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二卷.A面
什麼叫增上生?就是以我們現在作為基礎,比如我們每一位在座的大家同道,身心兩方面,以前不了解佛法,隨無明煩惱而轉,產生無比的困擾;現在了解了,覺得從此可以漸漸透脫、漸次增上,這樣。那麼這個後後比前前不斷、不斷地向上,身心兩方面喔,這個叫作增上生。那麼這個增上生呢,從現生的增上,到來生、到來生、到來生一直這樣,這個叫作增上生。決定勝就是究竟圓滿地成佛。當然決定勝當中,你也可以開出來是小乘的決定勝、大乘的決定勝,可是我們現在這裡講的真的決定勝的話,就是指佛果;小的你也可以說聲聞、緣覺也是。
那麼這個裡面有一個要說明,這個增上生跟三世怨,大家不要誤解,大家不要誤解。平常有人說:那你一生一生下去的話,下一世弄得不好就掉下去怎麼辦?這個叫作三世怨,三世怨不在佛法的內涵當中。那為什麼它有三世怨呢?說假定說你如理地了解,了解的不管是質、量、次第──質是正確,量是圓滿,次第一點沒有錯誤,然後照你所了解的步步踏實,這樣走上去,那你一定是漸次增上,它不會掉下來的。反過來,如果說你了解得不具足,或者隨分隨力碰到一點,自以為是,像前面說的說依文解義;或者聽到了一點點,偏執一方面,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或者是偏重慧、或者偏重福都可能。偏重慧的,然後經教理論說了一大堆,下一世做一個什麼,能說善道之人,佛法沒有緣,往往會謗佛、謗法。還有呢修福的人,下一世來的時候很有錢,有了錢同樣地,一樣地會造種種的罪惡,他不一定能夠接受佛法。於是這種情況叫作三世怨,那麼這裡我們要分得開。
增上生跟這個決定勝之間,雖然兩樣東西,可是實際上也有因果關係。我們要想完成的是佛道,這個佛道絕對不是短期得到的,尤其是大乘,絕不可能一下子得到!儘管我們現在說密教是即身成就的,我們不要隨便說它是、非,可是實際上這對密教是絕大的誤解。在這一點上面很多人說,尤其以為我講《菩提道次第廣論》,都說我密教的,這個是個大誤解、大誤解,絕大的誤解!不是,絕對不是!今天下午還有一位居士,他剛從印度來,他就跟我說:「唉,師父!我現在才曉得,原來我們談到這個藏系,總覺得它是密教的,不是的,它一樣的顯密。」這樣。而他所接觸的那部分純粹是顯教,密教是一點點沒有,所以你沒有前面的這個基礎根本談不到。
所以這裡我們不必說這個問題,只是說要想一生圓這個佛果,雖然經論上面說善財童子一生是圓了,我們也絕對可以做得到,但實際上呢事實衡準起來的話,那做到的是鳳毛麟角。因此在這過程當中我們真正祈求的──生生增上,包括念佛在裡頭。換句話說,到了極樂世界並不是真的成佛耶,但是呢你的苦沒有了,這個樂,小的有,慢慢地一步一步來吧!這是我們要了解。所以增上生是決定勝的因,從遠大地方來看,這樣。所以整個的這個總,畫出這個輪廓來走的這個路,然後了解了以後,你怎麼走上去,這樣。所以我說的這三個說法的這個講……這裡講律也好,大家共同研習也好,這個是主要的原因。
那麼下面呢,我們緊跟著就談一談,大家來看一看這個《南山律在家備覽》,所以說約略地了解一下《南山律在家備覽》。我在這裡呢,我們先把這個幾個內涵先認識了解一下:南山、律、在家、備覽。「南山」是終南山,為什麼稱它為南山的呢?因為這個律是經過道宣律祖他把它弘闡創立起來的,我們中國人習慣,尊重前輩,所以不稱名,所以說這個諱,就假它那個地或者什麼地方來做為尊號,因此所謂這個「南山」就是指什麼?指我們道宣律祖所弘傳的這個戒法,就是現在我們要真正地研究的。
