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四十二卷.A面
然後那個僧團而不那樣子走下去的話,這就是那個僧,所謂「寶」,寶的那一部分顯不出來。這個是我們兩方面,正反兩方面應該清楚的。
所以我們今天了解了以後,想至少有一點我們做得到──大家發心,我一定要努力去做!這個因絕端重要,以往因為沒有正確的認識,或者雖然有過,可是由於煩惱或者習染掩蓋了,從今天開始把它拿掉。這個真正的圓因在這地方種下去,將來一定會感圓果。當然感圓果的遲早以及迂迴曲折,那是看自己我們的行持的功夫了,這個行持的功夫完全看我們!
好!前面說清楚了,最後,最後這個第三部分,下面這個《羯磨疏》上面,它第三科有一個名字的。到現在這地方為止的話,這個就是正釋戒體的部分。正釋戒體部分是從哪裡開始的呢?就是從五十四頁第二段,《業疏》「戒是警意之緣」,這個是「顯立正義」,顯立正義圓教宗當中的話,「正釋」,那麼這個五十四頁前面哪,就是五十三頁最後,不是第三支圓教宗嗎?這個圓教宗開始第一個,應該這個時候「標示」,標就是最初「標」。標了以後呢,從五十四頁第二段「《業疏》續云」那地方就「正釋」。那麼現在六十頁我們現在要下面講的話,第三叫「指略結陳」,大概也說一下這個結論,把前面所說的作一個結論。這個結論怎麼說?我們看:
《業疏》云:「此門略辨三宗戒體少異。由來涉言語矣。」
啊!這個祖師用詞真美,三兩句話,可是內涵哪……。他說現在這一門略略地來辨別三宗,實法宗、假名宗、圓教宗,這個三宗當中說戒體,這個裡邊少有不同。從上面以來叫「由來涉言語矣」,啊!要說很多話呀!這個很多話,教我們真正地,對我們真正是無比的、真正無比的價值。平常我們常常說:「啊!皈依、皈依,怎麼我皈依了半天,這個皈依心就生不起來呢?」現在我在任何情況之下,忘記掉了也就算了,稍微一提,那個除了這個皈依之心,找不到別的了。為什麼?一看到,啊!我覺這個祖師的恩,他告訴我們的這個內涵,你實在是感覺到五體投地,你只有一個心──一心地景仰歸投依靠,再沒有別的了!不曉得你們有沒有這個心?如果你們自己去思惟觀察的話,一定會產生結果、這個結果。那祖師尚且如此,何況菩薩、何況佛陀!
所以我們現在最大的損失就是──不要勤加思惟觀察的,這個是我們最大的損失。然後我們就說:「哎呀,我誠心,我要去皈依!」至少以我來說就是如此,我用了多少年這個誠心去請,誠不起來。然後了解這個文字以後,稍微一思惟的話,由不得我不誠心、不皈依、不景仰!這個內心當中就是這樣,而且當下無比地歡喜,無比地踏實。這個佛法就是這樣,眼前心裡得安寧、得歸投依靠,將來果報,啊!美不可言,一路昇上,一直到成佛為止。所以天下再沒有比學佛好了,這是我千真萬確我所感到的!那下面這個解釋很容易:
《濟緣》釋云:「言略辨者示不盡故。言少異者若據教宗名義不濫,論其業體畢竟常同。當知細色及以二非無非種子,但是如來隨宜異說耳。涉言語者言其繁也。」
「涉言語」就是說,啊!還是很多。這個文字略略地解釋一下就行。
在這個《羯磨疏》上面,就是我們道宣律祖下面還有一段話,那麼弘一大師沒引出來,這段話我略略地說一說,這個內涵告訴我們一下。既然弘一大師沒細說,《在家備覽》沒細說,所以我也不細說,不過今天在座學的大部分是出家的同修,所以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略略一談,略略一談。那麼至於在家居士,我想你們諸位都有心,至少將來一定會上來,也許下一生,也許下下生,那沒關係啦!今天我們把那個因種一種。
那麼祖師怎麼告訴我們呢?他說現在學的人,都只知道依這個「隨戒」,換句話說學的人都只依戒相,這個戒體,法、體部分並不清楚。而這些人都是好心哦,很認真學哦!於是到那時候就說他叫「忪煢守護」,那個還是很努力、很認真,但是做的部分非常地狹窄,就是這樣。下面有兩句話很有意思,「不知戰兢,本有何意」,他要想真正地把那個戒相持好的話真不簡單哪!但是他們這個很用心,所以戰戰兢兢非常努力,但是並不了解這麼戰戰兢兢為什麼原因。因此最後得出什麼結果呢?「空奉外儀」,就是外面那個儀表,沒有實在的內涵。
