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二〇〇〇年版
第七卷
講《南山在家備覽》,在正講之前,我們不妨把我們實際上的因緣隨時提醒自己。在座的各位,但願,因為這個不是一個理論,而是說我們已經了解了理論要去行持。哪裡去行持?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以我們可以把我們所有日常生活當中一切的事情,是拿來印證,還有去思惟、觀察、抉擇:是法、非法?
那麼這一次我特別深的感受,這個從四月二十三號上一堂課,今天一口氣兩個多月,一下就過去了。像這種事情,我們在座任何一位無法預料,你怎麼曉得你明天還好好地坐在這地方來講、來聽?所以證明了世間的事情,你可以從這裡想:那無常。因為是無常,你就可以了解這是苦,你就了解這是無我。平常的時候這種道理,如果真正地學的話,一定要了解文、義。就是這個文字的確要弄得比較清楚一點,為什麼說無常可以通到同樣的是苦、是空、是無我,這個文字上面有它的必然的關係,然後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體會。因為這一次一口氣停了滿久,所以我們重新開始再講的時候,我們就不妨把整個的那個大綱重新再說一下。
首先,這個《在家備覽》它雖然說是「在家備覽」,因為大師就是弘一大師,他是輯南山道宣律祖的這個所謂三大部,實際上是六大部,那是中國祖師、漢地祖師當中的最精華、精要。那麼它這個「備覽」,實際上說精要部分,讓我們隨時來參考。不了解的了解,了解了以後行持,行持了增長,在過程當中有什麼問題,隨時可以檢查印證是法、非法。
在這裡它分成功四個大科,所謂〈宗體篇〉、〈持犯篇〉、〈懺悔篇〉、〈別行篇〉。諸位想一想:他為什麼要分成功這四科,或者四篇?實際上這個四篇,就把我們整個想修行人下腳第一步的精要的內涵,全部已經包含在裡頭。
所以諸位在這裡學可以有兩種方法:有一種,的確也雖然有一點善根種子,可是準備不夠,所以也無從說起,「反正你給我講什麼,我就聽什麼了。」聽過了多少能夠懂一點,可是的確很難把握得住。平常我們一般在現在的學習過程,大體屬於這種狀態。既然我們現在了解,我們在學習的是制教,那前面一定是化教,理論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見解多少已經建立了,我們決心去行持。所以這個時候內心當中,原則上面應該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構架。
當然有很多人就是剛開始一聽見,「啊,非常好!」就馬上就闖過來了。那這種情況種點善根多少是件好事,真正要想有什麼結果是很難的!另外一種就是的確照著前面的次第,所以他真正去學的時候,這個完整的構架,那就是這個四科當中、四大科當中,就很完整地告訴我們。
第一個叫「宗、體」,實際上這個裡邊有兩件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基本關鍵。一個是宗旨,說你今天跑到這地方來學這個,你的中心目標是什麼?你要完成你的中心的目標,你應該如何去努力行持?這個是屬於宗旨的範圍。所以一個完整的宗旨,它至少、至少至少需要兩樣東西:第一個我的崇高的目標這是什麼,要完成這個目標應該實踐的方便是什麼。否則的話,說:「啊,我要成佛!」佛是什麼?為什麼你要成佛?那麼如何成佛?可能的問題不知道,那這個所謂的成佛,對我們沒什麼多大的價值。所以說,如果說這是一個非常嚴密而正確的宗旨的話,我們至少應該了解這兩樣東西。
當我們了解了那個宗旨以後,所以也可以說這個「體」就是整個的宗旨的內涵,可是在這裡那個體,也可以作為另外一種解釋。我現在了解了,真正要去成佛,那這個成佛一定是有幾個這樣的必然的次第。這個次第不管以《法華》來講,當然像《菩提道次第論》,實際上還是離不開這個。這樣一定一步步走上去的話,你遵照這個一步一步的台階,一步步上去。然後這個台階上去過程當中,看個人的力量的強弱,那麼就分成功共下、共中、上士。乃至於有很多他就會停在前面,也就說有很多聲聞,他雖然停在這裡,可是他究竟一定會走上成佛的。通常情況之下,我們會把這個是分成功兩類來說明它,這個就不去細說。
