠」就是摩尼珠寶,你要什麼就有什麼出現的。這個摩尼寶珠雖然樣樣都有,但是兩腳一伸死了以後,它要不到生死,死了以後照樣地輪迴。現在我們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我們可以跳出生死輪迴,成就無上菩提,最後樣樣可以得到。所以說,這個情況是「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不是普通人哦,要有功德,真正的在這個圈子裡的這些人,哪一位會讓它平白地放過?
下面再引《入行論》。《入行論》這是一本非常精采的論,在本論《菩提道次第廣論》引證得最多的就是《入行論》。所以也是前面那個傳承當中,性宗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傳承的祖師。看:
《入行論》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無餘欺過此,亦無過此愚。
我所得到了這樣的暇滿的人身,如果我不好好地修習善淨之業的話,那所有的自欺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了,也沒有比這個更愚癡的了。
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
進一步來說,我了解了,但是對不起,還不能好好地做,為什麼?「愚」。這個愚不是腦筋笨哪!我們現在這裡一般說起來,在座的腦筋都非常好,很多人是遠比我好,但是這個不是腦筋,這是伶俐的腦筋,不一定是真的修學佛法的,於是應該有智慧看得深遠的,這個才是我們了解的。那如果我們仍舊自覺得:唉呀,不行啊!眼前你覺得不行,到臨終的時候你就後悔了,我們都是忙現在世間的這些事情。想到這裡,我也願意告訴大家,我當年自己犯的一個最大的毛病,當年我的師長就告訴我、策勵我,我心裡面老覺得:「啊!法師,你的話沒錯,可是我是凡夫啊!」然後他有的時候不理我,有的時候再會輕輕地說一句:「唉!」意思就是你這個下流胚!我曉得他這句話什麼意思,我心裡面還不服氣,現在想起來真是個下流胚。
所以我但願各位同學,不要說:「我不行哪!」你現在不行什麼時候行?這個要注意。反過來說:「即使我做不到,我一定要努力!」當我心裡面有這樣的策勵的話,即使失敗了,你慢慢慢慢地、慢慢地會一次比一次,失敗的時間,本來譬如說你根本不曉得失敗,因為你這樣策勵,你曉得失敗了,本來失敗了一次,第二次要打勝的話,說不定要三個月以後。如果你說:「我無論如何不投降!」欸,下一次這種心出現的時候兩個月,乃至於兩天,乃至於你剛做完了你心裡面去追悔,然後你不斷地祈求的話,對境的時候你擋得住,這是我們必須應該知道的。所以我們最對自己有害的就是自寬自縱,不但是佛法,世間法也告訴我們:天作孽猶可為,自作孽就沒救了,這個特點我們應該知道。所以這個地方第二點告訴我們。再下面:
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粗猛惡作火,定當燒我心。
說這個地獄裡的火啊,那是非常可怕,來燒我的身體,那這種狀態當中,內心當中的心裡邊,也一定一樣燒他的心,所以身心都是憂惱。這個裡邊有深一層的意義,假定我們眼前被那種粗猛的惡作火燒心的話,將來一定會跑到地獄裡面被這個地獄的火燒身。為什麼要這樣講呢?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修行?我們心裡面就是這種粗猛的惡作火,一天到晚在這個上頭,眼前被這個惡作火所燒,將來一定墮落到地獄當中。身、心兩樣東西是完全相應的,這一點我們一層一層地推。所以我們現在覺得:啊,好像做不到啊!那輕輕易易地耽擱了。要知道不好好地現在利用暇滿的人身,將來掉入地獄了,來不及了!那個時候身是無比地痛苦,心裡也是無比地悔恨,有用嗎?沒有用!所以我們必須趁現在。
因此後面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剩下來的時間,要不斷地思惟人身的意義、人身的苦諦。「那我們吃了苦頭就可以了。」但是實際上等到我們吃了苦頭來不及了,那怎麼辦呢?我們要趁身體健康的時候善巧好好地思惟,一想到將來墮落這麼大痛苦的話,那那時候我們就拼命努力修行了。因此眼前身體很強健、腦筋很好,我們努力去種這個因,將來就好,這個它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再下面一步一步地策勵我們:
