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二〇〇〇年版
第八卷
《在家備覽》第三頁,繼續講。昨天已經講「戒法」當中第一門,法、體、行、相的「戒法」裡邊的第一章「通敘戒法」,這裡邊的三項,「示相彰名」當中第一個「正示」。有人說,「法」是通於凡聖,但是他這地方特別地指出一點來說「直明此法」,也就是說他可以用很多方法來說明它,但他避開,直截了當地,也就是最重要的那個點出來。所以我們對這個問題要特別地注意!祖師為什麼要這樣說?我們應該怎麼樣去學?
也就是說修學佛法最最重要的,「見」要非常正確──正知見。特別是在我們學大乘道的時候,這個正知見是剛開始最最重要的,但它並不是那麼容易把握得住,我們稍微不小心就會出岔。但是經論上面很多地方說明一個重要的關鍵,說在修學佛道的過程當中,如果你正見把握住了,沒有失去,那麼其他的所謂軌則、淨命等等,稍微有一點不圓滿,那你不會岔到哪裡去,會跑到龍當中。
那麼當然對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說,墮落到龍當中,還是個墮落!不要說到龍當中墮落,本來是一個比丘身分變成比丘尼都是墮落;本來是個出家人,跑到世間變成功一個大官,那是個墮落。因為在我們真正了解的唯一的一條路,這個樣。但雖然這樣,他不會出很大的岔,所以墮落到龍當中。龍是除了人以外,在剛剛我們初初開始學的時候,唯一能夠修行的一個地方,所以這個正見非常重要。
那麼正見到底要見些什麼?這個才是佛法最最重要的根本問題。正見是見到真正世間的真正的行相──「苦諦」,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出家必須應該很清楚明白的。不是「苦」啊,是「苦諦」!這個我想理論上面大家都知道,苦的事情當然知道苦,那麼苦諦到底是什麼才是苦?說樂,不是,這是壞苦。知道了樂是壞苦,是不是知道了苦諦呢?不是,這個外道也有這個能力知道的。真正佛法當中最不共的──行苦,也就是說只要我們對這個生死輪迴還沒有解決,那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是不安寧的,我們要了解這個特點。
因此只要你一旦還仍在三界輪迴當中,你真正唯一該做的事情,就是要依照正確的方法,就是「道諦」,來努力地解決這個問題。那麼這點來說,認清楚了這個,你就一心一意地要想從這個三界之內透脫出來,這種心情叫作「厭離心」、叫作「出離心」。真正來說佛法最重要的關鍵就在這裡,三乘不管是你講什麼,都在這裡。
所以現在大師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現在我們受的戒,真正重要的是出離之道。剛才不是說嗎?我們要真正地跳出來,只有一個路──道諦,就是找正確的路子。那麼這個正確的路子,如果說我們再把它分開幾條路來──徹底地解決是「慧」,可是這個慧本身一定要有「定」,而定前面一定要「戒」。因此這個戒是根本,這個少掉了,後面就談不到,這是對我們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此,在這裡我就可以引一個,這個《在家備覽》的後面有一個道宣律祖的年譜,年譜上面有這麼一段話。道宣律祖他十五歲的時候,他已經感覺到那個世間那是一個毫無意思,榮華富貴毫無意思。律祖本身的條件是貴族子弟喔!他父親是那個時候的官做到尚書,尚書就是現在的部長,這何等高貴的一個官哪!吏部尚書。不像現在部那麼多,那個時候部又很少。那幾個部,能夠做到尚書,你看那個官多大!然後絕頂聰明,所以這個人腦筋又好,很多條件的優越,那是第一等人。但是他很快就覺得:啊,這個沒意思!十五歲就出家,二十歲剃頭。
剃了頭以後,他這個和尚就叫他去學,他就跟著那時候當時最有名的智首律師學戒,很認真地把它聽過一遍。以這樣地了不起的他,聽了一遍,他覺得:啊,我對了,那我要去幹什麼呢?學禪!那個禪是真正我們現在說,啊,開悟了、成佛了、了脫生死了!欸,這是慧啊!結果他的和尚就跟他說:這個一定要有幾個條件,戒要清淨,然後定才能夠真正得,所謂「戒淨定明」,這個基礎沒有的話,慧是不可能產生,雖然慧是真正解決生死問題的。所以他就再聽,聽了十遍。以律祖這麼了不起的人喔!聽了十遍。他師父給他說:「不行,你再聽十遍。到那時候就允許你,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所以他前後聽了六年,聽了二十遍。這是個天縱的英才,都是這樣的情況。所以我們現在目前的情況真糟糕!出了家,然後就要想當大法師,什麼都不懂,出了家就要去修行,這個是所以末法的象徵,這個是我們順便說明的。
所以在這裡我們第一個要了解:比較之下,我們現在很多人,我們出了家到底應該的中心在哪裡?出離心到底指什麼而言?當初我也是誤會,也聽見人家講,哎呀,世間遭遇到一點挫折啦!就說:「哎呀,世間一無可取啊!我這個厭離心生起來了。」因為什麼?他做生意失敗了,所以他厭離心生起來;他考試考不上,那厭離心就生起來了,那是多麼荒唐的事情!今天如果考試考上了以後,好,那叫他學佛都不想學了,不要說做和尚。你這個叫作厭離心,那多麼地荒唐!
