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們繼續《四家合註入門》,請把書翻到212頁第二段。
每次研討之前,大家殷重發心啊!為了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能夠利益他們離苦得樂,我們沒有那樣的能力,所以要希求於佛果,以這樣的動機來聽聞一切的經教。
在212頁的第二段,有看到吧?就那個紅字,說:「是故縱須尋求合己心量之簡要口訣」,「縱須尋求」,是說須要尋求口訣。這段是指要尋找符合自己心量的口訣。「簡要口訣」,就是指少許口訣。「應須作如是思而尋教授」,怎麼想呢?要這樣想:「『總體而言,諸大經論對於諸欲求解脫者,實是無欺最勝教授。』」對於想要求解脫者而言,什麼是無倒開示解脫及一切遍智果位的最勝教授呢?就是諸大經論。
這裡邊可以問一下:誰是欲求解脫者呀?你們會答「我」嗎?那「我」想要從哪裡解脫?一定是痛苦啊!痛苦從哪兒產生的?煩惱,對不對?要從煩惱中解脫。從煩惱中解脫,煩惱像一個網一樣、像一個繩子一樣,我們被拴在其中。要怎麼樣的解脫呢?怎麼打開這個網、這個繩子呢?一定要找一個解開過的人,對不對?他有經驗,那就是佛陀了!所以他把他怎麼樣擺脫痛苦的辦法都講在經典裡,然後祖師根據這樣的經造論。所以什麼是沒有顛倒地開示解脫以及一切遍智果位的──注意──最勝教授呢?就是諸大經論!
「然而由自慧微劣等因」,就是觀待自身能趣入大經論的智慧,夠不夠啊?是不夠的,沒有殊勝的智慧,由於這個原因,「唯依是諸教典,不能定知是勝教授」。就是不能定解呀!只看經論,要了解其中的深義是不容易的,所以才要什麼?才要口訣。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教授和口訣是有差別的,對不對?那口訣是研究教授的。是這樣嗎?「故應依止善士教授」,所以透由依止上師的口訣,來檢查是否真實獲得對經論的領悟。「於是等中尋求定解」,這個「是等」是指什麼呀?是指經論。既然要求口訣,這就是求口訣的方式,就是想要證得經論的內義才須要尋找口訣,並非認為經論中毫無修行的內義,修持時卻另外必須再找一個口訣。對不對?這是錯的吧?不是「教典我不要」,然後將經論放在一旁,「我要另一種口訣」,這是不行的!
那我們要什麼口訣啊?我們要的口訣是能夠了解經典的內義的口訣,對不對?得到這個口訣是為了更能夠明白──明白什麼問題呀?「無倒開示解脫以及遍智果位的最勝教授」裡邊的那個意思是什麼。口訣是幫我們了解這些的。這個「定解」就是要證得其義,把經典學的東西在內心證悟出來。
「謂諸經論」,說這些顯密的大論,「唯是開闢廣博外解,故無心要」。說有人會有這種想法,覺得僅僅是開闢對外境的知解,斷除對了知外在諸法的增益及疑惑,並沒有心要。「諸教授者,開示內義,故是第一」,口訣是開示內義的。只有口訣才開示心要,而經論在顯示內義上則是毫無助益的。這樣的想法是錯的!
這是兩個錯,一個是對經典弄錯了,認為經典開闢外解,完全沒有顯示心要,對吧?「心要」就是向內調伏。他又認為:「諸教授者,開示內義,故是第一。」對不對?這個「教授」就解釋成口訣。他認為教典裡沒有讓你修起來的東西,口訣裡才有。兩個都錯了──他對教典的認知也錯了,對口訣的認知也錯了,對不對?口訣是為了顯示教授才必要的、才須要的。因為慧力不夠的原因,所以一次錯兩個!這裡邊有一些討論,你們可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