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一卷.B面
實際上並不是我在講,我們是共同跟祖師學,佛、菩薩、祖師,那麼這個祖師主要的是指南山道宣律祖。而南山道宣律祖所覺的內容,可以說深廣相當程度,深、廣兩方面,我們不了解,所以後來又有人把它這個加以疏註。最後近代還經過弘一大師,把它裡邊最重點把它摘錄出來,這個就在下面我們隨後會講。所以這個是可以說第一點在這個地方特別說明,我在這個地方講這個律的主要的因緣。希望我們在這麼末法的時候,這麼忙碌的時候,有幸接觸佛法,而且大家能夠百忙當中撥出時間來,跑到這個地方修,正因為這樣,所以更覺得撥出來的時間非常珍貴,這個時間不允許我們像剛才說的虛通一個道理,說:我懂了、懂了!結果懂了半天,使得我們仍舊留在這個地方毫無寸進,非常可惜!因此,前面已經花了這麼多時間,我們後面再加上相對的一部分時間的話,這個理論就可以兌現,產生正確的功效。這個是第一個原因,對大部分來說。
其次呢,其次呢,就是諸位當中容或有像我一樣的,所謂出了家,或者可能將來出家的,那麼這個就不僅僅是自己受用,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責任。什麼責任呢?就是使佛法整個地流傳下來。不管是經上面也好、律上面也好、論上面也好,三藏當中都很清楚明白地交代出來一件事情,說「毗尼住世,佛法住世」。那麼究實說來,佛法通常我們說三寶、三寶,佛、法、僧這個三寶。平常我們講三寶的話,所謂或者是三種三寶,或者四種三寶──所謂理體三寶、一體三寶、然後化相三寶、住持三寶。前面那個三樣東西,理體、一體就理論上講的,化相三寶是佛世的時候有的;那麼真正對整個佛法的傳持來說──住持三寶,就是安住世間維持這個正法的,始終把這個三寶能夠安住在世間,繼續地維護發揚光大延續的,這個就是世間上面一直延續下來的,這個叫住持三寶。那個住持三寶內容當然也一樣的──佛、法、僧,可是這個三寶啊,「佛法二寶,並假僧弘」,都要借重那個僧,這個僧就是僧團──出家和合眾,才能夠把它安住、維持、弘揚、增廣。
那麼這個僧團怎麼樣才能夠產生功效呢?所以說「僧寶所存,非戒不立」,是以戒攝僧的,這個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團體,絕對不是,以這個戒法如理如法和合攝持的,這樣。詳細的內涵我們講《備覽》的時候,會一一交代清楚為什麼這個這樣地珍貴法。在這裡只說明一件事情,經論上面,乃至於祖師都告訴我們,如果順著這個戒的話,換句話說,這個僧團──這個僧團當中指組成的每一分子,如果這個組成的每一分子好,那麼這個團體就好,那就是僧寶。如果順著這個戒法如理如量去做的話,三寶住持,對!安住在世間,能夠維護世間;反過來,「違之則覆滅正法」,你違背了,做錯了以後,不但沒有好處,佛法毀掉了。人家並不知道佛、法,他只是從傳持佛法的人身上去看,你做對,好;做錯,人家覺得原來這樣的啊,當然毀!這個是更進一步、更重要的。因此在任何情況之下,信佛的人都了解,這句話大家都會說,但是真實的內涵同樣地有待商榷。這是我說站在佛陀的教育的根本宗旨來說這個理由。
那麼其次呢,說特別地以持戒來說。本來佛說的法是三藏十二部──經、律、論,也可以說把它理路說明,說明了如法行持,這個見解、行持是相輔相成的。那麼經、律所講的主要的,有的一種說法,說經是詮說定的,什麼論是詮說慧的,戒嘛當然說是這個戒的,是開合不同。主要的呢,經、律是引導我們正確的認識,啟發正知見;因此有了正知見以後,要進一步如理行持,這個就談到戒,所以這第二個,特別的一點來說講戒。那麼戒的功用來說,剛才已經簡單地說過兩點,關於這一部分,主要的講的整個的《在家備覽》是談這個問題,所以這裡不細說它,我們只要了解這個特徵就好。
