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42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四十二卷.B面

對!啟發了信心,第二個呢?「說法」。他為什麼有,我們為什麼沒有啊?那要懂得那個道理,所以「無解」,你要發了這個心以後,雖然有這個好心,你不了解不行啊!所以第二個,「說法」是就解。第三呢?「憶念」,這個真正的憶念就是佛陀的這個憶念,他憶念攝持,由於他的憶念的攝持,我們能夠步步上昇。現在我們這裡憶念呢?「為無證」,也可以說佛陀跟我們,生佛互相呼應的,由於佛的不斷地憶念、加持,然後使我們步步上去。從前面的信、解到這個地方開始行、證,這個憶念輪是講行、證部分。「由此三種運轉不絕,故並名輪。」那麼現在這地方就行、證部分來說,我們世尊才立那個毘尼一藏,清楚不清楚?這樣一來,信、解、行、證─經、律、論三藏這個根本的意趣。

再下面看另外一頁,第九頁。實際上那個兩個對在一塊來,第九頁跟第十頁,第十頁的另外一面用不上,所以我把它疊掉了,第九頁的最後三行。「余老矣,恐徒移日晷,妄損正功,耽滯無益之辭,以送有涯之命,誠不可也。《大集》法行之言,律頒常一之教,此而不審,餘竟何言。」(編者按:請參閱《南山律在家備覽》補充資料八)這是道宣律祖說的。道宣律祖說「我老了」,道宣律祖他三十幾歲的時候,這個《在家備覽》後面有律祖的這個年譜你們看一下,他三十幾歲的時候就寫了《行事鈔》,一直到後來又好幾年以後再寫這個《羯磨疏》,《羯磨疏》中間又經過重修,這樣。修那個真正最後那個《羯磨疏》決定的時候,已經大概五十幾歲了,大概五十幾歲,這個確定的年代翻一下就曉得,所以說「余老矣」。

恐怕「徒移日晷」,說換句話說這個白忙,所以「妄損正功」。與其多說,「耽滯無益之辭」,多說,「送有涯之命」,生命是有涯,然後我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所以不要說空話呀!所以他是警誡我們的。那麼警誡我們的內涵,他引那個《大集經》上面,《大集經》上面叫法言,這個菩薩要修法─如法行。那麼這個律上面,教我們「常一」,常一就是前面憶念輪、憶念輪,就是我們前面剛才唸的這一段話,常爾一心這個,「此而不審」,如果這個而不仔細地審查,那麼其他的、其他的還說什麼呢?

因此後面也特別地說引,那個前面有一段文跳過了,「四分大小持犍度」,「持犍度」就是《四分律》上面的一個法聚,就是特別講持戒,講持戒那一部分講的,我們修行要怎麼辦呢?「初夜後夜,精進覺悟」,這個律上面告訴我們,真正休息只有中夜。所以乃至於夜裡了,初夜還要努力,早晨一大早起來的話,後夜還要努力,幹什麼呢?要精進,要把我們的無明迷惑消除。到了晚上如此;白天呢?不管你行坐等等,「常爾一心,念除諸蓋」,只有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這樣,這個是律上面。「經稱法行,旨在修行。律制常一,意存攝念。苟不體此,則失宗要」,它的真正的中心就在這裡。於是「被物無功,終成浪述」,你這個把握不住的話那其他的都是說空話。「故云此而不審等。仍知今疏,專被攝修。」所以現在我們祖師這個疏是專門用來修行的。

下面兩句話是我們現在真正用得上的,「講學討論,勿忘斯意」。我們要想真正地去修行,必須經過前面的聞思的認識。單單這兩句話我們都會恐慌,我們都會恐慌,至少我非常恐慌,因為我做不到。現在我了解了,要做到後面這個,要經過前面的聞思,要聞思必須要「講學討論」。但是講學討論的目標是幹什麼?是這個!那麼這樣一來的話,我們不會「多聞不善於修要」。然後真正要修的時候前面有這個,因此我們現在前面走的變成功共下、共中,直通大乘。不要說出家部分共中,就是在家部分共……。(編者按:音檔中斷。)

……上面先講課,有一些問題會在課中間講,有一些問題課後講。這問題等一下還是先講了一部分,今天那個說過了再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想稍微等一下說。上一次我們講到《南山律在家備覽》六十頁,六十頁,就是這個關於所受之體,對,這個今天黑板上面全部已經重寫了一下。「所受之體」的那一部分都已經講完了,那麼最後就是第四「總結囑累」,總結囑累,那個請看六十一頁。先把這個文讀一讀:

  •  
  • 初示所歸
  • 二引證
  • 三勸修
    • 初躡上開悟
    • 二結勸奉持

《業疏》云:「今識前緣,終歸大乘。故須域心於處矣。 故經云:十方佛土唯有一乘,除佛方便假名字說。 既知此意。當護如命如浮囊也。故文云:我為弟子結戒已,寧死不犯。又如《涅槃》中羅剎之喻。」

那麼這個是《業疏》上面,文先簡單地說一說。說現在由於前面這個說明,那我們也了解,哦!原來這一些,這個整個的我們所以要受戒,以及受的什麼戒、戒的功效都了解了。原來這些最後的終結,就是歸到這個無上菩提那條路─大乘。那麼既然了解了,那我們就曉得我們怎麼用心,「域」就是放,那個心應該安在何處,也就是說我們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去修行。

所以這個地方他又「引證」,引證那個經云─我們已經念過,就是《法華.方便品》上面,他只是把五個字變成四個字而已。十方一切佛出世,告訴我們的就是一件事情─一佛乘,所以「無二亦無三」,除開他方便說,實際上整個的佛法也就是個方便,善巧方法,用種種方法引導我們最後走上這條路上。那麼經過祖師仔細抉擇以後,現在我們了解這個最後終究還是歸到這條路上,那這個地方正是我們究竟應該「域心」,就是說安心,也就是說我們真實用功的如何用法根本了解。

「既知此意」,了解了這個,那麼那個時候護戒就像護自己的命一樣。實際上這個「如」,真正了解了不是如,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命」。世間我們這個命,這個虛假的,現在這個戒這個命才是真實的,因為這個法身慧命的根本在這地方,所以這個都是要非常認真地護。但是這個護是大有講究噢!下面我們將來還會繼續地講。這個護這個的時候,本末一定要把握得住,最好的話:根本把握,枝末再這樣慢慢地加強,到最後圓滿。如果我們剛開始把握不準這一點,有的時候本末倒置,這個是我們一大損失;不認識,那根本不談。所以在這裡至少理論上面告訴我們護這個的話,那是盡我們最大的努力,這樣。所以「如浮囊」,那就是這個後面有比喻的,這個《涅槃》上面特別告訴我們,然後《梵網經》上面也這樣,後面的解釋的時候我們再說。所以這個經裡面,佛說為了弟子結了這個戒以後,生命可以不計較、可以死,這個戒不能犯!那麼看下面:

《濟緣》釋云:

來解釋,我們一段一段地唸,一段一段地來解釋、來說明它。那個最後了解了以後,祖師又再再地作為結論的時候,來叮嚀我們該如何去作法。說一開始,

「初示所歸,

告訴我們,喏,這是我們才是皈投趣向的。實際上這個皈投趣向從我們皈依開始,就應該從這地方了解,就定地方行持。

識前緣者塵沙萬境,無邊制法,無始顛倒迷為外物故受輪轉。今知唯識,無有外塵。故正受時,徧緣法界,勇發三誓,翻昔三障,由心業力結成種子目為戒體。應知能緣所緣,能發所發,能熏所熏,無非心性。心無邊故體亦無邊,心無盡故戒亦無盡。當知即是發菩提心,修大慈行,求無上果。此名實道,此即大乘。三世如來,十方諸佛,示生唱滅,頓開漸誘,百千方便,無量法門,種種施為,莫不由此。故曰: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此即行人域心之處。

那麼這個解釋我們對文字並不難,很容易懂,那麼內涵呢,我們來一個一個把它簡單地說一說。所謂「識前緣」,現在我們從前面這一些教誡當中,說認識前緣就是「塵沙萬境」所有的一切一切,沒有一個不包括在裡頭;「無邊制法」,這是為什麼原因要去制等等。原來由我們無始無明,不認識事實的真相,所以說「無始顛倒迷為外物」,這個純粹是用唯識的觀點來解釋。

那麼關於唯識、中觀,上一次我已經說過了,這個沒有關係。假定說你用中觀的概念去看的話,這句話還是我們可以了解,所以只要正通達內涵就可以。換句話說,以中觀的意趣來說,說「迷為外物」就是當我們心涉境的時候,真正的重點不在這個外境的是非上面,而是在我們內心的迷妄以及正知見上頭,這個真正的重點還是在我們內心的認識上頭。

