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477 《起信津梁》:以戒律為明燈

請打開《四家合註入門》184頁看原文

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是受學 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聚戒等菩薩學處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蜜多乘中亦無餘道故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無餘受外 事部、行部 瑜伽及無上瑜伽二部波羅蜜多,三乘 正妙法。」受咒律儀須誓受故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遍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

下面我們看講記注意聽喔!說:「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這是說什麼呢?是說接受無上密的灌頂的時候要進入壇城的話接著說:「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是說要接受無上灌頂的時候要接受兩種律儀什麼律儀呀菩薩戒和密乘戒兩種這個共和不共共者是什麼?就是菩薩戒不共者就是密乘戒所以下面原文說:「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前者是菩薩戒,後者是密乘戒

有沒有發現要受無上密灌頂的時候還有兩種戒

接下來:「受律儀者」,箋註在此解釋三種律儀的內涵就是「律儀戒、攝善法戒」,還有什麼啊?「饒益有情戒」,三種戒律。「受律儀者即是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蜜多乘中亦無餘道故

接下來又說:「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這都是譯成藏文的密續經典。《金剛空行》是一部續典的經名,《三補止》也是續典的經名,《金剛頂》也是的前面提過的全都是什麼呀密乘的續典在「受阿彌陀三昧耶時」,也就是在受阿彌陀佛的律儀的時候,「悉作是云:『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解釋一下這個「外」,「外」是說事部、行部的兩種密法這個「密」就是指瑜伽和無上瑜伽部和「波羅蜜多乘」三者注意喔是密、外和什麼波羅蜜多乘這三者需要這三者並說要「無餘受」、「正妙法」,這一切正法都要受持。「受咒律儀須誓受故」,就是要承許發誓這個「誓受」就是要發誓你要答應、要發誓所以在受密乘律儀的時候需要受學波羅蜜多乘這也是誓言、律儀受密乘戒的話要受五部佛的這個誓言就要受阿彌陀的律儀這是在這個地方提到的

不僅僅是密乘的戒要受誓言律像顯乘的很多戒律都是要受誓言的,對不對大家看到在這裡邊說接受無上密的灌頂的時候要有兩種戒──菩薩戒和密乘戒它是有戒律的

下面如果問問題的話,說:「三乘」的「乘」是指什麼呀

說:「外、密、乘」三個正妙法應該要反過來,是吧外、密,還有什麼波羅蜜多乘,「三乘正妙法」──外、密、三乘再強調一遍,「外」就是指事部和行部,「密」就是瑜伽和無上瑜伽部還有什麼乘啊波羅蜜多乘。就這三乘

接著看186頁最後一段。「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這很重要──這裡邊有一些開遮的不同,「即執一切猶如寒熱遍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比如說律典裡沒有說不能吃肉並且開許可以吃三淨肉然而在《楞伽經》中說不能吃肉律典中說不能飲酒不能親近女人密咒中卻要求已經達到高度證量者要飲酒、親近女人等這是為什麼呢這裡邊仁波切做了一個抉擇注意喔這點大家可能要考慮一下,「已達高度證量者飲酒」,接著仁波切抉擇說並沒有說一入密乘就要他去親近女人修持密法、密道後已經在自心相續中生起一定合量的證德的話只有說在已經達到合量的時候才能夠親近女人、飲酒等等其他是不行的像這樣的一個不同之處看到這些就認為如同寒熱一般相違牴觸這是不行的

接下來說例如病人有風病和膽病患這種風、膽病的人一開始醫生會說不可以吃肉因為嚴重的膽病吃肉會傷肝膽醫生才會說你不能吃肉的那他的膽病好了之後體內的風大會顯得十分地微弱勢力會變小然後為了要補充風大又說要吃肉看似相違的,但並不相違仁波切說就像是這樣

好!這個小段中尤其是那句:「密咒中要求已經達高度證量者這個高度其實我們顯教中也有這樣的示現比如說濟公活佛很多年前有那個電視連續劇濟公活佛紅遍大街小巷大人、小孩都看他就是那句著名的話:「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對吧?他就是有人說這樣的行為是瘋癲行或者是逆行者但是要達到這種證量比如說有人請他去吃飯的話他從廚房進去然後別人看他穿得非常地襤褸以為他是一個乞丐就把一桶泔水、一桶淘米水或者一桶髒水給他他就全都喝了就是要有這種證量

還有鳩摩羅什大師不是有說吃一包針嗎說:為什麼他可以有太太是這樣吧然後他的弟子要學他說:「你要學我的話那就拿一包針來!」他就把那個針就都吃了,「你有這種本事才行才能夠學我。」吃完了之後大家就都不講話了因為你能夠把針當食物吃嗎那個鋼針或者鐵針你能那樣嗎或者銀針也不行啊所以這是要有本事的才能夠修這樣的法

