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43A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四十三卷.A面

所以說究竟來說,不管哪一個,不要說你求生淨土,你跑到廟裡面「一聲南無佛」,都「皆已成佛道」,何況你求生淨土!所以從這個著眼點來看的話,是沒有錯,任何一個,不要念,看一下,那也是說究竟成佛道了,豈不等於圓發三心一樣呢!可是這個差別我們要弄清楚,要弄得清楚。如果說你很籠統地來說,來攝受眾生方便來說,那反正總歸是好的!說得通嗎?說得通!可是對我們修證的次第上來說的話,這個地方千萬不能含糊,大家要弄得很清楚,弄得很清楚,所以這裡特別地說一說。

關於這個發那個內心的話,必定要跟前面的業,就是你內心當中的行相,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樣。所以現在我們的起心動念,它是不是至誠心,是不是深心,是不是所謂這個迴向發願心?關於這個迴向發願,上一次我曾經提過,在這裡再說一下。

所謂迴向的話,你做了這個任何一件事情,它有了這個功德,然後你把這個功德,你的目標是要達到這樣,這是完全從你內心當中的心識上面──這個行心所,你內心當中真實的心理狀態來說,不是嘴巴上面一句話。嘴巴上面一句話,虛願說:「我要成佛、我要成佛!」假如這句話能夠產生功效的話,豈不我們人人成佛!所以這個經上面好些地方都一再跟我們說這一點,這我們要清楚的。

那麼這個所謂迴向發願心,不是我說:「哎呀!阿彌陀佛,我要救一切眾生,所以要成佛,然後我這個代一切眾生迴向。」種善根來說是有,實際上的內涵,就是內心當中,你實實在在,當下那個心裡面正念提起來,一點都並沒有像平常我們是這個含含糊糊那種狀態。平常我們一般狀態都是什麼?都在一種癡相應的無記心當中,這個根本沒有什麼多大的功德可言,只有內心當中是有一個很含糊的一個種子,只是如此而已。你一心一意地去這樣,專誠在什麼?專誠為了要法界一切有情,為利有情願成佛,所以我這樣去做。然後做這個一定是迴向別人。所以你們馬上檢查一下自己,做了一切事情以後,做了以後覺得:「這個我是為別人的。」就是這樣。

所以當一個最好東西在那兒,眼前好吃的東西,看見別人,馬上送給別人,你自己就絕對不願意吃,那個差不多有一點點樣子了。假定你正在那時候,看見別人來,是「趕快把它吃下去,免得人家來分我一杯羹!」對不起,那完全是騙人!「有什麼好事情,只有教別人去做,壞事情我來!」這個菩薩的心情啊,為什麼這個菩薩戒上面到重要的地方它就開呀?這原因是這樣。看見這個人,他今天這樣做了,譬如「他要殺我,殺了以後,他要下地獄,那我寧願殺他!」他並不是看見這個真正的功德。真正重要的,就是看見「他殺了我以後,他要下地獄!」這個時候,「我雖然我明曉得我要下地獄,我也救他!」要有這個心情啊!這樣。這個是迴向發願心。根本的條件,第一個,至誠心,就是的的確確,你從內心的深處要斷惡修善的,不是浮浮泛泛的這種心──是嗎?所以你真正地去檢查的時候的話,那我們要注意。

所以我這麼特別認真地講的話,這個地方大家要了解。這個將來在座的諸位,容或雖然有人說自己是種種的條件,可是極大部分都是將來真正走上去的佛門龍象。這個佛法的內涵如果不知道,隨便開口的話,自己傷害自己,這是個人的;傷害別人,非常嚴重!我們現在的概念當中以為說,啊!這個說錯了害了別人跟自己沒關係;實際上,只要有一個人受你的影響還留在世間,對不起,你那個罪障你就沒有辦法解決。真正說起來,你只要留下一點惡劣的影響使人家受害,那真正我們自己就沒辦法解決。當然有這個可能,你講得很對,人家聽錯了,那至少你的意樂、你的動機、你的見解這個沒有錯,這是我們一定要把握得準的。

所以這個經律論三個彼此間你絕對不能少:經是我們最究竟的證據;這個律是我們行持的標準;論是說明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內涵,行持的準則,有的時候這樣說、有的時候這樣說,到底哪一個對、哪一個錯,抉擇是非,嚴密的。你必須透過這個三方面,然後根據這個去行持,你才會不會走錯。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第一個發心最重要。可是單單那個發心你沒有正確的方法,不照著正確的方法去行持,這個沒有用哦!一再告訴我們,一再告訴我們,不是說我一番好心,一番好心的話,如果這樣的話,那這個佛法就不稀奇了,這個是我們特別應該認識的,這樣,特別應該認識。

