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二十五卷
五十八頁繼續講,繼續講破除這個邪執,這個五十八頁的第三行。昨天已經說在我們修定過程當中,最主要的兩個需要對治的過患,一個是沈,一個是掉。那麼「沈」,就是這個心情慢慢、慢慢地就不明朗了,那我們叫昏沈、昏沈。「昏」是很重的相;那個「沈」有細的、粗的,粗的容易感覺到,細的不容易感覺到,好像很清楚,實際上已經掉入很細的這個沈相當中,那是很大的過失。這種狀態這個人會越來越鈍、越來越癡這樣,那麼這是沈,就是向下。還有一種,什麼叫「掉」呢?「掉」它不是、跟「散亂」不太一樣,「掉舉」的這個心裡面就是恰恰跟沈相反的,向上揚起來;它這個特點就是對於自己歡喜的東西放不下,心裡面老是去緣著它,這叫掉舉。
那麼現在呢,昨天已經講過的,當我們真正開始學定的時候,剛開始亂,到後來慢慢安住了,安住到某一個程度以後,就很容易就陷入那個沈當中。那個沈當中,我想在座的很多人有這個經驗,當那個昏沈來的時候,你怎麼辦也沒辦法可想,你只有站起來。可是打坐的時候你怎麼可以站起來呢?如果你必須要站起來的話,你這個學定永遠學不成功,所以它一定是內心當中一種力量。這個內心當中的力量,所以昨天講的,如果你能夠生起見三寶的功德,就是凡是有功德的地方,你能夠透過了思惟、觀察,那麼生起這種很強的,「啊!這個有很大的好處。」就好像平常我們習慣對這個自己歡喜的東西,一看見,那個心馬上就是升起來了,沈下去的心情就會消失掉。那麼現在這種強有力的策舉自己的心力的,要到什麼程度呢?「猛利無間」。那心非常地利,而且一提起來馬上有,你就靜靜地坐在這裡,所以你必須前面就思惟、觀察三寶的功德。
這個我們可以根據我們的經驗,好的我們沒有學過,壞的我們曾經無始以來經歷過。你稍微想一想看,一個最好的東西,你歡喜的東西,一想到,喔!你心裡面就馬上起來了﹔再不然,你討厭的人,一想起來,你就起來了。所以這是必須要透過這思惟修產生這樣的功德,那麼這樣一來的話,把這個「沈」可以去除掉。
還有呢,「掉舉」的時候,譬如說你想那個東西:「啊!這個東西非常好。」你要心安住就住不下來,那怎麼辦呢?他另外就想到無常、想到苦。假定你想到無常,這個無常是細微的無常,是每念都是一念一念的﹔粗相的無常,已經尚且說我們怎麼曉得我們什麼時候死,乃至於曉得這種痛苦。當我們對這些事貪著難捨的時候,你想著什麼時候要說死就死,或者說你了解這個貪著難捨的東西,都是什麼?因為貪,所以這是苦的根本的因。那你想到這些事情的話,你心裡就捨得掉。
這個我舉一個實際上的我們可以體驗得到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一個電影故事,這個故事,你們透過這個故事,你們可以看你們自己相應的。這個故事的內涵是這樣:說這個有一對男女,那麼然後這對男女,這個男的是用種種的方法──那個女的很有錢,然後長得並不漂亮,那個男的因為看中的那個女的錢,並不是歡喜那個女的,所以用種種的方法去騙她。那個女的不知道,總覺得這個男的對她,人家說拜倒她在石榴裙下,她自己覺得非常地得意、非常地歡喜,一心一意地是為了這個男的,這個男女的癡情就是這樣。那麼在一次很偶然的因緣之下,忽然之間就發現了這個男的陰謀,原來用種種的方法要害她,在不知不覺當中要害,把她害死了以後,這個女的財產全部可以被那個男的佔有。一旦她發現了這個以後,她心裡就非常地害怕,她也不敢面露這個形色,一露了形色,這個男的說不定用什麼方法下毒手,就這樣。所以表面上面還維持著,可是心裡面對這個男的就是絕端地恐懼、害怕、瞋恚。
我舉這個一個簡單的比喻,你們可以自己想,假定說你透過──現在這個故事裡邊是因為實際上曉得的,不管實際不實際──就是它內心上面,如果我們透過這樣的強有力的思惟,了解我們現在貪著那個世界對我們的傷害的話,那這種掉舉心你就很容易拿掉了。你思惟得越努力,然後使得那個所要生起的這思惟的量,那什麼?猛利無間。只要這樣一思惟,那很強盛的這種猛利無間的,對於我們貪著的這種事情的過患生起來了以後,你怎麼心裡面想:「啊!這個東西好。」一想到原來這個東西專門害我的,馬上就把它對治掉了。