所以《廣論》上面告訴我們說,哪怕你在天上面享那個天樂,你把它看成像地獄一樣。我們現在小小的一點點的東西,就沾在上面放不掉。所以在這裡就特別地告訴我們:所以這個「直明此法」是「軌成出離之道」。我們必須了解了這個,我們才真正地想從這裡跳出來。所以要認清楚這個苦海,才願意跳出來。那麼這個《廣論》上面中士道一開頭,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
我們不要以為一遍就懂了,我們自己比比律祖如何?通常我們的情況之下,聽了以後文字便弄懂了,然後急著要去告訴別人。那自己對內容到底是不是真正能夠深入地體會?內心當中是不是生起這種出離心?這最重要的部分,我們常常好像不太關心,實際上我們根本不了解,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問題中心。我們真正要體會到這一點,那的確要下一點真正的真功夫,你那個時候才內心上面可能有一點覺受。這個覺受生起來的時候,大家又覺得好像「嗯,很好了。」不對!這個覺受是剛剛有一點苗,好好地去努力,到非常堅固的時候,這個才可以。
現在有很多人說:「哎呀,末法了,那我們這麼好像念佛了!」實際上念佛,這個出離心是非常重要的。在座也有好幾位一向忙於念佛的,好像他不太講這個嘛!是我們根本迷眼未開,我們沒有真正地認清楚佛到底說些什麼。以近代的佛門當中,淨土宗最了不起的大德,誰?印光大師。你們很認真地去看一看《印光大師文鈔》,他不用這種口氣告訴我們,可是非常強烈的一句話,不直截了當地說。淨土三資糧是什麼?淨土三資糧是信、願、行。信些什麼?信什麼?娑婆是的的是苦,娑婆世界確確實實是苦。今天你睡在那裡,給你好吃的東西,讓你做一個兒童樂園去玩得開心,你說是苦還是樂?那我們一般世間人覺得快樂得很欸!這娑婆是,確實娑婆絕對沒有一點點是不苦的地方,信得過這個。
那我們講淨土三資糧,如果這個沒有的話,你念佛念到銅牆鐵壁相似,沒有用!印光大師是不是強調的?印光大師推崇的蕅益大師,蕅益大師是不是強調的?不是我們念了佛,喔唷,好像得了一心不亂。大家現在以為一心不亂是往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往生的根本原因是──娑婆是確確實實是苦,信得過只有跳出。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有一個方便法門──到極樂世界,你慢慢地修。由於這個信,才起了這個願,這是有它必然的因果關係啊!那你念佛,雖然你沒有念到一心不亂,臨終的時候你還想著:「啊!這個娑婆世界一無是處,我現在要念。」哪怕你只要繼續維持這個念頭在這裡,十念,也不是一定要念十聲,就是你這個念念相續能夠繼續下去,你就可以去。
喏,現在你說,要談佛法,說離開了出離心,還有佛法嗎?所以在這裡直接地告訴我們,「直明此法」是聖法,聖法是「必能軌成出離之道」。為什麼要出離?因為我們現在所處的娑婆是苦,根本原因。所以諸位千萬不要看這個啊,那叫「正示」。
下面雜簡。這個雜簡分成功三部分:化制、戒善、遮性。這個雜簡兩個字,這個「雜」,他們有不同的解釋,一個就是雜亂、混雜;一個複雜。也就是說這個很髒、很亂,這個也叫雜。還有一個,很多東西、複雜。現在這裡不是雜亂,是複雜。因為關於戒的內涵,除了最重要的提出來以外,還有其他不同的方便,我們也應該知道的。但是比起那個「正示」來,這最重要,所以「正示」是宗要,提出來了以後,下面相關我們也應該了解的那幾條,所以叫「雜簡」。「簡」,那就是來抉擇一下。已經談過「化制」,今天就講「戒善」,「化制」部分我們就不細說。「戒善」部分上次已經講過。第三就是「遮性」,現在請翻到第五頁:
第三支 遮性
- 遮性分二
- 初性惡
- 初釋性義
- 二合戒義
