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六十五卷.A面
文約四戒各別論重(平呼),即明今宗同種之義。」
現在我們這裡談的就是重(平呼)犯,重犯的就是我們四分一宗,同一種的,就盜就是盜,婬就是婬。所以這個重(平呼)犯,跟重(去呼)犯不一樣噢!現在這一段我們就看一下。
- 初敘宗意
- 二引論委釋
- 初舉文
- 二歷示
- 初明總發
- 二明別犯
《事鈔》續云:「此說別解脫戒,由境緣別,得戒不同。故後犯時,還隨別犯。
那麼他先說這個重(平呼)犯等等指什麼呢?說「別解脫戒」,別解脫戒,為什麼叫它別解脫呢?個別、個別的,因為每一個戒他所對的境等等哪,所緣的狀態不太一樣,個別、個別的,所以得的戒也不同,得戒的戒體也不同,犯的時候隨行也是不一樣。那麼這個裡邊說從能得的這個心來說是一樣,從所緣的境來說就不一樣,所以這兩個我們要了解。所以「後犯時」,那是都是從所緣境來說,說「還隨別犯」,一定是緣不同的境,那麼那個時候才談持、犯。
如《薩婆多》云:寧可一時發一切戒,不可一時犯一切戒。
實際上就告訴我們這個戒的根本不一樣,發戒一定是「一時發一切戒」,這樣。說受得的時候,你要受的都是;犯的時候不會。所以平常我們要了解,了解了這一點哪,如果偶然犯一個罪的話,其他的部分還是光潔無損,我們努力!這個是這一科特別告訴我們的。下面舉例:
且如婬戒,女人身上發得二十一戒,男子身上得十四戒。餘法界中男女亦爾。
那這個要說一下。婬,不要說四重當中,婬、盜、殺、妄等等個別、個別,就是單單一個婬戒吧,你看!這個女人身上,單單那個女性身上「發得二十一戒」。這個二十一戒怎麼講?那麼男人身上呢?「得十四戒」。如果要了解這一點,我們就看看前面的八十頁,先看八十頁,回過頭來一看就清楚了。八十頁上面看噢!就是這裡《南山律》,這個看那個表,看那個表上面說五戒,然後八戒,然後八十一頁上面又是個五戒。這樣,每一個,說五戒共得十五戒,然後義得,得三十五戒;得二十七戒、得六十三戒,有沒有看見這個?這個前面都已經說過了。所以,如果說這前面這個地方有太不清楚,那麼我們回過頭來今天翻到現在一百三十八頁上面,我再來解釋一下。再來解釋一下,就懂得了什麼叫「發得二十一戒」。
我們隨犯一戒都需要幾個條件:境──換句話說事,然後意樂、加行、究竟。那麼在這地方我們不妨說:人,這個是個女人。這樣的話,所以說「起婬」,然後有起心動念,是不是這樣?那麼心動念的話呢,不外三毒──貪、瞋、癡三樣東西。還有所對的境不僅僅是女人哪,女人身上有三個:大、小便道、口道;男人身上呢,這個只有兩個:口道跟這個股道,那小便道沒有,所以男女兩個是不一樣。所以女人身上從三處,這個境有三處,男人身上只有兩處,所以說這個境不一樣。那麼然後心,心有瞋、有貪、有癡,這個是三毒,單;還有呢,有貪瞋、有貪癡、有瞋癡,這是一個時候有兩種心情,所以加上三樣,六個;還有一個呢,貪瞋癡一念具足。是不是這個心意呀,有七種狀態。所以境是有三個,女人身上,心是有七種,三七二十一,所以這個女人身上得到二十一戒。男人身上呢?去除掉,只有兩處的話,二七十四,就是這個。所以其他的男女都是,這樣。
今或貪心,犯一女一道,但名汙一婬戒。