因此經過這樣的兩種對治的話,這個「掉」一現起,你只要覺察到了,你馬上可以把那個掉拿掉,「沈」亦復如是。這兩樣東西拿掉了,你真實的那個沒有過失的三摩地才能得到,前面就是說這一段。所以現在我們真正要修三摩地的話,非要觀修、止修兩樣東西同時存在,而這個前面的觀修卻是得到這個止修的,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方便。你現在把這樣東西不要的話,那我們還有什麼希望?那這個地方主要的就是說這一個。「是故從於」,繼續看文喔:
是故從於知識修信,乃至淨修行心以來,若有幾許眾多熏修,即有爾許速易成辦,智者所喜妙三摩地。
所以現在從頭至尾再說,真正我們修行開始的第一個是親近善知識。那親近善知識,曉得親近的勝利、未依的過患,那麼依止善知識應該怎麼辦呢?所以總的意樂是九心意樂,下面是修信、念恩,這個都要思惟、觀察。然後親近了善知識以後,下面照著次第一步一步地,親近了以後那麼修,修行的時候又從暇滿、念死,死了以後要墮落三惡道,所以要皈依,一步一步又上去。乃至於啟發出離心、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以後再修菩薩道。那修菩薩道,現在下面又說「乃至淨修行心」,就是說整個的這個道次,從下腳的第一步,修行心,那修了菩提心以後,最後證什麼?證得空性、見道。
換句話說,整個的那個修行過程當中,你如果是有像上面這樣的,有多少的熏修,就是透過前面的認識,聞思相應,思惟、觀察、抉擇的話,那你就有多少──就是觀察得越多,那你破除過患的能力越強,然後增長功德自然越大,因此在這種狀態,於是你成就越快。所以又快、又容易成辦,成辦什麼?「智者所喜」,那個就是我們所要的,佛菩薩告訴我們的,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這樣的,所成就的「妙三摩地」。
真正的得定是這樣定的,定本身是「止」,是不要分別,可是它前面必須要這個東西。那我們現在不了解這個道理的人,以為一開頭就不要,那是完全倒因為果。佛法本來講因果,現在做這種人因果不要了。因果不要,假定你真的不要了因果,你得得到又可以,而且我們把事情根本弄錯。它那個無分別是一種高度的智慧,有兩種:有一個在定當中不要去分別;還有一個,最好得到了智慧以後,了解我們現在這種虛妄的分別是錯誤的,這樣。因此我們不要、不了解這個東西,倒因為果,乃至於根本談不到倒因為果,對於事實的真相都弄不清楚,就說:「唉呀!你不要分別了。」
所以一再地說明,如果這樣的真正不要分別,那睡覺最好。就算你修行,這個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譬如說先是欲界,那麼真正要修定的話,佛法裡邊一定要經過戒、定、慧;就是外道他也有他基本的操守,這種操守對他來說,也是應持的這個戒,要防止了這個,才真正地能夠學定。那麼定有兩種:有一種就是共外道的、共世間的;有一種佛法不共的。那麼真正的定當中有一種叫無想天,這個無想天都是外道住的地方,無想天那就是沒有分別的。或者如果說我們這誤解的這種分別來變成什麼呢?會睡覺是無分別,癡癡呆呆的畜生是無分別,這樣,然後無想天是無分別,那荒唐到這種絕頂!所以我們現在末法,大家產生這種誤解的根本原因就在這地方。我們再下去:
又非但止修,即諸觀修,亦須遠離掉沈二過,將護修習。
前面是說,你要得到無分別這個真正的止修這個三摩地的話,一定要前面這樣的善巧的思惟,這樣。那麼進一步來說就是觀修,因為真正後面有很多,這個觀修還是要遠離,一定要把那個沈、掉兩個過失拿掉了以後,你才真正地能夠修習。那麼要想拿掉沈、掉,必須要前面這一段。所以不管你在止修也好、觀修也好,這前面這個善巧分別是必須要的。
此教授中諸大善巧先覺尊長,隨授何等應時所緣,為令於其所緣法類,起定解故,由師教授,引諸經論,應時之義,更以先覺語錄,莊嚴環繞其心,圓滿講說。
說上面這些教授,上面所指的這個,那個是什麼呢?就是歷代以來,歷代「先覺」,就是前面的祖師們,先比我們現在真正地能夠走對的先覺的那些,從師長一代代上去,他們這個都是於佛法真正得到善巧、大善巧的人。那這個都是不管應該傳授什麼應該講的道理,那都是有很明確地告訴我們這些。那就是像前面告訴我們的,絕對不會講錯,絕對不會講偏。
又如說云:「若善說者為善聽者宣講演說,如法會中所變心力,暗中獨思難得生起。」善哉,誠然。故不應謂此是修時方略策勵。以此所說「聞思之時,修行時者。」即是計執說眾多法與正修持,二時相違之邪分別故。
