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快兩個月沒有課程,你們有複習前面講的毗缽舍那吧?很高興今天我們又繼續一起學習了!
龍樹菩薩寫了著名的《中論》,而宗大師曾經寫了《中論》的解釋,就是《中論大疏》,對於我們學習空性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為透過大師所寫的《中論大疏》,我們能逐字逐句地學習《中論》的每一個成立無自性的理路。這樣的好書,是不是期待馬上能夠看到中文譯本?但是很遺憾目前還沒有完整的譯本,因為最近譯經院的法師們也非常非常忙,都在翻譯毗缽舍那──《四家合註》後面的部分,我們在比賽!以後有時間,一定請譯經院的法師們能夠翻出來,希望我們有機會一起學習。
《中論大疏》在〈第十八品〉開頭的時候,就講過:四諦中先說苦諦,所以最初要多加修習輪迴總別的過患。這個時候瑜伽師就會想要趣入真實性──修行者想要趣入真實性,想要斷除輪迴的生死等過患,以及貪等無餘的煩惱過失。這個時候就要去看這些煩惱過失還有生死的過患,有沒有因呢?這個因是什麼?這個時候看到如果沒有去除它的因的話,比如說生死的因去不掉的話,果是去除不了的,就要去思考輪迴的根本到底是什麼?就是根本因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有生死輪迴?當去觀察的時候,就看到「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是輪迴的根本,並且也看到了斷除了薩迦耶見,就能去除煩惱和所有的過患。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樣才能斷除薩迦耶見呢?很顯然找到了輪迴的根本,所有的苦都是從那兒出生的,就是這個薩迦耶見,所以修行者當然要立志決定斷除它!但是怎麼樣斷除這樣一個強悍的、導致了一切痛苦的根本呢?一般來說,《中論》各品都在顯示:顛倒心所執取的境──我再說一遍──顛倒心所執取的境如果是存在的,會有什麼違害,由此去除這樣的顛倒心的執取。尤其是〈第十八品〉抉擇薩迦耶見所執的我和蘊體到底是一還是異?透過破除境的方式遮止我執及我所執。
《四百論》說:「若見境無我,三有種當滅。」注意!這個「若」就是如果,對吧?如果「見」,見到什麼呀?見到「境無我」,就是看見境上沒有自性成立的我,如果看到這件事會發生什麼呢?能夠怎樣呢?就是「三有種當滅」,三有輪迴的種子將會被滅除,就是被燒光、被打爛,它不能再有什麼作用。那麼既然三有輪迴的種子被滅除,我們就能從三有當中解脫出來。所以見到境上沒有我執所執取的我,才能從三有輪迴中解脫出來,就是這個苦才能夠止息、才能夠停。所以《釋量論》也說:「若不破彼境,則不能斷彼。」一切大車師也都是同樣的密意,異口同聲地宣說這樣的道理。
因此,不曉得用無垢正理善加破除我執如何執取,及其所執的我──注意喔!這裡邊又揭示兩個問題,就是如果不知道,不知道什麼呢?用無垢的正理,這個無垢的正理是誰傳的?是當然佛傳給我們的。那破除什麼呢?要破除我執如何執取及其所執的我,就是破除我執執取的那個我。如果你不知道這件事的話,那這個不知道的人他做了什麼呢?只是修習──他有沒有修行?有,他修行了──修行把心意從執著我與我所中收攝回來。把這個心拿回來,收攝回來;就是:好嘛!那我不執著可以吧?就不執著了,就收回來,藏起來了,或者說好像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放著。認為這樣就能解脫,注意!這是不合理的,這也解脫不了。
因為那樣做雖然沒有趣向我執的境所破的我──注意!因為他收攝完了,他雖然沒有趣向我執的那個境所破的那個我,但是他並沒有趣入無我的內涵,所以修習它的時候,是不會對我執產生任何些許的損害。就是沒什麼用。再者,如果那樣是對的,如果收攝回來就可以的話,你不強烈地去串習它,收回來就可以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修習真實義也就不需要獲得無誤正見了,你把心收回來就可以了!那麼一切經論所要抉擇空性的正見還有意義嗎?你把心收回來就好了,一句話結束!所以一切經論所抉擇的真實義的正見都變得毫無意義了。大家覺得呢?
