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前一節課我們學完了必須雙修止觀的原因。那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要注意的呢?修持止觀需要順序嗎?那修持止觀的順序和獲得止觀的順序是一樣的嗎?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繼續往下學了,學「次第決定之理」。請大家翻開《廣論》344頁第2行,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
修持止觀的次第:先修成寂止後,依靠寂止而修持勝觀
第五、次第決定之理者:如《入行論》云:「當知具止觀,能摧諸煩惱,故應先求止。」謂先修止,次依止故,乃修妙觀。
在巴梭尊者與語王尊者的《四家合註》裡邊,有解釋這段文,說《入行論》說:「要透過一心專注地修習善所緣。」注意!這裡邊出現了「善所緣」,「善所緣」這個詞,就顯示了內外道在奢摩他的修法上的差別,我們必須是緣著善所緣來修習奢摩他的。透過一心專注地修習善所緣,遠離沉掉,引發身心輕安的這種快樂,具足這樣的寂止;進而證得空性的勝觀,這樣的勝觀能夠消滅三界的煩惱,還有煩惱的種子。我們了知了之後,應當修持證得空性的勝觀。首先應該尋求勝觀的所依,勝觀的所依是什麼呢?也就是寂止。那麼為什麼要先尋求寂止呢?因為沒有寂止,就無法生起勝觀。所以《入行論》說:「當知具止觀,能摧諸煩惱,故應先求止。」
在宗大師引完了《入行論》之後說:要先修成寂止,之後要依靠寂止而修持勝觀。那我們應該要了解具有寂止的勝觀才能摧伏煩惱,如果在勝觀之前沒有先生起寂止,自然就沒有辦法生起勝觀。即使生起了隨順的勝觀,但隨順的勝觀有沒有辦法斷除煩惱呢?沒有辦法斷除煩惱。所以唯有生起勝觀才能摧伏煩惱,生起勝觀之前,就必須要先生起寂止。
他宗:如果止觀可以同時生起,為何須先求寂止,後修勝觀?
接著宗大師舉了一個他宗的想法,這個他宗的想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看文。有找到吧?「若作是念」,有找到嗎?「若作是念」。
若作是念:「《修次初篇》云:『此之所緣無定。』此說止緣無有決定。前文亦說,止所緣中俱有有法、法性。故先了解無我深義,緣彼而修,則心無散亂之止及緣空性之觀即可俱起,何必先求奢摩他已,次乃修觀耶?」
講了上面一段之後,有人聽了心裡想,或者沒聽他也在想。《修次初篇》中有這樣一段文,說什麼呢?說「此之所緣」,這個「此」就是指奢摩他,就是說止的所緣是沒有固定的,而且如同前面所說的,止的所緣包含了什麼呀?有法和法性兩種。那麼「有法」是指什麼呀?差別事,對吧?差別事又是什麼呢?差別事就是具有特點的事物。那什麼東西具有特點呢?凡是存在的、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具有特點,所以就是指包含了所有存在的事物,也即是所有的法。那麼「法性」呢?法性就是指有法之上的空性。所有的差別事上都具有法性嗎?對!都具有。所有存在的事物上都具有的空性。
那麼如果舉個例子來說的話,比如說補特伽羅是有法,那麼補特伽羅之上的空性就是什麼?法性;那麼五蘊是有法,五蘊之上的空性就是法性。所以止的所緣包含了有法和法性二者,包含了所有的存在和存在在事物上的空性。從這樣的角度來說,止可以緣著存在的事物而修,也可以緣著空性而修──就是存在那個事物上的空性而修。所以也可以理解為止的所緣包含了世俗諦和勝義諦。
因此,首先了解無我的內涵,緣著無我修持,注意!藉此即可同時生起「內心不散逸到其他地方的寂止」以及「緣著空性的勝觀」。也就是發生什麼事了?同時生起止觀。注意!同時生起止觀。那麼注意!問題來了:如果是止觀可以同時生起的話,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既然止觀可以同時生起,為什麼還要先尋求寂止,之後才修持勝觀呢?這是他宗提出的疑問。你們心中也會有嗎?