那這段話了解了前面,那下面這個就比較容易了。所以真正善巧說法的人,對於這個前面相當於說,真正的好的老師對好的弟子來講的話,那他會產生很強有力的、真正能夠策勵我們生起很強盛,不但正確而且有力,就這樣,他不會走上那錯路。那像前面那個錯路的話,說不要固然不可以,那太多這種東西,把那個修的範圍說得太狹,這個都是錯誤。現在把上面這個道理簡單地說明。我們繼續下去:
然能了解,一切講說皆為修持者,實屬少際。故能略攝所應修事,亦可別書。
那現在真正能夠了解所有這個經論上面都是修持的人不太多,所以假定說真正把那個道理要講的話,那可以寫一本書。所以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現在錯誤太多了,除了這個整個的道理以外,你要一一指出這個錯誤來,有這麼嚴重的錯誤。諸位如果接觸佛法比較久的話,你在外面仔細去看的話,你都會發現現在這種非常嚴重的錯誤。那麼現在我們很幸運地學到了這個以後,我們應該把那個錯誤校正過來。不過注意啊,這個校正的特點不要又矯枉過正,又偏到那邊去。再下面:
能不能現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於此修習道理,獲與未獲決定知解,隨逐而成。
前面在這個甲二當中曾經說明,本論的真正殊勝有四個大點,四個主要的特點,其中有一個就是說一切這個聖言都是教授。我們所以不能利用這個經論上面,是因為我們善根不夠,並不是它不是,並不是這些經論,不是說這個經論不講教授,都是教授。那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才要經過釋論乃至一步一步。那即便眼前我們一口氣沒辦法了解這些深厚的,但是我們從淺的地方,如果走對了,一步一步深入,我們總有一天能夠了解最深的。可是假定我們一開頭的時候,眼前條件不夠,對深的不懂,又找不到正確的方法一步一步深入;不但找不到正確的方法,漸漸地淨除罪障、集聚資糧地深入,還要去毀謗它,造種種罪,那我們永遠沒希望,這是我們應該知道。
所以在前面告訴我們說,首先應該對於這個──親近一個善知識,對於整個修行的道次有一個了解;了解了以後,現在我們能夠修的就修,不能修的,不要因為現在不能修而棄捨。我們現在應該淨除罪障、集聚資糧,漸漸增長,這樣後來自然我們一步一步就能深入。因為本來我們來修行目標是要成佛,但是一口氣不那麼容易,所以我們必須下面一步一步地次第增上。就像我們念書一樣,我們希望是把所有該念的書都念完,那當然我們不可能一口氣說:喔!馬上去念博士,那怎麼辦呢?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那我們現在去念書犯了一個什麼毛病?剛剛進了幼稚園,然後把所有的大學、中學這些統統毀掉了,說這個不要,幼稚園就可以了,這樣。哪有這樣的個道理呢?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講了那個道理,就是指這個。那下面呢,我們個別地自己根據我們所了解的這個道理,隨分隨力地先在理論上面了解,了解了以後,照著它一步一步地如法行持。
那個下面看那文喔!那個所以有的人能、所以有的人不能,就是對於現在這個整個修行的道理,有的人能夠獲得決定的知解,那他就行,還有些人不能獲得正確的知解,那他就會錯誤,這是一種。下面呢,
況於法藏諸未學者,縱於經咒廣大教典諸久習者,至修道時,現見多成自所學習經論對方。
這個簡單地說一下,那麼現在我們很多人,學了,但是對於這個道理,如果沒有獲得確定的認識的話,有的時候也有錯,何況是連他沒有學的人。眼前我們外面所以看見的很多錯誤的,它原因就是這裡。很少人能在末法的時候有機會真正地深入,就算偶然有的時候去深入的話,佛法的道理不那麼容易懂。諸位你們在座的,是不是有人曾經多多少少看過佛經,翻開來看懂嗎?不懂!經不懂、論不懂、律更不懂!這樣,這是末法。正因為我們以前沒有積資糧、沒有淨罪障,所以產生這種現象。因此祖師提出這樣的一個方便:啊!現在我們沒辦法,我們趕快念佛,希望到極樂世界,那麼見到了佛以後,再教我們好好地學。這個時候,這個法門是非常善巧的一個法門,那時候我們應該慚愧,說我們以前沒有好好地學,所以現在好好地慚愧啊,我拼命念佛到了那邊才有機會。
