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們接下來聽:「如是由此教授,能攝一切經論道之樞要。於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止觀,此一切中諸應捨修者,即作捨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為行持次第引導,故一切聖言皆現為教授。若不爾者,於非圓滿道體一分,離觀察慧雖盡壽修,諸大經論非但不現為真教授,且於彼等,見唯開闢博大外解,而謗捨之。」
如是由此教授,能攝一切經論道之樞要。
由於這樣的這個完整的教授,這樣才能夠把所有的一切經論的宗旨、宗要都得到。所以說,第一點得到了,第二點那就是貫攝起來了。第一點是一切的經論都是,然後呢,為什麼你得不到?因為你自己的條件不夠,如果得到條件夠的人解釋說明了以後,就這樣的好處。然後你這樣的,現在有下手之處,將來走上去的,步步直路,很快圓滿。而這個內容是什麼呢?內容他就下面細列:
於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止觀,
這個就是真正我們修學的次第。修學的次第第一步──親近善知識;「止觀」就是你修的時候,最後的修一定從止、觀兩樣東西結果。
此一切中諸應捨修者,即作捨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為行持次第引導,故一切聖言皆現為教授。
那麼照著這個次第,那個地方應捨修就捨修。什麼叫「捨修」呢?就是不要做的,而這個不可以,不要做,要捨掉它。「應舉修者」的,就是這個該做的,你要就去做。那麼該做的還要什麼?捨修很簡單,你就捨掉。實際上捨修,還是要經過你的智慧的抉擇,那個時候才捨得掉,要不然心裡面還牢牢保著那個,「唉,這個我覺得這個好!」這個樣子就捨不得。你沒有智慧的抉擇,不能如理地認識取捨,捨也捨不掉,提也提不起。說前面叫我們捨,後面叫我們提,應該要努力去做的,那麼要「擇慧」──觀察的慧,正確地思惟、觀察。然後把認識的,編一個行持的次第,來引導我們一步、一步走上去,從凡夫第一步到圓滿成佛,沒有一點遺漏。在這種狀態當中,所有的聖言、經教都眼前是最佳指導。
好!這一段之後,提個問題:「為什麼你得不到?」得不到什麼?為什麼我們得不到一切經論的宗旨呢?師父說:「因為你自己的條件不夠」。那條件不夠怎麼走上去呢?「如果得到條件夠的人解釋說明了以後,就這樣的好處。」對不對?就可以得到宗旨,有下手之處,而且還可以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師父說:「步步直路,很快圓滿。」
這一段的核心是不是說:即使我們條件不夠,但是有個夠條件的善知識給我們說明了之後,我們就能夠得到完整教授一切經論的這個宗旨?所以善知識在教正法和證正法的引導中,是我們永遠的燈塔、像渡我們到彼岸的船一樣,是不能缺少的。
整個行持的內容是什麼呢?「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止觀」,然後在第二段中說:「此一切中諸應捨修者,即作捨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為行持次第引導,故一切聖言皆現為教授。」這裡邊的「捨修」和「舉修」也可以理解為「止」和「觀察」修。這個在《四家合註》裡說,原來尊法師把它翻譯成「捨」和「舉」,就是「止」和「觀」。然後師父沿著那個捨和舉去幫我們理解,從親近善知識到止觀,其實就有要做止修的、要做觀修的兩種,但對這兩種都必須要進行什麼?捨修和舉修。就是你得知道要捨掉什麼,像修奢摩他的時候就要捨掉散亂啊等等,你要專一所緣,專一所緣就是舉修。像毗缽舍那的部分,那捨修的部分就多了,要用中觀應成的思路去思惟空性。
接著師父講了一個問題──該做的和不該做的。我想問大家:「怎麼去辨別該做的和不該做的?」在沒有學佛之前,對於該做的和不該做的,很多人可能有一個大致的輪廓,每個人在該做和不該做的地方都有各自的邊界、各自的界線,或者價值觀大致相同、有些不相同。那麼什麼是應做的?什麼是不應做的?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到止觀,這裡邊的取捨唯佛能教我們,對不對?因為我們要成佛嘛!所以什麼應做、什麼不應做,一定要經過親近善知識聽聞。
那聽聞了之後,我就把捨的捨掉了,應該修起來就修起來了嗎?師父說:還要經過智慧的抉擇,就是要觀察修,對不對?然後那個時候才捨得掉,要不然心裡就牢牢地抱著那個。為什麼?因為他認為這個是好的。所以在這裡邊也是從這樣的角度特別強調觀察修,如果沒有觀察修是不辨取捨的。也就是這個擇法慧,「即以擇慧而正思擇」,取捨的思路,還有取捨的行為。「取」就是取善法,「捨」就是捨掉惡法──取樂、捨苦。
在這一小段裡邊,師父說:要以觀察,就是要以擇慧努力去做正確地思惟。這裡邊思惟前面有一個「正確地」思惟,那怎樣是正確地思惟呀?我們可以理解為如理作意。有些人會想問題,想、想、想、想,想到非理作意,然後越想越痛苦,或者越想越模糊。那麼「正確地思惟」,就是能夠思惟出什麼是不做的、什麼是應做的,所以它是非常明晰的,而且依據著一個教正法──善知識教自己的一個見解或者說價值觀去正確地思惟,沿著佛教給我們的理路這樣去思惟。
然後說:「把認識的,編一個行持的次第,來引導我們一步、一步走上去」,從哪兒走到哪兒?「凡夫第一步到圓滿成佛」,後面還有幾個字:「沒有一點遺漏。」說:「在這種狀態當中,所有的聖言、經教」──注意喔──師父說:「都眼前是最佳指導」。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覺得:「啊!那我學《廣論》,像涉及到我們現在掙多少錢啊、整個這個世界的局勢啊、親子關係啊、還有自己的內心的情緒等等,這所有的關係、這所有的問題,所有的聖言、經教都是眼前最佳指導嗎?」你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
如果有這樣的疑問,那你就可以去思考一下,比如說:是有這些問題,但這些問題是不是得源於我們對所有問題的一個認識?那個認識是導致我們去成佛的,還是去輪迴的?是去得到暇滿人身的人天的果,還是得到三惡趣的?這世界就是這樣,但是有人的認知就是可以向上一路,有人的認知就向下。那麼這種向上一路的認識就是我們要取的,向下一路的認識就是我們要捨的。因為在這個所有、所有的事相中,林林總總的這些變化中,我們最要把握的就是不能墮落,不能種墮落的因,一定要增上生,就是一生比一生好。不管世界怎麼變化,我們要在這個緣起中要把握住這樣的方向,這就是教正法要教給我們的,叫什麼?正知見。就是造善淨的業,對不對?那麼從親近善知識乃至止觀都是在規劃我們的心要去造作這樣的善淨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