自宗:引生證得無我正見的理解,以及對正見引生轉變心意的覺受,不一定要先生起寂止
接著我們可以往下看宗大師是怎麼回答的,請看原文:
答:此說止為勝觀前行之理者,非說引生證無我正見之領解,須先修止,雖無止者,亦能生正見故。又此正見內生轉心覺受,亦不須以止為先,以無止者,僅以觀慧數數思擇串習,亦能轉心,無所違故;以若相違,則修無常、生死過患、菩提心等,引生轉心覺受,皆須依止,太為過失,理相等故。
那麼我們看看這一段,宗大師回答說:寂止作為勝觀的前行的道理,不是指、不是指引生證無我的這個正見的理解需要以寂止作為前行。那麼為什麼引生證得無我正見的理解,不一定要先生起寂止呢?因為即使沒有寂止,也能生起證得無我的正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證得無我的正見,實際上不需要先修止這個功夫;對證得無我的正見生起轉變心意的覺受,也不需要以寂止作為前行。為什麼不需要以寂止作為前行呢?因為即使沒有寂止,透過分別觀察的智慧反覆地觀擇和串習,而使心意產生轉變,這也沒有相違。
為什麼沒有相違呢?宗大師接著說:「如果會相違」,哪兩者相違?誰與誰相違呢?「沒有寂止」,以及「透過分別觀察的智慧反覆觀擇串習而使心意產生轉變」這兩者,如果是相違的話,那麼連修習無常啊、生死過患、菩提心而產生轉變心意的這個覺受,那是不是都要觀待寂止呢?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太過不合理,記得吧?這裡邊說:「太為過失」,就是太過不合理,因為原因完全相等的緣故。
也就是說如果透過觀察慧反覆地觀擇串習空性,進而使心意產生轉變,一定要先獲得寂止的話,那麼應該不僅僅是思惟空性是這樣的,那對其他的法類也是相同的吧?比如說對於無常呀、生死過患啊,還有菩提心啊,我們都需要修到讓那個心意轉變,那麼要產生轉變心意的覺受,應該也必須要觀待獲得寂止,就是要先修止才行。
但是實際上是不需要的!所以按照道次第來說,先學道前基礎,然後共下、共中士道、上士道,所以修習無常、生死過患,甚至是菩提心,只要不斷地串習,就能生起轉變心意的覺受。這樣的覺受,不一定要獲得奢摩他,才能夠達到內心轉變、生起這樣的覺受。
有沒有聽清楚?這是宗大師回答那個他宗的內心的疑問。
今天就先上到這裡,下週見。謝謝大家!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44 | 2 | 次第決定 | 次第決定之理者 | 據藏文補譯。 |
344 | 3 | 編 | 篇 | 據48年版廣論改譯。 |
344 | 3 | 此二 | 此之 | 據48年版廣論改譯。 |
344 | 4 | 法及法性 | 有法、法性 | 據藏文補譯。 |
344 | 5 | 同時俱起 | 即可俱起 | 據藏文補譯。 |
344 | 5 | 此說觀前先修止者 | 此說止為勝觀前行之理者 | 據藏文改譯。 |
344 | 5 | 非說引生正見通達無我 | 非說引生證無我正見之領解 | 據藏文改譯。 |
344 | 6 | 強力之感覺 | 轉心覺受 | 據藏文改譯。 |
344 | 7 | 思擇 | 思擇串習 | 據藏文補譯。 |
344 | 7 | 此亦能生強力感覺 | 亦能轉心 | 據藏文改譯。 |
344 | 7 | 若相違者 | 以若相違 | 據藏文改譯。 |
344 | 8 | 強力之感覺 | 轉心覺受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