可是很不幸的,現在我們犯了一個錯誤。犯了什麼錯誤呢?照理像剛才這種情況的話,他應該自己慚愧,拼命念佛。現在普通一般人犯那個毛病,這祖師開的方便說:「末法了,我們沒有時間、機會,你們好好念佛啊!」結果這個話本來是教我們拼命念佛的,結果我們很多人也是嘴巴上面講:「啊!現在末法啦,沒時間啦,這個都沒用啦,你們不要去學啦!」一天到晚教別人什麼都不要,結果呢?因為他內心煩惱所使,所謂教別人什麼都不要,專門不要學佛、佛法,其他的樣樣都要,他腦筋當中煩惱是沒有一樣東西放得下。因為他沒學過正確的方法,沒有學過正確的方法,不知道煩惱是什麼,那更談不到煩惱的對治,所以隨順著煩惱轉。結果連它最簡單的念佛法門,他也用錯了,把這個法門去排斥佛法,而不去念佛,這是眼前時下的犯的一個很大的錯誤。
我之所以這樣說,因為我自己當年也是這樣,我曾經很努力地念過佛,而且多少對這個念佛有一點點的小小的體驗。因為經常聽見了人家這樣說法,所以看見別人就勸他:「欸!你千萬不要,這些事情都沒有意思啊!」是什麼意思呢?「讀經這些都沒有意思,你什麼都不要管。」那這個就是我們末法的致命傷。所以他這個地方說:對於法藏沒有學過的人,那當然會產生這樣的流弊。那這個前面是一類。
那麼下面另外一類,就算對於這個教典,不管是顯教、密教,有長時的熏習的這些人,照理說如果他條件夠的話,經過了熏習,應該認識像前面這些道理──說要修,修的之前必須要思,思的之前必須要聞。反過來說,他親近了善知識是聽聞,聽聞了以後去思惟,然後根據他所聽聞、思惟的去修行,這是彼此間必須要的因果,環環相扣的。現在不是,他真正修的時候,前面這個不要的,這樣。結果這變成什麼呢?「現見多成自所學習經論對方」,這什麼意思呢?學經論告訴我們向這個地方走,他修的時候向那地方走,就是前面所說的比喻──跑馬。現在我們來開車,開車告訴你到那地方向東走,結果你地圖看了半天,地圖上面告訴你向東走,你正開車的時候向西走,是不是跟那個地圖相反哪?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犯這毛病。下面再看:
此亦雖應廣為決擇,然恐文繁故不多說。
真正說起來那可以說很多道理,實際上也應該很廣泛地好好地把它抉擇,但是因為太繁,所以不再多說了。
破於修理諸邪分別,已廣釋訖。
上面這些,就是詳細地說明破除修行邪執的這個道理。那這個講完了以後,繼續下去:
今應顯示,如前所說,如理依止善知識之弟子,尊重應當如何引導之次第。
那麼在前面曾經說過,甲一、甲二、甲三講完了以後,下面是怎麼樣子正確地引導學者修學的次第。那這個修學次第當中,第一個道的根本,是親近善知識。現在前面已經說了,親近善知識的道理說過了以後,那麼請問:應該「親近已」,那個甲四當中,「既親近已」後那麼怎麼去引導他,怎麼去引導他修行的次第。下面就是要說這個,現在我們看: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
那我們現在根本有了,就是依止了善知識了,那麼善知識告訴我們修行的道理,按照著次第,那現在下面就要講這個。這地方分兩部分:
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分兩部分,那麼這個兩部分簡單地說一下。我們修行要利用我們現在的身體來修,有這個身體才能夠運用這個身體去修行,這分兩部分。那麼要修行的身體,這個叫「有暇身」;我們得到了身體應該怎麼善巧地利用這個身體,去做應該做的事情,應該做的事情,就是他修心部分,所以這個地方分兩部分。譬如我們平常比喻來說,說我們現在想要做一件事情,做一件事情要得到那工具,我們現在要到高雄去,要到高雄去需要一個交通工具,對吧!隨便平常我們說。所以現在我們要的交通工具是要一部車,我們花了好大的氣力,得到了這部車。那麼得到了這部車,是不是你應該利用這部車到高雄去?我們不能說,為了要到高雄去,花了好大的勁哪!所以想盡辦法賺錢買了一部車。買了一部車停在這裡,玩這部車,玩了半天,人還在這裡,高雄沒去,這兩點主要的就是告訴我們這個。現在我們繼續地看下去:
初中分三:
就是對於這個有暇身勸取心要,分三部分來講:
一正明暇滿,二思其義大,三思惟難得。
