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開心嗎?今天我們要開始學習「注所緣後應如何修」。請大家翻開《廣論》365頁倒數第5行,看科判,是個科判,有找到嗎?
第三、注所緣後應如何修,分二:一、有沈掉時應如何修;二、離沈掉時應如何修。初又分二:一、修習對治不知沈掉;二、修習對治知已不為斷彼勤加功用。初又分二:一、決擇沈掉之相;二、於正修時生覺沈掉正知之方便。今初:
之前提到我們修定的時候,設法把心安住在所緣境上,如果內心散亂忘失所緣,就是犯了第二種過失,對吧!就是忘失教授。忘失教授怎麼對治啊?回答:就必須以「正念」來對治。接著,心能安住在所緣境上,那麼又該注意哪些狀況呢?就進入第三科了,投注於所緣之後──注意!你的心已經有點力氣了,能投注所緣之後──你又該怎麼做呢?分為兩個大科:第一個是產生沉掉的時候應該如何做;第二是遠離沉掉的時候應該如何做。
那麼第一個又分兩個:依止不辨識沉掉的對治品;第二個是依止雖然辨識,卻不勤於斷除沉掉的對治品。那麼第一科又分兩科:抉擇沉掉的定義;第二是修持時產生了知沉掉的正知的方法。我們先來看第一科,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掉舉」,有看到字吧?
掉舉,如《集論》云:「云何掉舉?淨相隨轉貪分所攝,心不寂靜,障止為業。」
看!這畫了掉舉的一個圖,所謂掉舉它到底什麼樣呢?在《集論》中就有解釋了,《集論》中怎麼說?說:「什麼是掉舉呢?是指趣向於美好的行相,為貪欲分所含攝的什麼?內心不寂靜,它具有障礙寂止的這個作用。」看來這個掉舉可能會有點歡喜,對吧?但是這裡邊,趣向於美好的這個行相是貪分所攝的,它有一個壞作用,會破壞禪定。看接下來大師幫我們解釋這段文,往下看:「此中有三」,第一個──看書喔!
此中有三:一、所緣,可愛淨境;二、行相,心不寂靜,向外流散,是貪分故,愛相趣境;三、作業,能障其心安住所緣。於內令心繫所緣時,由貪色聲等之掉舉,令無自在於彼等境牽心散亂。
解釋一下:這裡邊有幾個部分?有三個部分,一是「所緣」,這個所緣是悅意美好的對境;第二是「行相」,行相是內心很不寂靜、很躁動、向外流散,由於是貪欲的一部分,因此它是以貪愛的行相趣入對境;第三個「作業」,是指障礙內心會安住於所緣,我們得不到禪定。就是指我們的內心向內安住於所緣的時候,就會被貪著色、聲等這些掉舉不由自主地牽到這些境界,造成散亂。為什麼不由自主呢?因為就串習成習慣了。
問大家一個問題:三摩地最大的障礙是什麼?沉、掉,對吧!那麼什麼叫掉舉?掉舉是心隨著可愛的、想要的、悅意的境轉了,對不對?所以是「淨相隨轉」。「貪分所攝」,掉舉是貪心的一部分。「心不寂靜」,就是掉舉讓我們的心無法安住也無法寂靜。它是「障止為業」,所以它的破壞作用就是障礙我們得到禪定。
好!我們再接下來,看文。
如《悔讚》云:「如緣奢摩他,於彼意數注,離彼惑索者,貪繩牽趣境。」
巴梭尊者在《四家合註》裡有解釋這個偈頌。《悔讚》是哪位祖師寫的,還記得吧?是月官論師所寫的。在月官論師所寫的《悔讚》中說:「越是緣著寂止,反覆地將內心投注於那些所緣的時候,內心越是會從投注的那些所緣當中,不由自主地被許多種煩惱的繩索當中貪著對境或掉舉的繩索所牽引。」我們再往下看,接下來一個問題。
問:若爾,由餘煩惱從所緣令心散逸,即此流散及於所餘善緣流散,是否掉舉?
這是一個什麼問題呢?透過其他的煩惱而使內心從所緣流散至其他地方的流散,以及同樣流散至其他的善所緣,這樣是不是掉舉呢?接著大師回答,我們再往下看。
答:掉是貪分,由餘煩惱散逸非掉,是二十隨煩惱中散亂心所。於善緣流散,隨其所應是善心、心所,一切流散非皆掉舉。
這裡邊出現了好幾個詞,我們可以來學習一下。大師回答說:掉舉是貪欲的一部分,因此透過其他的煩惱而散逸不是掉舉,而是二十種隨煩惱當中的散亂的心所。那麼流散到善所緣,要視情況都歸入善心或善心所,所以並非一切流散都是掉舉。
所以雖然「掉舉」跟「貪」的所緣都是悅意的境,對境的反應也很類似,但由於「掉舉」跟「貪」是不同的心所,所以還是有些差異的。「貪」是面對美好的事物的時候,被這個境吸引、吸住很難從中抽離的那種狀態;而面對悅意境生起貪念之後,那種美好的印象會植在內心裡,造成後面的注意力無法集中,所以心流散於那個悅意境的狀態,就是「掉舉」。那麼「散亂」是什麼呢?散亂是無法專注於任何境界,浮動散逸為行相的這個心所。
那現在出現幾個了?掉舉、散亂,還有什麼?流散,三者到底是有什麼不同呢?關係又是怎樣?掉舉一定是流散,流散不一定是掉舉。掉舉與散亂各別都是二十種隨煩惱其中的一種,掉舉跟散亂是不同的心所,彼此是相違的。那麼掉舉一定是貪分所攝嗎?一定是的!散亂卻不一定是貪分所攝,有貪、瞋、癡三分所攝的三種──因為有可能是因為貪分而散亂,也有可能是因為瞋恨而散亂,也有可能因為愚癡而散亂。
掉舉與散亂一定是煩惱,流散則包含了善心與善心所,不一定是煩惱。所以掉舉和散亂一定是不善與無記其中的一種,可是流散就包含了善、不善、無記三種。所以掉舉只會散亂於悅意的境,散亂則會散亂於任何境界,流散也會散亂於任何境界。這是作一個區分。
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65 | 9 | 住 | 注 | 據藏文改譯。 |
365 | 10 | 修習知已為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 | 修習對治知已不為斷彼勤加功用 | 據藏文改譯。 |
365 | 12 | 靜照 | 寂靜 | 據藏文改譯。 |
365 | 13 | 是貪分中趣境愛相 | 是貪分故,愛相趣境 | 據藏文改譯。 |
366 | 1 | 於內所緣令心住時 | 於內令心繫所緣時 | 據藏文改譯。 |
366 | 1 | 於境牽心令不自在,貪愛散亂 | 令無自在於彼等境牽心散亂 | 據藏文改譯。 |
366 | 2 | 令心於彼住,惑索令離彼 | 於彼意數注,離彼惑索者 | 為配合箋註故改譯。 |
366 | 2 | 由餘煩惱,從所緣境令心流散 | 若爾,由餘煩惱從所緣令心散逸,即此流散 | 據藏文改譯。 |
366 | 3 | 流散 | 散逸 | 據藏文改譯。 |
366 | 4 | 非一切散皆是掉舉 | 一切流散非皆掉舉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