難得利益地,由何偶獲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如受咒所蒙,我於此無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他這個都是不斷地自己責勵,切責自己的。平常如果我們自己能修行就不要去管,萬一自己心裡提不起來的話,拿這幾句話多念念、多念念。說非常難得到了這樣有利益的,我們現在居然獲得了。在什麼條件下才能獲得的?那我們現在先不去管它,或者說萬一那我們提不起來,那我們也了解:要什麼條件才獲得今天暇滿的人身?也就是說我們過去已經盡了很大的努力修行,今天得到。得到了這樣的無價之寶,我們居然是平白地浪費掉,你願意嗎?現在我們世間人來說好辛苦,譬如說賺到了,假定說掙到了、賺到了,普通一般人賺到十萬塊錢,好一點賺到一百萬、一千萬,乃至於一百塊錢,你是不是很珍惜?因為你花了心血。現在我們花了好大的心血得到了暇滿的人身,居然把它隨便把它丟掉了、失掉了,你願意嗎?
那我們現在得到這樣的暇滿的人身,你仍舊不好好地利用它,引到地獄裡去,就像什麼?就像被咒所蒙蔽的──這印度人常用的習慣,念了咒你就癡癡呆呆糊塗掉了。我們像吃了迷幻藥一樣,那我們算是有心、無心?我們自己還覺得腦筋很好,好像很聰明。所以他下面的這些話,我們不要從文字上面看,我們願意我們每一個同學:我自己好好地注意一下,用我自己相應的來策勵我自己,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那下面再引祖師的話:
敦巴亦謂慬哦瓦云:
那個就是最重要的祖師,那個阿底峽尊者最重要的心子。然後他的重要的弟子,那個敦巴尊者的──慬哦瓦是他的三大弟子之一是吧?就是這個。
「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
你看!他們師弟之間平常的談話就談這些。
慬哦亦於每次修時,必誦一遍
就把這話再唸一下。一唸,啊!自己的警策心就提起來啦!然後呢,
《入中論頌》中:「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於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
這個是《入中論》一開頭前面的告訴我們,說這個時候我能夠得到自在,這樣,「自在」就是說我能夠把握得住,我想做什麼如理的事情,我可以做得到。這個時候如果不自己努力的話把握住,那一旦沒有好好地努力,到那時候幹什麼?墮落了。墮落了險處,險處就是無暇,這個時候「他自在轉」,那一點辦法都沒有的。請問:到那時候你用什麼方法輪迴當中跳出來?以上講的這些,隨分隨力!所以這些事情我們要策勵:
而為心要,應如是學。
這些才是我們真正最重要的精華,要放在心裡面,應該這樣去說。
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
我們看哦,以上這些道理好像都是什麼?究竟,換句話說對究竟的意義,換句話說暇滿人身對於得到究竟意義,那是有非常大的利益。那麼實際上,我們往往會現時的利樂放不下,實際上他就是告訴我們,即使我們對我們現在的意義來說,還是要靠這個。為什麼呀?
謂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辦,此諸道理亦應思惟。
說我們現在所以做不到,為什麼?現在這個現世的利樂放不下。好!你要忙,你要講現世利樂嗎?就是講現世的利樂,自身的受用,除了你眷屬圓滿,這些的因在哪裡?說布施、持戒、忍辱等。要想得到這個,還是要我們暇滿身,那這樣才能夠容易成辦,我們也應該思惟。結果這麼一來,不管你要的什麼,眼前的、究竟的,請問:除了修行還有沒有別的?了解了這個,所以我們說這個義大,這是絕待的,不是相待的。平常我們所以不能思惟的話,我們就是愚癡,自己不好好地去想。好,那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