- 初敘須制
- 二明立制
- 二遮惡
- 初示反前性惡
- 二明因制成犯
《戒疏》云:「明遮性者。由惡緣境,不可隨說。以義收之,大分為二。」
《戒疏》上面說這個「遮」跟「性」,這個就是「遮戒」跟「性戒」兩樣東西。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反正我們造惡所緣的這個境界,那很多很多,也一時說不清楚。可是如果我們把它以一個意義來把它大攝起來,大體上面來講的話,可以分兩類。下面繼續,「《戒疏》續云」,哪兩類?就是遮、性,遮罪、性罪,為了遮止這個,所以我們稱它為遮戒跟性戒。
《戒疏》續云:「言性惡者。如十不善,體是違理,無論大聖制與不制,若作違行感得苦果,故言性惡。(那麼這是第一段。第二段:) 是故如來制戒防約。若不制者,業結三塗,不在人道,何能修善。(第二段。第三段:) 故因過制,從本惡以標名,禁性惡故名為性戒。」
分為三段。我們現在先看一下下面的《行宗》怎麼解釋的。所以下面繼續下去:
《行宗》釋云:「初釋性義。性即是體。違理之惡從心而起,不由制有,故云無論等。
這是第一段,就是這一段話解釋上面《戒疏》的第一段。第二:
是下合戒義。初敘須制。
「是下」就是解釋上面第二段的。再下:
故下(最後「故因過致」那個)明立制。於本業上復增制罪,故云因制。應知性戒之言即業制雙舉也。」
現在我們先把那個段落分開來了以後,現在我們這個相對地來看一下。那麼《戒疏》繼續地說:既然現在我們要防惡緣的境界,分成功性罪、遮罪,現在這裡先講性罪或者性惡。那麼這個性惡,第一個來解釋這個「性」是什麼意思。所以這是好像先舉一個例子,就像十不善,我們都知道:身三、口四、意三,它那個本質上面就是不對的,是違理的。既然是本質上面是違理的,不管聖人、佛陀制不制定,只要你造作了以後的話,它一定會感得苦果,所以這個本質就是惡的。
這個惡,我想這裡再說一遍。佛法當中講的善惡的定義,跟世間並不完全相同。世間有世間的標準,佛法上面的講的善惡一定是現在你的行為。當然你的行為,包括你從你的心理上的認知開始,乃至於形之於身口,這個行為感得的果報是好的,那麼現在這個行為是善;感得的果報是苦的,那麼現在這個行為就是惡。所以這個善惡的標準是這樣,當然細分,這裡不細說,我想在座的都知道。
所以說這一段《行宗記》的解釋,因為這個違理的這種壞事,從內心當中生起來,不是從外面的境上面來談的。所以說,這個不管我們的世尊制定不制定,都會感得苦果,這個是它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這個如來要制呢?所以第二段說,所以如來制定這個戒來防止、來約束,千萬不可以做這種事情。因為如果如來不制定,然後我們不從這地方去,從內心上面約束防護的話,我們不知不覺當中造了這個業以後,那感得的果報要墮落到三惡道去。墮落到三惡道的時候,不要說我們期望的果得不到,修道的機會也消失掉了,那還有什麼好講呢?所以《行宗記》裡面說「合戒義」。第二個說明為什麼說這個「性」是戒,以及為什麼須要制立的原因。
第三段說明,說「故下」,所以「故因過制」,這個因為有這樣的過患,所以才制定。而制定的時候,從它本來的、本身的這個罪惡上面來說明的,所以稱它為叫「性戒」。所以下面《行宗記》裡邊講這個性戒是有兩個──「業制雙舉」,業就是如來不管制不制,都是;遮就是如來制定了以後,所以這個所謂的性戒是有雙重意義,這個就是性罪。下面看遮罪:
《戒疏》續云:「言遮惡者。聖未制前,造作無罪。由非正業,無妨福善。
第一段。下面這個「自制已後」,應該空一格,那個書上面這空一格沒有空,你們標一個記號,下次這個重印的時候,我們這個地方會空一格。我講的你們清楚不清楚?所以下面是第二段:
自制已後,塵染更深,妨亂修道招世譏謗,故名遮也。」
那就是第二段。那麼我們再下面看《行宗》的解釋:
《行宗》釋云:「初示反前性惡。(第一段。第二段:) 自下明因制成犯。塵染更深者多違犯故。妨道招譏亦即自他兩失。」
現在這裡解釋。現在講「遮惡」,也就是遮罪。這個惡或者這個罪,在「聖人」就是我們世尊沒有制定之前,做這樣的事情沒什麼罪過。因為它本身並不是真的會感得惡業的。這樣去做,既然不是真正地感得惡業,所以叫「無妨福善」,世間的好事情,這個沒什麼妨害。但是現在下面,沒有制是這樣的,現在制了以後呢?就不了。所以第二段說,這一段說的說明,也就是標明這個遮惡。所以下面《行宗記》就說:「初示反前性惡」,性惡跟遮惡之間兩個的差別,這一段是說明這個。
那麼第二段,說「自制已後」,自從世尊制定以後,那這不可以了。如果你再去做的話,就「塵染更深」。這個「塵」就是說塵世,這種都亳無意義的。這個「染」就是個雜染,我們現在內心當中無窮無盡的雜染,真正要想學佛,這個雜染一定要把它淨化。
談到這個地方的「雜染」,文字很容易懂。我們現在停下來想一想看:諸位有沒有發現,你真的要用功的時候,內心它就不聽你招呼,一下這個、一下這個、一下這個,你怎麼弄也把它收不回來,有沒有這感覺?這是什麼?塵染。這個本身也並沒有什麼壞啊,它並沒有殺人放火,它也不會感什麼果報,感得苦的果報,大家有沒有注意?是啊,你說我睡在這裡,那這個有什麼痛苦呢?還滿快樂啊!然後坐在這裡,沙發上面腳一翹,那好舒服啊!所以這個都是什麼啊?說塵染!
而且這個我們自己能夠體會的話,你了解──塵染更深!這種地方常常要多去思惟。如果我們認真去想的話,所有的現在我們貪著歡喜的東西,是不是都是這個?它本身不是件壞事。所以世間上來看,我們隨時要去學過程當中,文字了解了以後,一定要想辦法義理上面去思惟。那個時候,你才真正覺得學這個戒,不會讓人家感覺得那個枯燥無味,不是的啊!在你生活當中就這麼息息相關。
那麼這個有什麼害處呢?「妨亂修道」,對你自己來說──妨亂你。諸位,我們不想真正向上就罷了,當你向上的時候是不是妨亂修道?就是這樣。今天一個小事情你掛在心裡面,坐在這裡,等一下叫你念佛,你念不出來,可是那個腦筋來了:「你看,今天早晨,這個傢伙瞪了我一眼。嗯,這個傢伙又不曉得說我什麼壞話。」跟你有什麼關係?你心裡就是放不下──妨亂修道。這個事情你就看得很清楚。他瞪了你一眼,固然你放不下;他不瞪你一眼,你也放不下他,你有沒有發現這個?奇怪咧!我們心裡就會這種莫名其妙的事情來,一天到晚忙這些。
所以這個裡邊我們曉得,這個「遮」是有這樣的意義啊!對自己來說這樣──自傷。然後對外面來說──招世譏謗。人家說你們這個出家人、你們這個修行人,你們應該關在山裡面好好地修行,這樣,這是一種。還有一個,居士們他自己信了佛以後,覺得一時沒有力量,他很信佛,然後去辛辛苦苦,然後把他自己辛苦的東西省下來,來供養你,喔,你拿來跑得去享受,你在這兒打開了電視機,看這些東西,他不會享受啊?會不會招譏嫌?所以一個是對自己,一個是對別人。清淨幢相撐起來,是要把佛法撐起來,自他二利,結果這個東西是自他二損。它本質不是一個壞事,可是制了以後就不一樣了。
那為什麼制了以後不一樣?因為制有一個特點,不是說隨隨便便,像一個暴君一樣把那些人抓得來,你得聽我,不是!說佛今天講那個法,聽見了以後覺得:「對,這真是我要的!」所以你願意跟著佛,跑到僧團當中。跑到僧團當中,是不是你有你的目的?我現在聽見了,所以「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那麼為什麼呢?我要得涅槃,我聽見了,我來。那既然你聽見了,要來,這是你的目的啊!既然你來了以後,那對不起,你是不是為了達到你的目的,所以捨棄了你世間上的所有這些,你父母不管,你的責任不管。結果你跑到這裡來,如果你這個崇高的目標不能達成的話,你怎麼對得起你自己?你怎麼對得起社會上那些人?