現在要講的,既然這個宗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現在漸漸要真正進去的時候,就是理論了解了,大體上面這個概念有了,有了以後要去實際上去行持。那這個行持的時候,就最主要的一件事情,我們所謂:要依什麼來行持?比如說,我們為什麼不能行持、為什麼做不到?這是最主要的原因:我們現在一切的行為,是一定依據著我們的習性。這個在我們學這個理論的過程當中應該有所認識,這是為什麼在座的,我們這裡就是進來第一步重要的,希望把《菩提道次第論》學好的原因。
不過也分兩部分:大人進來是這個,小孩子不是。小孩子那個時候他理論還並不清楚,所以正應照佛制的,說你剛開始做小沙彌,那麼把你的生活習慣養成功了,規矩都養成功了。就像一個小孩子在他家庭當中從小成長的時候,灑掃應對,他不僅僅說這個地方的講話、習慣,他一切一切自然養成習慣了。我們現在真正說起來,雖然大人,可是我們這個很多習慣要轉過來,的確需要一段時候。常常也就是現在這個時候,我們看見這種狀態:理論學會了以後,他這個理論不用的,所以他整個的行為跟俗人是沒什麼差別,反而倒是學了這套理論以後,這個理論助長他這種惡習。
因此我之所以講這一點,我們真正的在座同學要時時注意!今天我們學了這個理論以後,是助長我這惡習的,還是學這個理論要淨除我這個惡習的?這個觀念是非常重要,如果說你不能淨除惡習反而增長,那寧願不要學!當然你信得過,好了,你跑得來五夏學律,進退、開遮持犯會了以後,再來廣學經論。可這個不是一點都不要學,至少你這個信心,或者已經有了信心,因為已經大體上面剛才進去的時候,應該了解的理論、應該行持的準則;或者你有一個最最好的依靠的師、友,你對他完全相信;那麼或者你多少有一點了解,這個都是一個事實。
那麼不管剛才講的哪一種,無非是讓我們內心上面從這個信心,然後你了解了信心願意去行持的時候,已經有個準則,而根據這個準則能夠看清楚。假定我們把握不住這個的話,雖然樣子上面、理論上面在學佛,實際上這個沒有學佛。這一點我想各位同學,平常我們常常心裡要去檢查。
我想前兩天我跟大家舉的那些例子,比如說到了那個時候,你就覺得莫名奇妙地等飯吃,你到那時候就等這個,那麼很多地方你可以檢查這個。我並不是叫你快吃飯了你還是緊張得要命,不是這個意思。你累了可以休息一下,說這個時候該怎麼辦,所以你放鬆了是休息一下。可是你那個腦筋當中,真正的腦筋當中策勵你的中心,不是在那裡等飯吃,或者不是在那裡等什麼。
還有一個,就是有一件事情你做完了以後,你曉得這個事情做完了,下面要做什麼?好像沒什麼事要做。我們常常有這個,我們就上課,這堂課上完了,那下面什麼呢?大家就等了!再不然我叫你做一件事情,你做完了以後,你下面不曉得幹什麼,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如果你去仔細檢查,一般人通常都是這個樣。
實際上,我上一次在那個什麼淨智營講的「主動」,就是這個裡邊去講的。你必須有一個完整的宗旨,你為了要達成這個宗旨實踐的方便,然後這個實踐的方便次第放出來了以後,你會照著這個一步一步去走。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把我們學的理論拿出來的,就是《廣論》上面也有告訴我們:對我們學的內涵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於是安立了它的內容──質、量、次第、步驟,既不要增也不要減,走下去。所以你心目當中是不是有一個完整的東西?所以哪裡說這個事情做完了,你就那兒等啦!
這個等有兩種:有一個,說下士做完了,那等;中士做完了,等;那最後上士做完了,你還是等,別人上士做完了,成佛,你不是!這是理論上頭的。小事情呢?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今天不管做什麼,做完了你就等。有一件事情不等的,就是隨順你的習慣,好樂的東西不要等的。我這樣簡單的說明,大家清楚不清楚?一直等到我們面對一個絕大的痛苦的時候,後悔莫及!
