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要繼續往下學,請大家把《廣論》翻到357頁倒數第3行。準備好了吧?請跟我一起看原文。
先求持心所緣處時,先當求一畫像或鑄像等極其善妙大師之像,數數觀視執取其相,現為心境而令熟習;或由尊長善為曉喻,思所聞義,令現意中,求為所緣依處。又所緣處非是現為畫鑄等相,要學現為真佛形相。
觀修佛像的時候要做什麼準備呢?事先要尋求執持內心之處的所緣依處的這個時候,就是你修定要緣所緣的時候──緣佛像,要尋找極為善妙的導師世尊的畫像或者鑄像,比如銅鑄的或者金子的等等。找到之後要做什麼呢?注意!反覆觀看,反覆觀看,看了之後要記住形相。反覆觀看,看了之後要記住形相,然後在心境中現起:啊!就這樣。現起,而且還是要反覆串習。這是一種。或者聆聽師長善為介紹,思惟師長開示的內涵,然後在心境中現起,要尋求這樣的所緣依處。
我們在觀修的時候,所緣依處不應該呈現為與畫像或者鑄像相等的那個形相,要學習把它現起為真正的佛陀的形相。大家覺得難不難啊?一步一步練就不會難。這個裡邊最重要的就是要仔細觀察,觀察之後把它記住,然後現起來,要常常串習。好!再接著看,往下看。
有說置像於前瞠視而修,智軍論師破之甚善,以三摩地非於根識而修,要於意識而修。故三摩地親所緣境,即是意識直接境,須於意境攝持心故;及如前說,謂須緣於所現實所緣境義共相或影像故。
這一段是接下來宗大師列舉了一種修法,對不對?有人就把佛像放在前面,然後開始睜大眼睛修定。把身像放在面前睜眼注視而修定,這種修法對不對呢?這種修法被智軍論師所破斥。破斥了之後,宗大師就說:智軍論師破斥是極為善妙的。就是說:「破得好!」為什麼呢?因為三摩地不是這樣修的,三摩地不是在根識中修持;換句話說,不是用眼識等根識來修定。那是用什麼修定呢?而是在意識中修定。因此三摩地的直接所緣是意識的直接境,必須在意識的直接境之上執持內心。而且如同前面所說的,提到必須緣著所現起的真正對境的義共相或者影像的緣故。
在這裡邊就要討論,有的人就說:「唉呀,我非常非常地散亂哪!我很難專注。」那麼就算是極度散亂的人也要這樣緣取:開始要準備,我們開始的準備階段是要用眼睛看著佛像的,就是一直觀察、一直觀察,對選取的佛像要熟悉;熟悉久了之後就記住了,記住了之後數數串習,就能夠現起這個影像、現起義共相,所以就可以用意識修了。就是你看了之後、記住了之後,能夠憶念起來,就不能自始至終都用眼睛看著佛像這樣修定。這是不可以的!這是被智軍論師破斥的,也是宗大師不許的,對不對?這就是前面宗大師說的:「先當求一畫像或鑄像等極其善妙大師之像,數數觀視執取其相,現為心境而令熟習;或由尊長善為曉喻,思所聞義,令現意中,求為所緣依處。」
那我們接著往下看,看原文:
身分亦有粗細二分,於餘處說,須先緣取粗分,待彼堅固次緣細分,且體驗中,亦極易現粗分,故應先從粗像為所緣處。
我們在觀想佛像的時候,身像的各個部分它被分為粗、細兩個部分,說其他的地方也有提到。這裡邊的「餘處」,月格西解釋說:此處是依照顯教的論典來解釋的,所以「餘處」實際上是指密法。在密法中提到,最初必須是緣著粗顯的部分,等到緣著粗顯的部分堅固之後,就再緣取細分。而且經驗當中也是粗顯的部分比較容易現起,所以必須從身像的粗略的這個部分開始作為所緣依處。這一段有沒有聽清楚?就是觀佛像的時候,我們不能先觀一個小的、很精緻的那個點,要觀一個粗略的這樣的為所緣依處。
接著再往下看,下面會繼續講。「尤為要者」,有沒有找到行?