所以你覺得這個是有一個很崇高偉大的目標,因此你要達到這個,等到我做到了,再去幫別人。因此你要做到它,你必須在這個上面要遮止毫無意義的事情。這個原則之下,這個遮戒才有它的絕對的意義,這點大家清楚不清楚?
所以我們現在的人來修行,「好像,嗯,這個小小戒,佛不是跟我們講可以捨的嗎?沒什麼關係啦!」他已經根本不了解佛制的根本目的何在,佛制的那是佛制的,根本不了解我為什麼要跑到佛門當中來。既然你來的話,這個對你這麼重要的東西,居然覺得捨掉它,居然覺得不要它,那多麼地荒唐!
所以假定說因為這個時地的不太一樣,對你不是絕對需要。絕對需要有兩種:有一個時地的關係,有一個眼前不要。眼前不要,剛才說的正見,就是你一時做不到嘛,正見不捨,可是將來你要走一個遠路,「我覺得很慚愧,哦!我現前做不到,我將來一定要做到它!」這一種狀態。還有一個,的確,這個戒容或跟你現在真正的目的是不太一樣,這個後面會講。那後者是絕對少數、絕對少數,大部分在前者。在這個情況之下,佛有他的開許的地方,就告訴你怎麼辦。他一定有他的正確的方法,所以我們凡夫絕對沒有理由,也根本認不清楚這件事情,隨隨便便說把佛制定的這種戒,隨隨便便地不遵守,何況是要去毀謗它。
所以在這裡的那個「性、遮」兩樣東西對我們的關係,所以假定前面「正示」當中的這個出離這個根本的問題,你認不清楚的話,那跑到這裡你一定有問題,所以這個彼此間有它必然的關係在。因此你要沒有問題的話,前面這個出離的特徵了解;出離的特徵有了解了以後,你跑得來正式地修行,正式地修行是凡是毫無意義的事情絕對要遮止。如果不遮止,你怎麼修行?因此你對這個遮戒,你會感覺到這是寶貝啊!保護我們最最重要的東西啊!你不但不會把它看成是多餘的東西,你反而會認清楚:這個才是保護你不受世間的染污,能夠使得我們真正依法增上的最重要的原因。那個情形就完全不一樣了,你心裡面完全扭過來。
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剛開始的時候,絕對的重要就是懺悔。平常我們常常想,拿世間法來說,常常說:啊,念書、念書。好,你也很清楚必須要念書,你也很想念。結果呢?一本書放在你前面,旁邊一個人在看電視機;旁邊人在幹什麼;旁邊的人在上面吵得個天翻地覆;他還來告訢你:欸!某人,這個很好耶!你能看得下嗎?那今天讓你說,欸,那好的,你跑到房間裡清靜一點。這些東西就遠離了,遮止了。你說你是感激他?你還是討厭他?如果你真想念書的人,是不是感激不盡啊?一定會感激不盡。對啊!這個雜染的緣遮掉了,那我才真正好好地念書。所以只有聖人才能夠這樣地清楚地告訴我們,只有清淨的僧團能夠把那清淨的幢相樹起來保護我們。所以為什麼這個戒是有這樣大的意義,那個就是「遮戒」。
所以歷來的大德們,你看,真正修行成功的,絕對沒有說不重視戒。不過有的在戒相上面解釋的差別,這個是有的。可是在內心當中境界上的持守的嚴格,那是絕對沒有二致。就算是以禪宗來說吧,表面上面看起來好像禪宗不守戒,可是禪宗守的心戒,啊!那個堅強的程度,我們無法想像的,這個才是。那現在譬如我們學宗大師,大師那很小小的細微戒,哦!他持得很嚴峻。因為我們尊重那個制度,如果大家不尊重的話,你說你要改,他說他要改,大家各人改的話,那天下大亂了。
任何一個真正的、完整的一個國家,它一定有它建立這個國家的基礎,那個憲法就是它的基礎。這個有一個絕對重要的保護,它那個立國的精神。所以我們在這個範圍之內,暫時我們覺得一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做到。而原因並不是說,因為我們要學大乘,其實這個大小乘要清楚喔!所以我們並不急著想這一世一定要像羅漢那樣出離,這個才是他的原因,因為你有更崇高的目標,跟你的目標是完全相應相順的,跟我們眼前的人對戒的誤解、不了解、誣蔑,這是完全兩回事情,現在在這地方我特別地說一下。這個了解了,往下看:
《戒疏》又云:「性罪三過,一違理惡行,二違佛廣制,三能妨道業。
這是性罪。遮罪呢?具有兩樣東西:
遮罪具二,體非違理,故名為遮。」
那這個容易懂。它本身不違理的,所以叫「遮」。但是他遮的目的是幹什麼?就是第一個,佛真正的、重要的制定的,能夠妨亂我們道業。佛為什麼制?為了利益我們,使得法留在世間,使得一切眾生受用。所以他有這樣的一個基本的關係,就像一個國家一樣,那個國家的憲法,那是國家的基本,這個憲法毀掉了,那國家就不能成立。現在佛陀這樣的一個清淨的僧團,這是它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佛弟子居然要去否定掉它,這個不是應了這個魔當初的懸記嗎?所以在座的諸位都是有心而學,將來一定要記得,即使我們一時做不到,就像《廣論》剛開頭的時候,我們就覺得很慚愧,跟我們相應的地方把它走進去,到最後他一定要把它走圓滿,這非常重要。
絕對不要因為我們個人的理由,我們內心當中輕易地排拒它。我們只有因為個人的原因,所以很慚愧眼前做不到。你懷著這樣的心,那你走上去就對。同樣地跟我們眼前有一些是不一定適應,可是一個心──一個是逆的,一個是順的,這個就是眼前我們應該注意的。那下面有一段小字,那小字你們就看一下。
上明遮性二意,若約五八戒言,前四屬性,酒等為遮。性惡可知。遮惡如《業疏》引《俱舍》文略明,今錄於下。
它是特別地講那個性、遮。這個大意是說:因為現在是在家,是這個在家人主要的是五戒、八戒,五戒當中殺、盜、婬、妄這個是性戒,酒是遮戒。這個也說明一下,遮戒那對我們為什麼需要這樣去防止它呢?這是《業疏》引《俱舍》的文,我們看一下:
《業疏》云:「《俱舍論》云:由飲酒故,即便忘失是事非事念也。離莊嚴者,謂非舊莊嚴也。若常所用莊嚴,不生極醉亂心也。若用高勝臥處及歌舞音樂,隨行一事,破戒不遠也。若依時食,離先所習非時食也。憶持八戒,即起厭離隨助之心。若無第八,此二不生也。」
這是《俱舍》的,來告訴我們這個遮,遮惡。為了遮這個,所以定那個遮戒的原因。五戒當中只遮酒。八戒當中,還有高廣大牀、歌舞倡伎、非時食等。下面的《濟緣》的解釋:
《濟緣》釋云:「酒能亂性,不辨是非,容犯諸戒故。(這是第一個。)非舊莊嚴,謂華瓔等俗中常習是舊莊嚴,今並離之但存常所服用故云非也。高牀長慢,樂音動情,皆近破戒。(這又是一個。)依時食者即不過中。(那下面呢?所以總結「憶持八戒」,所以說:)憶八戒者無他念故即滅惡也,起厭離者不樂世緣即生善也。若不節食飽腹嗜味故二心不生也。」
那個是《濟緣》的解釋。現在我們把這一段看一下:第一個酒,吃了酒以後,這個心就迷朦了,所以對事情的好壞,我們就分辨不清楚了,所以會忘失,前面說「是事非事」,就是說這個事情的是非。這一個辨別的能力,就是我們最重要的正念、正知,這個一消失掉了,我們其他就談不到了。所以酒雖然它並沒有罪過,可是因為有產生這樣的負作用,這個負作用一來,好了!所有的東西,錯了。所以我們現在一切時處要念念提醒自己,那個時候才真正地能夠使得聞慧,透過聞思的力量,聞思相應的這個正念現起,我們對一切境界了解是非。因此真正要想了解是非,禁止它,而使自己提升,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說第一個要遮。
下面,另外那個說高廣大牀等呢?就看,所以不辨是非嘛,就容或,就有可能犯戒。下面的「非舊莊嚴」,那就是指上面的花香瓔珞香油塗身等等,這個就是我們要離開的。這個平常說前面一般的,他講說「謂華瓔等俗中常習」,這個「是舊莊嚴」,這些東西「今並離之」,這個都不要了,這個莊嚴不要了!剩下來的就是很簡單的、樸素的衣服,單單這個,那就不會。
所以原因呢?因為「高牀長慢」,啊!坐得很舒服,他不知不覺慢心就起來了。「慢」跟「我」是總是緣在一塊兒的,這個要正、反雙方面去看。所以平常我們好像感覺不出增長這個東西,不修行,你不會感覺到,修行比較了以後,才真正地會感覺到。正因為我們已經久已習慣在這裡了,所以你只有念知提起來去防範的時候,你才會感覺得到這個毛病在哪裡。所以「高牀長慢,樂音動情」,這兩樣東西一來,就會破戒。