所以我們必須在這個理論上面了解了以後,就現在內心上面真正是策勵了自己:這個學完了理論要去實踐的。那麼這個實踐的過程當中,就是把我們學得的這個法,既然了解那個宗旨,是不是一定要學了一些理論?這個理論我們稱它為「法」。或者我們就是講這個在〈宗體篇〉當中,〈宗體篇〉當中又開出來: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對吧?那戒法是什麼呢?〈宗體篇〉或者是〈法體篇〉,說「聖人制戒」或者制的教,整個的內涵就叫法。
那麼這個聖人就是已經成就的人,也就是對我們來說,這是我們的目標。啊!我們覺得這個生死輪迴當中這麼苦,唯一的救護的就是佛!為什麼他能救護?因為根據這些,我看得很清楚,我信得過。所以一方面是我的目標,既然我了解了以後,那我要真正達到這目的幹什麼?也照著他去做。所以他講那個理論就是這些。
這個理論現在我們怎麼樣使得它能夠領受了以後,真正使得它變成功我們內心推動的力量?既然我了解了去仰望他,願意去做,那是不是應該照著他的方法去做?所以「納法成業名體」。有了這個體就「依體起行」,那我下面這個行為,才是真正會照著聖法一步一步走上去。那個時候你一樣的等,你就不會在那兒等吃飯、等睡覺。再不然的話,你就等煩惱來推動著你們、推動著我們,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轉。現在大家能不能清楚這個概念?所以那個時候納了體以後,起的行那就是戒行──如法之行。那個如法之行一定有它的相,這個相別人不一定能看得清楚,可自己要看得清楚,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它那個宗體的「體」是有這樣的內涵在裡頭。哦!原來是這樣。
當我們真正確立了宗旨,曉得怎麼樣的走法,而且納了體,這樣的內心當中也轉變過來,下面我們怎麼辦呢?就持犯,我們怎麼樣去做好它、做好需要什麼條件。所以這個〈持犯篇〉是不是講種種的條件啊?很多緣嘛!這樣。所以它一定是講前面的說前方便,前方便當中遠方便、近方便,那中間的是正行,後面又是什麼。這個內涵,說怎麼持、怎麼樣會犯,然後這個什麼是開、什麼是遮,重輕之相,我們一定要弄得非常清楚。這樣我們納了這個體如法去行持的時候,才能夠達到我們希望的目標。所以這個兩篇安立在這裡,不但有它必要的次第,而且有一定的內涵,所以它下面說那個〈持犯〉。
那麼這個持犯,在我們學的過程當中有兩種不同的心態:有一種,就是他自己覺得為了自行,大概了解這個大綱,而且依靠有很好的老師,這是一種。還有有的人歡喜學律,那學律的話,你就全部精神放下去。通常佛法當中出一種律師,律師那就是這個。當然將來學到最好的程度,經、律、論一切都要通達的,可是我們初機剛開始的時候不是必要的。在這個原則之下,兩者當中前者是一定要的,現在大家清楚不清楚?
不過那個時候,我們可以不一定自己對那個持犯的行相了解得很清楚,這個可以不一定要,但是一定有一樣東西不能少,如果少掉了,這個不可以──師友。所以你一定不能,戒上面告訴我們五夏學律不能離師,不是說:「哦,滿了五年了,我就可以了!」你五夏了以後,對那個開、遮、持、犯已經了解了,你可以,否則的話,盡壽依止。正法的時候一定這樣,現在末法了,哪要五年?五天都不要!剃了個頭,我做我的,我為什麼要跟師父?這個是就末法的時候一個非常遺憾的怪現象,所以末法之所以為末法的根本原因。
所以這個師友是絕端重要的,在很多大論上面都講得非常清楚。《菩提道次第論》上面也特別、特別告訴我們,譬如我們現在這裡要想好好地提持念力,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個真正要策勵相續最有力的念力的根本的最重要的正因是什麼?(弟子答:師友。)一點都沒錯!這最有力、最有力的──師、友,還有你對佛法的了解的,三樣東西。換句話說,簡單來說還是以三皈依,可是這個「三皈依」這個名詞,它現在說得比較清楚一點。這個畢竟是一個比你夠條件的老師,單單這個老師還不夠,還要同學。然後在這個上面,你已經行就行,不行的話要多聞,時時跑得去切磋琢磨,或者那個師友他能夠真正地跑得來,來隨時能夠策勵你,所有東西一定都在這個裡頭。所以說對我們這個開遮持犯,即使屬於第一類,你一定離不開你依止的這個師友,有這麼重要的內涵在。
現在我們動不動說:「那大概出了家,自己就關在茅蓬去自修去了。」那個末法的時候的現象,在正、像時代沒有這樣的道理。你前面要到什麼程度之下,那這個時候才需要,是需要的,在加行位上面。可資糧位上面,剛剛進去是絕不可以的。但實際上因為我們剛開始是凡夫進去,凡夫的煩惱是非常之熾盛。我們現在不要講理論,我們在座的同學每一位大家想想看,以我自己來說,儘管我坐在這裡講,對不起,那這個緣稍微差一點什麼的話就來了,或者貪相、或者瞋相、或者癡相。
這兩天就有同學問我他這個怎麼搞的,跑進去打瞌睡,那裡又要打瞌睡,那癡相!每個人有他每一個人的行相。實際上這種行相,我們一旦前面已經,這個論上面都已經講過,你一旦養成功這惡習,你要改過來之難啊!不過現在我們已經有了,這個時候我們只有一個辦法:咬緊牙關至誠地懺悔,一輩子哪怕。這一輩子不行,下一輩子再來!你除了這個,沒有旁的辦法好想。而且要下死功夫策勵自己,否則你過兩天,哎呀,覺得沒興趣了,做做沒味道了,那時候你又放掉了。已經養成功這惡習,你現在又放掉了,你到什麼時候才能夠成功?這一點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通常那個癡相很重的人,他往往不大歡喜跟人在一起的。那麼還有一種癡相散亂很厲害,他倒會老是跟人家混在一塊兒,可是他心裡面就是收不起來,這同樣地屬於在這一類,這個時候大家要稍微要注意一下。所以說他都會有他的個人的貪、瞋、癡、慢等,這個煩惱會熾盛,那怎麼辦呢?所以下面就講〈懺悔篇〉。這個,你沒有這個,不行。
那最後為什麼又加一個〈別行篇〉呢?這個整個的佛法的整個的宗要,前面是在這個裡邊。那麼現在講完了這個以後,單獨一部分,對我們怎麼真正相應的。現在對這個《南山在家備覽》來說,它那個〈別行篇〉就是對在家人了。所以一開頭是說,那麼到廟裡面該怎麼辦,怎麼去恭敬,乃至於這些到最後,因為在家居士,策勵他,他學會了這些東西,到最後的話,所以「出家由致」。從在家居士的學習,一直進到沙彌那一部分,那個就是《在家備覽》的四篇的真正主要的基本內涵,大家清楚不清楚?
