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次 | 0478 (2024-02-08 ~ 2024-02-14)
- 標題 | 依師學教,培養大乘胸襟
- 廣論段落 | P10-LL1 ~ P11-L6 如是唯除……至下當說。
-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88-L8 ~ P190-LL7 第六分二……一切功德。
現在我們一起學習《四家合註入門》的188頁。00:07
你們聽全廣的時候,有沒有認真做聽聞前行?對於非常熟練的同學,可能是打開書,然後瞬間就能夠貫注心力;但如果之前在忙一些其他的事情,那件事如果分量很重,或者讓你不舒服,或者太高興了,其實一下子很難專注在經典上。00:30
要表達的就是,可能需要一個過渡,那個過渡就是對聽聞前行的準備。就像一種儀式,比如說你要看書的話,先洗手一下,有人還焚香禮拜,這樣的話心就慢慢靜下來。然後再大乘發心。00:47
我此時此刻為什麼要聽法呢?00:52
雖然我們心裡知道是為什麼,但是有的時候它動機的部分也不是那麼地強烈和清晰。這個時候就一定會想到佛陀,因為這是佛陀指示給芸芸眾生的一條離苦得樂的路,那我現在就是沿著這個正確的路在做聽聞。01:12
那麼在這正確的路裡面的聽聞前行就是正確中的正確,所以必須斷除幾種過失、具足幾種想,大家要非常地熟練。其實聽聞軌理在每次聽聞之前就要常常練,在聽聞的時候也要練。練久了之後,聽聞軌理就成為我們自己的,就是你自家的寶貝,你自己就有了。把經典上的內涵在自心中生起來、所破破掉,然後慢慢地就跟經典越來越相應。01:46
好!現在看那個淺藍色字的部分,「第六分二」有沒有看到?01:54
第六分二:第一、經續相共應理者: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 故前所說波羅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來現在佛,共 行之唯一道是此度非餘。」是趣佛陀道之棟梁,故不應捨。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共道。 第二、若不爾者,便致謗法之理者: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棄共道,是大錯謬。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餘。特於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捨下乘法藏、諸度彼岸,即於咒中亦當謗捨下三部等,則當集成極相係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深厚業障,其中根據,至下當說。03:34
這一大段原文。接下來我們看仁波切的講記:第六科分成兩科,對吧?「第一、經續相共應理者」,說顯密都是共同的合理原因,什麼呀?就是都要學。「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就像之前提過的,律典中說的不應該喝酒,但密教中說要喝酒,仁波切舉這個例子。但是大家都知道,修學密法的我所有的善知識們不可能喝酒,因為他們是比丘,嚴格地遵守比丘律儀。所以不要一聽到要喝酒,「那是不是上師們喝酒?」沒有!我沒有遇過,我的上師們沒有這樣的,他們都是嚴格地持守著別解脫律儀、比丘律儀。所以這個是只有很少的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不論顯密任何經教都是相順的,不會在波羅蜜多道講的,到了密法的時候它翻過來了。只有很少的不順,其他都一樣的,少分開遮不一樣。04:43
「若趣上上三乘五道」,五道是哪五道?對!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還有無學道等等。如果你要趣上上的三乘五道,必須要完具下下乘道的功德種類。那如果要趣入上乘呢?也要必須完具下乘的功德,要往上去一定要具備下面所有的功德。這個大家可以想像:上上乘就像梯子一樣,比如你要上一個更高樓,那一定要拾級而上;下下乘像趣入上乘的基礎,如同塔的階梯一樣,所以一定要完具下下乘所有的功德。就像蓋一個大樓吧!那個大樓越高,地基要越堅穩。05:31