那麼第三步,這個地方也可以說適應現在大眾來說,大眾來說最廣攝機,的確普又廣又方便的是這個──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當中,大家說:「那我念佛就好。」是!如果說大家念得去的那是不談,不必談,見了阿彌陀佛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如果就這一點來說,那麼印光大師的文鈔上面說得很清楚,說得非常清楚,假定說真的做到這一點,那我們暫時可以不要。這一點除非出家的法師他有這個特別的責任,那還是非學戒不可,在家的大部分居士說,我去了再說。實際上是不是真的去了呢?那不一定。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不妨檢點一下:怎麼樣使得我們走這條路走得最安穩?因為念佛法門它真正的殊勝的,說攝機廣,那是對人家來說的;對我們個人行持來說,它最特別的地方、最特殊的地方,就是能夠以最基本的方法,最淺近的眼前我們生活當中能夠用得上的這個方法,得到最穩健而能夠達到往生的目標。
可是在這一點上面來說,那麼我們不妨引淨土的經論來說。淨土經論怎麼說啊?說持戒最穩!所以淨土三經當中《十六觀經.中品》它特別說,你持戒,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一日一夜的沙彌戒,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持得很完整,威儀無缺,以此功德是回向往生──中品中生。這樣哦,一日一夜啊!我們現在很多念佛的朋友們,啊!想盡辦法,從聽見這個法門開始,往往念了幾十年,走的時候不一定有什麼把握,不一定!因此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得見,說:喏!你不是要走這個嗎?那只要走一日一夜。實際上我們有很多人說:因此我去一日一夜八關齋戒,乃至於每個月的六齋、十齋我都這樣,為什麼沒效呢?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對它並沒有正確的認識,我們以為在這地方持戒了,實際上不是。
在這裡我引用弘一大師告訴我們的一段話來說一下。弘一大師晚年在閩南弘律的時候他曾經說過,那時他就講那個《四分律含註戒本隨講別錄》當中,他說得很清楚,他叫「我的弘律因緣」,他最後有一段叫「問答遣疑」,故設問答。因為這個問題本身比較深細一點,很多聽眾不一定能夠弄得清楚,所以從那個一問一答這個方式當中,讓大家更清楚他說的內涵。實際上也就是時下很多人有這種似是而非的誤解。
那麼他就說:「常人哪,常常說,戒,是,當然你要真正地行持穩當──戒,那麼講戒行持的,你就去做就對了,這個說法是不是正確呢?」他怎麼回答?「解如目,行如足。」還是剛才這兩句話:了解像眼睛,行像腳。說行持固然重要,你不用腳去跑沒有用,所以行持是非常重要的。他下面接著一句話說:「而不知解義為尤要焉」,卻我們並不了解:了解這個意義是更加重要。為什麼?他下面說理由的,說:「若於律義未能十分了解,而以臆見率爾行之」,說我們對這個律、戒的意義,沒有正確明白了解之前,然後我們就很輕率地跑得去做的話,這個情況之下,我們往往犯一個什麼毛病啊?「執非為是,謗是為非。」自己翻開律相說:欸,這個上面告訴我這樣的!你就牢牢地執著著這個行相。於是你弄錯了,錯的你以為對,對的你反而說它不對,毀謗它。
關於這兩點,將來我們照著這個《在家備覽》學下去,你們一一地會如理如量地了解。而且這個量不是我們自己,你看世間我們很多人都有這個誤解。因為當年我就是這樣誤解,我聽人家這麼說,覺得:對呀!翻開書上看,對呀!結果一直到後來仔細學了像《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三大部以後,發現:哎呀,壓根兒錯了!祖師不這樣說,菩薩不這樣說,佛不這樣說,只是我們現在人以為如此。所以這個是經上另外一句話:「依文解義,三世佛冤」,我們大家會說,可是等到我們走的時候偏偏如此。
因此弘一大師特別告訴我們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說別人本來不曉得,現在看見你說如法行持、持戒,還有根有憑有據,走的時候走得威儀具足,喔,等一下衣服怎麼穿,吃飯怎麼弄!大家這樣。於是人家看了「好!好!好!」大家來跟你,這個時候說「壞亂正法,其罪極大」,最麻煩就是這一個。旁的人他不了解啊,看見你這樣,效你的樣,仿效你的相,害了!所以古人所謂這個「惡紫亂朱」,那個紫的顏色,他很討厭它,為什麼?這個顏色會把那個「朱」魚目混珠,會把正確的東西會傷害。