所以現在呢,犯的時候貪心犯了,那個瞋那沒有犯,這樣我不是以瞋心啊!就這實際上這個是真正細論的時候這個有關係噢!如果我們了解了,這個它有它的不同的地方。業整個的過程當中,一定是離不開貪瞋癡三境,是吧?所以現在貪跟瞋就是不一樣,這是在這個業道當中我們曾經仔細說過。所以這地方,現在以貪心犯了這個女人的一道,但名污了一個婬戒,這個二十一戒當中,一個犯了。
自餘諸婬,戒體光潔,無行可違,稱本受體。」
這個是上面說。現在我們下面的解釋也看一下:
《資持》釋云:「初敘宗意。律儀從境故名別脫,道定從心即是總脫。
那麼這個別解脫是對著這個定共戒、道共戒來說,定、道二戒都是以心來持,這個別解脫是對境來說。心的話就是總的,自己的心緣一切;那麼別解脫戒,心緣那個境才能夠談那個戒,所以兩個總、別不同。
如下引論委釋二,
就是上面這個文引《薩婆多論》仔細地解釋。
初舉文。
說就是「寧可一時發一切戒,不可一時犯一切戒」,這一些。
受是懸擬故可總發,
受戒的時候,「懸擬」就是說懸法界為量,絲毫惡心都不容許存在,所謂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持戒,就這樣,所以這個一定是總緣。「懸擬」,事先預防,「故可總發」。
犯是臨境故唯別犯。 且下二歷示,
那麼下面的「且如婬戒」是舉例,根據這個事實來說明。
初明總發。文中別舉婬支以明,餘可例顯。
其他的都是。
婬境約道,女三男二。婬心三毒,三單三複一具。隨緣間起,
因為所對的境相不同、心情不同,所以這個七種都不一定。
以心歷境,故發多戒,
不同的心,所以在不同的境界當中,內涵不一樣。
如文所列。今下明別犯。」
這上面就說得很清楚。那麼了解了這個我們再看,這個祖師告訴我們的,所以這菩薩、祖師都告訴我們。
《事鈔》又云:「世中有人,犯一婬戒,初乃惶懾。後復思審,謂言失戒,遂即雷同隨過皆犯。 豈不由愚於教網,自陷流俗。 焉知但犯一婬,諸婬並皆不犯。餘殺盜等常淨儼然。」
喏!這個就是祖師的、佛菩薩的慈悲,給我們的教誡。說世間有的人,剛剛開始只犯一個戒,犯了一個戒以後自己心裡面覺惶恐,啊!自己覺得:「哎喲!犯了戒、犯了戒!」後來想:「我不是已經失了戒了!失了戒,好,就算了!」就是這樣。於是這個什麼東西就亂來了,「遂即雷同隨過皆犯」,跟著別的是都來了,這一種情況很可憐!他所以說「豈不由愚於教網」,豈不是由於對教理、這個教網啊──教網的意思就是教像網一樣的,非常地細密──由於不了解,所以這個隨著流俗這樣去做,那是一個很可惜的事情!要曉得這個但犯一個婬戒,雖然這個時候犯了,乃至於其他的還沒有犯哦!這個單單婬,女人身上有二十一戒,男子身上十四戒,你現在的只犯一道一境,這樣。所以單單那個婬如此,其他的殺、盜等等更是光潔無損。所以這個地方就策勵我們,策勵我們不要、不要啊……。(編者按:音檔中斷)
繼續下去,下去是重(平呼)犯,那個一百三十八頁上面的最後一段。前面這個第五節重(平呼)犯一共有四段文,前面三段講過,現在看文:
- 初囑其所告
- 二正勸
- 初示持行
- 二勸犯悔
- 初明成犯
- 二示懺益
《事鈔》續云:「故同法之儔,理須明察。 若先嚴淨識。託對五塵,欲染不生,由前方便。 若先非攝慮,對境不能不犯。既犯業成,必須無覆早懺,還成本淨。」
那麼這個最後一段,就是也可以說,出了這個理由,那麼勸告,勸告、策勵。這個重犯戒的最重要的那個重點,就在這一段上面。上面已經說過,這個別解脫戒的特徵,它是別別對境,如何論持、論犯。當然我們如果很好地持那是最重要,那麼這樣的話可以一路上去,中間沒有一點委曲,沒有一點自己的受苦。那麼如果在修行過程當中不幸而出差,而這種出差如果我們深一層去觀察的話,對一個普通任何一個人從最開始走,走上去,是無法避免的,無法避免的。凡夫之凡夫就是這個樣,否則就有天生的聖人了;當然從這一生看,有的人,哇!很好,那是因為他已經修習多生之故。