我們現在仔細地想想看:我們不要說碰到這種情況,就是我們本來坐在這裡看書,啊!看累了,休息一下。欸!外面聽進來一點聲音,我們就會,有的時候像風吹過就算了;有時候聽的聲音的話,你心裡面會觸動:欸,這是什麼?你會不會因為這一聽見了去注意一下?說不定注意一下,欸,這個外面很熱鬧,一些堆堆在那裡,你也跑得去看一下,會不會這樣?那緊跟著下面整個就跑掉了,它有一連串的事情在。所以自然而然,何況是音樂等等,這個東西就是你以前久已習慣的會擾亂你的這些東西。所以它那個「遮」,真正修行的時候所有這些東西都把它擋住了,反正沒有意義的事情統統把它擋住。
世間拿這套東西來莊嚴,莊嚴這個真正的關係是什麼?為了我,所以無非是為我慢。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以後,曉得真正莊嚴什麼?莊嚴這個戒第一個,戒定慧,那個才是!這一定要用智慧,認識了一切的這個善淨之業,那個才是真正的莊嚴。而這個的第一步,就是要擋住從無明看見的所有的這些東西,戒的根本的意趣就在這裡。
那麼「依時食」,什麼是依時食的?就是過了「中」以後就不吃了。這個有什麼意義呢?這個前面說「若依時食,離先所習非時食也」。由於這件事情做到了以後,我們會產生一個什麼功效呢?「憶持八戒」。憶、持,這是幾件事情。這個後面會講這個戒體的時候會告訴我們,這個戒體的功效有三樣,三功效──憶、持、防。「憶」就是你心心念念把你要的東西,擺在腦筋裡面憶持。因為你記住這個,所以你能夠持得住。正知正念你能夠提住,這個是憶,這個沒有忘失,沒有忘失你才能夠持得住。否則當你這個正念正知消失掉了,那就不行。
我們剛剛說,欸,外面一個聲音被我們引去了。可是假定說我們正念正知在的時候,一聽見聲音,馬上曉得,欸!心就被這個動了,馬上擋住,就不要再理它。萬一自己覺得心裡邊這個被它所動太強烈的話,把窗門關起來,就是這樣。大家是不是平常都有這個感覺?我們對世間的事情會,可是佛法呢?其實同一個道理。因為你能夠持,所以才能夠防止那個境界。
所以我心心念念說:「啊,我今天是持了八戒的人。」憶念「我今天跑得來是受了佛的歸戒,所以要認真持這個。」那個時候你如果在真正內心當中憶持著這樣的話,叫「起厭離」。它下面又說,那個時候解釋當中:「憶八戒者無他念故即滅惡也」。現在我們真的要想把我們心裡的念頭拿掉,你拿不掉的。但是有一個方法,如果你專心憶念一樣東西,其他東西自然不進來,這個經驗是人人都有的。當你在這裡想,欸!看那個電視看得很起勁的時候,所有其他東西腦筋裡沒有了。看得很起勁,看過了以後,你想:「啊,剛才這一幕真精采!」當你想到的時候,其他的念頭都沒有了。
那現在我們全部精神去憶念八戒的時候,一樣的,不應該有的東西都不見了。所以說我們必定要憶這個八戒,那麼其他的念頭就沒有。那八戒是什麼?善淨。其他的念頭就是什麼?雜亂、惡念。所以我們必須這樣,那個時候才慢慢地無他念,那就是滅惡。這樣的話我們要的善法,所以那才生得起來。「起厭離」、「不樂世緣」、「生善」。我們現在整個的修行要兩樣東西,滅惡、生善。
假定說「不節食飽腹嗜味」,這樣的話,吃飽了飯躺在那裡,那是最放逸的時候,所以它為什麼不過中食的根本原因。我們現在常常犯一個毛病,不過中食,然後把晚上東西統統吃進去,啊,吃得飽得要命,這個就是我們難免會有這種情況。在我剛剛出家的時候也犯這個,現在也動不動還是這樣,啊!覺得這個持戒非常重要,再加上不吃晚飯,晚上胃這個消化得比較好,特別吃得下,所以平常吃兩碗的,我非得吃五碗不可,啊!那吃得……在那裡躺著躺下來。人家還說起來我是持午,人家看起來你持午這個樣,倒不如不持,結果我們大家互相吵架。
如果你仔細去看,不過這個我只是提一下,你非要很認真地一步一步過來。剛開始我們難免會有一點點偏,但是我們一定要經過長時的努力。有一天你真正了解了以後,你的心情慢慢地就平下來,這個是必然的過程,我在這裡順便說一下。因為像這個問題,像外面根本不講究修行的人也不談。稍微講究修行就分成兩派:有一個覺得要持午,所以結果吃得很多;有一個就笑,他也是修行人,說:「你看!你這個樣。」真正兩類,我們都應該曉得,它那個中間點在那裡。
