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有沒有做聽聞前行?透過思惟聞法勝利,策發歡喜心來學習,尤其是大乘的動機。希望在這節課裡我們能夠善用暇身,取得很大的義利。
好!請大家翻開《廣論》390頁倒數第6行,《廣論》的校訂本是第119頁第5行。有找到吧?注意喔,開始了!我們一起看原文。這是一個問題:
如是得前所說奢摩他作意,有幾種補特伽羅於現法中不以出世道行,而以世間道行?
接下來就有一個問題,說:如此地獲得了前面所說的奢摩他作意,那麼有幾種補特伽羅會在他那一生中不以出世道──出世間的道前行,而是以世間道前行呢?
我們接著看一下大師的回答。原文:
如《聲聞地》云:「問:此中幾種補特伽羅,即於現法唯以世間道行,非以出世道?答:略有四種:一、除此以外一切外道;二、於正法中根性鈍劣,先慣修止;三、根性雖利,善根未熟;四、一切菩薩樂當來世證大菩提,非於現法。」
就像在《聲聞地》中所說的:「問道:其中有多少種補特伽羅今生只能以世間道前行,而不是以出世道──出世間的道前行呢?」然後回答說有幾種啊?有四種補特伽羅。第一種,就是內道以外的一切外道。「除此以外一切外道」的「此」,就是指什麼?指內道。第二種,雖然是內道,然而他過去就是非常習慣行寂止的這個鈍根行者。第三種,雖然是利根,善根成不成熟?善根還沒有成熟。第四種,就是想要在來世獲得菩提,而不是在今生獲得菩提的菩薩。
語王大師在《四家合註》中說:依靠寂止行進於道的方法中,今生以世間道前行的四種補特伽羅,其中提到:「外道與內道鈍根者,那一生不會以出世道修前行。」這裡邊所說的「道」──具有粗靜行相是世間道,具有諦實行相是出世間道。一般而言,世間與出世間有很多種的理解方式,那麼此處安立世間道與出世間道是從行相的角度。就是具有粗靜行相的道,是什麼道?是世間道;具有諦實行相的道,就是出世間道。
這裡邊「諦」,是指什麼呢?是指四諦。「行相」,就是指四諦的十六行相,或者說無我、空性的行相。大家還記不記得四諦十六行相是哪十六個?你們可不可以列出來?無常、苦、空、無我,是什麼的行相?是苦諦的行相。因、集、生、緣,是集諦的行相;滅、靜、妙、離,是滅諦的行相;道、如、行、出,是道諦的行相。那麼執取四諦十六行相而修的道,或者證得無我、空性的道,就是「具有諦實行相的道」。
善根還沒有成熟的利根菩薩,以及一生所繫的菩薩──一生所繫的菩薩是指什麼?就是他下一生一定會獲得佛果的這種菩薩,是一生補處的菩薩。這兩種菩薩──世、出世間,不是從行相的角度,而是從所依的角度。那麼從所依怎麼分呢?凡夫的道是世間道,聖者的道是出世間的道。所以這裡邊雖然前後都有提到世間道與出世間道,但是理解的角度一不一樣呢?是不一樣的,所以不是同義的。關於世間道與出世間道安立的方式,以後我們學到《現觀》的時候,可以更詳細地學習其中的差別。
什麼是凡夫道?還沒有獲得聖道、還沒有現證無我的補特伽羅就是凡夫;凡夫心續中的道就是凡夫道。包不包括資糧道、加行道呢?是包括資糧道、加行道的。那麼什麼是聖者道呢?已經獲得了聖道、已經現證無我的補特伽羅就是聖者;聖者心續中的道就是聖者道,包括見道、修道、無學道。有沒有聽清?好!往下看:
其中外道瑜伽師一切得如前說奢摩他者,於補特伽羅無我無觀察慧觀擇而修,彼於無我不勝解故。由是或唯修此無分別止,或唯修習粗靜為相毘缽舍那,故唯以世間道而行。
其中獲得前面所說奢摩他的一切外道瑜伽師,沒有以分別觀察的智慧觀擇而修習補特伽羅無我,因為他們不勝解無我,要嘛就僅僅維繫無分別的寂止,或者僅僅修持具有粗靜行相的勝觀,所以他們就是唯以世間道前行,而不是以出世道前行的。