那麼了解這個道理以後,對我們有一個極大的策勵:我們了解了這個層次以後就不會自暴自棄,或者是畏縮不前,只要照著次第一步一步地來,自然問題都可以解決。現在我們最困擾的一件事情,實際上就是這種,或者畏縮不前,嫌它難,或者是自暴自棄,所以前面特別地說明這一點。經上面很多地方,我們釋迦世尊一再跟我們說,他本人──就是釋迦牟尼佛──也就是這個樣,無始以來從惡道當中一步一步上來,乃至於說彌勒佛是當來下生等等,都是這個樣的。那麼因此說萬一為習染所使,那麼到那個時候出了一點問題的話,那這一個問題錯,我趕快警惕,其他的努力!
所以在這裡就特別地告訴我們,這個修行一方面要靠自己,一方面靠團體。這個善知識是絕端重要!這個團體當中尊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所以這地方特別是重視周圍的人──「同法之儔」,我們一同秉受這個戒法,然後如理地依教隨行的這一些。這個應該那麼「理須明察」,對於上面所說的道理,應該有很正確的認識,仔細觀察,然後檢察身口。
那麼這個時候就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如果做得很好,做得很好,那麼這是什麼狀態;萬一不行,該如何。那我們現在看,說如果是事先非常嚴謹地防範,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說「先嚴淨識」,那個非常嚴謹地使我們的內心能夠淨化,保持得很乾淨,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是面對五欲塵境,可是這個時候「欲染不生」,這樣。那麼他怎麼樣才能夠產生這個效果呢?說「由前方便」。這個前方便可以分兩個,通常說前方便,犯戒有前方便,是持戒也有前方便。那麼這個前方便有近、有遠,遠的話就是我們初機第一步開始,努力一直做下去,都叫前方便;那麼近的前方便呢,時時刻刻把這個正念提持在這個當下,如果這個正念提持的時候,那就不會犯。
那在這裡我們不妨回過頭去,想一想這個持犯的特徵,如果大家記不住,可以翻前面九十頁上面,所謂止持、作持、止犯、作犯。那個止持怎麼說呢?說「方便正念,護本所受」,記得吧?這兩句話要牢牢記住!這個一定是事前有種種的方便,然後由於這個方便,時時刻刻把心念把準──這個正念。然後有這樣的這個正念,然後才能夠保護我們原來所受的戒體,使它光潔無犯。那麼這個防止的功效呢,所謂「禁防身口,不造諸惡」,這一個是特點。
至於說怎麼防法,那更前面,就是在那個〈持犯〉一章一開頭的時候說明,乃至於前面戒體的時候,最後說「法、體、行、相」說戒行的時候,都說得很清楚。所謂戒行是「既受得此戒」,這個是在前面八十三頁上面「正明隨行」,那看一下,我們重新回過再去溫習一下。什麼叫戒行?這個整體地來說,換句話說,持戒主要的內心上頭的這個狀態,說「既受得此戒,秉之在心」。心心念念在心裡說:喔!我現在是受了戒的人,我既然要離苦得樂,而現在也知道了離苦得樂的方法,那一定是戰戰兢兢努力放在心上,這是自己的事情啊!