於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下面的流弊就產生了。什麼流弊啊?叫「或以污心」,雖然戒相弄得很好,可是真正的戒的本體在你的內心哦!於是這個內心沒弄清楚,或者是污心,污心是總的。下面又開出來,「為名為利,諂誑無慚,詐現持戒。心為業本,終墜生死。」這是由於這個不了解的內涵,所以難免或者說無明所覆,或者為煩惱所覆,種種這個情況。而不了解戒是要轉化這個染污之業,變成功清淨的不思議業,而不曉得心是業本,所以忙了半天是終墜生死,還要墮落下去。「不如不受」,不如不要去受,為什麼呀?「無犯持也」,你不會犯呀!所以他下面,「但順故業,減損集因」,你不妨照著老辦法去做,老辦法去做的話至少你不會犯戒呀!你多少聽見了這個道理以後的話,那麼多多少少行十善業,你能夠慢慢把你以前這個染污之業減少。
所以我們要想真正學習出家的話,一定要了解這正確的內涵,了解這個出家的殊勝的功德。然後觀察自己的內心,發這個誓願,決心要這樣去走,於是這個無價之寶在我們手上。我們同樣地得到這個人身,你要想達到這樣的一個功效的話,除了這個戒,再沒有第二條路了!所以《廣論》上面特別開出來,特別告訴我們,假定這個具戒的真正的目標為了證羅漢的話,對不起,那個事情有點問題了。這個具戒那麼難行,證得的果只要證一個羅漢,實際上證羅漢你八戒都可以證得,你要辛辛苦苦持這麼多戒。所以它究竟這個戒的意趣是什麼?為了成就你圓行。當初如果說不了解今天南山圓教宗的話,我們看這個《廣論》上面的這個文不太清楚;現在了解這個圓教宗的內涵,回過頭來看那個《廣論》是不是很清楚啊?哪!你看,祖師是無論中外,不管是哪一個,他只要認識得究竟清楚的話,這個說法是完全相同,對是不對?不是很清楚嗎?
所以我們說到這個地方,我們真正感覺得慶幸哪!所以我一直說,我絕對不是說,啊!只有宗喀巴大師,我們中國的祖師哪有不好的呢?可是現在最大的可惜,換句話這個師承,就斷掉了。我以前一樣看,看了半天就是不懂!我想你們跟我一樣的,對不對?現在看起來還是不懂。那時候因為我的老師跟我講,講完了這個道理,我在這裡看看:欸,也是一樣嘛!反過來說,說不定過了幾年,人家這本論不認識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完全不認識;我們看懂了以後,這個回過頭去一看的話,覺得:欸,這個論也看懂了!就是這個。你只要有正確的師承,告訴你正確的內涵,圓滿的,然後你弄懂了那個,回過頭去看它,這個內涵也是如此。所以最後隨便說這個地方,我們就了解,真正的他這個祖師的用意就在這裡。
那麼下面有很多話這個我不細說,它這個裡邊有引一段話,都是南山祖師說的,現在這個元照律師《濟緣記》上的話,我就不再細引它了。這個祖師,南山祖師又引說,「故《百論》中」,《百論》就是龍樹菩薩的三論,這個《百論》不曉得是提婆菩薩造的還是龍樹菩薩造的,我也弄不清楚了。《中論》、《百論》等等、《十二門論》,通常我們說三論、三論。那麼這個三論是不是這個三論,在我們中國是這個三論,實際上在印度當年它不僅僅是;換句話說中觀宗最主要的這個論典。他舉出裡邊,「《百論》中,罪福俱捨」,這個南山祖師就告訴我們說,這個真正持戒你要怎麼持法呢?罪、福都捨,這樣才可以。如果你這個弄不清楚的話,那怎麼辦呢?罪捨掉了,福不捨,那是「為天持戒」,你要求這個,這是這個戒不清淨,這個戒不清淨。
不過我們聽見了以後,我們不要說:現在那我們教這個也捨掉。這個《廣論》上面告訴我們的,說我們修這個八因要用那個三緣,到這個三緣當中開,萬一這個做不到退下來,這個再做不到退下來,記得不記得?就是我們理論上面了解得最圓滿,行持的時候找到現在的下腳點,然後從這地方一步一步上去,你了解了這個不會停在這裡,這是我們真正的重要。
