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略指宗體行相,另後進者,興建有託。」是上品所發之菩提心?

問題敘述:
《事鈔》云:「今略指宗體行相,另後進者,興建有託。」
《資持》釋:「興謂發心,建即立行,識體進行,成因感果。」 此處發心是否即是上品所發之菩提心?識體為何?為業體否?可為業道?成就菩提因,而感得佛果?

解答法師:釋如行

師父在此處解釋說:「前面經過這個說明以後啟發我們的認識,由於這個認識以後產生信心。」所以此處的發心主要指的是立正知見產生信心。因為「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一旦對這個道理有信心,自然會生起一種想要得到的欲樂之心,然後才會為此目標勤勤懇懇去努力,才能立行。所以《行事鈔》為什麼在開頭〈標宗顯德篇第一〉要指岀宗體,就是為了讓學者知所歸趣。《資持記》也解釋說:「當標出正宗,顯彰勝德,使夫學者投心有所,功不虛費。」又說:「廣引教相,贊述戒功,令知本受,專勤守護。」此即是發心立行。

識體,即認識所發之戒體,也是業體。

業道,以殺生為例,如《俱舍論自釋》說:「手執杖刀,若打、若刺,或一、或再,至命未終,如是皆名殺生加行。隨此表業彼正命終,此剎那頃表無表業,是謂殺生根本業道。由二緣故,令諸有情根本業道殺罪所觸:一由加行,二由果滿。」故透過加行的表業,令所做的善惡圓滿,這時候的表無表業才是業道,所以只有正行圓滿的階段是業道,加行與正行結束以後都不是業道。

所以受戒時,從加行的登壇起,到三法結束,是受戒正行業道圓滿。此時有兩種無作,如《資持記》說﹕「果時無作有二(三法竟時,一即同上作俱;二是形俱果滿)。」第二種形俱無作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戒體,在這階段它是業道。而戒體第二剎那以後的無作,是正行結束以後的果後無作,就不是業道。所以當我們造下這樣的正確業因,將來就能感得所欲求的結果,也就是求解脫者得解脫,求成佛者圓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