那麼現在了解了這個,容或在座的同學或者是其他的人,會覺得有中觀、唯識之辯,這個地方我們不必從這地方去談,這個是以後一直如此的,大家注意噢!那麼這個時候我們不會在這外境上面轉,而了解了從內心上面,從正知見上面這樣去努力,這麼一來的話,那就不會被轉;反過來就會轉,轉就是枉受輪迴。現在了解了,完全看你自己的內心,那麼這個外面的塵境這根本就是虛假的,真正重點還是在你內心。了解了這個,所以我們才照著佛告訴我們的方法─所制的戒,所以說「正受時,遍緣法界」。以前以我們的無明遍緣法界,造一切的罪垢,現在拿我們的正知見去遍緣法界,把以前所有的錯誤把它徹底地改過來。所以「勇發三誓」,這個一定要很勇猛之心,這樣。

但它這個「勇發」呀,這個地方稍微要停一下,對我們一般人來說要想真正勇發真是不大容易。前面已經說過的,這個所謂圓修、圓發,當下一念全體具足,但是至於修行的時候,一定是「恆用攝生」,正式修行的時候一定用是用所謂「饒益有情」,實際上這個是包含前面的。

那麼在這裡叫我們自己,不仔細檢查,啊!聽起來很大、很好;仔細去檢查的話,起心動念處處只想到自己,要損失一點為旁人,這個說起來是真難哪!或者知見上面要聽別人,辦不到,情緒上面尤其是困難。所以在這個地方要發那個三個誓,講講很容易,看看它的功德人人要,做起來的話,那就有問題。那麼這個時候靠什麼力量呢?就是還是靠正知見。當我們依照著教法一步一步正確地認識以後,就有一個結論─很簡單,除了這一條路是別無它路!因為你怕苦,然後要想找省力的路,找來找去除了這一條,唯一的一條省力的,也可以說唯一可走的路,其他的所有的路無窮無盡、永遠無窮的大苦在這裡。所以在這個「勇」字,是並不是像我們世間那種好漢那樣,這是莽漢,天不怕、地不怕這個莽撞之勇,這個沒有用,這個沒有用!這個都是透過了一種高度的正確智慧,然後認識了事情的真相,然後很仔細一步一步地必然產生的這樣。產生的所謂「勇發三誓」,那把以前的那種所有的這個錯誤、這個障礙,都把它消除掉。

那麼這個「三障」呢?惑、業、報,這個是前面沒有講的。要除惑務盡,然後惑除了以後把業─這個惑是我們當下就應該除的,然後這個業的話,當然,惑拿掉了以後,這個再造的業就不會;以前的還要經過這樣修持就把它靜息。然後這麼來的話,那個報、這果報,那個障礙慢慢地、慢慢地就整個地轉過來,轉過來。而這個「惑」,以前是迷惑顛倒的,現在變成正知見、智慧;然後這個「業」的話,本來是繫縛自己的,現在變成功無量的威神,這樣;這個「報」的話,以前是綁我們是一切痛苦,現在變成功自在的受用,自、他二利。那麼這個也就是說從正確的認識,發這個誓願、立行,自然一一轉過來。因此由於這樣,那麼這個正確認識的「心業力結成種子」,所謂這個種子的話,並不是已經成就了真正的果報,而是在因地上面下了正確的這個法身慧命、成佛的這個因種,那麼這個就是「戒體」,這個戒體。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說「能緣」的心、「所緣」的境,能緣的心就是當體的這個自己的心體,也就是說這個種子所依的心體;所緣就是塵沙萬境。那麼這個「所發」就是發的戒體,「能發」─自己。然後發了以後說「能熏所熏」,這個前面都說過。「無非心性」,這個心性都是隨緣對境的時候而不同的轉變,現在把以前無始錯誤的、無明集的所謂惑、業,轉它過來,整個的內涵就是如此。而這個「心無邊故體亦無邊,心無盡故戒亦無盡」,這個前面了解了,這裡就很清楚。

所以整個的這個內涵來說,簡單的一句話─「當知即是發菩提心」,那就是這個,發的這個心就是菩提心。然後有了這個心,下面的行的話,就是「修大慈行」,或者就是修菩薩行。修了這個行將來得到的果報呢,那就是佛無上的菩提之果。這個才是真正「實道」,所以前面都是權方便,為實所施之權,現在把這個權方便打開來,「開權顯實」,那這個就是所謂我們的或者說一佛乘;那對之於前面的中、小的就是「大乘」。而三世一切佛,十方三世一切佛出現世間來說「示生唱滅」,或者是「頓開」、或者是「漸誘」,種種無量百千種方便,「種種施為」,無非是為了這個。所以經上面,下面「故曰」就是經上面:「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那麼這個就是我們修行人應該處心的地方。這個簡單的就是這樣。