其次這個四篇,我們現在這樣說,譬如說這一次我們現在講那個〈宗體〉,那當然四篇當中最先重要的講那個〈宗體〉。在那個〈宗體〉裡邊就說法、體、行、相。這個下面又是真正對這個宗體來說,一定也要照這個次第,所以第一步它就講「法」,就是了解這個理論。可是了解這個理論,實際上指的整個的剛才說的內涵。那麼將來真正了解了以後,不是說現在了解了,我不必納法,你隨時了解的時候,我們平常心裡面經常策勵自己。
因為這個納法,並不是一個有形的東西。有形的東西說,今天我們譬如說大家要出去一下做一件什麼事情,那好,在做的之前先坐在這個教室裡大家準備一下,大家談一談。所以這個的確是理論上的說明;一直等到談完了你出去的時候,你才動手動腳去拿。現在我們不是用手腳去拿,是用我們的心,是不是這樣去拿的?那心,你隨時隨地,在當我們聽了以後,就應該注意。實際上真正說起來,一開始完全不了解,那聽的以後,實際上聽的之前你已經準備了,所以聽的之前有一個準備,或者是戒上面說這個叫什麼?前方便,那我們現在這裡通常叫「前行」。
以《廣論》來說,它正講是甲四,可它前面有甲一、甲二、甲三,這個都是它的前行。在這個之前我們已經準備,那內心上面怎麼去,這個時候要注意:我現在準備的時候,跑得去聽聽那個文字,還是聽了文字以後應該策勵自己?這是前面準備的;聽完了以後,後面用在生活當中隨時隨地去檢查,那是應該後面的,這兩樣東西。然後這個再下面再來怎麼提升,又是這個前後之間輾轉地增上,這一個實際上對我們來說,那又是變得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這個納法的這個「納」,現在大家清楚嗎?就是我們平常的時候,正聽之前、正聽、正聽以後,心裡面經常緣念這個。
再說這個法本身,並不是離開了我們世間的一切的來談。就世間一切現象來指出這個真相,讓我們在世間的真相當中,辨清楚它是、非的那一面。因此這個「納法成業」,的確這件事情來說,說它難固然很難,說它容易是容易極了!因此我們在平常的時候,處處地方策勵、注意這個問題,所以這個納法成業是這樣。漸漸地、漸漸地隨時隨地去注意、隨時隨地去注意的話,這個力量就會比較強。
這裡有一個特點,我要簡單地說一下。現在在我們沒有納法之前,或者是不納法,那它心是不是會空在這裡?它不會空在這裡。這一點不是個理論,大家想一想看。因為如果你不去策勵你自己去在法上面緣的話,它自然這個習慣的力量在推動著你,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是為什麼我剛才說那個癡相的同學要特別注意,平常那個癡相的同學,要他提不大容易,可是要他這個癡相繼續是非常容易!