反過來呢,你雖然行持本身並不一定做到,乃至於有相當的欠缺,而對這個律的精義、內涵十分了解,這樣你照樣可以給大家講說,續佛慧命。因為這是正知正見,你雖然不一定能夠如理如量地做到,聽到的人照著你去做就對;就算不照著你的做,知見正確了,這個對自己來說,是一個絕端重要的因。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當你得到了正知見以後,即使行持稍有差池,你將來不會墮落。《海龍王經》上面特別引這一段,這個《十善業道經》好像是也有:龍當中,等到將來彌勒佛出世的時候你出來,小乘的一定證果,大乘的那當然更好!這個主要的就是得正知見之益,這個一比的話,就立刻比較出來。所以他最後又說,舉個例子,譬如說鳩摩羅什大師。所以從這個地方就特別說明了了一點,關於這個戒法,喏!有這樣的一個功效。所以我只是很簡明地用這個三點來說。
那麼這三點當中還有一個另外一層關係──總、別。平常我們在經論上面總說,總別一對、什麼一對、什麼一對,這樣;或者總別叫通別一對,然後性相一對,什麼一對。一般我們把那個總別一對,就看成功總與別對,相對的是兩件事情,那是我們一種誤解。至少我當初有這個誤解,因此我也考慮諸位容或對這個概念不清楚,也解釋一下。這個總別,它在說明過程當中啊,是,總的一邊、別的一邊。那麼為什麼要這樣說明呢?並不是說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兩個,而是說你要想把這件事情做好,必定應該了解這個總別之間什麼關係。彼此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總不能離別,別不能離總,所以別是總中之別,這樣,反過來亦然。
我現在舉個好簡單的比喻,譬如說我們造一棟大樓,說這棟大樓叫什麼大樓啊?我們隨便叫它什麼大樓吧,這樣,這個不一定。譬如說我們現在說這個地方叫佛法大廈,那麼說這個佛法大廈這是個全名,這個是什麼?那就是這個,這個叫作總。那麼在這個總當中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它。從它的房子結構來說,你就說這是基礎部分,然後下面一層、二層、三層。因此都在這個裡邊,它的基礎一二三,對於這棟大樓來說,這個基礎一二三是別,這個大樓是總。你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說這個佛法大廈,因此我這個地方有幾樣東西,說這個是講堂部分,這個是修行部分,講堂部分嘛然後還念佛堂部分、參禪部分,然後藏經樓、方丈室,那麼凡是這些那就是總中之別。如果說沒有這個個別個別的一個堆起來,請問你所謂的佛法大廈這不是空洞的名詞嗎?反過來說,你的地基一層、二層造起來造上去,正要造上這樣的一個摩天大廈。
而這個總別不僅僅如此,反過來,我們退一步再說。說那麼好,這個基礎一二三層,那是整個總體當中的別體,這個個別的別體,正是完成這個總體的內涵。現在我們說退一步什麼,說它基礎,說它基礎的話,那個基礎本身是一個總體,那個基礎你怎麼做的呢?然後說這樣,這個基礎當中有什麼橫的、豎的、樑什麼。那麼這個樑呢,這個樑就是建造過程當中它又一個總體,這個總體當中說這個鋼筋、這個混凝土、這個模板、這個人工……。這個關鍵我們要了解。
因此在前面說的這個整個的,第一個,說站在佛陀教育的宗旨來說這個總。那麼這個總是什麼?現在非常簡單扼要地,也可以說最切題地來說,對我們怎麼「離苦得樂」,就這麼四個字,就這樣。然後呢要想完成這個目標,以個人不同的立場,各個不同的觀點,然後開出下面來,你願意怎麼走,於是下面的二、三兩點這樣來的,這樣來的。
那麼這兩點當中也有一個內涵,因為我們要想解決的整個的問題,有兩樣事情要做,這佛法裡邊的專門名詞,這兩樣事情一個叫增上生,一個叫決定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