所以說正規地了知,我們總說:「啊,這個修行很難哪!修行很難哪!」所以這不要說佛法裡邊,世間譬如說我們現在的國父孫中山先生,他也說這個真正難是難在哪裡呀?難在知啊!這個知道真不容易呀!所以說「知難行易」,如果我們真的知道了以後沒有做不到的。所以現在好像總覺得知道了很容易,做、做不到,那是並沒有正確地知道。如果我們正確地把那個了解得很清楚,哪有做不到的道理呢?所以說了解了說:「哦!原來我這個出苦得樂是這樣。」那為什麼做不到?說來說去還是要想快樂、怕苦。如果你曉得這樣去做,對你只有苦沒有快樂的話,哪有做不到的道理呢?所以真正重要的,還是對那個苦樂的真相不知道,那麼這一種都是教裡邊告訴我們的。
所以他說、下面說「必須廣修方便」哪!那個時候你要修種種的方便,這方便又說這個就是教跟行兩樣東西。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都是一片漆黑,隨順自己的無明,根本不知道究竟真相!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做不到,而是不知道。要想知道,那得好好地去學;那麼這個時候又不了解學對我們的價值,隨順著習氣。所以我現在的了解,確確實實真正難的難在這個知啊!所以常常舉一個比喻,我們現在很清楚,地震下來,房子垮得非把我們打死不可,地震不要有人來教你,那拼命逃出去都來不及,這個是一個簡單的事例。所以當我們真正了解了,我們這樣做的話非受苦不可,那眼前這一點點的這個苦啊,那也決定擋得住,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問題都在這個上頭,所謂「前方便」。那麼現在這裡一句話,不細說,是因為什麼?因為前面都講過了。所以這個整個的過程當中,前面是後面的必然經過的次第。
在這裡我們不妨停一下,所以我們學的過程當中不是,啊!聽見了就算。聽見了以後,前面一定要再三思惟、觀察,然後在生活當中由於不斷地觀察的結果,你能夠觸處體會,那跑到後面隨時用上。要不然聽的時候覺得:「欸!很好!」有的!弄到後面的時候看見一個「前方便」,欸!覺得有個印象:「對呀!前面說過那個前方便。」究竟前方便是什麼,那自己含糊。好一點的,回過頭去翻開書來,看見還曉得它,可是真正用就用不上。既然用不上,你就能夠拿這個前方便來保護本受的戒體了嗎?這個不是本文所說,但是對我們目前,我覺得是非常重要。我一向我就犯在這個地方,錯在這個地方。啊!弄了很多,了解了,看了很多書,可是用、用不上,後來才發現原來毛病在這裡。
所以再簡單地說一下,假定我們受之前,以及受了以後,努力在這個上頭做,那這個做是方便:好好地學,好好地觀察、思惟,然後能夠提持正念。在這個情況之下對境的時候,那自然而然它這個正念現起,絕對沒有犯相,因此這個事先的準備,對當時的境來說叫前方便。反之,如果說你沒有這個的話,那麼怎麼辦呢?就變成功犯戒的前方便。
剛才說止持,我們不妨看看「作持」怎麼辦呢?「勤策三業,修習戒行。」喏!也是一樣。這個完了以後你要去努力呀!那怎麼辦呢?要精勤地策勵自己的身口意。這個佛法當中的精勤,不是說我一天到晚忙了個要命;不僅僅是忙,忙得對不對。幹什麼呢?去忙這個去修、去習,不了解的使它了解,了解了是不斷地努力學習,從這個學習當中還要去行持。於是這樣的話,由於這個的學習,生起來了這個學習相應的善法,那麼這個是「有善起護」啊!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學戒、持戒應該做的事情。
假定說做不到,那變成功下面反過來了,所以他說:「若先非攝慮,對境不能不犯。」假定事先我們沒有能夠像上面所說的,攝心在正念上頭,攝心在認真的學習上頭,不但是學習,而且是善巧思惟、觀察,這樣,那麼如果做不到的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對境的時候是不能不犯!絕對不可能,儘管我們現在聽懂了,如果不是這樣努力去做的話,不能不犯。