那麼在這裡也特別說明,除了你用力地提以外,一切時處這個習氣在相續當中,大家有沒有注意?這一個特點我們一定要注意。別的事情說有三個選擇:一個要不要做,一個不做,一個我現在不管。現在這裡不能不管的啊!你不做,如果你不上就是下,你說不管的時候就是下的時候,大家有沒有注意這個特點?因為這個心本身就是這個樣。
所以在這裡我們平常非常強調一件事情──不放逸。所以經論上面,蕅益大師還特別提出來。經論上面告訴我們「涅槃以不放逸為食」,就是我們的生命的存在,他一定要靠著吃東西,這個「食」的存在,每一樣東西,所以凡夫所謂「四食住」,這個凡夫分上在沒證聖果之前,他一定要有東西吃。這個四食的話,說段食、觸食、思食、識食,這四食。就是凡夫只要在三界之內,在這個欲界,人以下那都是段食;欲界天就是觸食;色界,思食;無色界,識食。這個最後那個「識」,它識一定要緣一個東西。那麼這是有為。
那麼無為的是涅槃,涅槃以什麼為食啊?不放逸。它一定還有一樣東西的,不放逸內涵是什麼?精進三根,是不是這個?所以放逸是在這上面安立出來的。因此成了佛以後,他有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當中有一個叫「三不護」。其中有一個他「精進無退」,他這個精進到後來,他一直提升、一直提升、一直提升,提升到最後到一個最高的,再沒比這個更高了,然後就以這樣地下去。這個成佛,所以他涅槃還是有他所緣的東西的。拿我們現在說,我們現在居然要學這個東西居然不要,那我們來學些什麼啊!所以我們這個法相不清楚,真正的麻煩就在這裡。我現在這樣的說明清楚不清楚?
不是說一開頭叫我們:喔唷,我們都這個緊張得要命!不是這個意思。但是一定在我們相應的程度之內,我們要檢查一下。所以諸位剛來的時候,大家有的人、很多人這個,我就告訴他:「你現在暫時這個不要。」不是不要,你一定要把次第弄清楚,否則你忙你的,真正要給你的你弄不清楚的話,那害了!當你這個弄清楚了以後,那你曉得次第在那裡,否則我們來是學我,不是學佛!
我這裡所提供的並不完整,不但不完整而且支離破碎,這個我自己很清楚。但是至少這是一條比較起來,在現在末法時代絕對可以走得上去的一條路。這一點我自己可以肯定,因為我肯定我的老師,我肯定這個教法,多多少少我可以肯定這兩點。這個理論上面是毫無瑕疵,然後我看見我的老師的行持,的確高不可攀。然後我並不理論,而且我真正去實踐過程當中,凡是他指給我去做的,我都能夠有一種內心的體會,這個體會證之於書本上講的內涵,「對!」一句話。可是因為我自己的體驗很有限,所以我曉得不完整是肯定的,但是絕對是可以走的!現在大家清楚不清楚?
那我順便這麼前面講過了以後,我現在剛才講、講、講,講到哪裡會談這問題啊?對,納法成業。這個納法成業過程當中,就是我們平常的時候,以這種方式去做的話,你內心當中是不是依著真正地如法地去緣?在這裡。所以你了解了這樣的一個大概的次第以後的話,你大概就比較有一個你的真正跟我們相應的,慢慢慢慢地、慢慢慢慢地走上去。
所以說現在我們不管我們在做什麼,上課固然是,精進用功固然是,那請問:不上課、不用功,平常生活當中是不是也是?不但也是,而且更重要!否則你納的什麼法呢?假定我們離開了生活談的,納的是文字戲論之法,諸位能不能體會到這一個特點?我把文字弄得很好,這個怎麼背、怎麼講,可以;可是面對這個文字所指的內涵所面對的境界,對你沒有用!學佛來學這個嗎?所以你有用的就是剛開始做學生,然後這個考試的時候考得很好,出來了以後做老師,講給別人聽很動聽,豈不是忙這件事情?
我們不知不覺地總要把這個東西好像弄得很完整。需要是,需要有一個概念,可是有這個概念以後在生活當中去實踐。那麼下面有一件事情滿重要的,在你們自己每一個人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仔細檢查。總有一些時候,你的習氣來的時候,你就一心一意想把你要做的事情做好,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不管你做什麼事情都有這種狀態會出現。那時候你就檢查,學的法就是在這:「欸!現在這件事情是我理論上面應該做的,還是這是我的習氣?」這個必須常常去檢查。而這個東西不是說今天講過了就算,你平常的時候經常去檢查,這個力量才會慢慢地越來越強、越來越強。我這樣的說明大家清楚不清楚?