所以看哪!在這個地方講起來,發大菩提心,求菩薩行,行大慈行,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善財童子。這個看那個善財童子他發了菩提心以後,他怎麼辦呢?然後他用最大的努力,盡他最大的力量,他不計一切困難去求種種善知識,為什麼?「哦,我已經發了這個心,發了心怎麼滿這個願呢?」這樣。所以他經過所謂我們的「梯山航海」──你仔細看看那個《華嚴》,《華嚴》上面只告訴我們,啊!善財童子為了求善知識,一路地啼哭,然後經過多少困難。看看文字很簡單哪!現在教我們現在說為了要幫別人忙,這樣地種種辛苦去好像很難,然後做不到而痛哭流涕尤其難!貓哭老鼠哭兩下容易,真正要求這個去哭的話,我想這個很難吧!喏,這個典型的例子噢!

然後找到了個善知識,一遇到善知識,他就說:「我已經發了菩提心了,那麼但是怎麼行?」換句話說,我發心要救別人,但是發了心我還不曉得怎麼辦,不曉得怎麼救啊!這樣啊!所以我真正要去救,我還不會,我力量不夠;那你求,去求人。他整個的心目當中沒有別的,就為幫人忙,滿他這個願心,這個是真正的重心!所以現在要滿他的願,第一步就是持那個戒──這個你不要去做,不該做的;這個該做的,你要去做,這樣。然後這個該做當中真正重要的,要幫一切眾生的忙,要解決一切眾生。實際上,等到你了解了道理,你要想解決你自己的問題,對不起,還離不開一切眾生。所以這件事情是三而一,一而三,所以這個概念,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很清楚、很明白。

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你也是說:「唉呀!這個非常地難。那我們想想這個做不到,那我這個時候還是先求往生好了。」這個做法的話,對不起,這個不是直截了當的大乘哦!但是最後,要嘛不到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一定還是會走到這條路去的,這個我們要了解哦,它那個中間的曲折。這個概念你必定要這種大論上面仔細去求索,仔細去看。

那麼這個抉擇的話,《菩提道次第廣論》抉擇得特別清楚!所以在這個精進一度上面他特別說,他這個菩薩真正發心的話,他為救一個眾生乃至於,然後要無量阿僧祇劫他蹲在那個地獄裡邊,他為要救他,幹!而這個《廣論》上面這是引什麼?引《瑜伽師地論》上面,都是引這大論上面的說明,這個精進用功的心要發這樣的心啊!這樣。而他說現在有人誤解了,說:「啊!那麼發了這個大乘心就快速,因此我發大菩提心。」他說那你完全誤解了,你的內心當中動機是求找一條省路快一點,喔唷!趕快去。你真正有沒有為發心救人之心?沒有!所以內心仔細一檢查的話,你自然就很明白。這個裡邊這個行相我們要弄清楚。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一直說,並不是急著忙著去行,而是要急著重要的──要了解這個見,這個見你真正了解了,下面這個行,的確並不困難。

那麼這個精進一度上頭,為了大家,幫忙大家建立這個強有力的概念,你們不妨翻開《菩提道次第廣論》三百一十一頁,三一一。這個三一一,這個地方特別說,你真正要修那個大乘行,啊!這條路實在是非常難、非常難,所以特別說破除,破除那個怯弱心。說怎麼破除它呢?前面那個你們自己有機會仔細去看,看了以後,不斷地在內心上去思惟、觀察,這個概念建立起來的話,你一定破得了。

現在我們不說這個,我們說什麼呢?就這個三百一十一頁上面,最後倒數第三行最末一句,說如果「念成佛必須圓滿無邊資糧」,這個很難我不能!欸,這個你不要怕。怎麼呢?他說「若為利益無邊有情」,現在的的確確就在這個發圓宗三聚戒的時候,它一定是在這個利益無邊有情上面,這個上面下手的,而這個包含了前者。因為要利益無邊有情,所以你必須要成佛,我們自己沒有這個本事啊!所以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要成佛,那麼要想成佛的話,那麼應該怎麼辦呢?要「住無量劫」。這個無量劫幹什麼?要「欣樂修集無邊資糧」,換句話說,要淨除無邊的罪障,然後呢積聚無邊的資糧。那個時候要怎麼辦?要「受律儀」,這個律儀現在我們的圓宗三聚就是。

