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開心嗎?都殷重地發完心了吧!好!那我們今天繼續學,請大家翻開《廣論》362頁倒數第3行。還記得上一次我們學的吧?學到了月官論師所寫的什麼?《悔讚》中的文。接下來宗大師就會解釋這個偈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廣論》原文。
義指「精勤修者,謂太策勵,策則生掉;若捨策勵太緩慢者,心住其內復起退沒。由見此故,俱離沈掉等分安住之心,如理平等而轉實屬難得」。
上一講我們學到的《悔讚》中的那個偈頌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就是「依止精進」是指太策勵,也就是太過警策,這樣的話就產生了掉舉;如果捨棄了精進,過度地鬆緩,就會產生了內心向內安住太過了的退沒。由於看到了這一點,所以難以獲得遠離沉掉平等安住、內心合理平等運轉的這個狀態。
那麼這樣看起來,要修成三摩地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對吧?因為我們從最初開始聽聞、開始訓練,是很難控制這顆心的。所以要控制它的高低起伏,內心有一點點高的時候,就容易產生散亂、掉舉,比如說我們很用功、很用功去觀想佛像的時候:「啊,佛像很清楚!」內心一歡喜可能就有點散掉了。那麼說:「這個有點好像安住分不夠了,那內心我再放緩一下。」內心稍低一點的時候又不清晰了,又容易產生沉沒。所以不能太急、又不能太緩的這個適中的界限,怎麼樣能夠抓到呢?「平等而轉」,就是保持不急不緩,看起來不太容易。
如果某些人所說的,就是讓心放緩、低沉一點,往內收攝就能修禪定的話,大家會不會覺得:也不用抓界限了,統統放緩就可以,沒有那麼困難了。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啊!對吧!
那我們接著再往下看,看原文。有找到行嗎?現在先別著急呀!往下聽。
如是佛靜《釋》亦云:「言精勤者,此中謂於善品發起勇悍,策勵而轉。」又云:「由見掉過捨其精勤,棄其功用心於內沈。」
在佛靜論師所著的這個釋論中,也有解釋這段文。佛靜論師說:這裡的精勤是什麼?就是對於善品踴躍歡喜,策勵而趣入、警策而趣入,他是很歡喜的。如果見到這個歡喜的狀態慢慢地成為掉舉的過失,就不敢那麼精勤了,結果捨棄了功用,也就是停止努力的話,內心又會向內退沒。這是佛靜論師的解釋,我們再往下看。
《悔讚》又云:「若勵力轉起掉舉,若勵緩息生退沒,修此中道亦難得,我心擾亂云何修?」其《釋》亦明顯云:「由極勵力,勤策運轉起功用時,便生掉散摧壞其心,從功用中心不得住。若如是行即是過失,為遮此故,緩息勵力運轉之心,棄捨功用,則由忘所緣境等過,令心內縮,生起沈沒。」
又是《悔讚》,對吧?看!另外《悔讚》中也說了,說什麼呢?說:「如果勤奮地趣入,趣入修定的這種狀態,就會產生掉舉;如果放緩了,就會產生退沒。啊!要修成其中的中道又難以獲得,我心擾亂,應該如何是好啊?」前面我們學過。
《悔讚》的釋論中也明確地說:「極其勤奮而警策地趣入,並且發起功用的話」,就是他非常非常用功、非常非常努力,「這時候反而產生了掉舉和散逸,破壞了內心,所以即使努力,卻沒法獲得內心安住。由於這樣的過失,他為了避免這個過失,就把這個力道放緩,放緩勵力趣入的心,也就是放緩了勤奮趣入的心,讓心稍稍有點鬆散,停止努力。」結果又出現什麼狀況了?「由於忘失所緣境等等的過失,導致了心向內退沒,而且會生出了沉沒。」這看起來就是怎麼做都有問題。
那麼《掌中解脫》引用月官論師的這句話之後就說了:「如果將敵人誤認為朋友,正因為難以辨別,所以格外是危險的。」就是本來這種狀態是要對治掉的,可是卻拿著當寶貝一樣,一直用這個狀態來修,所以「沉沒很容易和三摩地混淆」,注意!重點!「因此必須著重於加緊力道。如果將心收緊失去了明分力,心變得死氣沉沉或者行相不明顯了,此時若不設法消除,便會導致了粗顯的沉沒。」
這段是說什麼?跟上面一樣的,就是你這樣用功的時候:「不對!散亂了!」然後馬上又再放鬆,又沉沒了,這個時候如果不去對治的話,就會產生比較明顯的沉沒了。我們再往下看,和我一起看書:
故說「遠離沈掉二邊修此中道,合理平等運轉妙三摩地極屬難得」,若善緩即可則無難故;又說從緩發生沈沒,故以此理修三摩地,顯然非理。
解釋一下。因此說到「難以獲得修持遠離沉掉二邊的中道,或者合理平等運轉的等持」,如果極致放緩了就可以的話,就沒有什麼困難了;又說由此會產生沉沒,就是放緩會產生沉沒,所以用這種方法修成三摩地,很顯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在修三摩地的時候,內心過鬆、過緊都會造成障礙。那麼這個界限到底怎麼拿捏呢?什麼是鬆緊適中、恰到好處呢?大家是不是也很想要知道?可是在正修的時候,每個人遇到的狀況都是不一樣的,那就只能用那句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就得練習、觀察、練習……,訓練憶念教授。