請大家翻開《在家備覽》,前面這個例言,例言的第一頁,這個例言的第一頁,「《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例言」。這個例言當中啊,這個第二個小段,那個如果數的話,就是第四行,「所云《南山律》者。唐道宣律師居終南山,後世因稱其撰述曰《南山律》。」後來的人稱他著作遺留下來的。那為什麼稱它為《南山律》呢?「《南山》以《法華》《涅槃》諸義,而釋通《四分律》」,這個《南山律》跟其他的律不同的地方,這樣,它是以《法華》、《涅槃》這個大乘究竟圓滿的經典,實際上這裡邊還有一樣東西,是《唯識論》。像西方的祖師們,他都是有他所宗,下面我們會講到。
那麼把這個《四分律》,就是印度佛、菩薩、祖師傳過來的這個律,透過我們南山道宣律祖用佛經、論的意思,把它「貫攝兩乘」。這個兩乘是什麼?大、小二乘。不但是把大小二乘能夠貫攝起來,而且是「囊包三藏」,三藏十二部整個地包含在裡面。「遺編雜集,攢聚成宗」,把「遺編雜集」是所謂其他的,除了三藏以外,歷代的祖師等等各式各樣的這個著作,他把它的精華拿出來,這樣。然後相應的部分、用得上的部分,繁的把它去掉,需要的把它保留下來,使得我們有個行持的準則,這個叫作《南山律》。那麼這個精華部分下面三樣東西:是「《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我們通常說南山三大部,這個《行事鈔》最主要的一部;下面呢,「《四分律含註戒本疏》」,再下面「《四分律隨機羯磨疏》」,通常說「南山三大部」。
下面有一句話我們看一下,「雖正被僧眾學習,而亦兼明三歸五戒八戒等。」這個三大部究實說來是整個的律藏,那麼它最主要的目標是對出家的僧眾來說的,但這個裡邊「兼明」,它也同樣地說明了在家的這些三皈、五戒、八戒。究實說來,那個三皈、五戒、八戒就是進趣的方便。就像我們上高速公路這個交流道一樣,我們現在叫交流道,在這個美國它這個名字叫 APPROACH,就是你漸漸地從這裡走進去;換句話說,你要進入佛門,必須從這個三皈、五戒、這樣的八戒進去,在家出家都通,第一個。
其次下面呢,「又法體持犯等諸義章,亦多通於五八戒也。」下面這個很重要喔!就是說這個裡邊特別是講戒體,以及持戒、犯戒,持戒就是得到戒的功德,犯戒不但得不到而且墮落。剛才說一日一夜它就能夠有這麼大的功效,為什麼?他就得到了戒體,如法行持,一日一夜──中品中生。否則你儘管跑得去受,弄了半天,對不起,沒有得到這個戒體的話,積一點善根種子,好!但是要想憑此說往生,沒有!得到了以後保證嗎?不!還要如法持;還是違理地犯?如法持一定去,百分之一百,否則就算你得到了,犯了以後同樣地百分之一百墮落!這個關係這麼大,這個是在家、出家完全一樣。所以我覺得對諸位最用得上的部分,這個現在弘一大師就把它摘出來。所以這個《在家備覽》的精要部分,整個的律藏的精要,真正說起來三藏十二部要說的中心,都在這個地方,不過這個比較深奧,所謂這個就是指南山三大部。
後來到了宋朝,這是北宋的末年,有另外有一位了不起的大師──元照律師,看下面,說「逮及北宋,元照律師居錢塘靈芝寺,中興南山律宗。」他寫了三本書,「撰《資持記》以釋《事鈔》」,《事鈔》就是《行事鈔》;然後下面是「撰《行宗記》以釋《戒疏》」,《戒疏》那麼就是《戒本疏》;「撰《濟緣記》以釋《業疏》」,《濟緣記》就是解釋那個《隨機羯磨疏》。透過了這個三部解釋,我們才能夠如理如量依照次第地學,得到好處。所以通常我們或者說南山六大部,或者是南山三大部,正規地來說就這個內涵。剛才我說這麼厚一大堆,那就是指我們的這個三大部來說。