尤為要者,謂如下說乃至未得如欲定時,一切種中不可多遷異類所緣修三摩地。以若更換眾多異類所緣修三摩地,反成修止重大障礙。故於修定堪資定量之《瑜伽師地論》及三篇《修次》等,皆就初修定時唯依一所緣而說修習,未說遷變眾多所緣。
那麼這一段是在講什麼?說在我們修定的時候,這是講到了很多人的毛病啊!在修定的時候尤其重要的一點,就是如同下面所說的:在還沒有修成想要的定之前,注意!任何情況下,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更換眾多不同類的所緣而修三摩地。就是「啊!這個觀不起來再換一個,那個觀不起來再換一個。」這不允許的!不可以更換眾多不同類的所緣修三摩地。
為什麼要這樣呢?為什麼還沒有得定之前,不能更換眾多不同類的所緣呢?因為如果更換眾多不同類的所緣而修三摩地的話,會成為修成寂止的重大障礙。因此《瑜伽師地論》還有《修次》三篇等,這些堪為定量、足以作為標準的修定的教典,都是基於最初修定的時候,只限定一個所緣的前提下而闡述修定的,沒有說允許換、可以更換眾多所緣。這點對我們修定的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這點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自己在用功的時候,比如說我們就會發現:欸,我最開始選的是要緣觀世音菩薩,就選一尊觀世音的菩薩像開始修。修一段時間又覺得:欸,那尊釋迦佛像好莊嚴喔!我要開始觀修釋迦佛。過一段時間又覺得:欸,文殊菩薩,哇!我太有信心了!所以又變成文殊菩薩。這是不允許的!在沒有修定之前,不能換這麼多所緣。
這就要求我們,當開始修定之前,我們的準備要非常地慎重,就是你緣取什麼樣一個佛像,選定了之後就不能換──到你修成定前不能換!這一點有清淨的教典依據,是要照著修才能夠得定;否則隨著自己的喜好,或者「啊,今天又喜歡這個、明天又喜歡那個!」隨著自己這樣的心的話,會成為修定的極大障礙。
有聽清吧?會不會有點為難到我們呢?即使有點難處,也要依著教典的指示來修,這樣才能修定成功。對不對?好!我們接著再學一段。請看原文:
聖勇論師於修靜慮時亦明顯云:「專固一所緣,堅穩其意志,若轉多所緣,意為煩惱擾。」
聖勇論師熟悉吧?是我們很熟悉的一位祖師,也就是馬鳴菩薩。馬鳴菩薩的另一個尊稱就是聖勇,那麼為什麼會有「聖勇」這個尊稱呢?據說是因為出生的時候有種種瑞相,所以被尊稱為聖勇。小時候又聰慧明利,一切明處過目不忘,而且還過目通曉,所以又被稱為「慧光」。不僅僅聰慧明利,而且讀誦的聲音也極為悅耳,所以還有一個名字是「馬鳴」。這個好像還有另一種說法,以後大家再學。因為他非常地恭敬承事父母,所以又稱為「敬父」、「敬母」,尊敬的敬。聖勇論師他在修持靜慮的章節中也明確地說過:「以穩固於一個所緣的方式令心意堅固;如果輾轉歷經眾多的所緣的話,會導致內心為煩惱所擾亂。」
觀察一下我們在修定之前的習慣,心常常散亂於各種所緣,不會在一個所緣上定很久,趕快就換了,所以不能始終如一地堅定其心。而修定就是要把這樣一顆心,注意!定在一個善所緣上。所以這對我們原來的習慣來說,是一個逆向操作,對不對?也是要建立一個新習慣。
建立一個新習慣就要幾經挫折、幾經磨礪、幾經輾轉,或是說內心的一會兒高低啊,這樣一個用功的過程。所以在這種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不能心情不好就換了,或者就不修了,一定要堅持,不能一曝十寒,要忠誠於自己確定的目標。尤其是緣著佛像,如果能夠堅持下來的話,大家想一想,絕對是此生一大幸事吧!不僅僅是關乎到此生,還有未來啊!
所以聖勇論師告訴我們:修定的時候必須要專一所緣,不能隨意地更換所緣──觀修一下,觀修不起來,然後就再換一個,其實一定不能這樣的。再說一遍:這就要求我們在抉擇修定的所緣的時候要非常地殷重──選好了,就是這尊佛像了!是觀世音菩薩,還是釋迦佛,還是文殊菩薩,還是度母,確定好,然後專一堅持下去!在沒有修成定之前,不可以隨便地更換,這一點尤其地重要!大家聽清楚了嗎?要記住!一定要記住!
好!今天就上到這裡,下次見。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57 | 11 | 者 | 時 | 據藏文改譯。 |
357 | 11 | 謂先當求一若畫若鑄 | 先當求一畫像或鑄像等 | 據藏文補譯。 |
357 | 11 | 善取 | 執取 | 據藏文改譯。 |
357 | 12 | 數數修習令現於心 | 現為心境而令熟習 | 據藏文改譯。 |
357 | 12 | 所緣 | 所緣依處 | 據藏文補譯。 |
357 | 13 | 要令 | 要學 | 據藏文改譯。 |
357 | 13 | 目睹 | 瞠視 | 據藏文改譯。 |
357 | 13 | 善為破之 | 破之甚善 | 據藏文改譯。 |
358 | 1 | 妙 | 故 | 據藏文改譯。 |
358 | 1 | 親所緣境 | 直接境 | 據藏文改譯。 |
358 | 2 | 又如前說是緣實境之總義,或影像故 | 及如前說,謂須緣於所現實所緣境義共相或影像故 | 據藏文改譯。 |
358 | 2 | 影像亦有粗細二分,有說先緣粗分 | 身分亦有粗細二分,於餘處說,須先緣取粗分 | 據藏文改譯。 |
358 | 3 | 自心亦覺粗分易現起故,應先從粗像為所緣境 | 且體驗中,亦極易現粗分,故應先從粗像為所緣處 | 據藏文改譯。 |
358 | 4 | 不可 | 一切種中不可 | 據藏文補譯。 |
358 | 4 | 若換 | 以若更換 | 據藏文補譯。 |
358 | 5 | 最大 | 重大 | 據藏文改譯。 |
358 | 5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358 | 6 | 皆說初修定時,依一所緣而修 | 皆就初修定時唯依一所緣而說修習 | 據藏文改譯。 |
358 | 6 | 顯此義云 | 亦明顯云 | 據藏文改譯。 |
358 | 6 | 應於一所緣,堅固 | 專固一所緣,堅穩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