所以你去檢查的話,到了那時候你才發現:原來學了這個法以後,在你的生活當中,幾乎是張開眼睛的時候你必須全部用上。如果你能夠張開眼睛用上的話,那我告訴你:你睡覺了它也用上!這可以肯定的。你自己去試,不必我來講。如果你這個做不到,你說去學那個四種瑜伽,晚上問我怎麼辦,我絕對不會回答你!要回答你,我或者想借孔老夫子的一句話:「未知生,焉知死?」你張開眼睛的時候你都不知道,你說:「閉上眼睛怎麼辦?」那是荒唐的事情。
或者我可以告訴你,這就是我的體驗。這個話不足以為外人道,可是真正你們好好地去做。那我想老同學都知道,我常說,欸!當我真正比較相應的時候,我也沒有刻意的,晚上睡覺累得要命躺下去,雖然我跟大家說:「睡的時候你想一想。」可我現在常常去睡的時候實在累得要命,那放下去就睡著了。可是睡到半夜裡面,哪怕是做夢,奇奇怪怪的事情出來的時候,這個念頭就在,所有的這些東西都會出現。本來嘛!我們的這個識就是一個心識之流,你平常的時候不去努力,到那個時候你怎麼拿得出來嘛!這個實際上的東西在這個地方,大家清楚不清楚?所以平常你們有一些問題來,我就經常告訴你,我沒有什麼準備,因為我自己就在這個裡邊走,現在大家清不清楚?
所以如果你們真正能夠這樣去做話,那個「納法成業」,你就曉得什麼叫作納法成業。實際上,這個體它不是說一個固定的,像我們說:「把那個桌子搬進來!」一張桌子就這麼大,搬幾張桌子進來,它不是這個樣。它是從完全的無明,慢慢、慢慢地納了法以後,慢慢地轉過來,到徹底地成佛,這是一直在納。所以同一個時候,納這個法成業的同一個時候,還是依體起行,這是同一個時候的。因為你如法去做,如法去做是不是依體起行?就這樣。
只是剛開始的時候依體起行是你要很策勵你自己,就是策勵你自己把握得不那麼完整,可是你漸漸努力的話,你策勵的心情漸漸、漸漸就放緩了,習慣的力量就漸漸地強了,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你對法的整個的內涵,深、廣兩方面,乃至總、別方面,把握得比較實在了。這個大家清不清楚?其實這一點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樣的。而且唯有這樣,我們才真正地能夠漸漸、漸漸的你就上來。
所以這樣了解得好,啊!原來這樣,「納法成業,依體起行」。這個時候要經常跟師友的切磋琢磨,經常依法去看。如果在這裡我們就講的叫作戒,如果退一步講叫皈依,是不是都在這個上面講的?這個才是真的皈依啊!這個才是真正的戒啊!所以它那個戒,正皈依是八律之本,這個皈依是所有律的根本。皈依是一定是你依法,然後你的行持在法上面去提升的。這個行持我們稱它為戒,不管你是在家的、出家的,說總共八種,那個都是。那麼當然這個八種律是指到別解脫為止。
那個八種律,哪八種你們知道不知道?大概有很多人不太清楚,那我跟你們說一下。第一個八戒,一種;然後五戒的居士有兩種:優婆塞、優婆夷,那個三種是在家。因為八戒不分男女的,八戒就是八關齋,每個人都是一樣。那麼五戒的話,優婆塞、優婆夷,通常我們有個專門名詞在這裡。下面的就出家的:沙彌、沙彌尼,五種;正學女,六種;最後大僧兩種:比丘、比丘尼。所以這皈依也是八律之本。
這個有了以後,然後這個提升是菩薩戒。菩薩戒我們叫「三聚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通常整個的顯教大乘到這裡為止。如果再加上密教的話,那密宗還要叫誓句、誓言,我誓願要做到這樣的一個內涵。那麼整個戒的內涵。所以戒本身就是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諸佛成佛他不是以別的東西,拿什麼?拿法。五分法身的基礎什麼啊?戒,就這樣。那個戒的基礎沒有,你怎麼可以!
