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來把師父的帶子再聽一遍,聽的時候要很專注。
如是若能將其深廣契經及釋現為教授,則其甚深續部及論,諸大教典,亦無少勞現為教授,則能發起執持彼等為勝教授所有定解。
反過來,走對的方向,你能夠把這個最深的契經,就是深廣的經典,覺得:啊!這原來是眼前我們最好的教授。那麼在這種狀態,那麼其他的更深的,不管是顯教、密教、經、論,種種的大教典,你不要太努力,都了解它真正的精要。在這種狀態之中,既然這是我們修持最好的精要的話,你就會把它看得非常恭敬。就像尋寶那個地圖一樣,讓地圖丟掉了,對不起你這個寶貝就找不到耶!那個時候你絕對不讓人家拿掉。就算你記牢了,丟掉了,被別人家拿去了,別人先捷足先登哪!這很清楚、很明白。
好!我提一個問題。師父說:「反過來,走對的方向」,那對的方向是什麼呢?「你能夠把最深的契經,深廣的經典」,注意喔!是「覺得」,就是自己感受上會覺得:「啊!這原來是我們眼前最好的教授。」注意喔!這是一個對的方向,對吧?在這種狀態下,就往縱深發展了,那麼其他更深的教典,顯教、密教、經、論,種種的大教典,注意!「不要太努力,都了解它真正的精要。」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如果能夠結合經典,認為是我們眼前最好的教授,那麼對於更深的教典,很輕鬆地就會覺得這也是,了解它的精要不用太努力。
所以看起來就是:如果認為經典是我們最好的教授的話,你得到了一個這樣的見解之後,一直在用功、用功,所以越深的教典來了之後你也不用太害怕,因為不要太努力就能夠了解了。對吧?因為這個原文也是這麼寫的,說:「諸大教典,亦無少勞現為教授」,然後「則能發起執持彼等為勝教授所有定解。」最後就發起了──注意──所有的定解,對顯教、續部、經、論、諸大教典,全部都發起來。注意!沒有少勞,就是很輕鬆的。
那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說:在這種狀態下,請問你內心對教典的態度是什麼?是不是應該非常恭敬?為什麼非常恭敬呢?因為我們要尋覓解脫生死的那個寶藏、那個無死之藥,而經典就是一個尋寶的地圖。師父說:「如果地圖丟掉了,那寶貝就找不到了!」所以這個地圖就可能像命一樣,因為你要拿它救命,對不對?不是只是救自己,還要救所有所有的有情。所以這個尋寶地圖不是尋一般的寶,是甘露正法,是把我們從生死未來無限的那種輪轉中救脫出來的這樣一個寶藏。經典就是在詮說這樣一件事情,所以怎能丟掉呢?怎能認為它沒有用呢?
然後,一定要發起「執持彼等為勝教授的所有定解」,對吧?它的要訣就是:要是眼前我們最好的教授。那你說:「眼前是哪裡啊?眼前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人間煙火……,這些用得著這麼深的經典嗎?」那我就問你說:「你有心嗎?」「有心。」有心就有痛苦嗎?有各種情緒嗎?有弄不明白的時候,還是很多時候都弄不明白嗎?這些情緒氾濫出來的痛苦,或者幻變出來的痛苦,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能夠解決的,所以一定要有一個通曉內心調伏的善知識把教授寫給我們,我們去向內調伏,才能夠讓這個心走向安定、走向舒適。
不然呢,再高的名聲、再富有的財寶,或者你某一方面的才華,其實都不一定會成為很幸福的、很滿足的一個人。而佛法會打開我們內在的滿足之門,會告訴我們善和惡的生源其實就是我們的內心,對吧?因為它是指示內心如何離苦得樂的這樣一個教授,所以它才是眼前最好的教授,對不對?