這個裡邊分三部分,第一個特別地說明暇滿,所謂暇滿是什麼;然後呢,看看它有很大的意義;不但有很大的意義,而且非常難得到。那我們平常來說,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需要一個很有利的工具。這個《論語》上面有兩句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要真正做好事情,是不是你必須要有個很好的工具?我們現在實際上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沒有一個例外,現在修行需要的工具是什麼?暇滿身,就這樣。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仔細地看下去,在還沒講的之前我們簡單地說一下。這個三界之內,都在生死輪迴當中,但是妙的是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沒有一個有情例外的,都希望離苦得樂,而離苦得樂唯一的辦法是修行。現在問題在這裡:人人都想離苦得樂,可是人人不知道修行。那現在我們知道了修行了,需要修行的工具,工具是什麼?就是我們這個──暇滿身。因此這地方特別強調,所謂能夠修行、能夠用來修行的這個暇滿身是什麼樣一個狀態,是第一個。第二個,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你好好地修行的話,的確可以離苦得樂,這個就是「義大」,意義是無比地重大,因此我們會努力地修行。還有告訴我們這個東西非常「難得」,當你覺得非常難得的時候,你就不願意去浪費了。這個所以分成為三點的。那我們現在看:
初中分二:一閒暇,二圓滿。 今初
就是第一個暇滿──暇、滿。所以這個裡面又分兩個,第一個叫暇,第二個是滿,第一閒暇,第二個圓滿。今初:
如《攝功德寶》云:「由戒斷諸畜趣體,及八無暇常得暇。」謂離八無暇即是其暇,八無暇者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生傍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懱戾車,性為騃啞,長壽天。於隨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患,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策勵斷生死。」
那麼首先引這個《攝功德寶》跟《親友書》兩個。第一點說明這個暇滿,什麼樣情況之下才能夠得到那個暇呢?「由戒」。要持了戒,才能夠斷什麼?「斷諸畜趣體」,諸畜趣體這是畜生以下的,一個持戒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根本,這樣。然後呢,不但如此而且能夠得到人身,得到人身還要能夠遠離八無暇,這個文字,「常得暇」,現在那個「暇」是一個專門名詞。
下面解釋什麼是暇呢?它是用反顯,說離開八無暇就是暇。那麼什麼是「八無暇」呢?所謂八無暇就是,凡是下面這個八種當中,任何一種他不可能修行,沒有時間、沒有機會修行,所以叫無暇。那麼在這個下面這個八種當中,任何一種絕不可能修行。下面就列出來,第一個「執邪倒見」,這個他見解上面顛倒的,然後偏邪的,如果執著這種見解的話,沒機會修行,這個是指人當中。比如我們現在世間的很多人,現在這個世界上面,有的時候我們說科學,科學有它對人類貢獻的那一面,可是有的時候我們說這個科學是大邪見,為什麼?科學本身究竟怎麼樣我們不敢說,可是現在一般人對於科學,或者信科學的人,往往有一個什麼?就說:「看不見的不相信,沒前世後世的。」是不是現在很普遍的這種說法?實際上這個是斷邪見。因為佛法講因果,這個因果是連說三世的,你執著了這種邪見的話,你就不可能正信這個緣起性空、業感緣起的必然的道理,他還自己覺得很有道理,雖然得到了人身,就不可能修行。
下面呢,「生傍生、餓鬼、地獄」,這是三惡道,就是畜生當中、鬼道當中、地獄道當中,那個三樣東西,所以加上前面的邪倒見,四種了。