現在在這個地方所以他說,為了要納法成業,所以我們一定要理解那個法,要那個理解的法,你就兩個方向去:一個在學習書本上面聽聞,一個在生活當中學習。所以五年學律,在這個團隊當中生活當中學習;然後坐下來拿著三藏,師弟之間教學,那個是聽聞上面的學習。最主要的這個主要的原因就這樣。
雖然前面說納法成業,然後依體起行,真正大體來講,是,在沒有成業得體之前要納,然後納完了大體上來說偏重於行。可是實際上,它同一個時候又在納、又在行,是有所依、所緣兩個是同時作用的。什麼叫所依、所緣不去細講,免得有的時候我講了一些名詞,大家又岔出去了。這種觀念大概我們了解了以後,那這個時候作法就跟平常不太一樣,說「為行有相」,這個是屬於在〈宗體篇〉裡邊大概講的,那大概清楚不清楚?所以以後這個幾點,是我們平常所有的這個整個的完整的概念,這個幾點是我們必須經常放在腦筋當中應該把握得住的。
好,現在有了這個以後,我們現在就開始從前面第一篇〈宗體篇〉進去。也因為前面這樣,所以我建議各位作那個科判,那科判的價值就在那裡呢!如果你不知道,那個科判就是:「呀,讀這個書已經滿枯燥了,還要把它一個個記下來!」可當你了解了這概念的話,你一拿那個科判,它綱領全部起來了。不管做任何事情,一定離不開那個總,就這樣。
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那個總別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剛才講的是不是這個整體?然後這個整體到哪裡去用?在那個日常生活當中。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真正不管是學習也好,學習就應該將它交代清楚,就是我是講文字理論的學習;在實踐也好,也一定是在那個總別當中。那你這樣走下去的話,原則上面就不會走歪、走岔,這個機會就減低到最低限度。
現在我們下面,有了,我們就這個四條當中先在宗體上面。那宗體上面它又分成功四部分:法、體、行、相,第一部分講戒法。真正講那個法、體、行、相的時候,我們前面學的整部的《廣論》,如果在這裡講《菩提道次第廣論》,也可以說在學戒法。不過當我們了解了以後,在學戒法當中是不是在分分地納法成業?這個所以能夠納的話,還是在這行當中,因為你心裡面是認真去聽,聽完了在你日常生活當中,所以這個每一樣東西都含攝在裡頭。平常我們常常講的「華嚴六相」,當你去想的話,是不是任何一法都離不開這個六相?這事實就是這樣。所以你常常去思念的話,常常去思惟、常常去觀察,到那時候你做起事情來,你就不會一碰到哪裡就停在那裡,碰到哪裡就停在那裡,叫你稍微緣廣一點,你就放不開,你就不會呀!
反過來說,如果你心裡老是歡喜這樣的話,你就察覺到:「嗯,這就是我的毛病。」你就要去懺悔。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以前說,那個祖師對治我們的方法,以及我們現在有一段時候也用,專門在自己的最大的缺陷上面把它補過來。或者很通俗的話來說,高個子趴在床底下去掏陰溝,然後矮個子擦天窗,目的就在這個地方。就是針對著自己比較嚴重的缺陷,因為通常情況自己就陷在這個裡頭。
所以我們說:啊!那麼《廣論》現在回過頭來就是講那個戒法。那麼現在等到我們學《備覽》的時候,必須要把那《廣論》上面全部的概念就放在這裡來,這個大家清不清楚?這樣我們才不至於說學理論、學理論,學完了理論用的時候就沒有用,這個就不會。如果說各位有時間的話要把它補足,這個價值就在這個地方。反過來說,你畢竟補不足,先學了這個,等到我們回過頭來學《廣論》,戒可以完全用到這個上頭去,彼此間一定可以互相相容、相輔助、增長。
那麼在這個戒法裡頭,單單就《備覽》來說,它又分成功兩部分:一個通敘戒法,一個是歸戒儀軌。那個「通敘」就是把那個整個的整體,這個「通」也就是總,整個地敘述一下。敘述完了以後然後再進一步,了解這個理論以後,那我要去實踐的時候,那麼照著什麼樣的,一定有它的一個流程,對吧?一個流程,那時候歸戒儀軌就相當於這個流程一樣。那麼因為現在這裡又是《在家備覽》,所以它這個歸戒儀軌當中只是「翻邪三歸」,或者我們稱它為「但三歸」,以及五戒、八戒。假定說他整個地講律,那麼後面這個五樣東西也會講出來。或者以《廣論》來說,那他還可以菩薩戒也可以把它加進去,乃至於多多少少密宗戒也可以介紹一點概念。現在清楚不清楚?它那個通敘戒法跟歸戒儀軌當中的概念。
那麼現在我們正講的就是通敘戒法,通敘戒法當中分三部分:第一個是示相彰名,第二是略辨教體,第三個是顯知由徑,分成功這三部分。為什麼要分成功這三部分呢?第一個叫「示相」,喔!說這個戒法,戒法到底說些什麼?這個相狀、形貌那告訴我們,使得這個戒法這個名字的內涵,能夠充分地表達出來讓我們了解。所以「彰」是彰顯,戒法的這個名字的內涵,以這個重要的內涵說行相,一一把它指示出來。當我們真正了解了以後,那我們學了以後就知所取捨。
所以在《廣論》上面,像《瑜伽師地論》上面,還有呢,都有這句話:「由聞知諸法」,必須要聽聞才了解,這個「法」就是所有的萬事萬物,有為、無為都放在裡頭,有漏、無漏都放在裡頭。「由聞遮諸惡」,了解了以後,第一個壞要擋住。更進一步「斷無義」,有很多不壞,可是沒有意義,這個也不可以。這個如果做不到的話,後面要想得涅槃是不可能的!最後「由聞得涅槃」,這才是我們真正要的東西。所以它「示相彰名」,這個名詞的內涵來告訴我們這個特點。
那麼告訴我們這個特點以後,為什麼第二個叫「略辨教體」呢?實際上前面講這些東西都是講的教、理論哪!所以我們世尊的整個的法,真正告訴我們的就是教量跟證量。有的時候我們把那個教的內涵分開來──信、解,把證分開來──行、證。所以有的時候我們說教、證二個,有的時候我們叫信、解、行、證。現在他要這個教法、這個說明的內涵,因為是非常深廣,深廣都無窮、無盡、無涯,那是因為眾生的根性八萬四千法門,所以他有深淺的不同。
那麼同樣這個名詞、同樣這些內涵,到底深淺的內涵如何呢?所以根據世尊說的教,三乘或者大小等等,來辨別這個裡邊所告訴我們的到底是哪一些。有一些就是執他的一部分,譬如說當年在印度那個十八部,那就是他這一部分,其他的不管。有的時候是不管,有的時候還會形成功表面上看起來排斥。實際上在當初不會排斥,當初是絕對不會排斥,我們一定要了解。也就是說我們只能這個相應,其他不相應的,我哪有時間去學它?所以他的真正的目的,只是說全部精神必須在他自己努力的上面,所以他沒有時間去再招呼別的。我們現在真正要學的是這個特點,不是用來排斥別人的。可是等到我們後來,不在內心上面真正提升,變成功排斥別人,那是個錯誤!
