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六十三卷.A面
那同樣地,這個也就是「意顯不定」,「隨義」──隨當時你對境的狀態,你的心裡情況,看這個時候有犯罪之心、無犯罪之心來決定,或者有無,或者互轉。那麼這個是第四節,再下面:
第五節 輕重
- 初約疑想分
- 初釋兩疑
- 二釋兩想
- 二約本異分
- 初明本境二句
- 二明異境二句
- 三明本異重輕
- 初立義
- 二顯相
《戒疏》云:「五輕重者。如文次第。前疑重。後疑輕,以境是異,輕本境故。
那麼再下面就是看一看這個五句當中輕重的差別,這個五句當中第一句,那都是根本,根本重罪我們就不談,在一百二十四、一百二十五頁上頭,不管是婬、盜、殺、妄,這個心境相當是根本罪。那麼其他那個譬如說盜、殺、妄,尤其是婬本身,最主要的是從內心上面來看,所以只要是道,不管是作道想、作非道想、作非道疑,都是根本罪。下面這個盜、殺、妄三個,除了第一句以外,下面或者是四句,或者是三句,雖然都是中罪,可是這個同樣的中罪,還有輕重不同。
那麼這個輕重不同怎麼呢?「如文次第」,就是照著這個文的次第。它譬如說我們看一看一百二十五頁上面的殺戒,第二、三、四,第二句「人作人疑中罪」,第三句「人作非人想中罪」,第四句「非人人想中罪」,第五句「非人非人疑中罪」,都是中罪,可是這個次第就是前後不同。
這個實際上我們看看那個次第當中說,前面疑──重。一百二十五頁上面,前面疑是「人作人疑」,後面的疑,「非人作非人疑」,兩個都是中罪,可是這個中罪當中「人作人疑」重,後面那個「非人非人疑」比較輕,為什麼?「以境是異,輕本境故。」就是說這個後面那個非人非人疑,你本來殺的要殺的這個人,然後那個時候你心當中去緣的,本來緣的是人,可是後來你想:「嗯!這個是人、是非人哪?」就這樣。所以這個疑,「人作人疑」跟「非人非人疑」兩個內涵一樣──這個境是不太一樣的,一個是人,一個是非人;可是這個疑本身,你說「這個是人,還是這個是非人?」這個疑的內涵是一樣。雖然疑的內涵是一樣,可是所對的境不一樣,所以「境是異」,前者所對的境是人,後者所對的境是非人。這個後者所對的異境,比原來這個人輕,所以「以境是異,輕於本境故」。因此在這個裡邊,雖然同樣的疑,前重後輕。那麼下面呢,
前想重,結本方便,心境相當故。後想輕,以正犯時,有心無境。」
前面的了解了,這一句也就容易了解了。「想」也是,前想重,後想輕。那麼想是哪兩句呢?我們還是看一百二十五頁上面第三句、第四句,第三句「人作非人想」,這是前想,後面一句「非人作人想」,這個兩個都是中罪,兩個都是中罪。那麼在這個裡邊「前想重,結本方便」,就是你本來要殺人,就是這樣。然後呢,雖然這個時候你作非人想,可是原來你這個概念當中,概念當中是所對的、所對的是:「嗯!我要去殺這個人。」是從這個上面結的,所以說叫「結本方便」。「後想輕」,這個什麼叫後想輕呢?後想就是「非人作人想」,那個時候有心,雖然你有人想,可是境是不是人哪?境不是人,所以說「有心無境」。那境是什麼?境是非人。所以這個第四句是非人人想,這個非人是境,心想是人想。雖然你有這個人想之心,但是所對的境卻並不是這個要殺的人,所以叫有心無境。現在我們看一下這個《行宗》的解釋:
《行宗》釋云:「初約疑想分二,前釋兩疑後釋兩想。
兩疑跟兩想。那麼為什麼要這樣解釋呢?這句話在這地方就告訴我們:
制教同罪,心業重輕,
從制教來看,那換句話說戒律裡上列的都是中罪,都是中罪;可是實際上的業來說的話,就有不同的地方,就業道來說它有的是重、有的是輕。所以雖然制教是同罪,還要分出兩個的差別。
故分兩異。前疑重下準《鈔》應云:以本緣人,人境不捨,
就是為什麼說疑重呢?來解釋。這個疑就是人作人疑,本來你是覺得……。這個殺戒的五緣當中,人、人想、起殺心,然後下面興方便、究竟,整個的所針對的都是人,所以你「本緣人」,那個時候心目當中也始終在這個上頭。
臨殺有半緣人心故。
