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103 以正確教理,丈量自身修行

那麼接下來什麼境界是我們所對的呢在對到這樣的境界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去行持身語意三要怎麼樣作意為什麼要這樣作意根據什麼樣的道理為什麼要選擇這種作法呢以及這種作法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所以師父後來講了:「一定的!」就是一定會產生那樣的結果如果你那樣做了之後尤其是等到我們修行到什麼程度的時候就會有那樣的結果所以這不是用了很多功然後結果什麼都沒出現不是這樣一件事情是說造了那個因、修了之後一定會出生這樣的結果

那麼我們修行所要得到的結果到底是什麼呢我們想要成為菩薩脫離生死甚至想要成就無上的佛果這就是我們期待的果那麼就要討論一下我們所面對的狀況比如說生老病死一定是我們所面對的對不對六苦、八苦都是我們要面對的上師三寶也是我們要面對的境界經典也是、佛菩薩……。佛菩薩是我們所對的境界嗎當我們有信心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啊!我一定能夠對佛菩薩這樣的境界生起信心、生起感動所以我就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我們現在在學習宗大師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在學習菩薩的心續裡流淌出來的這些甘露正法很顯然會對到兩種境一種境是能夠讓自己的染汙習氣生起來的一個是讓我們往上走的這樣一個境界雖然境是上師三寶這樣一個境但是如果內心沒有信心的時候也會對他造惡業所以不論境界上殊不殊勝我們的內心殊不殊勝才是最根本的道理而我們的內心殊不殊勝為什麼會選擇去勝解作意這裡邊還是有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就關乎到我們生命真實的苦樂問題

大家都知道帳房先生在老的電影裡邊都是在打算盤的現在沒人打算盤了我們在計算是苦還是樂的這個算盤要在內心裡計算得非常非常清楚的我如是做就會得到如是的結果這一點自己在心裡邊要算得清清楚楚的那麼我們為什麼能夠把它算清楚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聽了佛陀講的業果的道理──如何是苦因和苦果如何是樂因及樂果我們對這樣的道理反覆思擇之後選擇去種善因、結樂果對治惡因、苦果所以還是師父說的那句話──這是確定的不用懷疑

下面我們再聽前面那一小段的後一部分

但是現在那些修行的人他要講修行啊但是不懂道理請問:你不懂道理這個道理是告訴你怎麼修行的你怎麼修法我們現在變成閉門造車實際上閉門造車多多少少造了一點哪但是他在門外空轉轉了半天是原地踏步不僅僅是忙一生多生多劫這麼空忙這個很可惜,這個很可惜

接下來這一段,就講了今勤瑜伽多寡聞」的這個現象師父在這裡邊說:「他要講修行但是不懂道理那個非常努力修行的那個人他可能不會認為他不懂道理他會認為他已經懂了所以馬上就開始修了然後師父就說:「請問:你不懂道理這個道理是告訴你怎麼修行的你怎麼修法如果是那個弟子的話就會說他已經懂了所以才坐那兒修呀那麼懂了什麼呢接下來就討論懂了什麼我在想如果師父坐在面前給我們講的話我就會提一個這樣的疑問說那樣修行的人他不會認為他不懂道理他認為他懂了所以這裡邊師父說的不懂道理」,和那個學的人他認為他懂了他懂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他懂的東西在善知識看來恰恰是不懂或者說一知半解這個懂與不懂之間要有明眼人看你懂了才可以不然我們了解的東西可能就是錯的

就像我小的時候剛上學我認為寫 3 為什麼要站著呢3 應該寫個「m」形就是都趴在地上為什麼呢因為這樣 3 可以休息不然 3 要一直站著呢所有作業本上的 3 都站著我應該讓它趴在紙上我認為這是對的所以老師把我的 3 字改了之後我還認為我寫的是對的然後老師問我說:「為什麼給你改了這麼多次之後你這個 3 還要這麼寫呢?」我說:「因為 3 累了!」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呢說數字累了但是一個小孩就是那樣想的一個小孩而且會覺得特別有道理每次 3 字一定會被老師用紅筆打一個叉逢 3 就是叉如果那一頁上 3 字很多我就全是紅色的叉字大家都知道上學的時候如果你的本上都是紅色的叉字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但是我都非常堅持因為 3 要休息所以哪有道理呢

所以要說服我們自以為是的道理善知識真的要花一番苦口婆心的力量師父這裡邊說閉門造車還多多少少地造了一點我們是什麼是門外空轉是完全不懂道理都修錯了而且他不是這一生浪費了是多生多劫都在這兒空忙師父說:「這個很可惜,這個很可惜

看到這一段的時候大家會不會覺得我們不是那個很可惜的人因為我們非常重視聽聞,對吧每一節廣論班的課程我都參加而且有的時候會參加六、七個課程我是很重視聞思的那麼,到底聽了之後懂不懂修行的道理到底是不是在門外空轉對師父講的這樣的一個提醒還是要向內心仔細地觀察

修行一定要聽聞沿著聽聞的道理修行如果拚命用功而忽視了聽聞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這是在經典裡被所有的善知識所呵責的像有一本論叫《喜金剛釋難花鬘》,這裡邊有一句話就是師父這句話的寫照說:「沒有智慧的人,就沒有聽聞沒有聽聞,就沒有思惟遠離了這兩者,就沒有瑜伽而沒有瑜伽,就沒有成就!」所以看起來是很有智慧的人才能夠重視聽聞希望所有想修行的人都能夠趣入努力聽聞的廣大門徑使自己的心沿著正確的道次第好好地行持不要一生空忙甚至多生多劫都空忙這不是一般的悲慘喔

所以在前一小段說造論的宗旨說為什麼要造這本論就是為了點醒這樣用功又自以為在修行的人呢佛菩薩悲憫我們所以才給我們講這樣的道理那對我們自己來說要不要信受、要不要聽聞過來人的經驗呢因為如果不去聽的話可能修不出來東西或者一開始是錯的到最後都錯的自己都不知道還以為自己修到什麼什麼地步了因為我們沒有拿一個正確的教理作為我們的一面鏡子或者一把尺去丈量我們到了什麼地步我們完全跌落在自己的感覺裡自以為是的比如說修出來這個啦、修出那個……,完全是自我的感覺而不是佛菩薩在經典裡告訴我們的那樣的原則而我們感覺很好但是未必是很好的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