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0057 觀想佛像為所緣的要點(二)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廣論》的時間了

之前我們學到以顯密而言,「原有令重光顯」的這個方式都是很容易觀修的所以要先找一尊導師世尊的像塑像啊、畫像啊甚至是刺繡都可以的還有一種可以透過善知識為我們解說那麼在真正觀想的時候應該觀想是真正的佛不能認為只是在看一個佛的畫像而已或者看一個塑像而已那很顯然佛的畫像就不是佛

我曾經被問到一個問題說觀想佛像的時候是要觀想平面的呢還是要觀想立體的我就跟他講比如說那你看一個人正面看過去的時候你說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你不會這樣去分別你只覺得你看到了這個人所以我們在真正觀想的時候應該觀想是真正的佛不能認為是在觀佛的畫像只是一個平面,不能這樣想

有人說:「觀修佛像的時候眼睛要一直看著佛像來修定。」大家認為這樣是正確的修法嗎那有什麼依據還記得宗大師引用了哪一位論師的說法智軍論師的說法來破斥了這個修法對吧?這種說法那麼再問大家請問修定是靠眼識的力量還是靠意識的力量呢你們會答對吧修定不是靠眼識的力量而是靠意識的力量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修定之前要仔細地觀察我們所選定的佛像反覆地串習然後正修的時候就不必要一直用眼睛看著佛像

這裡邊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善知識也反覆地提醒我們說先決定所緣境就是指在開始修習奢摩他之前自己一定要先決定心的所緣境無論是選擇數息還是選擇佛像一旦選定了之後就要緣某一個所緣境──我們這裡邊就大多數都講了要緣佛像──選了之後就不要再隨便地更改像有的人說:啊!今天觀修佛像明天又改成數息後天又覺得可能修習無常比較好然後後來又覺得修菩提心啊甚至是觀修無我……,這樣不停地折騰不停地更換所緣這樣的話是沒有辦法成辦奢摩他的而且會怎樣會成為修習奢摩他的最大的障礙這點一定要切記

如果已經成就奢摩他獲得了身心輕安那個時候我們的心就自由了可以去緣其他的善所緣境。「還沒有獲得奢摩他之前就只能修一個所緣然後在獲得奢摩他之後可以修任何的所緣」,大家可以看到宗大師用了這麼多的大經大論就是要讓我們了解到我們所聞思的和所修的是不能分開的修行的原則或者修行的次第、軌則一定要從佛菩薩的大經大論裡邊去尋找依據對於所修行的內涵沒有比經論裡所詮釋的內容更為殊勝的了你們認為呢

好!那接下來看看《廣論》上,對於只能修一個所緣又是怎麼講呢請大家翻開《廣論》358頁第7行看原文有找到吧

道炬論》亦云:「隨於一所緣,令意住善境。」是以「於一」之指定詞而說

道炬論》也說:「對於任何一個所緣內心安住於善法。」《道炬論》的這段文中出現了「一」字這個「一」字有什麼作用呢宗大師解釋說這個「一」字是指定詞就是指專有所指的名詞不是泛指任何事物在這裡邊「專一」,它指「單一所緣」,換句話說是指某一個特定的所緣

對於專一所緣這件事不知道你們會不會心生畏懼還是心生嚮往有的人會不會覺得哇!從此我的心上座就只能緣一個所緣所知的境界這麼多只能緣一個所緣嗎永遠只能緣一個所緣嗎

掌中解脫》中也說過:「修的時候應該安住於單一所緣如果改換所緣就不得成就就像鑽木取火一樣摩擦那個燧木如果拿一個燧木磨一磨就丟掉然後再拿一個再磨再拿一個再磨一再地更換這個燧木是永遠無法點起火來的不僅如此修奢摩他的時候除了飲食、睡眠還有洗浴、去洗手間之外其餘的時間都要用來修持它就像鑽木取火就是不停地摩擦這個燧木應當持續不斷地勤修一年啊、一年半啊等等往上去如果單修一個所緣然後心就生厭倦了就要更換另一個所緣或者修一天、修兩天然後就要休息一天、休息一陣子這種用功方式終究是無法修成奢摩他的。」

我們再往下看下面一段

故先應緣一所緣境待得止已後乃緣多。《修次初篇》云:「若時已能攝其作意爾時乃能廣緣蘊、界等差別如《解深密》等亦由瑜伽師緣十八空等差別說多所緣之相。」

說因此最初要緣著一個所緣而獲得寂止獲得寂止之後才能緣著很多的所緣因為《修次初篇》中說:「何時能夠攝持作意也就是獲得寂止之後唯有到了那個時候才能廣泛地緣取蘊、界等等別相這在《解深密經》當中也從瑜伽師緣著十八空等別相而開示了眾多所緣的行相。」

所以大家不用太緊張因為這個專一所緣的約束性只是在沒有得到止之前也就是修止的時候必須要仰賴於專一所緣如果沒有專一所緣的話我們不可能獲得寂止的沒有寂止即使我們的心去緣眾多的善所緣其實內心也會沒有力量最重要的是沒有寂止的力量的話我們用什麼樣的力度去結果掉無明的根本呢所以如果不修寂止我們的心是不夠力度的

我們現在在鎖定專一所緣接下來呢?我們再看看書

如是初得持心所緣依處之量謂先數返次第明了攀緣一頭、二臂身體餘分及二足相於末作意身總體時心中若能現起半分粗大支分縱無明晰具光明等亦當即以爾許為足於彼持心

這段是在說什麼呢最初獲得攝持內心的所緣依處的量是什麼呢是按照注意那兩個字──「次第」,按照次第對於頭部、雙手其他身體的輪廓以及雙足少數幾次能夠明現然後最終就作意身體的總相有沒有發現它是有次第的如果在這個時候從一點點觀、觀最後可以緣到總相那麼最終作意身體的總相的時候如果在心境中能夠現起半數粗略的身體部分即使是包含著光明在內的身形並不清晰這時候也必須知足對此攝持內心

如月格西解釋說這裡的「光明」是指什麼呢是指「佛菩薩背後的光環」。這句話的意思是縱使包含背光在內的佛像不明晰也必須知足然後我們要對此攝持內心啊比如說佛陀身相中的指甲、毫毛等等這樣的細節都包含在這裡所說的這個「等」字之中

所以在這裡大師教誡我們說如果在心境中能夠現起半數粗略的身體部分即使是包含光明在內的身形都並不清晰這個時候應該生什麼滿足啊!必須知足而且要對此攝持內心這個時候是不應該不滿足如果不滿足,我們會做什麼呢我們就會一直想要:「再觀清晰一些吧再觀清晰一些吧!」不要這樣要對這樣的狀況生滿足想不要一直追求所緣境更清晰顯現應該要知足對於這樣的所緣境攝持內心來修定

今天就講到這兒下週見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行數原譯(福智第三版)改譯改譯原因
3587亦云據藏文補譯。
3588說「於一」言,是指定詞是以「於一」之指定詞而說據藏文改譯。
3588統一為「篇」。
3589蘊、處、界蘊、界據藏文改譯。
3589說瑜伽師緣十八空等眾多差別所緣亦由瑜伽師緣十八空等差別,說多所緣之相據藏文改譯。
35811攝心所緣持心所緣依處據藏文改譯。
35811先數返據藏文補譯。
35811其後思惟身之總體於末作意身總體時據藏文改譯。
35812縱無光明縱無明晰具光明等據藏文補譯。
35812應知喜足,於彼攝心亦當即以爾許為足,於彼持心據藏文改譯。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