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527 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我們繼續學《四家合註入門》,請大家把書翻到217頁。看這一段:

 第五、一切聖言現為教授之理者:大瑜伽師菩提寶云:「 悟入教授者,非說僅於量如掌許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說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寶喇嘛云:「阿底峽之教授,於一座上, 以聞思修三,發起令身語意三碎為微塵 之精進,其效則今乃了解一切 經論教典皆是教授。」須如是知。 座上座間,皆以十法行等而度時日,是故熱振諸瑜伽士咸謂今晝晝短,今夜夜短,其義即此。如敦巴仁波卿云:「若曾學得眾多法已,更須別求修法軌者,是為錯謬。」雖經長時學眾多法,然於修軌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諸更須從餘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說義而成過失。 如傑仁波切所著《三寶譚》云:「多聞猶仍匱正法,至言不現教授過。」此中 佛陀聖教,如《俱舍》云:「佛正法 或教法有二 其二為何?以教 正法、 正法、為體。」除其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教正法者,謂是決擇受持道理修行正軌;證正法者,謂是如其前決擇時,所決擇已而起修行。故彼二種,成為因果。如跑馬時,先示其馬所應跑地,既示定已,應向彼跑。若所示地是此跑處而向餘跑者,定成笑事,豈可聞思決擇此事,若修行時修行所餘。如是亦如《修次第後編》云:「復次聞及思慧之所通達,即是修慧之所應修,非應修餘;如示跑地,而應隨跑。 此復初由聞思所決擇義,即當由修而行持之,如示馬跑處應向彼跑。

這一段我們看一下。這是第幾科呢?第五科,「一切聖言現為教授之理者」。在這裡邊講的悟解──領悟的「悟」,領悟、解了一切聖言為教授的殊勝。舉一個祖師,「大瑜伽師菩提寶云」,大瑜伽師是一個噶當派的祖師。他說:「悟入教授者」,是說他已經證得了一切的教授,或者說已經全面地通達或熟練。這裡邊的「悟入」就是通達和熟練的意思,這兩個詞大概是同義的。

那「悟入教授」有沒有一個量則、一個標準?是什麼樣呢?說:「非說僅於量如掌許一小函卷而得定解」,藏文的這個「白烏逋」(བེའུ་བུམ),它是指小函經典,僅對量如掌許、一點點的內容證得、了解,是不能說已經對一切教授內容都證得的。「量如掌許」,就是可能就手掌那麼大,應該不是說手能捧的經典,手能捧的經典可以捧很多。你了解多少經典的量算了解呢?他說:「是說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是對──注意喔──一切至言。「一切至言」是什麼?是不是一切佛陀的言教啊?都必須了解是教授。就是你不能知道這一本經論是教授,其他的就不了解,他說:「一切佛陀的至言」!

舉例說有人說某一本小冊子中知道有稀有的教授,然後已經證得了這個小冊子其中的內涵,這樣是不行的!要能夠對一切至言都了解是教授,必須這樣悟入教授。這一點,注意喔!如果你對一切的至言、一切佛陀的言教都要了解是教授的話,請問是不是得把那至言都看過啊?對不對?那看過的話,不是量如掌許,那叫大量經論啊!以前都是用那個犛牛隊馱著經典,浩浩蕩蕩都馱不完。要研閱、了解大量經論,只看一點點是不行的。簡單了解的話就是這樣。所以他經典的閱讀量、思惟和辯論的量是很大的!

接著又有一位,「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寶喇嘛」,剛才是誰說?是大瑜伽師菩提寶,對吧?接下來是修寶喇嘛,他也是噶當派的大祖師。他說:「阿底峽之教授」,這個主要是指《道炬論》,「於一座上,以聞思修三」,在一座中,他集中精力針對一個境界作聞思修,對一切教典「發起令身語意三碎為微塵之精進」。「身語意三碎為微塵」就是精進的意思,是說身語意三全然消失了,異常地精進;或者說全然不顧惜身語意,縱使身語意都碎如微塵,也在所不惜地精進──做什麼呀?趣入教典。那這樣的一個精進法,會獲得什麼樣的結果呢?有什麼作用?結果就是「今乃了解一切經論教典皆是教授」,了解了一切佛語皆是教授。這是阿底峽的弟子修寶喇嘛所說的。

「於一座上」,是指在一座中,全心不散亂地、內心完全專注於他的善所緣,對不對?不散亂於其他事物。用身語意三碎為粉末也毫不顧惜的精進來學習,這樣的結果,才能了解經典、論典都是什麼呀?你們答對了嗎?都是教授。「須如是知」,我們必須要如修寶喇嘛所了解的、所宣說的那樣,知道一切佛語及解釋的論典皆是教授。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