本來我這次講的之前,我自己有兩套都擺在台中,我說要來的話先準備了;上次一來一看,啊!真高興,我們圖書館也有,我就馬上搬一套放在我房裡面,我最近經常翻的就是這個。那麼弘一大師就把它裡面的最精要的部分,花了他老人家一生的心血,到晚年一直做這個,一直做這個,現在我們所學的這個就是《南山律》,這個《南山律》。
那麼講到這個律的話,也要仔細地說一下。「律」,換句話說「戒律」,經、律、論當中的這個,我們只是簡單扼要地來說一下。這個分起來啊,說由於它很多特別的理由,佛涅槃圓寂了以後,那麼第一年夏天,迦葉尊者結集大眾,把佛說的三藏十二部聚集起來。剛開始聚集起來大家沒有什麼問題,所以這個是正法時候,大家聽見了──修行,個人找到了自己對症之藥,所以聽見了馬上去行持。儘管機是不同,設的藥是不同,找到了自己相應了,要解決自己的問題都來不及。所以佛說的法,儘管有千差萬別,每個人只忙他自己的,看好病要緊,沒諍論。
過了一些時候,慢慢、慢慢的,這個風格、行持的方式不像最原始這麼純正了──大家談。我想我們現在是更容易了解,得到了佛法不一定馬上就修,然後往往跟別人說:哎呀!我這個好,你這個不對。他自己弄了半天不一定行,反而去拿這個東西,或者像照妖鏡一樣看別人,或者要去拉別人,結果問題叢生。這個我想不必談,我們都人人感受得到。就算最簡單的念佛吧!以我來說,我當初聽見了念佛那麼好,如果真的像印光大師聽見了,啊,趕快!現在什麼都不要了,拼命念佛。實際上我當初並不是,我就告訴別人:喂,念佛!念佛!念佛!到處去勸人。我想了半天──真的好嗎?我來不及念佛就要緊了,你何必去勸人家呀!就會犯這個毛病。結果他要歡喜參禪的,他就說:「欸,老兄啊!這個不行哪,愚夫愚婦的事情。你要參禪!」問題來了!當然佛世也慢慢、慢慢地形成這樣。
實際上也許說,欸,佛,我們總說:這個佛世說出來應該是一樣的,為什麼有見解不一樣?這是不懂道理。佛所以……如果說,說出來跟你完全一樣,你也就是佛了,不用講。你是個凡夫,凡夫就是無窮無盡地執著煩惱,對你來說用這個,對他來說這個;感冒是感冒,然後呢另外一個,譬如說拉肚子是這樣,外傷是外傷,機能完全不一樣,可能用同一個藥嗎?所以自然而然有千差萬別的內涵,這我不細談。總之一句話,到後來這個情況慢慢地變了,所以有個人不同的意見。
那麼從這個最原始的,下面的分裂的情況,它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一般來說,平常我們現在根據的,譬如《異部宗輪論》,那是專門說佛世的時候怎麼分。從最早的一味的,怎麼分成功上座、大眾二部,然後上座部又分成多少部來,大眾部又分成多少部來,最後分成一十八部,加上根本兩部,二十部,這是一種說法。這律藏裡面不一樣,只是開合不同喔,站在這個角度去看,就是現在我們也不必細談這個內涵。
