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向下學,在《四家合註入門》205頁。打開書,準備好你的全神貫注。「第二」,唸文囉!
第二、若離口訣,則慧劣者不得此等密意:雖其如是,然因末代諸所化機,若不具足定量釋論及善教授,於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獲。故諸大車,造諸釋論及諸教授。
這是第二個,接著是第三:
第三、清淨教授與相似教授之差別者:是故若是清淨教授,於諸廣大經論,須能授與決定信解。若於教授雖多練習,然於佛語、廣大釋論所有義理不能授與決定信解,或反顯示彼不順道,唯應棄捨。
這是第幾個?第三個。下面是第四個:
第四、知解清淨不清淨之差別者:若起是解:「諸大經論是講說法,其中無有可修要旨,別有開示修行心要正義教授」,遂於正法執有別別講修二法,應知是於無垢經續、無垢釋論起大敬重而作障礙;說彼等中不顯內義,唯是開闢廣大外解,執為可應輕毀之處,是集誹謗正法業障。是故 縱須尋求合己心量之簡要口訣,亦應須作如是思而尋教授:「 總體而言,諸大經論對於諸欲求解脫者,實是無欺最勝教授。然 而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諸教典,不能定知是勝教授,故應依止善士教授,於是等中尋求定解。」莫作是念起如是執,謂:「諸經論唯是開闢廣博外解,故無心要;諸教授者,開示內義,故是第一。」
這裡邊就有三個,對不對?從第二開始,第三,然後第四。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仁波切的講記。是從「第二」開始,就是「如果離開口訣的話,那麼慧劣者不能夠得此密意」。說:就像剛才我們說的,那慧劣者是誰呢?也是我們,我們由於慧力、根器越來越鈍,如果離開口訣的話,非常非常難以得到佛語的心要。這裡邊用一個「十分難以得到」,在想:如果是二分、四分、六分、八分、十分,「十分難以得到」──滿分哪!非常難、非常難!
「此等密意」是指什麼呢?這個「此」,首先說是誰的密意呢?指佛語契經還有珍貴續典的這個密意內涵。就是我們的對境是對佛語契經和密續續典的這個密意是不了解,慧劣是沒法了解。所以它攝在第二科──沒有口訣,能不能得到密意呢?是得不到的!
「雖其如是」是指什麼呢?就是說佛語契經和續典雖然是最殊勝、最殊勝的教授,可是因為「末代諸所化機,若不具足定量釋論及善教授」,就是兩個開大車軌等師這樣的解釋,這是指這個喔!如果沒有這些密意的論著還有善士的口訣──注意啊!這是我們的對境,聞思的對境──「於佛至言自力趣者」,對佛陀的教誨、教典,憑藉自己的力量想去那裡的、憑一己之力想要征服這座高峰的──解釋佛語這樣的人,「密意莫獲」。就是一定不知道在說什麼,對不對?掌握不到心要。由於上述的原因,「故諸大車,造諸釋論及諸教授」,開大車軌師為此而寫出釋論和口訣。
這就解釋說:為什麼要造論呢?因為直趣經典,密意莫獲呀!自己。說:「那自己看,好像有時候也能看懂。」注意!這個「好像是」,你並不能確定自己讀經典、直接趣入經典的時候你得到的體會或者認知。說:「我讀經典了,我好像也能看懂一些。」甚至好像有些人覺得自己開悟了。但是到底看懂了什麼、悟到了什麼,這是要有經典做依據的。可能還要有真正悟了的人看你那個是悟到了什麼層次,還有是不是路走反了?所以大善知識造這些論,比如說對《般若經》造論──《現觀莊嚴論》等等,有沒有必要呢?如果沒有造的話,就密意莫獲呀!因為很多人想憑一己之力去征服這座高峰,實際上沒有這些開大車軌解釋是很難的。
注意喔!這是誰說的?第二文殊宗大師說的。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人說的喔,這是宗大師說的,對不對?還有很多祖師都是這樣的,不然他寫論作什麼,沒有用何必寫呢?佛陀已經把他的密意都寫在三藏十二部裡,都講完了,那為什麼還需要祖師造論呢?就是後面的人看不清楚,對不對?
下面有個問題。我就是那個特別愛問問題的學生,所以碰到能回答自己問題的善知識就覺得非常開心。說:善士教授就是善知識的口訣。所以這裡邊的善士教授的「教授」就是口訣的意思。
然後在這裡仁波切說:「就藏傳佛教來說,最主要的就是研習五大論。」很多年前五大論可能對我們來說是很陌生的,現在大家基本都知道。為什麼要學論呢?直接學習佛語是無法了解的。「有人認為五大論中的《現觀》的學習並不能取代《般若經》,學習佛語一定要直接學《般若經》、《楞伽經》,或者《華嚴經》等等。有這樣的說法。」然後仁波切說:「這是比較常見的。有一些寺院還會這樣說:『我們是學《華嚴經》的、學《楞嚴經》的。』但是在藏傳佛教不會這樣。大格西們、善知識們,他們會直接針對經典做探討。」可能不會分哪一部經、哪一部經,他們不是這樣分的。「他們會直接針對經典做探討、辯論,然後再斷除疑惑、多次地斷除疑惑。」現在因為辯論制度在我們僧團建立已經快二十年了,所以大家可能對此學習方式並不是很陌生了,但二十年前應該是很陌生的。
說:「除此以外,五大論就已經包含了三轉法輪的教法。」注意喔!三轉法輪──是從這個角度來詮釋佛語。比如說初轉的是什麼法輪?就是四諦法輪,它是被《戒律》和《俱舍》所攝的;第二轉是無相法輪,它是為《現觀》和《中觀》所攝的;三轉法輪攝在《辨了義不了義》。《釋量論》像是了解五大論的眼睛,對於三乘來說,主要詮釋了一切有部、經部的內容,所以可以算是收攝了初轉法輪。如是佛陀所說的三轉法輪所有扼要全部攝在五大論中,而這個就在說明,修持要從這裡來學習,如此將《現觀》和佛陀的言教──注意喔──作結合而後,就能了解。結合《現觀》再來看《般若經》時,才能了知《現觀莊嚴論》的這一句是講經文的某處到某處,就像一個《般若經》的說明書一樣,對不對?說這一段是怎麼解釋的,然後這樣子我們才能夠很好地認識。
聽了一些《現觀》的教授之後,再去看《般若經》,你會發現它的系統性是非常明晰的;尤其是到一些難點的辨析之處,因為很多祖師都會寫,寫完之後你就發現:喔!《般若經》的這一段是應該朝這個方向去理解的。如果沒有看祖師的註釋的話,方向整個都是錯的,你都不知道朝什麼方向去解釋這一句,就能離譜成這樣。所以自己學習甚深般若真的是很危險的!
這裡邊師父說:不然翻閱《大藏經》,這一段如何修行──注意喔!如何修行──還有作如何解釋真的是非常困難、非常困難!因此說「故諸大車,造諸釋論及諸教授」,是為了讓人了解佛語密意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