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三、清淨教授與相似教授之差別者」,是第三科。把書翻開到《四家合註入門》的208頁第二段。
「第三、清淨教授與相似教授之差別者」,第三科,必須要了解清淨的口訣和非清淨卻看似清淨的口訣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其實就是真的和假的,對吧?比如說這個口訣對我們非常非常地珍貴,但是如果你得到一個假的口訣,你覺得是真的,依著這個口訣去了解經典,拿來修行,那就萬劫不復!所以非常非常有必要去辨析清淨教授與相似教授的差別。你看祖師多貼心,把這個科判列出來,是不是你我夢寐以求的?
那麼這兩者差別是什麼呢?注意喔,開始囉!「是故若是清淨教授,於諸廣大經論,須能授與決定信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說:「如果是清淨的口訣的話,必須是正確了解廣大經論內容的方便,這就可以說是清淨口訣。」這就是清淨口訣喔!就是它一定會幫助你了解廣大經論的內容,它是一個方便、善巧方便。如果不是這樣,但是他自稱是口訣,「若於教授雖多練習,然於佛語、廣大釋論」──對於導師佛陀的語教和開大車軌師等人所造這種種廣大的釋論,它對境是這樣──「所有義理不能授與決定信解」。先要探討「決定信解」是什麼呢?就是證知的意思,證明、證知的意思。那「不能證知內容,不能授與決定信解」是什麼?這個口訣反而讓你沒有那麼相信經典,也無法了解經典。
這下面說:「或反顯示彼不順道」,那麼這種口訣就不是清淨口訣,叫什麼呀?它有個名字叫「相似口訣」。那麼對這種相似口訣要怎麼辦呢?肯定是先判斷啊!學了一段時間,你發現:欸,我對於佛陀的教典還有祖師的論著,到底能不能越來越發生信解、了解得更深?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是相似口訣,因為它反顯不順嘛!
對相似口訣的態度是什麼?就四個字──「唯應棄捨」,就直接的一條路,扔掉就對了!「棄」和「捨」,丟棄掉!所以「一定要棄捨」,下面還有兩個字「斷離」,就不要再依靠它了!不要捨不得,直接丟掉!不是清淨口訣,是相似口訣,就一定要棄捨它。因為這是錯誤的修行方式,依靠得越久毒會越深,就還要把那個毒去掉,像戒毒一樣。
接著看一看,209頁這邊說:「中文譯文中的『教授』和『口訣』並沒有區分?」仁波切解釋說:「上師口訣就像是理解、打開經論所有義涵之門的一把鑰匙。但是漢文中的教授和口訣就都翻成一樣了。清淨的教授和清淨的口訣,在藏文的義涵上是不同啊!」仁波切說是不同的呀!「這裡邊《廣論》的原文是口訣。無倒顯示解脫道的清淨能詮是教授;口訣就像剛才所說的,如同看見經論內容的什麼?──那個譬喻──眼睛!就像眼睛一樣,或者說易於了解義涵的一種方便,這兩者是不同的。」
仁波切就舉個例子說:以前看電視,一直沒有顏色,按來按去都沒有用,辛苦了半天也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結果找人來看,說要這裡按一下,然後顏色立刻就出現了,這就是口訣,口訣就像這樣理解。看不懂經典的時候,心裡想:「是這樣子嗎?」我們就不確定嘛!我們就會亂想嘛!就是:從這個路、那個路、那個路……,可是你一條路也確定不了,甚至你確定了之後也會自我懷疑。但是到上師身邊,上師說:「這樣的話,意思是這樣!」然後就解釋了,這樣就是口訣。所謂的口訣,就是你非常容易了解其中所有內涵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口訣。
下面有個問題說:「口訣一定是善知識講的嗎?」仁波切回答說:「口訣是自己的善知識講的。」就是你依止的善知識,對不對?因為他會知道你的弱點在什麼地方,你容易出現的偏差在什麼地方,他會給你一些口訣教授。