不過在這個地方文字很容易,這個內涵在這裡再停一下。平常我們往往陷在一種聽見了,啊!說菩提心、為救人,這樣,乃至於出離心要這樣的,實際上真正的內涵並不容易。現在經過我們在這個一夏,前面那段時候「論」,然後「律」兩樣東西交叉研閱,才真正知道這個確實的內涵。實際上所謂知道的內涵還是一點文字相,也就是從這個文字相而進到自己的體驗,這還有一段距離,那麼這個時候你一定要在實際對境的時候,那個時候你才容易顯發。當然,你也可以聽完了以後,回過頭來去觀察自己心裡邊的以往的心行相,還是從心境的交涉當中你可以想:嗯,在以前不懂的時候,我對了境這種概念怎麼樣,現在了解了!你只有在這個上面觀察,你才能夠了解這個以前錯在何處,現在作為修行的修改是應該如何改法。那麼這個我們要改的地方,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所謂「域心之處」,那時候是我們心應該安在這個上頭的。

隨便舉一個例子吧!以前一點的小事情一看見了,大家一定不為在名聞上面、就在利害上面,就這樣,總是在這個上面轉;現在了解:不為這個、不為這個!乃至於種種自己的知見,那現在曉得這不是我們真正處心之處,真正域心之處。下面繼續,然後這個祖師勸我們:

然而濁世障深,慣習難斷,初心怯懦,容退菩提。故須期生彌陀淨土。況復圓宗三聚,即是上品三心。律儀斷惡即至誠心,攝善修智即是深心,攝生利物即迴向發願心。既具三心,必登上品。得無生忍不待多生,成佛菩提了無退屈。此又行人究竟域心之處矣。

那麼這個就是元照律師特別在這裡告訴我們,前面是這樣說,但是現在呢是五濁惡世,外面的境況是這麼地惡劣,而我們現在的障礙又這麼深重,無始以來的惑、業二障都非常深重,這個無始的習氣久已慣習了,非常難於斷除。所以這個初心行人,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容或遇見這種情況─怯懦,唉,覺得這個很害怕,那麼那個時候會退失、會退心,會退失。所以怎麼辦呢?我們應該求生這個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

這個是祖師勸我們,實際上這有它的來由。《大乘起信論》上面馬鳴菩薩特別說,我們真正修行應該這麼修,可是到末世的時候,或者是有很多怯懦,初行人怯懦,那麼它有一個特別的方便,就是所謂的「彌陀淨土法門」。下面說,容或人家對這個彌陀淨土法門有所誤解,他所以特別說,這個淨土法門當中,實際上淨土法門它包含的內容是非常地廣泛,從最低到最高它都包括在裡頭,我們有的人把它看得太低,有的人又把它看得太高。實際上這個地方,我們應該把它的高低的內涵,作一個概括性的介紹。那麼在這裡有了這個正確認識,每個人可以依照他自己的量,說:嗯!如果我想走,那麼在這個裡邊該走些什麼路。

那麼這個地方是特別說明這個淨土主要的依據,通常我們說三經一論,那麼現在就是說,像印光大師等等,又把這個《楞嚴》當中,那麼加上那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當然這是開合不同,以種種的經論來證成。

現在這個所謂「三心」,就是《十六觀經》上頭告訴我們的三心,那個三心就是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說這個圓宗的三聚,是圓教宗開出來的三聚淨戒,這個內涵就是「上品三心」。說攝律儀「斷惡」就是「至誠心」,那麼攝善法那就是「修智」就是「深心」,攝眾生戒「利物」就是「迴向發願心」。那麼《十六觀經》上三心那就是上品,所以現在實際上戒也是,所以你能夠這樣具足三心去念,一定得上品。得上品的條件是什麼?就是發大菩提心。然後上品呢,那麼見了佛很快地就證無生法忍,不要等待多生,就所謂「成」─到了這個時候不再退屈。那麼這個是祖師勸我們的,究竟我們應該「域心之處」。那麼這個「究竟域心之處」,究實說來,他是告訴我們,前面的圓宗已經告訴我們這個就是究竟域心之處,容或我們又怕退屈,那這個時候給我們一個善巧方便,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

那麼談到這裡,這個祖師的善巧方便乃至於佛菩薩等等,我們千萬不要誤會,我們以為:喔!我們就這樣地念佛了,我們就算圓發三心。這個有問題哦!這個有問題哦!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