至少對我來說,現在叫我說「罪捨」,我倒當然叫我想盡辦法要去捨掉它,因為了解了這個罪將來一定要苦啊;這個福要我捨掉,對我來說我現在捨它不得。我還沒真正得無分別智,理論上面曉得,可是推動我們的真正的重要的是這個,所以這個我們每個地方要曉得怎麼去善巧地利用。所以這個經論上面也告訴我們說不要貪,但是它有很巧妙的名字,再告訴我們「善法欲」,請問欲是什麼?欸,欲,還是啊!不過這個叫作同樣的這個心,這個心裡面你用在上面,對你有害的叫作貪;同樣用這個心對你有利的叫作什麼?善法欲。那我們也不妨這樣說吧!這個罪福要捨掉了,這個善法欲不要捨,就這樣。
然後這個善法欲我們要把它看得準,這個善法欲有個特點──不是看見了天,這個善法欲看見的──佛。然後這個時候那個佛看得太高,你曉得天具的一切,佛樣樣都有,所以當你看得高不可攀的時候,你覺得,不要想到:欸,這個佛太高了。所以你覺得,看看天你就想到:「那我要的這個比他還要好啊!」這是我們平常應該用上的,而且是一個非常善巧方便。你有了這個,我們能夠眼前很多事情擋得住,否則一點小名小利就擋不住!所以不要說不貪,我要!要善法欲,我要看大的;看見了大的,眼前這個小的,你自然而然就不會被它所牽走了。這個是簡單地說一說,說一說。
上面是說引《百論》,那麼下面又引「《成論》」,《成論》就是《成實論》。《成實論》上面怎麼說?「行者深心不樂為罪,名淨持戒。」第一個說不樂,對這個罪沒有好樂之心。這個「不樂為罪」表面上面我們去看的話,我們誰都不願意去造罪,但實際上呢,我們往往難免。原因何在?這個《廣論》上面處處告訴我們,就是我們看見眼前的很多東西,看見它的淨相,看見它的美妙相。怎麼辦呢?我們深深地了解了業果,就是把那個因果關係看遠的話,當你看見前面美妙東西,你緊跟著看這個美妙的事情背後它的因何在?說,得到這個美妙的果的因需要這些。反過來,現在你有了這個,檢查一下,現在你起心動念因是什麼呢?你立刻感覺到,現在起心動念這個因,是造惡業受苦果的因,於是眼前這個美妙相消失掉了,你只看見這個的因果相,那時候你就能夠從這地方慢慢地把它改善過來。
凡這些都必須要正確的認識,這個認識還不夠,這個認識還要思惟、觀察。當這個思惟、觀察有力了以後,隨遇任何一個境界,你這麼去用,欸!這些境界就牽不住你,這是我們現在正確應該了解的,這個就是我們目前該做的地方。那麼所以說「深心不樂為罪」,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深心哪,平常我們講「深心」,主要是把那個心想得……用了很大的腦筋,用得個頭暈腦脹,對不起,還停在那個地方。它那個深心要用智慧這樣地深入,前後的因緣、因果當中去觀察。不要你頭痛,你會心安理得地把問題真正解決,這樣才是什麼?持戒,真正的「淨持戒」。
下面又引一個,上兩個是引的論,最後又引一個經。說「《持世佛藏》」,這個是《佛藏經》。「若不為除我倒而持戒者」,這個叫作「破戒人」,「廣訶如彼」。這一個《佛藏經》如果你們有因緣看一看,這個倒是非常好。說真正的持戒目標幹什麼?要破我倒!這一切煩惱的真正的因就在這裡,這個才是我們持戒的根本意趣,它後面、前面很多地方都勸我們。
所以到這地方為止,我們回過頭去想一想,當年論上面告訴我們,說持戒萬一你不能圓滿,那怎麼辦呢?告訴我們,立出四點:正見、尸羅、軌則、淨命,這個時候正見不能破,下面容或做不到,現在了解了吧!是不是很清楚了?這個講了圓教宗以後,我們就完全清楚了。那麼這個正見是什麼?這個正見是「正見我倒」,這個地方就不叫正知見了,這個都在論上面就告訴我們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是,我們一開頭就想做圓滿,沒有這樣的事情!如果有這樣的事情的話,那個不是佛法。佛是真正偉大的地方,看得非常透徹,沒有一個例外,一定要如此因、如是果。從無始的染污當中一口氣成佛,哪有這樣的事情!所以一步一步地來,既然一步一步地來,剛做的時候一定不能兼顧,那麼在這個裡邊,本末一定不能顛倒。然後這個地方的根本是正見,現在我們找到了,這是我們最重要的一點!