受了這個律儀以後,下面來了,「則於一切」,換句話說,任何時候,「若睡未睡心散不散」,你只要證得了這個戒體,在這種狀態當中你睡著也好、沒有睡著也好,心散亂也好、不散亂也好。再翻過去,「乃至有此律儀之時」,只要這個律儀戒的戒體還在、不破壞,那麼「福恆增長量等虛空」,這個福、這個福它永遠在增長,它不停的。別的事情還可以停,這個事情永遠不停,因為這個心識永遠不停。而增長的內涵是什麼呢?像虛空一樣,因為你是遍緣法界,所以它這個功德有這麼大噢!所以在這個方面大家就可以了解,那這個戒的真正的功德就在這上頭。

所以說,修行修行而不要依戒、不要出家,根本的原因在這裡──這個修行有沒有效?有!但是效果,對不起,那就差得十萬八千里。當然你證了道以後,發了菩提心,見了這個空正見以後,那個心裡面能夠跟法界相應,那當然不談了;在我們凡夫位上要想真正修的話,這是原因。當然前面說一個一個,有各式各樣的,在家嘛有很多困擾,出家這個沒有,而且幫助我們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這裡。所以他下面有一句話,所以「無邊資糧非難圓滿」哪!

那麼「即前論」,這個論就是《寶鬘論》,這《寶鬘論》是龍樹菩薩寫的。「如一切諸方,地水火風空,無邊如是說,有情亦無邊。」一切方──這個這麼多的地水火風空,還有同樣的有無量無邊的有情。「菩薩普悲愍,此無邊有情,欲度諸苦厄,安立於佛位。」這個菩薩的發心是這樣的。然後呢,「如是堅住者,從正受戒已」,由於這樣,「堅住」兩個字很重要,對這個有正確的認識,產生了勝解,然後一心要去追求,先發願心,後發行心,這個就是正受戒已。「隨其眠不眠」,睡覺也好、不睡也好,乃至於「放逸而住」。

如有情無邊,恆集無邊福」,它既然無邊的福一直集的話,「無邊福非難,證無邊德佛。若住無量時,為無量有情,求無量菩提,而修無量善。菩提雖無量,以此四無量,資糧非久遠,如何不得證。」妙咧!從你發了這個心以後,喏!這個時候開始,你就可以依這四個無量得到一個無量的佛果。所以四比一的這個比,比上來的話,當然這個是你這個成功的可能就這麼大,這樣!而真正重要的重點在哪裡?就是發這個大菩提心,然後修、圓修這個三聚淨戒,所以這個並不難哪!

所以他下面它又有一段話,又有一段話,你們自己去看。他這個下面的話就是說,哎呀,如果說對於這個不了解──我們不妨到了這裡再看一看。「是故若由最極猛利大慈大悲」,這個真正的內心,「及菩提心」,就是為利有情願成佛,「衝動其意」,這個對他內心有逼不及待這種為了利益有情,所以希望成佛,這個是非常難得。下面一句話,這是我們剛才說應該警惕檢查的:「然若未近此之方隅」,如果關於上面這個正確的條件不認識,「僅由見於極長時劫,須正修學無邊諸行及多難行」,說:「唉呀!看見這個修學佛道這麼長,還要學這樣,啊!這個事真這樣,那我就要去……。」「故妄說云求速近道」,那麼於是自己說:「我求一個再一點快速的道路。」要曉得「此於願心間接損害」哦!這個願心,前面的願心已經間接受損了。「正損行心」,行心的話,就是你要去真正要行救無量有情,實際上,現在你說,哎喲,怕這麼長遠,你這個心到底是要救無量有情而去濟他?還是自己逃走了,趕快自己求自己利樂?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時候根本這個大乘的重心已經差了,所以對成佛是反而更遙遠。

凡這種地方,都需要用論來抉擇。本來比較好的,這個我們可以用《大智度論》跟《瑜伽師地論》,可是這兩本論加起來兩百卷,我想你們看過的人曉得,喔唷,這兩本看起來實在是難懂極了!那麼現在這個上面,《廣論》上面就把它簡單扼要,實際上這種內容都出自於這種大論上面。這是說這個概念,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弄清楚一下,弄清楚一下。

