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們今天要接著學「若不爾者」:
「若不爾者,於非圓滿道體一分,離觀察慧雖盡壽修,諸大經論非但不現為真教授,且於彼等,見唯開闢博大外解,而謗捨之。」這一段我要提的問題就是:「若不爾者」是如果不那樣的話,是哪樣?這是問之前學的,你們能答上嗎?一段時間沒上課了,我看有些同學還在聽,我有看你們的課後心得分享,覺得大家還在非常地努力,每個月都有人聽最後一講,所以我很開心!
那「若不爾者」是什麼呢?「若不爾者」是不是指:如果不依照先前所提到的這個做法?那個做法是什麼呀?就是如果不以觀察修來修持圓滿道體的話,能不能把經論現為教授呢?是不能的!對不對?如果不那樣做的話,是不行的。
所以接下來就聽一下師父的解釋:
若不爾者,
假定你不走這樣地圓滿、正確的路子,
於非圓滿道體一分,離觀察慧雖盡壽修,諸大經論非但不現為真教授,且於彼等,見唯開闢博大外解,而謗捨之。
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認識,把握不住這個圓滿的原則的話,你就會對於不圓滿的道體一分,它不是說外道,它還是道,可是呢?這個是一部分,而且這個一部分是不圓滿的,一部分一定不圓滿。像我們現在房子一樣,你說這個柱子是不是房子?當然是,然後你把持抱著這個柱子,我說就用這個房子,你行不行啊?沒有這個可能耶!這個非常明白!你開汽車拿這個輪胎,你說這個就是汽車了,這個不但不能開,你到哪裡是個累贅呀!不過這個是笑話,當然我隨便強調一點。
我們曉得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牢牢地把住這個,「離觀察慧」,然後呢你又沒有正式的那個思惟、觀察──這個才是真實的智慧──在這種狀態下,「雖盡壽修」,你忙了一輩子還越修越遠。諸大經論不但不現前真的教授,而且你覺得:啊,這個是外面講講的!這是你自己走錯了。所以剛才這個,兩個似笑話一樣的這個舉例也是如此。本來這個房子住在那裡又舒服,冬天嘛不讓你吹風、著涼,夏天嘛是不讓你晒太陽。現在你抱著一根柱子的話,累嘛累得個要命,冬天嘛照樣吹得個要死,夏天嘛熱得要命,就是這樣,所以你弄錯了呀!同樣的這個地方,說你因為把握不住,所以你覺得這個經論不是真實的教授,那都是講講說說的,於是你就毀謗它,捨棄它,毛病就來了!
好!如果你聽師父的帶子一遍,發現你還不知道在講什麼,你就可以重複聽幾遍,別著急!
那我先提問題:師父在一開始的一段裡,主要是講一個不圓滿的狀態,對吧?舉了房子裡的柱子,還有汽車上的輪胎,形容不圓滿的一種狀態,就是它不能用,它用了之後還會起反作用。師父在這裡邊說:非圓滿道體的話,它是不是道呢?它是道!對不對?但是它是一部分。它是一部分,那我再問說:「那它是不是經論呢?」是不是經論?是的!它有可能是大經大論,對不對?是大經大論,但是它是局部的。這是一個,要知道它不是圓滿的,它是局部的,所謂「於非圓滿道體一分」就是局部的。
接下來又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離觀察慧」。對著這個不是圓滿的道體,還要離開觀察慧,就是他不用觀察慧去觀察。然後用了多大的功夫呢?「盡壽修」。就是這一輩子全搭進去了,時間、光陰啊、精力啊……,所有的追求都用在這上面,盡壽修,好像滿精進的。但是師父在這裡邊說:「忙了一輩子」,離開觀察慧,忙一輩子,得出什麼結論呢?「諸大經論不但不現前真的教授」,而且還覺得什麼?只是隨便講講的,開闢一些知識、廣大外解!然後如果它是一些知識性的,修心就沒有用了,沒有用的話,就自己心裡會去誹謗,甚至什麼?捨棄。所以師父說:「你自己走錯了。」「忙了一輩子還越修越遠。」
這裡邊的重點是什麼呢?就是這裡邊──注意──對局部的、非圓滿道體,它是道,也是大經大論,離觀察慧,非常努力,會得到一個反的作用。所以離開觀察慧,對非圓滿道體、對局部的道進行這樣的修法,不以觀察慧觀修的話,就會變成棄捨經論這樣的結論。這是「若不爾者」,如果不提觀察慧的話,就會變成那樣。
有沒有在這個地方注意到:觀察慧似乎是叫什麼?好像升沉的樞紐,對不對?如果你用了的話,它就會現為教授,是吧?對圓滿的道體進行觀察就會現為教授;如果你對局部的,你怎麼用功,不用觀察的話,都會誹謗經典,就造下無間地獄的因。
所以這個觀察慧在這一正一反的詮說中,就非常地醒目、非常地亮眼!就是在我們的修持之中這個觀察慧的重要性,而且它幾乎是一個升沉的樞紐的部分。對於諸大教典能不能產生正確的見解?如果不用觀察慧觀修的話,教典看起來像沒用,為什麼沒用?因為你沒用觀察慧去取捨它,把那麼寶貝的東西不知道好好地去修心,而且還誹謗它。關鍵是造極大的惡業!造極大的惡業的原因就是沒有重視觀察修,沒有重視是不是圓滿道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