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受過午不食戒,是否就無法生起滅惡生善之心?

問題敘述:

在《南山律在家備覽〉第三支「遮性」,課本第6頁第7行提到:「業疏云『俱舍論云…若無第八,此二不生也。』」,課本第6頁倒數第7行:「濟緣釋云『酒能亂性…若不節食飽腹嗜味故二心不生也。』」。請問:

  1. 請問這裡提到八關齋戒如果沒有制定最後一條「不非時食」,就無法生起滅惡與生善二心,意思是說如果沒有制定第八條,前七條就無法持守好,不知弟子的理解是否正確?
  2. 為什麼沒有第八條就無法生起二心呢?
  3. 那麼平時在家人只有受五戒,沒有過午不食,這樣可以生起滅惡與生善二心嗎﹖還是說此處指的善是特別指隨順厭離心出世間的善呢?

解答法師:釋如法

《濟緣釋》中說:「憶八戒者無他念故即滅惡也起猒離者不樂世緣即生善也若不節食飽腹嗜味故二心不生也。」因此業疏的意思是指:如果沒有制立第八條戒,則有人會飲食無節,耽於食味,在這種狀態下,難以生起心無他念地憶念八戒而滅惡、以及不樂世緣而生善,但是並非說沒有過午不食就一定無法生起上述的滅惡與生善之心。

如果只受持五戒,而沒有防範對於飲食的耽著,那就有可能障礙這二心的出生。反之,雖然只有受五戒,也沒有過午不食,但能在飲食上不放逸,也可以生起這二心。但是,如果沒有受持這條戒,這樣的過患必然容易出生,因此這裡只是說明佛陀為何於八關齋戒中制非時食戒的目的。透過受持此戒,能更確保心無他念地憶念八戒而滅惡、以及不樂世緣而生善,所以多受一條戒,就有多一條戒的力量。

在沙彌戒、比丘戒中,佛陀制了更多的戒律,其中都有令行者更容易斷惡修善的意趣,所以才說依著上上戒律的所依身所修持的善法是更加殊勝的。但是不能因此說只受下下律儀無法斷惡修善,只能說力量較弱而已。律祖的解釋,正是要令我們對於上上律儀的作用有所了解,心生欣樂而發起想要受持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