那麼談到這裡,剛才有個問題現在用上去就很好了。這裡有一個人問,上一次因為我們曾經談過,說別解脫戒這一生,下一生它不會再生起。下一生有兩個:一個要期誓受,是受這一生;然後呢,雖然這個習性還在,可是下一世因為身體換了,所以對不起,它那個戒體沒有。那麼就有人就問了:「欸?那這個菩薩戒盡未來際的,難道這個身體不換嗎?身體還是換的,他為什麼得到呢?」他提這個問題,非常好的好問題!所以我說,在這裡平常大家不大習慣,我以前,乃至於我現在,譬如現在我在我們那邊山上福智精舍,我們的同學之間都知道,我就鼓勵他們:「你們就要提出問題來,把我『難』倒!」這樣。那,對!實際上也就是說他真正肯深入的話,一定可以找到問題的。這個我隨便一句話,換句話說,你們諸位將來真正要深入學習的話,這種地方是應該著眼的地方。

對呀!那這個菩薩,我是盡未來際的,下一生怎麼辦呢?那麼這個這地方解釋一下,這地方解釋一下。這個菩薩戒不會失去,可是比丘戒會失去,這個原因要曉得兩點。我們要從真正的著眼點去看,真正那個比丘戒的最早的著眼點,所以你看那個比丘戒,所以在《毗尼母經》上面決定得很清楚,別解脫戒它正式、正規的是跟什麼人,跟聲聞乘人說。聲聞乘的最早的發心,要急求解脫,急求解脫的人如果他想:「哎呀!我這個等到下一生。」對不起,他那個心願,他這根本的心已經錯了。就是這個聲聞乘的行者,他一定要急求了脫,逼不及待的這個心情,哪還能夠等到下一生?這一生他希望的,如果今天能夠了決的話,他要等到明天,絕忍受不住!他這個心急到什麼程度呢?念念如救頭燃!這個是聲聞乘的行者。所以基於這個理由,他一定是什麼?他這個戒的本身重點就在這裡,這一生一定要求解決,這樣,所以他立那個誓的話是「盡形壽」。

菩薩戒,菩薩的特徵是什麼?他要解救一切眾生。如果說這個整個法界當中還有一個漏掉,對不起,他絕不成佛!這個是菩薩的發心。這一生能成就嗎?所以說漏掉一個,對不起,這個就不是菩薩戒,就是這樣。所以在這種情況,我要想這一生究竟,行嗎?不行啊!所以這個是用心哪!我們要曉得,你有這樣的意樂,然後這個意樂、這個願心,然後下面為了滿這個意樂這個行持。所以發了出離心,然後去受這個出離的戒,這個出離的戒──別解脫律儀;發了菩提心,然後修這個菩提的戒,這個就是我們三聚淨戒。

儘管佛的密意,出世使一切眾生究竟圓成佛道,可是走上去的的確確,這樣,他一定是遵著這個次第來說:接近善知識,然後了解了以後,念死,然後這個念死當中求下一世,從這個地方了解業果;然後再從這個了解了以後,才曉得一定要發出離;發了出離推己及人,然後進入菩提心,這個時候才證得這個菩提心究竟圓滿,這次第如此。所以對於建立這個別解脫律儀,這個並沒有錯,可是兩個人的發心的行相不同。因此別解脫律儀一定是它這個原則上面盡形壽,那麼這個菩薩的願心是盡未來際。

其次呢,我們真正行菩薩行的人到後來,尤其到後來,他一定不是以聲聞形態出現;剛開始必須要,到了一個大菩薩以後,你要處處地方去救人,然後呢你現了這個出家相的話,一定是受這個出家的限制。所以你看!《華嚴》上面的種種的境界都是表法的,《華嚴》境界上面,第一個進去的,善財童子遇見的是一個出家人,這個如果說在《八十華嚴》上面是德雲比丘,第二個海雲比丘,再下面那些那就不是出家人了,一直到最後一個,他又是個比丘。只有這個現種種不同的身,才能夠在這個三有之內,這麼廣利一切人天有情,這個是它的個特徵,就是這樣,這是它的一個特徵。

所以說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比丘身,下一世,雖然你這個影響力量在,可是下一世來了以後,如果說就是這個比丘的話,那怎麼講呢?這個持犯什麼等等的話,很多東西都說不清楚。而且聲聞持戒者,這個所謂清淨幢相,就是這個形相為主;這個大菩提心,那個是以他的意樂為主,所以兩個根本不一樣的,這個清楚不清楚?所謂這個幢相為主的話,對不起,這個幢相必須有很強盛的外緣才了解。譬如說在這地方覺得用得正確的,換了一個地方,他不一定覺得正確的。