最近有幾位同學就問我:「唉呀!怎麼用功怎麼用不上呢?」我聽了分兩方面:一則很高興,覺得他在用功了;一則自己覺得:「唉呀!始終這個真正的訣竅何在還沒摸到,不過至少肯用功了,走上去,那就對!」現在我們正做的就是這個,不斷地摸上去,你不斷地摸、摸、摸,欸,慢慢地有一點樣子了,說相似,最後正確。所以說如果不經過這樣去做的話,那一天到晚在隨順著無明。儘管我們拼命地看書,那是增益自己一種名相思辨;去磕頭,磕了半天以後的話,只是一種勤行的練習,打發時間。不能說它沒有用哦!種善根還是有用,這個我們要了解,可是要現在、當下正派用場,這個派不上用場!所以它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現在我們正學的那就是學這些,講的佛法就在這個心目當中一心去緣;緣了以後,然後去認識我們對境的時候這個心理狀態,然後依法把這個心理狀態怎麼去淨化,整個地來攝持自己的內心緣慮這個。
假定是沒有這樣做的話,那無始以來的無明習染、習氣非常強盛,那一定跟著它走,所以犯。「既犯業成」,那麼犯了怎麼辦呢?那個時候還來得及哦!還來得及哦!所以犯了,業成了,要「必須無覆早懺」,這樣才能夠「還成本淨」,仍舊可以恢復根本清淨的。而正規說來初機修行的,沒有一個例外,都是這樣的!絕對不能說一受了戒了,好!不貳過。所以孔老夫子門下這麼多的人,能夠不貳過的只有一個人,那後世稱他為復聖,實際上他是個聖人再來,就是個聖人再來!這一點對我們是一個極大鼓勵,告訴我們:喏,不要怕!我們就是這個樣,你只要肯努力,那自然一步一步地上去。所以在這地方真正重要的,如果是說「託對五塵,欲染不生」,固然好,但這是我們的目標;現在怎麼辦呢?「既犯業成」是要「無覆早懺」,趕快懺悔,這個懺悔還有一個──不要覆藏哦!要使它「成本淨」。
那麼這個懺悔後面會細講,「無覆」兩個字這裡說一說。這個無覆兩個字非常難!不是說,啊!到了每半個月,那我們在這裡出來的時候,有罪嘛懺悔,「無罪默然故」,那麼好了、可以了!不僅僅是如此,這個是很粗顯的戒相。通常這個「覆」啊,是我們有知道的覆還比較好,當然知道了覆再去做的話那很糟糕;往往我們這個覆是不知不覺當中,在那覆藏當中,就會覆蓋。譬如說有的事情做錯了,自己覺得很不好意思,自然而然下一次,還故意地要為了這個,就是保持這個面子啊,它總要這麼,嗯!好像這麼一點。最早我一直有這個毛病,就是這樣,到現在不觀察,它毛病又出來了。說實在地,我仔細──因為自己有這個毛病──了解了看看,很多人大家都這個毛病。
所以說我現在才慢慢地了解呀,說「子路聞過則喜」,我小的時候先父就告訴我,我一直到現在為止還努力的,覺得:唉!聞過能夠不怒已經滿好的,能夠喜的話這真是個大學問哪!現在人家告訴我那麼過錯了以後,有的時候滿聽得進,有的時候告訴我了,「告訴我,我就偏不改,我就偏要這個樣!」他不知不覺當中就有這種心裡面,覺知的這種倒是不強噢!他自己就會那種味道啊,就想:哎,這個……,就要保護他那個自己的錯誤。完了以後他就覺得:「唉呀!我這個好像這麼習性。」這都是什麼?「我」在那兒支使的,傷害自己。所以這個始終都是在什麼?都在這「我」上面,都在我上面,都在這個無知上面,這個無明的真正可怕!
所以這個「無覆」兩個字啊!實在是要好好地深細地觀察。在這地方說起來很簡單的一個字,我看這個文字幾十年以前就懂了,結果做了多少年發現還停在這個門口,這樣。因此我在這兒特別說一說,我但願真正大家好好肯努力的同修,都在這個地方,在自己的身心上面好好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