在這個部分,大家可以看到這一段有舉了「《佛母》」,《佛母》中所說的。舉了經續中所說的經典,要讓我們明白其實顯密都是共同的合理的原因。這個合理的原因是哪裡呢?是經典裡講的,是佛說的。05:54
師父常常說:「學佛、學佛就要學佛說的,不要學我──我覺得什麼合理、我覺得什麼不合理……。」其實這個知見,有的人──觀察自己也是──比如說學一段時間就覺得:啊!懂一點了。然後知見叢生。這個時候還要更加精細地研究教典,反覆地觀察自己的見解是否清淨和純粹,還要跟自己的善知識多次地去請教、討論,跟同行反覆地切磋。這個時候自己對於修行的見地才會越來越純,就像煉一個金子一樣,它純度越來越高。千萬不要得到一點東西,就覺得已經是很了不起了,然後就失去了向學的這個謙恭的心。因為這樣的話,自己的智慧就要停頓了吧!06:43
接下來下一段,仁波切說我們有一道辯論題,就是在前幾頁問的。仁波切說:你們承許菩薩一定要具足下下的功德,才能往上安立。是的,趣入大乘有兩種方式,一是依次增上,一是初始即入大乘。07:03
看到這點會不會覺得:啊!眼睛好驚訝,還是心好驚訝?07:08
這個「初始即入大乘」是什麼意思?就是大乘種姓直接進入大乘。就兩種方式,有沒有發現?依次增上和一開始他就直接進入大乘。說不管是誰,凡是現證菩薩的果位時,一定要具足下下的功德。就是一開始趣入的時候可能有不一樣,但是到最後現證菩薩的果位時,他一定要具足下下的功德。07:33
然後這裡邊說:菩薩的果位是什麼呢?仁波切說是菩提心。已經獲得菩薩、大乘究竟所獲時,一定要具足下下的所有功德;為了獲此大乘種姓,必須學習下下的一切。這裡邊還討論了:什麼是大乘種姓啊?一發心就入大乘,對吧?有兩種。07:55
學到這裡的時候,大家有沒有發現師父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講解中,幾乎每一講都能夠聽到師父勸我們:一定要對無限的生命有個長遠的規劃,就是一定要發菩提心。其實也不知道師父這樣對我們講了多少次了,也不知道講了多少生,也不知道從哪一生開始講?總之這樣的引領和一直勸發心、勸發心,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很熟悉了。08:27
所以如果有一個這樣一直鼓勵我們、引導我們趣入大乘的善知識,在他的言教中、在他的行持中、在一切的時處,你都會看到好像就在催促我們:一定要趣大乘啊!一定要發心啊!在很多修行的提策上,師父他也一直會強調說:一定要有一個大乘發心!像有的時候去到哪裡,請問仁波切最重要的是什麼?我認為我也不能講什麼,我去能幫忙到別人什麼呢?然後仁波切總是說:「要懷著強烈的利益他人的心,這個心是非常非常地珍貴的!」09:10
就像我覺得善知識對我們──假如你有一棵心愛的樹苗,你從它很小的時候就希望它能夠長成千年的大樹,可以承受住雷霆閃電或者世事的各種風霜。然後就天天要注意它曬太陽啊,看有點缺營養了,還是有什麼危險了,就一直要保護它。我們可以在師父的帶子裡,包括所有善知識的言教,仔細去聽,你就會發現:他們特別小心地啟發著我們趣向於大乘的這個覺悟,對於有了一點這樣的習慣的人,就特別想要讓我們的習氣能夠增盛。就好像餵小孩一樣,每天餵一點、每天餵一點,慢慢地長成了那種大乘的種姓,就可以像那個大鵬鳥一樣,翅膀一打開,展翅千萬里那種。他就不是一個麻雀的那個志向,只管自己,甚至自己也管不明白。10:09
所以一邊學習經典,一邊聽善知識的教誡,一邊培養著自己的這種胸襟,自己的對生命很遼闊的規劃,我會覺得這是在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不知不覺很多生命都在產生的一種變化。你們有沒有觀察自己?你是不是比剛開始學《廣論》的時候,更能夠承載一些事情,你更想要為大眾做點什麼,甚至一發現有什麼要為大眾做的,心裡就很想去做?其實一開始我們沒有進入這樣的學習的時候,並不見得你心中的這個習氣有這麼強、有這麼積極,或者歡喜,或者不怕苦。這些都在學習教典的過程中,在善知識的語教中,一點一點、一點一點,我們的生命已經發生著強烈的改變了。10:59
你有發現嗎?11:02
師長開示手抄稿等同經書及佛像畫卷,請以恭敬心謹慎面對,不可跨越、隨意放置,且應置於相對高、乾淨的地方。紙張若需回收,請先念「尊辦一切眾生利 賜予相順諸悉地 今雖返回佛境地 祈願再次降來臨」偈頌一遍隨文作觀,再誦金剛力咒「嗡班雜北卡馬阿雜馬吽」七遍,再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