什麼叫「有半緣人」?你就懷疑他:「他到底是人,還是不是人?」所以這個疑心當中,還有這個「人」的疑心在裡頭,就這樣。那麼這個當然!從他的心理方面來看,那就比較重。
後疑雙闕,故輕。
「後疑」是非人非人疑,境本身不是人,然後這個同樣的道理,疑心當中這個缺少掉了這個人。你雖然想:「這個人是非人哪?那個是非人嗎?」就這樣。又這個疑有兩種,有一種:「是人,是非人?」所以這兩個兩緣;「這是非人嗎?」然後在這種狀態當中兩者相較的話,我們後者是不能肯定,「這個是非人嗎?」這是不能肯定。還有一種疑法呢?「你到底是人呢,還是非人哪?」這個是兩緣,對吧!所以這個兩個比較的話,後者較輕。
後釋兩想中。有心無境者闕本境也。」
這是跟前面一樣,那麼在這裡我們就容易了解。
《資持》云:「兩疑中,疑心不別,境分本異,故說重輕。後想亦爾。 前想中云本方便者取前心也,望後正對心不當境。」
前面了解了,這個就很容易了解。好,那麼現在休息一下,休息一下。
第五節那個輕重的第一段,前面已經簡單地說了一說,那麼下面看輕重一節的第二段。我們看文,「《戒疏》續云」。喔,對!前面有一個小字,這個前面一個小字我們看一看:「殺戒五句。此文前釋兩疑,約第二句及第五句。後釋兩想,約第三句及第四句。」這地方也說明了,這地方我剛才已經說過了。那麼再看那個《戒疏》:
《戒疏》續云:「又就本境中,疑重想輕。以疑半心,不捨本境,故重。想則捨本從異,故輕。
那麼這個繼續地看那個,說在「本境」當中,本境當中就是這個五句當中的前三句都是本境,不過第一句是根本,所以第一句不談,說人作人想。那所以就本境當中的,判這個同樣中罪的輕重,是第二跟第三。那麼在這個裡邊,疑比較重,想比較輕,為什麼原因呢?我們就要翻到一百二十五頁這個表上去看。
一百二十五頁那個表還是看那殺戒哦!那個第二句是人作人疑,第三句人作非人想,那麼這地方第二句重,第三句輕,所以這「疑」那一句是重,「想」那一句輕。為什麼原因?他下面說,看那個一百二十六頁上的文。「以疑半心,不捨本境。」那個第二句「疑」,說「人,這個是人嗎?這是人、還是非人呢?」所以說,對這個人那一部分還有一半的心,而且他並沒有捨離,這個所以重。想呢?想心哪,說「想則捨本從異」。想那一句說「人作非人想」,境還是人,沒有變,所以無所謂輕重;心想呢?前面人疑,還有緣人的成分在裡頭,現在緣非人,他已經不再是對著人,所以叫「捨本從異」,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輕,這樣。因此就本境來看,同樣本境是人,「人疑」重於「非人想」,這個。下面呢?
就後異境,
後面的異境,也就是第四、第五句,那麼我們也看一看第四句、第五句,在一百二十五頁上面。異境是非人,「非人人想」、「非人非人疑」這個兩句。那麼這兩句當中:
想重疑輕。
前面是疑重想輕,現在呢,這個異境當中是想重疑輕,倒過來了,這個次第也是如此。它為什麼呢?他就說:
以想緣本,但是境差,故重。
這個雖然境是共同的,都是非人,所以無所謂輕重;那麼然後呢,起的心當中就有不同了。這個想心,第四句是人想,所以這個想還是緣著本來所當的這個想法,只是眼前來的這個境差開掉了,所以還有這個「本」在裡頭,所緣的是本,說「境差故重」。
以疑減半,緣於異境,故輕。」
那麼疑是減半,這個疑那比起那個想就減半,是吧?「緣於異境,故輕。」「那這個是人,那還是非人?」乃至於說:「這個是非人嗎?」就這樣。所以這個同樣的疑,那個就比較輕。所以就本、異兩個境來說,這個前面是疑重想輕,後面是想重疑輕,這個跟前面又有一點不同。我們現在看一下這個《行宗》的解釋:
《行宗》釋云:「二約本異分二,
那麼上面是疑、想來分,這地方從本、異來分。
初明本境二句。 次明異境二句。疑減半者以疑猶豫,半涉是非。是於異境復減半心,故輕於想。」
這個文字很容易,前面的了解了,這裡也就了解了。
《戒疏》續云:「此判輕重,據本重異輕為言。若本輕異重,例之即是。