那麼根據律藏的說法,是這樣(註1):它說佛一味的教法,到後來傳下來,迦葉尊者、阿難尊者,然後呢,呃,我一下記不住了喔!就是商那和修尊者,末田地,然後呢第五祖是優婆多尊者。說優婆多尊者下面有五個弟子,這五個弟子個人的見解不太一樣,實際上也跟他們相應,因此這個五個弟子下頭就開出五部來,這個律上面。一部叫「曇無德部」,那個曇無德是梵文,翻成功我們中文叫法正或者法藏,那麼傳的律叫《四分律》,就是我們現在用的;下面叫「迦葉遺部」,迦葉遺部,這個它傳的律叫《解脫律》;再下面叫作「薩婆多部」,這個次序沒關係,「薩婆多部」翻成功我們中文叫說一切有部,他用的律是《十誦律》;再下面是「彌沙塞部」,用的律是《五分律》。還有一部,還有一部這個名字叫作「婆麤富羅部」,犢子系通常我們說,那麼這個律本沒傳到我們這裡來,這是在印度當年所傳的主要的這個。另外有一部分這樣說:有個《僧祇律》,《僧祇律》是總的,那麼這個幾部是別的。
現在我們中國所弘的,目前我們的是弘的《四分律》。在中國的歷史上傳進來的時候,最早盛傳的是《十誦律》,這樣,《僧祇律》也傳過。然後唐朝有個了不起的另外一個大師叫義淨三藏,他曾經到印度,他比我們的玄奘大師稍微晚一點點,稍微晚一點點,很完整地把這個說一切有部的律都傳過來。現在我們藏經當中有,從這個律的這個戒本,然後這個整個的律部,內涵要比《四分律》還要豐富,內涵還要多。弘一大師當年他自己在一開始的時候他要學律,後來看了以後,發現這個《四分律》──弘一大師說「新律」講的內容最完整、最好,他一心要弘──一直到以後,後來看見這個祖師指出來這個所謂戒體,那時候才發現最最好的是《四分律》。所以他後來晚年自己一直懺悔,說我以前弄錯了,他誓願盡未來際,學、弘《四分律》。
那麼為什麼《四分律》這麼好呢?我們繼續地說下去,我們就會了解。那麼現在我們這個地方說的不叫《四分律》,叫《南山律》,為什麼?而我們《南山律》真正用的戒本就是《四分律》,那麼這個《南山律》跟《四分律》差別又在哪裡呢?這個也說一下。
現在我們傳的這個律,真正地傳的現在世界上面存在的,實際上當年印度到後期的也是這幾個,最主要的。就是說印度的我們弄不清楚,大概的情況,玄奘大師那個時候,義淨三藏那個時候,說像印度的那爛陀寺他們,他們有主要的四部,主要地說四部──大眾部、上座部、說一切有部、正量部,就這樣。那麼傳到我們中國來這個律本當中,現在傳下來真正弘傳開的話,就是一切有部這個一部,這個通常我們給它一個名字叫這個「實法宗」,「實法宗」;還有曇無德部叫作「假名宗」;最後南山道宣律祖開的這個叫「圓教宗」,「圓教宗」。那麼用的律本呢,一個是一切有部律是《十誦律》,現在我們用的──《四分律》。所根據的論典,換句話說,你憑什麼,佛怎麼說的,你根據什麼。不像我們現在這樣,啊!我想到哪裡說到哪裡,這最可怕的,這個一定出錯。所以凡是這個菩薩祖師們,他的根據的都是清清楚楚,學有師承,一點都不能錯,只是開合的深淺不同而已。
所以,說一切有部律,它的根據也就是說《薩婆多毘婆沙論》。這個真正在印度當年來說,那一部是內容也可以說最嚴密,但是反過來也是最繁瑣,就這樣。
註1:請參看《含註戒本疏行宗記》卷一解今題目.五十一頁前,至六十二頁後;福智版第一冊,卷一,三百零五頁至三百二十八頁。
五部律之分:
佛滅後,大迦葉尊者集五百阿羅漢,結集三藏。自尊者至阿難、末田地、商那和修、優婆毱多,五世傳習,一時結合。至優婆毱多尊者有五弟子,以見地分歧,分成五部:
一、曇無德部 ── 四分律
二、薩婆多部 ── 十誦律
三、迦葉遺部 ── 解脫律
四、彌沙塞部 ── 五分律
五、婆麤富羅部 ── 律本未來中國
又有一種傳載,無婆麤富羅部,而係大眾部《摩訶僧祇律》;又說《摩訶僧祇》為總,餘五為總中所分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