所以學《廣論》同學都很清楚:這個將來都要學的,現在我條件不夠,我不能廣學,我只能學這個。我心裡面懷著慚愧,好好地學,我將來學好了要學它。所以等到我學好了,你順理成章就學我現在學不到的東西。假定你現在排斥了以後,你現在就算學好了,剩下來你怎麼辦哪?等!
剛才我們說那個笑話,你等了!因為你並沒有把那個整個的內涵看清楚。單單等還好啊,當你要學、該學的時候,你心裡面這個排斥的這個障礙就來了。有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得到,極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根本就感覺不到啊!所以在座我們很多同學要爬上去又爬不上去了,就是因為我們無量劫來,或者前世乃至於今生,內心當中就這種障礙在這地方,就把自己死死地障住。
所以我們要非常痛切,自己走不上去本身就是個絕端要努力的,說:「佛菩薩我總有障礙,我看不清楚。好好地祈求您,加持我!我很懇切地去照著我現在能夠做的。」將來你會慢慢地清楚,將來那個障礙會消除。這個地方因為我們時下很容易犯這毛病,所以我順便講一下。所以他在這個略辨教體當中,分各各不同的部派的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樣。
那麼這個講了以後有兩個,就是講了那個略辨教體以後,哪兩個?一個,看我到底哪一個相應的,就選我自己相應的去走。實際上單單這個還不夠!因為我們現在很清楚的,我們真正要學的是學一佛乘,一佛乘的因是菩薩,菩薩是必須要廣學各家的。所以當我現在了解了這個以後,我現在還是有我現在相應的部分,可是我會根據我這個排一個次第,這個學好了下面學那一步。等到我這個弄完了以後,自然我不會等哪!自然曉得這個完了,或者還沒完的之前,你把下面銜接的那一步就開始走上去了。這個兩個就是我們現在直接走大乘,跟那個大小乘分開走的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現在這個本論,也就是道宣律祖跟《在家備覽》所採用的,實際上也就是告訴我們屬於後者。這個略辨教體現在清楚嗎?
那麼這個弄清楚了以後,從「示相彰名」可以確立宗旨,「略辨教體」大概了解方便。這個文字了解了,現在告訴我們如何趣入,所以「顯知由徑」。好!那麼我們在這地方就,啊,這個大概了解以後,那我們這個這條路怎麼樣地一步一步地進去呢?這個上面。目前現在我們真正講的話,就示相彰名當中講的兩個,第一個正示,第二個雜簡。
那個正示部分,第一部分就說,正示部分有一句話,最最重要的在第三頁上面,現在談那個戒法講什麼?就是聖法,聖者教我們「受者信知有此」,這句話對我們是最最重要!因為這個法本身不局凡聖,他為什麼要講聖法呢?大家清楚不清楚為什麼要講聖法?對,出離之道。就是你心目當中很清楚,你來學,幹什麼來學的?你內心當中的目標、內心當中的宗旨,這個一定要放在心目當中。所以絕對不是一個戲論之法,是我崇高的目標。那這條路是能夠使得我們從生死輪迴當中跳出來的,一定在出離上頭的,所以這個時候大家要了解出離是什麼。那麼這堂課我想大概講這裡。這兩天下面,我每天早晨,就現在開始,沒有什麼其他的違緣,我就會把這個每天講一小時。那麼今天要講的到這地方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