說上面判那個輕重這個次第,是說本來那個比較重,異境比較輕。那麼上面判的什麼是本來的呢?本來是人,你要去殺人、要去騙人、要去偷人,那麼這個異境是非人,所以這個人這個境,重於來差這個異境。反過來,假定本來的輕,譬如說,你要去殺的這個非人,那麼來差的那是倒過來了是一個人,是個這個,那就是「本輕異重」,你只要把這個同樣地取代一下倒過來,就像上面的道理來推比就可以。所以說:
如殺非畜,人為異境。可以例諸。」 《行宗》釋云:「三明本異重輕中,初立義。 如下顯相。」
那麼這個容易了解。從上面的一段一段來看,那我們看:先通說重輕,然後這個裡邊第一次「約疑想」來分;第二次「約本異」來分;約了本異以後還要把那個本異當中的個別的重輕分,三段文一一這樣地交代。從這地方我們都可以體會得到,這個祖師能夠疏解,把那個文給我們說的,說得何等地深細。他從不同的角度,總是對同樣的事情面面俱到、絲毫無遺,這個才是最完整的交代。然後我們有這個完整的交代,透過這個完整的說明,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如理行持,才會絲毫無漏。這個特點我們應該了解,應該學會。那麼到這裡,這個第七章到這地方就完了,說清楚了!
那麼說清楚了以後,最後要提一下的,上一次說那個八句,這個八句當中我們曾經談過一下,八句當中已經有人提出來這個第八句沒有罪,那麼沒有罪的話應該七句,但是現在這個上面列的是列幾句啊?列的五句,又少了兩句,那麼這兩句哪裡去了?為什麼我不直接說出來呢?這個我也可以告訴你們,如果我一口氣說出來了以後,啊!你們聽的時候輕輕鬆鬆,曉得了、懂了,你並沒有經過思惟、觀察,你並不了解這個列句的所以這樣地列。在這種情況之下就算你懂了,你的腦筋當中始終限在這一個角,如果事情一變,事情一變,你就沒辦法真正地能夠了解。所以經過多方面地去觀察,這樣去想、那樣去想,你想得越多、越周到,那麼到那個時候一點的話,你就才恍然明白!
譬如說,剛才說那個重輕方面,啊!他從疑、想兩個角度去看,從本、異兩個角度去看,從重、輕這個角度去看,就這樣。所以這麼一來,各種可能那都很清楚,我們對事情也了解了。所以這個八句減為五句,他也是不同的角度去看,最後就列出這個樣五句來。那麼雖然所列的是五句,對於這個犯罪的境想已經絲毫無遺,多了是個累贅,毫無意思的事情,少了是不夠。所以在這地方也不妨談一下,你們這個八句當中想出來的結果怎麼樣?有沒有真正地討論過?
同學答:討論過。……譬如像我們這裡,不曉得我這個對不對?道作道疑,因為它後面那個道作非道疑都是上罪了,道作道疑也就變成上罪了。
師父:首先這個八句你們有沒有列出來?列出來了是吧!列出來了以後呢,這個八句的列法,八句的列法怎麼列的?說一下,隨便哪一位說一說。那個以殺來說比較好,那好,沒關係,你列列看。
同學答:以殺來說,第一句是人作人想,第二句是人作人疑,第三句是人作非人疑,第四句是人作非人想,第五句是非人作人想,第六句是非人作人疑,第七句是非人作非人疑,第八句是非人作非人想。
師父:那就是八句,換句話說先把人擺在前頭,人想、人疑、非人想、非人疑,有四種;反過來,非人擺在前頭,也是人想、人疑、非人想、非人疑。這個次第你可以任意地來顛倒,這個顛倒看你的方便。
那麼在這個裡邊,「人、人想」那是根本罪,那不談了,是吧?所以下面,然後你這麼一句一句地去仔細地去看。「人、人疑」、「人、非人想」這個有,下面一句「人、非人疑」這一句沒有了,為什麼沒有?再下面呢,這個是人這一方面來說,所以這個「人、非人疑」這一句沒有,理由你要找出來。再下面這個以非人來說,當然這個境一定是對人來說,那麼「非人、人想」那是有,因為你這樣。然後「非人、人疑」那又沒有了,為什麼沒有?「非人、非人想」這當然沒有,你本來想殺人,現在現起一個非人,然後你覺得「嗯!這是個非人。」當然你不會去殺,這樣。那麼「非人、非人疑」是有,這個已經列出來了。所以這個裡邊就少掉了兩句,那麼這兩句哪裡去了?為什麼沒有?