我隨舉一例:中國人,我們的中國人的習慣,兩個朋友碰見一起真的很高興,一定是:「啊!我今天請你。」甲請乙、乙請甲,這樣。兩個人跑到……一直吵吵鬧鬧,乃至於吃過了以後,大家還要去搶來付鈔。如果兩個人是西方人,他不是這樣的喲!我說西方人不一定是廣泛的,譬如說這個美國、德國人他們這種作風,英國人作風都是這樣。兩個人碰在一塊兒的話,一起去到館子裡,除非有特別的有什麼情況,否則的話他一定是:欸,今天吃過了飯,這餐飯多少錢?一百二十塊。好,你六十、我六十。不曉得你們知道不知道?如果你在這地方搶來要會鈔,他們覺得:奇怪了,你怎麼這個樣的?反過來說,他如果說,你要跟他對拆帳,跑到我們中國拆帳的話,你也覺得他是很荒唐,對不對?哪怕窮,怎麼可以這個樣呢?所以說對於這個幢相,對外面的形相來說,它一定有它的時地的限制。這個所以說從外面來說、從裡邊來說,他一定是從這一生,換一個形態情況就不一樣,所以他急那個戒。當然還有其他的深厚的內涵,那就我也不懂,不過大致最主要的幾個概念,我隨舉幾個,這個大家了解不了解?

這個菩薩的發心,他完全是從他的意樂上面來說的,意樂上面上。所以你們看那個經論上面,經論上面這個六度任何一度,它絕對不是說你要圓滿──或者布施,它並不是說把天下救得沒有一個窮人。沒有一個窮人有這個可能嗎?如果一定要把那天下的人都救得不窮的話,那麼十方三世那些成了佛的人他怎麼成的啊?天下還有這麼多窮人哪!這個不是說不通嗎?所以它是說,原來從你內心上面,把你這個慳貪心徹底斷除;持戒、忍辱、精進一一都是如此,所以它這個是從他內心的意樂上面。既然在內心的意樂上面,我現在發了那個心以後,換了一個形態以後,它這個意樂還在,所以它這個特點在這裡。

何況真正的菩薩心,是這樣,真正的菩薩心的,它的違犯與否是在哪裡呢?就是說,他一旦對他那個菩提心損了,對不起,他那個戒就破了;否則的話,只要這個菩提心不破,哪怕犯四重罪──這個是將來到菩薩戒上面再論──他還救得回來。如果說這個聲聞戒的,那不可以噢!那個重罪一犯的話,那對不起,這個「斷頭」,那絕對、這個戒體絕對沒有。可是菩薩戒,菩薩戒你只要這個大菩提心這個沒有損害,哪怕你犯了四重罪了,它還可以救得回來,因為它這個根本意趣在這裡。這個大家了解不了解?這個是它幾個特徵。

那麼其次呢,還有一個,要層層深入哦!這聲聞說要這一生急求果報,所以他是念念如救頭燃;菩薩他要救一切眾生,會不會念念如救頭燃哪?我們以為不要,錯了!聲聞只救一個人,尚且要念念如救頭燃,現在菩薩救法界一切眾生,能夠不這麼著急嗎?救一個人尚且要念念如救頭燃,救法界眾生他更是念念如救頭燃,不過他救頭燃是忙什麼?不是忙自己,忙一切眾生,所以他那個出離心遠比二乘人要得強。為什麼遠比二乘人強呢?二乘人只把自己一個人出離,他要把法界一切眾生出離,結果發現那些人是難出離,所以他真正的這個厭離心的力量,不管哪一方面來說,都比二乘人強,所以他這個念念如救頭燃的心也強。不過他的目標是要救一切眾生,所以他的時間不計較,這一生能夠成就固然好,不能成就,無量劫他也沒關係,他的重點把一切眾生救出來為主。

所以他那個真正的重心,剛才開始發心做不到啦!實際上這個願心都不一定真正能夠發得起來,何況行心!雖然有了行心,時時會有損害,真正到什麼?發勝義菩提心的時候,那就不損害了。勝義菩提心證得空性,證得空性的時候,對那個形態、形體,對他已經它的假相已經識破了,當假相識破,生死對他有沒有關係呀?沒有關係了!對不對?所以那個禪宗的祖師這種境界來的時候,生死,生死有什麼關係?生死由它生死!他已經根本了解這個本來就是假的嘛!就像我們上舞台上面扮演,今天一下扮演一個皇帝,一下扮演一個乞丐,這衣服脫掉了,脫掉脫掉了,跟我了不相干哪!他已經見到了這個,所以這個生死輪換的時候,到這種情況之下,他的菩提心會不會失?法爾不失!這樣。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