下面「無佛教,及生邊地」,還有一個雖然沒有生到地獄、餓鬼、畜生,可是那個時候沒有佛出世,沒有佛出世的話那也不行。實際上要曉得,比如說現在我們這個劫叫賢劫,賢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出世,好像有很多啊,賢劫是一個非常長遠的數字,一千尊佛很有限的。所以極大部分的時代都是沒有佛出世,沒有佛出世就不知道佛法;這個時候既然沒有佛出世,就沒有佛講的法,那這樣的話,對不起,也沒辦法修行。
還有,「生邊地懱戾車」,什麼叫「生邊地」呢?就是雖然有佛出世,但是這個佛法所以能夠弘揚,還要靠什麼?叫四眾遊行之地,所以有跟佛出家修學的佛弟子、在家擁護的那一批信士,那個地方才有佛法。那麼除了這個地方,沒有佛法,雖然佛出世,這種地方叫邊地。譬如說佛出世到現在已經好幾千年了,有說二千五百多年,有很多人說三千年,那不管。那個時候佛出世的時候在印度,所以印度佛出世了以後,有很多佛弟子跟在旁邊,那個時候我們漢地有沒有?沒有,所以對這種狀態來說這個叫邊地。那假定說現在這地方是有佛法了,那非洲有沒有佛法?沒有,那就是邊地。所以這個「懱戾車」是印度話,就是一種下賤種姓這樣,那實際上我們世間的下賤跟佛法的下賤不一樣,我們就說沒有辦法接觸佛法的,那是最可憐的。那麼這是第六種。
下面,「性為騃啞」,這個唸成「騃」還是「呆」?意思就是說癡癡呆呆,那這種人即使說也有佛教,然後又有四眾遊行,可是腦筋遲鈍,這個不行,這第七種。「長壽天」,生到天當中也不行。那麼隨便在這個八種當中,掉在屬於這個八種當中,他沒有機會修學佛法。要離開了這個八種這無暇的障礙,才有機會修行。所以當我們得到這個時候,就應該努力地策勵我們好好地利用這個暇滿,幹什麼?要「斷生死」,不但自己斷,還要幫助別人。那下面這個解釋:
此復若無四眾遊行,是謂邊地。愚啞缺耳,斷支節等名根不具。妄執無有前世後世,業果,三寶,是邪見者。無佛出世名無佛教。
那這個在前面解釋過了。
四中初二及最後者,不能了解應取應捨,
這個四樣東西當中,這個前面兩樣東西跟最後面那個,就這樣。那麼這個,就是一個就是邊地;那麼還有一個,他根缺,眼睛不行、腦筋遲鈍那個;或者最後執邪倒見的那個,他根本不能了解我們真正應該應取應捨。
第三不能信解正法。
那這個第三就是執邪倒見,雖然腦筋清楚也聽得見,可是不能正信佛法。
三惡趣者,極難發生修法之心,設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這個我們容易了解,這個地獄、餓鬼、畜生這絕不可能,就算偶然生起一點點,但是有很大的痛苦。我們不要說墮落到地獄裡面去、墮落到鬼道當中,畜生當然愚癡不談了。現在我們人當中,在座的諸位我們了解了以後,也覺得應該做,可是今天有兩種情況:煩惱先不談;你很想做,等一下你牙齒痛了,然後你就頭痛了,等一下痛得要命,你能不能修行啊?那我們人當中條件這麼好,稍微遇一點痛苦不行,何況在地獄、餓鬼、畜生,遇到非常強大的苦逼的時候。那麼最後一個就是:
長壽天者,《親友書釋》中說是無想及無色天,《八無暇論》中,亦說常為欲事散亂諸欲界天。
那個對於這個長壽天有兩種:有一種說法是「無想天」,無想天他修無想定,壽命是五百大劫。等到──在這個世間修,修這個無想,然後修好了以後,他這個地方生命結束,生到無想天。剛去的時候,他腦筋會動,然後一生到了天上面,腦筋不再動了;一到五百大劫,然後他腦筋又動,動了,就掉下來,就死了。壽命非常長遠,可是毫無意思。這個是最可惜、最可惜的!真的要修那個定很不容易,可是白白地浪費了五百大劫,五百大劫是非常長遠的數字。那我們現在雖然沒有這個概念,你們不妨想:你去睡覺。你睡覺之前迷迷糊糊的,睡著了,也許你睡一小時、也許睡五小時、也許睡十小時,醒過來的時候,你想想看,一小時跟十小時有沒有差別啊?一點差別都沒有。我們很多人花了好大的氣力去修行,產生這個樣,是最沒有意思的事情!那麼,乃至於「無色天」,無色天的壽命比無想天還要長。
所以這個上頭好像單說色界、無色界,那麼另外《八無暇論》當中說欲界天也是,因為欲界天這個欲事,他們有很大的福,修了很大的福,一天到晚忙,雖然腦筋當中可以修行,可是絕不可能!那我們沒有生到天上不知道,可是我們現在在世間上面可以看得見。譬如說我們現在要做一件事情,做一件事情是不是要有很多條件?假定說,你是給人家作工人、假定說你要種田、假定說要做這個……,你雖然有很強健的身體,但是你要忙別人的事情。那現在說我有錢了,有了很多錢以後,你不必忙別人的事情,你身體也很強健,照理說應該好好地修行吧!你現在看看那些有錢人,那些人真是顛倒啊!