是不是你們用這樣的方式來去討論的?我為什麼這樣去說,把那個八句,換句話說整個地出現的境界,第一個所以總列八位的話,再無遺漏,這樣。然後哪一句是肯定沒有,去掉!所以剩下來這個七句當中,那兩句為什麼沒有?這個是我們現在真正的只有,不要……在事前準備有個絕大的好處,不是說等到,「啊,反正我跑得去,老師怎麼講我這麼聽就算了!」聽來聽去的話,我們人的真正的價值就不會產生,這樣。
所以特別地我們還是用經上面來說明,這對我們更有力。經上面告訴我們,這個六道輪迴當中,為什麼唯有人能夠修行的真正的理由,經上面、論上面都特別地告訴我們這件事情。這個人、人道具足三個非常殊勝的這種能力,這樣,而這個裡邊尤其是有一點,什麼?就是這個思惟的觀察能力這一點。第一個,他有勇健的行為,可是勇健的行為,獅子、老虎等等,喔!這個比我們人還強啊!然後他這個思惟、觀察,能夠經過了抉擇地淨化自己。所以這兩點的話,那只有人道能有,人道能有。平常我們有情都是對境直覺的反應,對境直覺的反應這個畜生一樣有。但是對境直接反應了以後,留下來我們能夠記憶,因為記憶所以根據那個記憶去可以去思惟,這樣。所以對前境來說,對了境以後能夠記憶、能夠思惟,那是使得我們對於眼前這件事情產生一個聯想。當你有了這個能力以後,下一次在別的境況之下,這個境況現起的時候,你也透過這個聯想,可以想到他將來發生的事情的可能性,於是你就可以防範。
所以你從這件事情發生了,觀察到它了以後,反過來說,你可以事先想這件事情,那個在這裡邊透過我們的思惟、觀察,能夠把事情的前後的因果的關係,能夠找出來。這一點清楚不清楚?這一點清楚不清楚?修行、修行修什麼?欸,你就要修改,你能夠把握得準!在我們的行為當中那個因果的關係,認得它、把握住它、改變它!那這個是唯一的改善我們,或者是從惡到善,乃至於從善而跳出輪迴的根本原因。這個清楚不清楚?這個清楚不清楚?而這個根本原因是不是要用思惟的?所以我們現在真正我們最大的損失,就是六道當中唯一得到了這個東西,我們不要去思惟去,所以這個是我們的致命傷。
所以我們的積聚資糧、積聚資糧,最重要的就在這個上面。我們往往說:「哎呀,這個好煩哪!你說嘛,我就相信你嘛就得了!」當然,本來有一些──佛就有這樣的善巧方便,他佛陀的慈悲,佛陀的了不起,他可以幫助我們從這個上面一步一步透出來;但是我們這樣去走的話,佛真正好東西就沒辦法交代給我們。
所以在這裡,我是趁這個機會,我就八句這個開合該跟你們說一下。所以我今天再提一下,完了以後,你們下了課以後,好好地在那地方再去討論。欸!就要在這地方就這麼要很認真地把它找出來──為什麼?每一句這麼認真地推敲!先不必來問我,就是我們平常討論的時候,你們在這地方就要這麼一句句討論。不要到那時候停下來了,大家又去看書,喔!前面去找、後面去找。這個是平常我們就已經看過了,那麼對境當中不怕錯,就像我們以前一樣的,就這樣。
所以以後我們在這個福智精舍真正要好好地努力學的話,就要把這個東西提起來。想錯不怕,只怕你不想!因為我們必定在那個不斷的思惟觀察當中,那麼第一件事情,就把我們那個思惟的能力慢慢地提高。所以說這個想錯不怕,用的時候才怕錯,學的時候要怕不錯,你才能夠學得好。所以有的時候,就算他想對了,跑得來告訴我,我通常情況之下,還要這地方擺一個暗暗的關子,他對了我也不會直接跟他說對,使得他慢慢地再去動腦筋去想,這個是它的個原因。好,我這裡先可以告訴你們。那麼好!關於這個也就是說,不妨作為這一章的這個習題。現在我們繼續再看下去:
第八章 別簡性重
- 別簡性重中分為五節
- 一剋漫
- 二錯誤
- 三身口互造
- 四教遣
- 五重犯戒
一共五個項目。我們現在看一看這個文,現在是一百二十七頁最後一段,「別簡性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