所以,記住!一旦你得到這個定解之後,師父標示出一個你的狀態就是──內心非常地恭敬!常常看到師父捧著教典、雙手捧著,小心翼翼地用全部的生命在捧著、在執持的那個樣子。所以也提醒我們在對待法寶、對待經典上要非常、非常恭敬!這也是皈依學處。
好!我們來聽下一段。
在這種狀態當中,
能盡遮遣妄執彼等非實教授,背棄正法諸邪分別罄無所餘。
「罄無所餘」!所以,你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那麼這個前面的毛病就沒有了。前面那個毛病是什麼啊?因為你不認識正確的教授,所以說這個大經大論不是真實的教授;結果這樣的話,你是毀謗、背捨正法,這種都是錯誤的邪解、邪分別。那種東西都一點都沒有了!所以現在我們真正要去掉的,不是說不管什麼分別都要拿掉,是錯誤的分別要拿掉。所以現在祖師們動不動教授你不要分別,是因為我們現在動不動都是錯誤的分別,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裡頭,這是一個真實的原因。這下面會詳細地告訴我們,詳細地告訴我們。那麼這個是第二點,第二點。
我提一個問題:什麼樣的行為能夠背棄正法諸邪分別罄盡無餘?就是能把我們對於正法的這種邪分別──毀謗、背棄等等,還有說它不是真實的教授,什麼能把這些一掃而空呢?就是要「把握住重點」,把握住重點,那個毛病就沒有了。那個毛病是什麼呢?就是「不認識正確的教授」,對吧?不認識正確的教授。那正確的教授是什麼?大經大論,對不對?他不認識正確的教授,就是不認識「大經大論是真實的教授」。因為不認識,所以造成了自己身語意方面的誹謗和背棄正法,這個是我們內心對於大經大論的邪分別、對正法的邪分別。那麼要把它掃掉!
掃掉的方式就是要怎麼樣?對於整個的經典能止修的止修、觀修的觀修,成佛的道次第的主體和支分全部要進行這樣的修法,對吧?其中大多數是以觀察修的──觀察修是要拿教典來對看自己的內心,然後找到所破、所立,完成取捨。所以每走一步都需要大經大論,像指路的明燈一樣,像燈一樣讓我們能看清腳下,是一腳踩在十黑業那一邊呢?還是一腳踩在十善業這一邊?你是在犯戒,還是在持戒呢?這個經典都標示得非常清楚。如果你不拿著這個燈照亮自己的三業的話,一個凡夫如何能在無量劫的這種雜染的輪迴的業相裡邊,自己能夠覺察到煩惱習氣,並且能夠對治呢?是不會這種辦法的!對不對?因為佛陀有個名號叫「調御丈夫」,能自調伏,也能夠調伏他。調伏什麼呀?就是心啊,就是心!
所以這一段告訴我們,能夠把這樣的邪分別罄盡無餘地、盡遮遣妄執彼等非真實教授。妄執「彼等」就是經典它不是真正的教授,對你的生命沒有終極影響力,或者說非常真實的作用,這個看法是虛妄的。因為正巧是反過來,大經大論對我們的生命的離苦得樂是唯一的、最正確的、最究竟的教授。你產生了這樣的見解之後,你就把那個東西──正好是它的反面嘛!說:光明來的時候,黑暗就驅走了。所以這些非常大的惡業──不敬重教典、對正法開始有邪分別等等全部掃蕩乾淨!
注意喔!問一個問題,而這種見解你怎麼來的呢?是不是聽聞啊?聽聞然後思惟,然後思惟照著思惟的去修,一定是親近善知識,聽聞道次第、聽聞正法,得到這樣的見解,然後在二六時中觀照自己的心。當你心裡有苦楚的時候,要依靠什麼?依靠教典,對不對?不然你老會用原來的一些世間的方法去排遣自己的憂愁,還是不能執教典現為教授。這樣的話,還要好好用功!就是為什麼這麼美的教授你用不上呢?是哪裡出了問題呢?要去思考。所謂的「用」,就是你得想起來呀!對境的時候要想起來,然後想起來要能用上;如果用的哪個地方卡住了,你要再去看教典、再去詢問,然後再去研究。這個才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對不對?
不可能一聽馬上就會了;也有這種人。但是一旦我們一聽沒有會的話,就不要放棄。關鍵的是:你二六時中內心裡有麻煩的時候,或者沒有麻煩的時候也有方向不對,這個時候要拿教典的鏡子來照一照,拿這盞燈來照一照自己的身、語、意三業。
照久了之後,你才會發現:燈好亮!好清淨!對自己的心也看得越來越清楚。由於對自己的心看得清楚,看周圍的問題也清楚,這樣的話,才能完成一個自利、利他的起步點,就是你下腳處在哪裡。它是一個依著教典、依著上師的教誡的非常踏實的修為──就開始了!
好好地消化一下,好好地理解一下這兩段,我認為非常、非常地珍貴呀!這樣的教授非常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