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你們過得還好嗎?
引據《本地分》解釋《集論》的內涵
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止觀「次第決定之理」,請大家翻開《廣論》345頁倒數第2行。宗大師引用了《本地分》,我們可以看原文:
《本地分》云:「又已如實善知從苦至道,然未能得初靜慮等,彼便宴坐,無間住心,更不擇法,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
在《四家合註》裡,巴梭尊者解釋這段《本地分》的文,說:是依靠第一靜慮近分定修成了如實地、完整地了知苦諦乃至道諦的勝觀,然而還沒有獲得第一靜慮的根本定所含攝的寂止。這樣的修行人,在向內收攝自心而安坐的當下,內心安住於所緣,而不以最極簡擇諸法的智慧觀擇。之後修成靜慮根本定所含攝的寂止時,這個修行人依靠先前修成的近分定所含攝的「增上慧」,也就是近分定所含攝的什麼呀?勝觀,然後修持根本定所含攝的「增上心」,我再說一遍,修持根本定所含攝的增上心,也就是根本定所含攝的寂止。
因此,宗大師是依據著《本地分》來解釋《集論》的,不是說先獲得了勝觀再獲得寂止,這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先獲得寂止才獲得勝觀。但是《集論》裡說有人先獲得勝觀再獲得寂止,這裡邊是指先獲得了近分定所攝的勝觀,再獲得根本定所攝的寂止。有沒有聽清楚?它是有一個區分點。那麼我們再繼續看原文:
真實止觀,須從生起輕安後才能安立
又為便於立言說故,於九住心通說為止,思擇等四通說名觀。然真實止觀如下所說,要生輕安乃可安立。
一般而言,為了使敘述簡便,雖然會將「九住心」稱為寂止,再把「思擇等四」稱為勝觀。由於九住心能令心寂靜,或者令心專注,所以稱之為寂止;思擇等四,對於如所有性或者盡所有性作粗細的簡擇,所以稱之為勝觀。這麼描述的理由,是因為說明這些是修止及修觀的方法,這裡邊是取止觀的名稱,但不是真正的止觀。真實的止觀,就如同下文所說的,是必須從生起「輕安」之後才能安立。注意!真實的止觀,是必須從生起輕安之後才能安立。透過止住修的力量引生殊勝輕安的時候,就是獲得了寂止;那麼更進一步,透過抉擇的力量引生殊勝輕安的時候,也就是獲得了勝觀。
複習「次第決定之理」
到現在為止,我們就學完了「次第決定」這個科判。
止觀次第決定,是什麼樣的次第決定呢?我們可以稍微複習一下。
我再問大家這個問題:「止觀次第決定」是什麼樣的次第決定?
必須先獲得寂止,在寂止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獲得勝觀。他宗認為,注意!他宗認為,還記不記得他宗認為什麼?他宗認為可以緣著空性,同時獲得止觀。然後宗大師說:寂止作為勝觀的前行的道理,不是指引生證得無我正見的理解需要以寂止力作為前行,因為即使沒有寂止,也能生起證得無我的正見。
對於證得無我的正見──注意!到下一個層次──對於證得無我的正見生起轉變心意的覺受,需要寂止作前行嗎?也不需要寂止作前行。因為即使沒有寂止,透過分別觀察的智慧反覆去觀擇、去串習,這樣反覆地去觀察、去串習,能不能令我們的心意產生轉變呢?完全是可以的!所以正見也是可以的──我是說不先修寂止,透過反覆地串習這個見解,產生內心覺受上的改變或者昇華,也是不需要先修寂止的。
因此,必須先獲得寂止,以止住的力量引生輕安;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透過思擇的力量引生輕安,才能獲得勝觀,這就是必須先獲得寂止才能獲得勝觀的原因。注意!這裡邊出現了「輕安」,即使是緣著空性這個境,即使是緣著空性這個境,然而由於內心安住於一個所緣引生輕安,這樣仍然沒有超出修持寂止的方法,對不對?因為單憑如此,不能安立獲得毗缽舍那。在很多經論之中,都開示必須先獲得寂止,之後才能獲得勝觀。
必須先獲得寂止,才能獲得勝觀,這樣的次第也就是在最初新生起的時候,才是如此的。但是在已經獲得了止觀之後,也可以先修毗缽舍那,然後再修奢摩他,所以獲得了止觀之後,次第是不決定的。但是最初新生起止觀,止觀的先後次第絕對是決定的。但是獲得止觀之後,止觀的先後次第不是決定的。大家有沒有聽清楚?
結勸
以上我們就學完了止觀「次第決定之理」這個科判了,你們有沒有很開心啊?對於我們自己來說,能聽到這個這麼清淨修行止觀的傳承教授,開心吧?要生歡喜心啊!還有這麼多的同學一起聽聞,我們有一個止觀的大課堂,也要隨喜自他的善根。
說暇滿人身難得、宗大師教法難遇,在《廣論・奢摩他》的這一章,我們就能夠學到如此精彩的經論的教授,大家一定會覺得很欣喜吧?有一些傳承的教授也令人很驚奇呀!所以止觀的教授我們一起學習,是非常非常難得的殊勝的因緣。
現在有一些法師,因為我們在學習奢摩他的緣故,他們把奢摩他開始背,有的已經背完了。所以真的要感恩佛菩薩、感恩善知識!我也非常非常地感恩如此認真學習的你們,你們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力量和勇氣,我們可以一起來學習。
在此,祈願正法久住,善士久住,所有同學道業增長,實證三主要道!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45 | 13 | 於此無間住心 | 彼便宴坐,無間住心 | 據藏文補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