我想我們在座的諸位,或多或少都會體會到一點點。一天到晚忙、忙,忙些什麼啊?玩。真是顛倒!拿我們──所以他們世間來看我們,我們這些人很顛倒,我們看他們,他們也很顛倒!啊,他們一下就玩這個、一下就玩這個,玩高爾夫球。據說那個參加那高爾夫球,要參加一個什麼俱樂部,他們高爾夫球的俱樂部,要買這張這個俱樂部的這個一個名字,就要花很多錢。你們有人知道不知道這個要花多少錢?多少?對啊!它要賣幾百萬。買這個要去玩,那為了賺這個幾百萬去……。就算是送給我玩,你說很荒唐,要我們看起來簡直是荒唐,你去幹什麼嘛!你說對不對?喏!我們就是這樣,這個欲界天的特點就在這個地方。
這個實在很荒唐!我覺得與其玩那高爾夫球,倒不如地上拿幾個石頭來丟丟來得更好,還不是一樣,你說呢?人就會這樣,花了好大的勁然後去做,如果你真正佛法去看這件事的話,真是教我們啞然失笑。那我們要注意啊,笑中有痛!那真是值得我們內心感受的這種事情。但願我們千萬不要犯這個毛病,現在看人家容易,可是我們注意,我們這個因在哪裡,將來我們要改善。還有一個,我們不要譏笑人家,我們應該把這種實際上現實的例子策勵我們,說:我們好好發心!因為看見了這個,策勵我們發心,將來我自己成就了以後,我應該幫助他們。我們也不會譏笑他,我們也真正地看見了這種境界策勵我們。那麼現在繼續唸下去,下面是解釋這個無想天等。
無想天者,對法中說,於第四靜慮廣果天中,處於一分,如聚落外阿蘭若處。除初生時及臨沒時,餘心心所,現行皆滅,住多大劫。
就是剛才講的,剛去的時候心動一下,到後來臨離開這地方,換句話,到了生了天、死的時候心動一下,那更不能修行。看到這裡,就像前面的無分別,那如果你要無分別,不是這個最好嗎?所以說如果真的無分別就是,那這個豈不是成了佛嗎?實際上這都是一種錯誤。
無色聖人非是無暇,故是生彼諸異生類,以無善根修解脫道,故是無暇。
那麼,這個前面我們說的這個長壽天,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都是什麼?異生──就是我們凡夫。聖者有生到欲天、有生到色天、有生到無色天,那不是,他們不會,不會無暇的,所以這地方特別是說是我們凡夫。為什麼指這個呢?因為在這種情況之下,沒有機會真正地修解脫道,所以稱它為無暇。
恆散欲天,亦復如是,故說彼等亦名無暇。如《親友書釋》云:「此八處中,以無閒暇,修作善品,故名無暇。」
這個文很容易懂。那個是說暇滿當中的閒暇,下面是圓滿。第二,翻過來:
第二圓滿。分二:
這個圓滿當中分兩個:一個叫自圓滿,一個叫他圓滿。各有五種,現在看:
五自圓滿者,如云:「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言生中者,謂能生於四眾弟子所遊之地。諸根具者,謂非騃啞,支節眼耳皆悉圓具。業未倒者,謂未自作或教他作無間之罪。信依處者,謂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處。毘奈耶者此通三藏。此五屬於自身所攝,是修法緣,故名自滿。
現在先說那個五個自圓滿。五個自圓滿先看那個下面那個偈頌,兩句十個字:「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人」是第一個條件。「生中」,就生中道所在之國。那麼這個「人」比較容易了解,就是我們人。什麼叫中道?那就是專門講非斷、非常。因為世間的真的一切現象所以能存在的話,都是緣起性空,而世間一般人都並不了解,或者說人死掉了,沒有了,這個叫斷,或者說永遠這個樣的,這樣。譬如說我們講神,神是永遠這個樣的,永遠不變的,或者我們講一個靈魂,這個都是常。實際上佛法裡邊講沒有這樣東西,那麼只有佛是中道。所以凡是有中道所在之處,這個叫「中國」,這並不是我們現在的中華民國的中國。佛是真正的圓滿大覺了解的,然後四眾,就是比丘、比丘尼,然後這個優婆塞、優婆夷,這個四眾弟子,在家、出家的信佛的弟子。因為他們是專門聽從佛講說,如說修行,因為如說修行,有完整的理論、有實際上的這個驗證,所謂教證俱足,那麼這種地方就是中道現在所處的地方。
然後下面,在這地方還要什麼?「根具」。這根具的話就是五根都好,如果是五根不具足,不能。「業未倒」呢?雖然這種條件夠,假如說造了這個惡業,這個惡業通常是五無間罪,造了五無間罪這一生一定不可能修行有成就,這個叫業倒。「信處」,特別是這個信什麼?信毘奈耶。毘奈耶就是──實際上這個地方的毘奈耶是三藏,就是戒,毘奈耶就是梵文,翻成我們漢文就是「戒」,真正地說的戒、定、慧三藏。因為這個三藏一定是從戒一步一步深入的,你只要戒深入,一定能夠通達。那麼這個裡邊說些什麼呢?就說世、出世一切白法所出生之處,所有的世間的好事情沒有一個例外。這個世間的好處從人天福報開始、從跳出輪迴的聲聞、緣覺,到究竟成就圓滿佛果。我們對這個東西要有淨信心,這點對我們非常重要!
