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0067 太急太緩難生無過三摩地(二)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開心嗎都殷重地發完心了吧那我們今天繼續學請大家翻開《廣論》362頁倒數第3行還記得上一次我們學的吧學到了月官論師所寫的什麼?《悔讚》中的文接下來宗大師就會解釋這個偈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廣論》原文

義指「精勤修者謂太策勵策則生掉若捨策勵太緩慢者心住其內復起退沒由見此故俱離沈掉等分安住之心如理平等而轉實屬難得」。

上一講我們學到的《悔讚》中的那個偈頌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就是「依止精進」是指太策勵也就是太過警策這樣的話就產生了掉舉如果捨棄了精進,過度地鬆緩就會產生了內心向內安住太過了的退沒由於看到了這一點所以難以獲得遠離沉掉平等安住內心合理平等運轉的這個狀態

那麼這樣看起來,要修成三摩地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對吧因為我們從最初開始聽聞、開始訓練是很難控制這顆心的所以要控制它的高低起伏內心有一點點高的時候就容易產生散亂、掉舉比如說我們很用功、很用功去觀想佛像的時候:「啊,佛像很清楚!」內心一歡喜可能就有點散掉了那麼說:「這個有點好像安住分不夠了那內心我再放緩一下。」內心稍低一點的時候又不清晰了,又容易產生沉沒所以不能太急、又不能太緩的這個適中的界限怎麼樣能夠抓到呢?「平等而轉」,就是保持不急不緩看起來不太容易

如果某些人所說的就是讓心放緩、低沉一點往內收攝就能修禪定的話大家會不會覺得也不用抓界限了統統放緩就可以沒有那麼困難了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啊!對吧

那我們接著再往下看看原文。有找到行嗎現在先別著急呀!往下聽

如是佛靜《釋》亦云:「言精勤者此中謂於善品發起勇悍策勵而轉。」又云:「由見掉過捨其精勤棄其功用心於內沈。」

在佛靜論師所著的這個釋論中也有解釋這段文佛靜論師說這裡的精勤是什麼就是對於善品踴躍歡喜策勵而趣入、警策而趣入他是很歡喜的如果見到這個歡喜的狀態慢慢地成為掉舉的過失就不敢那麼精勤了結果捨棄了功用也就是停止努力的話內心又會向內退沒這是佛靜論師的解釋我們再往下看

悔讚》又云:「若勵力轉起掉舉若勵緩息生退沒修此中道亦難得我心擾亂云何修?」其《釋》亦明顯云:「由極勵力勤策運轉起功用時便生掉散摧壞其心從功用中心不得住若如是行即是過失為遮此故緩息勵力運轉之心,棄捨功用則由忘所緣境等過令心內縮生起沈沒。」

又是《悔讚》,對吧看!另外《悔讚》中也說了說什麼呢?說:「如果勤奮地趣入趣入修定的這種狀態就會產生掉舉如果放緩了,就會產生退沒啊!要修成其中的中道又難以獲得我心擾亂應該如何是好啊?」前面我們學過

悔讚》的釋論中也明確地說:「極其勤奮而警策地趣入並且發起功用的話」,就是他非常非常用功非常非常努力,「這時候反而產生了掉舉和散逸破壞了內心所以即使努力卻沒法獲得內心安住由於這樣的過失他為了避免這個過失就把這個力道放緩放緩勵力趣入的心也就是放緩了勤奮趣入的心讓心稍稍有點鬆散停止努力。」結果又出現什麼狀況了?「由於忘失所緣境等等的過失導致了心向內退沒而且會生出了沉沒。」這看起來就是怎麼做都有問題

那麼《掌中解脫引用月官論師的這句話之後就說了:「如果將敵人誤認為朋友正因為難以辨別,所以格外是危險的。」就是本來這種狀態是要對治掉的可是卻拿著當寶貝一樣一直用這個狀態來修所以「沉沒很容易和三摩地混淆」,注意!重點!「因此必須著重於加緊力道如果將心收緊失去了明分力心變得死氣沉沉或者行相不明顯了此時若不設法消除,便會導致了粗顯的沉沒。」

這段是說什麼跟上面一樣的就是你這樣用功的時候:「不對!散亂了!」然後馬上又再放鬆,又沉沒了這個時候如果不去對治的話就會產生比較明顯的沉沒了我們再往下看和我一起看書