在210頁,還有一段就是我請問的問題。因為那時候從前面的續文讀下來說「唯應棄捨」,一大串!到底要「棄捨」什麼?我認為:是那個口訣棄捨了經典嗎?還是我們要棄捨口訣?是那個口訣本身在棄捨經典,還是我們要棄捨口訣?我不知道「棄捨」往回會括號到哪裡?然後仁波切直接回答說:「要棄捨相似的教授。」這個你們看一看就可以了。就是要棄捨錯誤的口訣,對不對?這裡邊說:「有人教了你一個修行的方式,修了大半天修不出來什麼的話,那這個口訣就不一定是對的。」
那時候還有問說:「『唯應棄捨』就是應該要放棄嗎?」那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要問這樣一個問題,不知道是誰問的?想一想,有人問你說:「唯應棄捨就是要放棄嗎?」仁波切就回答說:「對,就應該放棄。相似口訣非常多的,和經論不相符順的也非常多,要分辨非常困難、非常困難!」你看!仁波切很尊重這個問題,對不對?仁波切說:「其實分辨這個相似口訣和清淨的口訣是不容易的!」我們只是得了一個概念,但是在具體問到問題的時候,你會去詢問:「這是不是清淨教授?」實際上是我們一直要問的,一直都要問!所謂的「一直都要問」,從親近善知識開始到止觀雙運、到密續,全部都要提問的。因為你也會東聽西聽嘛!東聽西聽一些東西,然後你再去問。
當初在學習這本論的時候,因為仁波切非常地謙虛,允許我們提問。仁波切還說:「用研討的方式。」他的說法軌則就跟《廣論》上講一樣,他說:「我不是善巧者,我是用學習的態度。」當時是解決了非常非常大的問題。師父非常非常贊同我們要好好地學,好好地這樣努力地學。師父是非常開心我們能夠學到《四家合註》,仁波切能為我們這樣講,是很不容易求到的一個傳承!所以大家要好好地珍惜!幾百年了,《四家合註》第一次傳入漢地,而且被我們這麼多人一起學,這是難得的盛會!
在這裡邊聽到「相似口訣」和「清淨口訣」,所以對我們來說,去依止善知識變成是非常非常重要和慎重的一件事情。它不是說:「啊!哪裡趕快去聽啊!趕快去受灌頂啊!」誰來了你都不看是誰,然後趕快就去受。實際上依止一個善知識,你真的要詳細地觀察,這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對我們來說,比如說:師父讓去跟誰學就跟誰學,師父沒有讓去學的時候,自己是不敢亂去的,因為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這一點我覺得常師父是很嚴格的,其實仁波切也非常嚴格!你們沒有靠近的時候不知道。那種有個學習的地方就到處去跑,除非這兩個善知識的見解是完美符合,如果它有一些些相對的地方,你又如果沒有利用經典把它解釋清楚,最後你就把自己丟到了疑惑的坑裡爬不出來,讓你非常非常疑惑!因為我們沒有能力辨析,對不對?
所以最初能以五大論這樣從幾轉法輪的角度去把佛語的扼要都了解一遍,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大家現在在堅持多年《廣論》的學習,因為這也是三藏的攝要,也是非常難得的!《廣論》不是那麼好學的喔!看起來文字好像比較簡單──有人把它看得非常簡單,但是我們學的目的是為了思惟,思惟為了能生起道次第的證量。所以如果只是把那個字都看懂了:啊!知道有什麼。可是你思惟之後,有沒有轉變自己的心業力?有沒有轉變?有沒有修改自己的身口的行為?對於上師三寶有沒有更有信心?對於業果的部分,比起以前有沒有更加地深信?對於戒律的行持,有沒有比以前更加地細緻?而且知道用還淨儀軌去還淨,不再對自己造作的惡業裝著看不見,或者太絕望把它堆積在那兒不處理。這些很無知的行為都在由於學教典慢慢地改善了,這就是經典在改變我們的命運,對不對?我們透過正知見在改變命運,這樣就是非常好的!
所以《廣論》雖然在字面上好像看起來比較懂了,但是真正地把它化成改變生命的行持,還是要一番努力呀!而且要非常深刻地努力。像阿底峽尊者為什麼叫業果喇嘛?共下士道修心──皈依三寶之後的因果。都說好好持戒,可是不好好地思惟因果是很難好好持戒的!那請問好好思惟業果──「久思二因果」是什麼?大家就要用幾十年,甚至生生世世的努力,去建立業果的正見啊!對不對?
這是非常、非常貼心的教授,我希望大家一起學,要珍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