不過說到這個地方大家不要說:「啊!那你得到了正見就好了,那其他的就不要去管啦!」請問這個正見不正見哪?證得正見的人會不會這樣啊?那是種邪見,是藉口啊!這個完全是百分之一百的邪見,可是現在這個時候有很多人就誤解,這樣,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而且這種地方完全是看你自己,所以自己務必要辨別,否則你跟著別人走的話,弄得不小心就走岔掉了,弄得不小心就走岔掉了!不要說跟著不相應的人,就是跟著相應的善知識,還是不一定真正能夠走得很好。因為真正的,我們跟這個所謂真正的善知識,他用的都是用的心地功夫,就這樣,這個叫善知識。所謂這個心地功夫並不是像我們現在說:「喔唷!這個人府城很深哦,這不露在身上面。」不是這個心地功夫噢!現在我們了解的就是,當你根對境的時候,真正主要的問題在哪裡啊?不在這個境上面,完全在你那個內心上面,懂不懂這個?這個叫作心地功夫,你不要誤解哦!不要誤解說這個人府城很深,老在那兒動腦筋害人,這個叫心地功夫,錯了!就這樣。
當心境交涉的時候,普通我們世間不了解,隨順著無明轉,現在善知識那心境交涉過程當中,拿正知見淨化我們自己的內心的煩惱,從內心上面去看。唯識來說這個都是心,中觀來說這個緣起,這樣,說一切都是空,都是緣起,所以「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所以這個心境的交涉當中,他一定不管外面,只管你自己,所以講心清淨及加行清淨,對不對?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從那個表相上面看善知識,你能看得見嗎?如果你看得見,對不起,那你比他高明,他就不是你的善知識;如果說善知識他比你的高明,你就是看不見,對不對?這個要懂得這個道理哦!就這樣。
所以以我來說,尤其是最近,是我自己……因為說實在的,得到了一點師長的多多少少指導,可是我自己本身,說實在,福德不夠,自己也覺得業障很重。我覺得如果說論我最高興、最歡喜的,我巴及不得跟在我的老師後面,一天到晚被他罵,那我才高興。今天坐在這個上面,承蒙你們說教授和尚,說問我心裡面,我常常想到這個,啊!自己很慚愧,是很恐怖。好在我現在多多少少,這個師門給我一點踏實之感,要以前的話,我絕對不敢坐在這個上頭。我覺得就是這個,我只是盡心盡力把我的錯誤拿給你們,消除我的罪障。
那麼在周圍呢,在這個地方跟很多同學,有的時候我會感覺到:唉,實在是苦不堪言!可是現在慢慢地、慢慢地這個心情改過來了。當我開始看到說跟我的同學差距的時候,我立刻想到:原來我並沒有看見我的師長那內涵究竟是什麼!這樣。所以我這心裡面很清楚,一看他,我就自己馬上看見自己──原來是這個!所以深深地了解,這是我們真正以後應該修行的時候。所以我說平常固然一般的人,我們從表相上面去看,不了解,就是你跟到了善知識,對不起,還是要不斷地去思惟、觀察,如果說你單單地從這個外面,單單看那個行相,看不清楚。所以學任何東西都是告訴我們不要「淺嘗輒止」,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呢,真正要親近善知識有一件事情要注意喔──不要怕失敗,不要怕訶斥!我們往往是一被訶斥,喔唷,下次乖乖地在那個後面等在那兒不敢上去了,這個是一個損失。如果訶斥了以後你還在那兒說他、嘀咕的話,那就完了。真正的善知識,他這個力量非常強噢!你像卵一樣,以卵擊石,一碰,你是非碎不可!這個是的的確確,這個法相如此。所以後面,這個後面,這個火上是後面、後面說,我在這個學《廣論》的習慣,《廣論》上面他告訴我們:菩薩,不要說我們凡夫,菩薩發了心以後一般來說不會墮落,最可怕的,對於一個同發心的人,如果你起一念瞋心,那很可怕!如果這是比你的尊長善知識,不要舉瞋心,你有一個非理作意的話,這個損害非常嚴重!可是不幸的,這個善知識的行相我們就看不見,我們就拿我們自己的心去看。這是所以在說到這個地方,我們今天有幸了解了這一點,這是平常我們應該注意的地方,這是目前我自己一直警策。
所以現在大家不要說找不到善知識,找不到善知識正是好處;眼前這些人都是善知識,我們能夠在這些人上面磨鍊,把自己的內心當中磨鍊的話,第一個,慢慢地你這個生煩惱減少了。人家是非不管,你對境的時候你能夠不生煩惱,能夠增長的話,當然遇見善知識更容易,第一個。是不是這樣?