就是我們的目的在哪裡,然後如何去提升,盡量不要懸在是非當中。盡量不要懸在跟外面爭是非,要儘量反過頭來看自己內心當中是法、非法,從這個上面提升,這個才是我們修行人應該有的。如果你真正做到了,那我們也不要管他,他持、不持,他到底如何,我只要想我自己做到了。我總希望我自己做到了,眼前能幫他忙,將來我的經驗告訴他,你這樣做;眼前不能幫他忙,我希望我成就了以後,將來幫他忙,這個才是我們眼前真正有的一個心態。
到這裡為止,就是這個雜簡當中三項的性、遮兩個簡單的介紹。介紹完了以後,下面,再下面去那一部分的話,就是「略辨教體」。這是「通敘戒法」當中第二個,「示相彰名」正示、雜簡講完了,下面第二個就是「略辨教體」。
第二節 略辨教體
那麼這個今天把那個文先把它簡單唸一下:
《資持》云:「夫教者以詮表為功,隨機為用。雖廣開戶牖而軌度無差,雖剋定楷模而攝生斯盡。圓音隨應,情慮難求。且依《業疏》三宗,以示一家處判。然教由體立,體即教源。故須約體用分教相。
下面這個就是三宗──實法宗、假名宗、圓教宗。這個下面的留著下一次講,前面那個簡單說一下。現在既然我們說了解了戒法以後,那個法本身是有它的深淺,因此不同的部派,根據它的深淺,就把它的內涵也有差別。因此現在我們這裡要簡單地把它分清楚,所以這個是略辨教體的最主要的原因。前面那一段,剛才唸的那一段就說明這個道理。
「夫教者以詮表為功,隨機為用」,這兩句話。現在在正學之前一定要理路了解,了解這個理路,要學就是學教。那麼佛把這個留下來,老師來告訴我們、傳給我們。傳給我們,他要說明,「詮表」是說明表彰他現在講的道理。為什麼要說明這件事情呢?因為隨我們不同的根性,希望產生它應有的功效。所以這兩句話就是詮表──說明這個道理,關鍵是應我們不同的根性,使得每一個眾生能夠產生它應有的功用。
因此在這個情況之下,眾生的根性是很多很多,所以他要「廣開戶牖」,戶牖就是通道,很多,「廣開戶牖而軌度無差」,雖然廣開,好像太多太多,八萬四千,欸,但是他卻又不是說開了很多就亂成一團,不會的!他一定有他的規則,一定有他的軌度,就是衡量的法則,絕對不會有錯。
反過來說,雖然有他一定的法則,「雖剋定楷模」,好像這個要像軌則決定了以後,這不就限死了嗎?欸!他又「攝生斯盡」,他又能夠把所有要救度的眾生統統能夠把他包含起來,絲毫沒有遺漏,這多了不起!這個只有佛能做到,所以說「圓音隨應,情慮難求」。這個圓音就是佛講的──說法,「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他說的是最圓滿的,他有各式各樣,圓音有很多內涵,就不細講了。那隨著眾生的根性,他就適應他,這不是我們現在凡夫以我們的情識思慮,所以這「情慮難求」。
這個對我們很重要,我們像前面所以引起爭論等等的話,就是我們以我們的情慮去看這件事情。所以碰到這種情況,我們要了解我們是凡夫,現在我們只有遵從信得過聖人說的話,照著他去做,自然而然慢慢地淨罪集資,漸漸漸漸會趣入、相應,這是關鍵所在,總的說明這個。
現在下面就是特別說明,說現在道宣律祖依《業疏》來分三宗,這個分三宗是怎麼分的呢?是南山道宣律祖來判決的,所以「以示一家處判」。那麼,但是他判的時候什麼原因?「教由體立」,這個所以又講那個教是由於它的內涵,所以這個內涵、這個體,就是講教的根本的原因,所以「教由體立,體即教源」。所以他一定從這地方,「約體用分教相」,既然這個體是教的根本,所以根據這個體,這個體產生什麼樣的作用,為什麼要這樣去做,來說明這個,說明就是「教」,所以根據這個體用,來說明這個教的特點,因此這句話叫「教由體立,體即教源」,所以約體用來分教相。那麼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明天就把下面的三宗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