我們再看下一段,注意,別走神!看下一段:
又正法中佛諸弟子,若是鈍根,唯先多習寂止止修,於此多所習近,遂不樂以觀察慧於無我義觀擇而修;或雖樂修,然不能了真無我義,故於現法亦唯以世間道而行。以或唯修住分,或唯能修粗靜為相毘缽舍那故。
即使是內道的佛弟子,但是如果是鈍根者,他過去側重於依止僅僅串習寂止的止住修的這種修行者,他是鈍根的,就不樂於以分別觀察的智慧觀擇無我的義理而修持。即使他樂於修持,也無法理解無我的義理,所以那一生只能以世間道前行,因為或者只修習住分,或者僅僅修習具有粗靜行相的勝觀的緣故。由於過去串習的習慣,導致在那一生就只能以世間道前行,無法以出世間道前行。好!接著往下來,看原文:
又諸利根佛弟子眾,雖能悟解真無我義,若現證諦善根未熟,則於現法亦不能生諸出世間無漏聖道,故名「唯以世間道而行」,非不能修緣無我之毘缽舍那。
上面講鈍根,那利根的呢?利根的內道的佛弟子,雖然能夠證悟無我的義理,但是如果現證真諦的善根熟沒熟啊?還沒有成熟。這裡的現證真諦就是見道的意思,由於獲得見道的時候能夠現證四諦的內涵,所以現證真諦就是指見道。當利根的內道的佛弟子獲得見道的善根還沒有成熟、現證真諦的善根還沒有成熟的時候,也無法在那一生生起出世間的無漏聖道。意思就是他那一生有沒有辦法生起現證無我的聖道?是沒有辦法的。他有沒有辦法成為聖者?是無法成為聖者的。所以才稱之為「只以世間道前行」,並不是說他無法修持緣著無我的勝觀。雖然那一生還無法現證無我、獲得聖道、超凡入聖,但是仍然可以修持緣著無我的毗缽舍那,因為獲得緣著無我的毗缽舍那不一定要是聖者,凡夫也可以修持的。對吧?
所以綜上所述,大家可以知道:有幾種補特伽羅於現法中唯以世間道行,或者以出世間道行。好!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90 | 8 | 若得前說 | 如是得前所說 | 據藏文改譯。 |
390 | 8 | 不趣出世道,而趣世間道 | 不以出世道行,而以世間道行 | 據藏文改譯。 |
390 | 9 | 樂往世間道,非出世道 | 唯以世間道行,非以出世道 | 據藏文改譯。 |
390 | 9 | 一切外道 | 除此以外一切外道 | 據藏文補譯。 |
390 | 10 | 先修止行 | 先慣修止 | 據藏文改譯。 |
390 | 11 | 外道 | 其中外道 | 據藏文補譯。 |
390 | 11 | 然於無我 | 於補特伽羅無我 | 據藏文改譯。 |
390 | 12 | 信解 | 勝解 | 據藏文改譯。 |
390 | 12 | 或唯 | 由是或唯 | 據藏文補譯。 |
390 | 12 | 或更進修粗靜行相 | 或唯修習粗靜為相 | 據藏文改譯。 |
390 | 12 | 能往世間之道 | 以世間道而行 | 據藏文改譯。 |
390 | 13 | 於奢摩他先多修習 | 唯先多習寂止止修,於此多所習近 | 據藏文改譯。 |
390 | 13 | 故不樂修於無我義觀慧思擇 | 遂不樂以觀察慧於無我義觀擇而修 | 據藏文改譯。 |
391 | 1 | 能往世間之道 | 以世間道而行 | 據藏文改譯。 |
391 | 1 | 以 | 以或 | 據藏文補譯。 |
391 | 1 | 行相 | 為相 | 據藏文改譯。 |
391 | 2 | 諦現觀 | 現證諦 | 據藏文改譯。 |
391 | 3 | 往世間道 | 以世間道而行 | 據藏文改譯。 |
391 | 3 | 非緣無我不能修習毘缽舍那 | 非不能修緣無我之毘缽舍那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