在這裡我想給大家看一下克主傑尊者寫的宗大師的傳──《起信津梁》,在《起信津梁》的170頁第二段在這裡邊其實有描述一個這樣的狀況大家可以聽一下。說:「自許是密咒金剛乘的行者的人如果不飲用酒類不受用非時食等會產生墮罪、違犯誓言。」有一段時間西藏的佛教就變成這樣。「這樣顛倒的謬論流傳很廣」,在那個時候,「導致那些極其貪愛五欲的人由於符順自己的欲望非常地愜意由此在趣入密乘的形式之後捨棄了出家律儀猶如野草」,就是他一點也不珍惜出家的戒律。「即便已經是自詡為許多人的導師受眾多的大人物承事供養的上師竟一邊還披著袈裟幢一邊公然地養育兒女妻室等大家庭自己也毫不在乎別人也不會譏議。」就是譏毀他,或者議論他。「在這種狀況下還為希求出家及近圓戒的弟子們全無猶豫地傳授戒律這種專門毀壞聖教的惡行者就是用『特別是密乘行者受用欲望沒有過失』這樣的話幹什麼呀?「來誑惑世間。」

在這一段裡大家可以知道真正清淨行持的教法它是非常非常重視戒律的不是假冒修習密法之名然後行自己五欲的貪欲不是這樣的一個行為尤其是如果穿著袈裟還做這種那宗大師是絕對不贊同的大家都可以看到宗大師戴的黃帽──黃帽派他就特別特別地強調清淨的戒律為基底的教證法這一點像我所有的善知識們也都是持戒清淨的比丘他們也學密法但是他們也非常認真地持比丘戒我所有的善知識都沒有人示現什麼用酒啊、靠近女眾都沒有

所以要注意這個你是比丘、是出家人就好好地持守出家人的律儀是在家人就好好持守在家人的律儀並沒有說毀壞律儀好像就是你修持法但是至於那種極高證量的人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是如果一入手一開始就學這個那你學的肯定不是清淨的教證法

在《起信津梁》的第171頁還有一段,說:「對於以戒律為基礎然後透過聞思來抉擇空性──就是實性以修所成作意其內涵這樣的三學次第順逆無有錯亂的這一點佛陀是如此宣說的。」但是有一些人他們盡力地遮止」,就是三學次第他把它切斷,「並且認為顯教與密教聽聞與修行就如同冷和熱一般相違而駁斥其中的一方」。就像我剛才說的修顯教的說密教不好修密教的說顯教……等等然後說那個時候很多人也發自內心地破壞正法破壞什麼?毗奈耶──「毗奈耶的清淨戒律學處」。那時候的佛教就徒留一個假象了

然後說在那樣的時候,「值此之際這位至尊仁波切由於執持聖教的偉大願力為了復興北方此境的大寶佛教而來」,就是乘願而來,「如上述的傳記所說以極其稀有的強猛精進行持不可思議的自他二利所以近來的聞思之士在努力聞思的同時也會珍重學處」,就是大家都非常努力地學習三藏的法師在修學的時候也都非常非常地努力地持戒把不持戒的行為比如貪啊等等自己會覺得這是很恥辱的事情樹立了正確持戒的宗風感恩宗大師

在《起信津梁》174頁還有一段第二段,其實第一段也很好等到我們以後一起學習起信津梁》的時候再仔細地學一下這一段就是宗大師在整頓了西藏的教法之後,「總之,符順續部的執金剛」──這個「執金剛」就是指密咒師──就是符順續部的密咒師,「有著清淨的別解脫戒及律儀行持並如同大乘經藏所說而珍愛菩薩學處」。你看!別解脫戒等等還有菩薩學處。「具八功德的三乘律儀之河毫無渾濁地充滿心續這樣的三藏法師有幾千位遍佈在西起雜蘭達惹東至大海的漢地國土一切地區能有如此盛況全是這位至尊上師難可思量的稀有事業!」

這是讚美宗大師振興戒律然後饒益了這麼多、這麼多的三藏法師包括行持續部的這些密咒師他們都是在清淨戒律的基礎上而且無比地珍愛菩薩學處所以千萬不要學了密乘就把戒律丟掉這不是清淨的佛教的傳承一入手的時候大家一定要好好持戒至少要斷除三惡趣的因因為你不好好持戒就沒有人身了

所以從一開始學習的取捨之法到波羅蜜多乘、到密乘戒它是一向地重視戒律千萬不要有一種密乘不重視戒律甚至密乘非佛說這樣的邪見我所有的善知識們他們都是非常非常地重視戒律那麼我們這一些後學的看善知識們怎麼行持作為弟子的也要無比地珍愛自己所受持的律儀也用自己清淨地守護律儀這樣的發心令大寶的佛教住持在世間令有情能夠沿著一條正確取捨的路走向解脫乃至究竟成佛佛陀也教誡我們說以戒律為明燈所以戒律一定是我們生生世世都要好好擎舉的一盞照亮自他的明燈希望我們好好地能夠依教奉行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