那也不能認為:「在聞思的時候雖然是這樣,但是在修的時候是不需要這樣的。」因為用聞思作抉擇就是為了在修的時候能夠用上,就是把心串習在正見上。如果聞思的時候要去研究正見,然後修行的時候不修行,只是把心收回來,很顯然這個兩者是沒有什麼關係,那為什麼要聞思呢?
所以,看到要斷除薩迦耶見,注意這四個字──薩迦耶見,就是痛苦的根本。你們最好咬牙切齒一下──薩迦耶見,把它記住,這就是仇人的名字!所以看到要斷除薩迦耶見,要觀待於抉擇薩迦耶見所執境無自性。並且要看到薩迦耶見的境是什麼呢?薩迦耶見的境是「我」。進而要去思考:執取我執的所緣──注意!執取我執的所緣的那個「我」,是有自性的?還是無自性的?在最開始的時候就要去抉擇「我」。
上一堂課我們學習《廣論》的這段文中,大師很攝要地宣說了輪迴流轉與還滅的次第,其實就是要指引一個修行人超凡入聖的次第。我們知道空性是解決生死的──注意──唯一途徑,沒有第二條路,空性!可是如果你沒有對生死生起厭離心,你沒有討厭生死輪迴、沒有恨之入骨、沒有一刻都不想待在輪迴裡,你有可能成為一個聽聞空性的具器者嗎?因為空性就是斷除生死輪迴的,你不想斷除,那會成為聽聞空性的具器者嗎?就不是一個聽聞空性的具器者。
所以它前面的次第,一定是要深刻地思惟輪迴的總別過患,因為這個時候思惟了過患,才了解這個生死如果不去斷它的話,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會無邊無際地陷入苦海。那麼這樣一個苦海,自己覺得是正常的、是合理的,甚至覺得這裡邊還有很多樂趣、很多美好的東西,你不去修厭離心的話,你是不可能想要斬斷生死的。你不想斬斷生死的時候,是不會尋覓斬斷生死的那個智慧寶劍,而空性就是那樣的智慧寶劍!所以如果沒有生起厭離心,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聽聞空性的具器者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不是一個聽聞空性的具器者。
賈曹傑大師在他所寫的《六十正理論筆記》中,有說:雖然自性無生滅,但佛陀在經典中宣說了生滅,這是為了什麼目的呢?就是為了讓所化機證得勝義諦,所以佛陀在經典中宣說了生滅。那什麼是勝義諦呢?就是空性,空性是勝義諦。佛陀在經典中宣說生滅,就是為了讓所化機證得空性。那為什麼透過宣說生滅還能證得勝義諦的空性呢?大家有沒有這個問題?因為了知有為法的生滅,就能進一步地了知──注意喔──與生滅同義的無常法;由於了知無常法,就能夠進一步了知捨棄輪迴、得到涅槃的趣入方法;由於了知趣入的方法,便能夠證得勝義諦微妙之法。
對於希欲並且尋求空性的補特伽羅來說,最初不去對他遮破諦實,而是要先開示蘊、處、界等諸法,因為證達名言諦是證達勝義諦的方便。之後當他證達有為法生滅,成為不再貪著輪迴的補特伽羅的時候,就要為他開示自性空的空性妙法了。為什麼?因為那個時候,他已經成為一個能被開示空性的具器者了!
所以非常期待大家在學習空性的時候,偶爾翻一下前面的道次第,對於生死輪迴的總別過患再再地串習,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夠醞釀出衝擊空性的那一股力量。那股力量在哪兒呢?就在我們的心續當中。那心續當中這種力量會被誰啟發呢?一定被佛陀的教法,宗大師《廣論》裡邊那個生死的過患,可以仔細地去思考,思考之後你自然會產生一種想要斷除輪迴的強烈的渴望。然後這個時候,應我們熱切的渴望而來的毗缽舍那──空性,真的是不死甘露啊!這個時候你對它的感覺當然是非同小可,是生命的最重要的事情!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