這件事是並不容易的,就算我們能清晰地講出來,但是也得要在實際的練習中把它練出來你才會知道,所以只有在上座實修的時候,透過觀察自心一再地訓練。在訓練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發現:哇!要提起很強的心力、很強的歡喜心修習禪定的功德,然後提升去緣善所緣,提得很猛!一旦發現心力提升到某種高度的時候,哇!已經開始有點安住不了,開始掉舉了!這時候不是不能放緩,是可以放緩,就是讓心稍稍再放緩;當放緩到某種程度要注意那個細的,產生沉沒的時候,就要再提心力。
這樣反覆地訓練,在這個中間因為不知道度,就要一直去試,反覆地串習、觀察,然後才能夠在多次的經驗中──可能很多經驗我們會覺得是失敗,但是不一定是失敗,因為我們要去擁有越來越靠近那個度這樣的經驗。所以多次的修練、很長時間的練習,才能慢慢地去掌握那種恰到好處的感覺。就像學習空性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就算有人再三地闡述,但是空性真理的內涵,如果沒有經過自己親身去驗證的話,我們終歸還是不知道證悟空性是什麼滋味。唯有經過自己親身去實修,才會知道那是什麼感覺。
比如說離開東北之後,我常常說:「啊!東北大米多好吃、多好吃!」但是從未吃過東北大米的人,就總是好奇地問:「東北大米煮成的米飯到底有多香?」可能我就說:「比起其他的大米,應該好吃多了!」我只能形象地說:「你吃過了就再想吃,不想吃其他的大米了。」然後如果還好奇問:「那到底是什麼味兒?什麼味道?怎麼個香法?」那即便我再去形容,其實問的人還是不知道怎麼香,最後就只能說:「你去買一些東北大米,自己吃了、煮成飯,你就知道有多香了!」親自嚐嚐,除此以外,還有什麼讓一個人怎麼樣去品嚐那個米的香味呢?就是同理。
所以妙音笑大師在《色無色廣論》中也破斥了這個觀點,哪個?就是「善緩即是善修」。他在那裡邊說:「教典中以琴弦鬆緊來比喻修三摩地,如果是只要放鬆就可以的話,那佛陀就不需要用琴弦要鬆緊適中的這個教導,來教誡弟子們修定的方式了。」對不對?這是很合理的。
大家聽了之後,這一段很多祖師在討論這件事情,都說修三摩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們聽到這兒會退心嗎?會怕嗎?還是有很多的人成就了,不是嗎?所以我們一開始沒有獲得經驗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唉呀!怎麼折騰都是不太對。」不要灰心,繼續練、繼續練,因為已經得到了清淨的教授;一直去練,心變得越來越細微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慢慢地掌握那個度了。等到已經修到自由的程度,就可以自由地選擇鬆緊,一下子可能就掌握了,就不會要一直試、一直試。
今天主要就是我們把這些教授先聽了,要記住:對於初修者來說,如果太緊產生了散亂,認為一放鬆就是修行了,這肯定顯然是不對,要鬆緊、鬆緊反覆地訓練。所以我們還是不能依照自己內心的感覺,要聽從大師的教言,老實地依教奉行。
今天就上到這兒,謝謝大家!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62 | 11 | 精勤修者 | 義指「精勤修者 | 據藏文改譯。 |
362 | 11 | 策舉 | 策勵 | 據藏文改譯。 |
362 | 12 | 義謂俱離 | 由見此故,俱離 | 據藏文補譯。 |
362 | 12 | 平等安住,心於此界 | 等分安住之心,如理 | 據藏文改譯。 |
362 | 12 | 佛靜釋云 | 如是佛靜《釋》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362 | 13 | 謂於 | 此中謂於 | 據藏文補譯。 |
363 | 2 | 其《釋》中云 | 其《釋》亦明顯云 | 據藏文補譯。 |
363 | 2 | 若起功用勵力運轉 | 由極勵力,勤策運轉起功用時 | 據藏文補譯。 |
363 | 3 | 所緣等之過失,令心退沒 | 所緣境等過,令心內縮,生起沈沒 | 據藏文補譯。 |
363 | 4 | 中界 | 中道 | 據'48年版《廣論》改譯。 |
363 | 4 | 平等 | 合理平等 | 據藏文補譯。 |
363 | 4 | 若可太緩 | 若善緩即可 | 據藏文改譯。 |
363 | 5 | 則 | 故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