第二,因為這個人與人相處的話,平常我們不習慣思惟、觀察,現在這個裡邊思惟、觀察的能力增長,是不是要靠這個?如果靠善知識前面的話,一碰,對不起,你非下地獄不可!下了地獄你還有機會去思惟、觀察嗎?沒有耶!所以我們唯一的辦法到極樂世界,就這樣啊!可是到極樂世界,對不起,經上又告訴我們的,極樂世界修百年不如這裡一天。至少我們還沒有去之前還有幾十年功夫,趁這個機會好好努力修學,對不對?這否則豈不是浪費了呢?就這樣啊!何況我們在這裡修的話,對我們品位只有增高,現在又增高,將來到了那邊又省那麼事,為什麼我們不努力修呢?這是我們必須應該正確地認識的。所以雖然這些閒話,可是這些閒話當中,我覺得倒是對我們有絕對價值。
那麼我想原則上面關於戒的部分,這個前面大概如此。後面呢,還有一段話,有一段話,這個標題叫作「總結囑累」,最後總結還要一個下面的囑累,這個囑累告訴我們該如何修法。那個囑累就是有它的一個重要的內涵在,那個囑累當中元照律師尤其是說得非常多,這對我們非常重要,那麼這個留到下一次再講。
我想今天有一個事情要簡單地說一說,明天休息一天,大家最近也可以說聽得很苦,時間老是不夠用,是不是這樣啊?而且這個地方都是,就是我們整個的從前面學到現在的精華的部分,經、論、到最後真正用的全部的精華,消化了以後,下面這個囑累對我們就有太大的幫助。所以我也休息一下,本來想這個昨天就休息了,後來想昨天人比較多一點,這個難得地他們一番好心跑得來。後來想今天休息,我說我也事先沒說明,很多人跑得來白跑一趟,所以今天上課的時候說明,明天休息,大家在家裡。可是休息的時候,我建議大家原則上面──我曉得前面的不會,趁機會趕快去重新去聽、研討;後面的幾位如果放假的話,不要趁這機會去遊山玩水,那這個你就損失了!趕快把還不了解的消化一下,這個輕輕鬆鬆。那麼再下面就是,今天是禮拜一,是吧?我們禮拜三繼續。
那麼這個地方就是印的兩張表,還有一兩分鐘的時間,這個兩張表當中,這個大家是不是在這裡看一下。第一張前面就是《隨機羯磨疏》一開頭第四頁、第五頁。這個前面也就是說南山祖師告訴我們的,那麼我們昨天曾經談到「毘尼立法,殷勤囑累」(編者按:請參閱《備覽》補充資料四),你們看見沒有?在第五頁第一行,第五頁的第一行。這個前面兩頁嘛,這個邊上我們看得見那個「五」,有沒有看見哪?「四」,是不是啊?四、五,就這樣,這個第五頁的第一行。我昨天已經唸過了,這個言「毘尼立法」,就是制教,「殷勤囑累」,我們世尊一而再地告訴我們,「制令」,制令那個教我們憶念,「不使遺忘。所以常爾一心,違皆制犯。故知常勤觀察,始號奉持。」今天我們正好要講「常勤觀察」,現在了解了。
那麼除了這個以外,我們翻回去看第四頁,第四頁倒數第四行開始,說這個「局就律宗。三輪者」,這個三輪就是我們佛的三輪,佛的三輪有的說身、口、意三業,他那個三業出現都是摧轉眾生煩惱的,有很多人叫神足輪、說法輪、憶念輪。那麼「身」現的神足,「口」是說法,「意」是憶念,這樣,它有種種的說法。
現在這個三輪,就是我們祖師就律來開的,「神足,為無信」,就是對不信仰的人,他就顯出他世尊不可思議的威神,啟發他們的信心。那麼現在對我們呢,我們也就是說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四因第一個,什麼?啊!看見諸佛菩薩的無量的威神,是不是啟發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