那麼,這個五樣東西是屬於我們自己的,這個修行佛法必須要的五個條件;這個條件不夠,不行,這是屬於自己的,所以稱「五自圓滿」。我們再看一下:人,生在四眾遊行有中道的地方,那麼五根具足,然後沒有造這麼可怕的惡業,而且真正有信處。
這裡啊,我們現在得到了,覺得很平淡,如果我們仔細去看的話,很不容易、很不容易!特別我們現在住在山上,你稍微注意一下,喔!那個我們小小的那個鳳山寺裡邊的眾生,你都找出來都可以找我想幾百萬、幾千萬,那隨便哪裡去,少說一點,大概一定是以多少萬計可以肯定。單單那個螞蟻,各式各樣的大小的螞蟻,你們看有多少!這我想這我們經常可碰得到。小蟲有多少?然後真正算起來的話,這個世間上面人是最少、最少的,那我們生得人當中,有不少人癡癡呆呆的;然後這種東西沒有的話,對不起,能夠接觸佛法的,很少;接觸了佛法而信佛法的,少之又少。我們現在仔細看一看,那我們周圍的,就算人,現在人而能夠正信佛法的有多少?據說現在那個世界上人口有五十幾億,能夠接觸佛法的人就很少;接觸了,正信的又少。像我們前面說的,現在有很多雖然好像信了佛,佛法是什麼?不知道!那這種人能不能修行哪?還是不能修行。所以要曉得,這個是非常珍貴、難能可貴!這個就是五個自圓滿。
下面「五他圓滿」。自己之所以能夠有具足這個條件,這個自他其實是分不開的,不過它立的時候一樣一樣分得開。我自己信佛,一定要佛出世,對吧!佛出世,我們不一定要信得佛。下面我們仔細去仔細一個個去看:
五他圓滿者,如云:「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謂經三大阿僧祇劫積集資糧,坐菩提座現正等覺。
這是佛出世。我們表面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喔,我們釋迦世尊出世了。」實際上一個佛出世是非常難喔!我們世尊來說,通常一般來說,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集聚資糧,才能夠證得佛果。所以你從他的因地上面一步一步去看的話,喔,那個佛出世之難哪!我們現在碰上了。然後下面,還要:
說正法者,謂若佛陀或彼聲聞宣說正法。
出世了以後,還要講正法。一般來說,佛出世一定會講,可是《大藏經》當中,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一個佛出世沒講法,還是有這種事情。那麼這個講法,實際上這個是教量。下面呢:
教法住世者,謂從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勝義正法,可現修證未壞滅故。
什麼叫「教法住世」呢?這個意思他下面告訴我們。上面那個說法是教量,這個教法住世是證量。所以說,佛或者他沒有進入涅槃之前,這個真正的正法,現在可以現證,還沒有壞滅。因為這個法不是嘴巴上面講的,是你現證的,這就很不容易。
法住隨轉者,
第四個。
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
那麼第四,什麼叫「隨轉」呢?就是要像前面說的,像這樣的證得正法的。證得正法的人──佛,再下面就是這種真正夠條件的老師,至少他不但理論認識,而且通達空性,那個都是見道以上的,這個才稱得上「證正法者」,這是老師。還要呢?「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他了解學的人夠條件,也能夠跟他學。所以要有好的老師,要有好的弟子,那麼然後呢,這好的老師就把他所證得的,那個隨順隨轉,就依照著這個法,把這個法教給弟子──教授跟教誡。「教授」簡單地來說,第一次傳給我們的正確的方法;「教誡」呢?告訴我們,不斷地策勵我們。說這個教授常常提,策勵我們,也是修行必不可少的,那這樣的話,那個教法就能夠傳下來。那麼最後,
他悲愍者,謂有施者,及諸施主與衣服等。
那我們不是要修行嗎?實際要修行的話,你不能把現在的時間忙世間的事情。就剛才說,「現在我雖然懂得了修行,可是我要賺錢要養活自己。」那個不行!所以真正要修行的話,還要有人幫忙你,說「你修行,我無條件地供給你一切」,那個就是「有他具悲愍」。
此五屬於他身所有,是修法緣,故名他滿。
這也是修行必不可少的,可是這五樣東西是外面的,所以叫他圓滿。
〈聲聞地〉中所說前四他圓滿者,現在不具。然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尚有隨順堪為具足。
那麼根據〈聲聞地〉中,就是《瑜伽師地論》上面說,前面那個佛降,佛已經離開了,說正法、教法住世、隨教轉這個沒有了。現的是沒有的,但是實際上世尊雖然離開了,但是還有祖師們能夠說正法,還有祖師們能夠證得、如量證得,也祖師能夠傳遞不斷地傳承的相續,所以還有隨順。就是說百分之百是沒有了,但是還有相應的,能夠有八成、七成,我們有這樣的,還能夠照著這樣一步一步照著次第深入。
那麼上面這幾個就是暇滿的體性。像這些,我們現在真正修行的時候,都應該很真實地認識,了解得越透徹,我們越不願意浪費我們現在這生命。這個得到這樣的,要離開八個無暇,要得到十個圓滿,那的確是非常難、非常難!並不是說我們現在得到了,表相上面我們得到,如果自己不能用功的話,沒有得到!這個道理後面會一步一步地詳細來講說,好,那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