故說「遠離沈掉二邊修此中道合理平等運轉妙三摩地極屬難得」,若善緩即可則無難故又說從緩發生沈沒故以此理修三摩地顯然非理

解釋一下。因此說到「難以獲得修持遠離沉掉二邊的中道或者合理平等運轉的等持」,如果極致放緩了就可以的話就沒有什麼困難了又說由此會產生沉沒就是放緩會產生沉沒所以用這種方法修成三摩地,很顯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在修三摩地的時候內心過鬆、過緊都會造成障礙那麼這個界限到底怎麼拿捏呢什麼是鬆緊適中、恰到好處呢大家是不是也很想要知道可是在正修的時候每個人遇到的狀況都是不一樣的那就只能用那句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就得練習、觀察、練習……,訓練憶念教授

這件事是並不容易的就算我們能清晰地講出來但是也得要在實際的練習中把它練出來你才會知道所以只有在上座實修的時候透過觀察自心一再地訓練在訓練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發現哇!要提起很強的心力很強的歡喜心修習禪定的功德然後提升去緣善所緣提得很猛!一旦發現心力提升到某種高度的時候哇!已經開始有點安住不了,開始掉舉了這時候不是不能放緩,是可以放緩就是讓心稍稍再放緩當放緩到某種程度要注意那個細的產生沉沒的時候就要再提心力

這樣反覆地訓練在這個中間因為不知道度就要一直去試反覆地串習、觀察然後才能夠在多次的經驗中──可能很多經驗我們會覺得是失敗但是不一定是失敗,因為我們要去擁有越來越靠近那個度這樣的經驗所以多次的修練、很長時間的練習才能慢慢地去掌握那種恰到好處的感覺就像學習空性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就算有人再三地闡述但是空性真理的內涵,如果沒有經過自己親身去驗證的話我們終歸還是不知道證悟空性是什麼滋味唯有經過自己親身去實修才會知道那是什麼感覺

比如說離開東北之後,我常常說:「啊!東北大米多好吃、多好吃!」但是從未吃過東北大米的人就總是好奇地問:「東北大米煮成的米飯到底有多香?」可能我就說:「比起其他的大米應該好吃多了!」我只能形象地說:「你吃過了就再想吃不想吃其他的大米了。」然後如果還好奇問:「那到底是什麼味兒什麼味道?怎麼個香法?」那即便我再去形容其實問的人還是不知道怎麼香最後就只能說:「你去買一些東北大米自己吃了、煮成飯你就知道有多香了!」親自嚐嚐除此以外,還有什麼讓一個人怎麼樣去品嚐那個米的香味呢就是同理

所以妙音笑大師在《色無色廣論》中也破斥了這個觀點,哪個就是「善緩即是善修」。他在那裡邊說:「教典中以琴弦鬆緊來比喻修三摩地如果是只要放鬆就可以的話那佛陀就不需要用琴弦要鬆緊適中的這個教導來教誡弟子們修定的方式了。」對不對這是很合理的

大家聽了之後,這一段很多祖師在討論這件事情都說修三摩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們聽到這兒會退心嗎?會怕嗎還是有很多的人成就了,不是嗎所以我們一開始沒有獲得經驗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唉呀!怎麼折騰都是不太對。」不要灰心,繼續練、繼續練,因為已經得到了清淨的教授一直去練心變得越來越細微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慢慢地掌握那個度了等到已經修到自由的程度就可以自由地選擇鬆緊一下子可能就掌握了就不會要一直試、一直試

今天主要就是我們把這些教授先聽了要記住:對於初修者來說如果太緊產生了散亂認為一放鬆就是修行了這肯定顯然是不對要鬆緊、鬆緊反覆地訓練所以我們還是不能依照自己內心的感覺要聽從大師的教言老實地依教奉行

今天就上到這兒,謝謝大家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行數原譯(福智第三版)改譯改譯原因
36211精勤修者義指「精勤修者據藏文改譯。
36211策舉策勵據藏文改譯。
36212義謂俱離由見此故,俱離據藏文補譯。
36212平等安住,心於此界等分安住之心,如理據藏文改譯。
36212佛靜釋云如是佛靜《釋》亦云據藏文補譯。
36213謂於此中謂於據藏文補譯。
3632其《釋》中云其《釋》亦明顯云據藏文補譯。
3632若起功用勵力運轉由極勵力,勤策運轉起功用時據藏文補譯。
3633所緣等之過失,令心退沒所緣境等過,令心內縮,生起沈沒據藏文補譯。
3634中界中道據'48年版《廣論》改譯。
3634平等合理平等據藏文補譯。
3634若可太緩若善緩即可據藏文改譯。
3635據藏文改譯。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