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一週大家過得還好嗎?很開心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我們又開始一起學習《廣論》,要很珍惜這樣的緣分!今天我們會繼續學,請大家翻到《廣論》的340頁倒數第4行。請大家開始看原文:
辨識緣如所有性的定、慧的角度
故緣如所有性之定、慧,是就內心證與未證二無我境隨一而定,非就其心住與不住明了、安樂、無分別相而為判別,以心未趣向無我真實者,亦有無量明、樂、無分別三摩地故。
那麼我們解釋一下。因此緣著如所有性的定與智慧,「如所有性」記不記得是什麼了?就是空性。那麼緣著如所有性,也就是空性的定與智慧,要從內心確認,怎麼確認呢?就是內心是否證得了兩種無我這個境的任何一者的角度來辨識。換句話說,無論是定還是慧,如果證得補特伽羅無我或者法無我──人無我和法無我這樣的定、慧,就是緣著如所有性的定、慧,也就是緣著空性的定、慧。如果不是證得兩種無我其中任何一者的定、慧,就不是緣著如所有性的定、慧,也即是不是緣著空性的定和慧。
所以絕對不能從內心是否處於具有安樂、清晰的這個無分別的角度,來辨識、來分辨緣著如所有性的定、慧。也就是說,不能認為具有安樂、清晰的無分別就是緣著如所有性即空性,不具有安樂和清晰的無分別就不是緣著如所有性。那麼為什麼不能這樣認為呢?因為有無量的安樂、清晰、無分別的定,確定這個定它不是從內心是否趣向於無我真實這個境的緣故,它不是從這裡邊分的。這裡邊「真實」顯然就是指空性。先不要說證得空性,即使是內心沒有趣向空性,能不能夠獲得那樣的安樂、清晰等等?其實即使內心沒有趣向空性,也能獲得具足像安樂、清晰、無分別的這樣的一個定。
比如說像外道修定,他也是能夠獲得具足安樂、清晰、無分別的定。但是我們都知道外道是沒有空性,他修定也不可能趣向空性,因為沒有空性教授;唯有佛陀開示了空性,也唯有佛教才能夠講到空性。因此不能從內心是否處於具有安樂、清晰的這個無分別,來辨識他緣著如所有性的這個定、慧。有沒有聽清楚?
不了解空性與生起無分別定不相違
好!那接著我們再看下一段。看書,有沒有看書?要找到行。
現前可證,雖未獲得實性見解,但可執心令無分別,故未解空性,生無分別定,無少相違。
雖然還沒有獲得證得實性的正見,也就是他沒有獲得什麼呀?沒有獲得空正見。但是他只要攝持內心毫無分別,就能夠生起無分別定,這是其實可以現前證成的事情。所以即使不了解空性,但是能不能夠生起無分別定呢?可以生起無分別定。「不了解空性」與「生起無分別定」有相違之處嗎?沒有絲毫的相違之處。所以不會因為不了解空性,就不能生起無分別定。對不對?是這樣吧?
好!我們再接著往下看。有找到行吧!
若能由此久攝其心,以攝心力生堪能風,彼生起時,身心法爾能生喜樂,故生安樂亦不相違。喜樂生已,即由喜樂受相明了力,能令心起明分。
那麼解釋一下,如果能由此而長時間地攝持內心,注意!這個「此」是指什麼呀?無分別定,對不對?生起無分別定之後,用無分別定長時間地攝持內心、攝持內心,藉由攝持內心的力量,因為他花很長時間訓練,所以訓練出攝持內心的力量。一旦產生,注意!一旦產生堪能的風息,風息是什麼?就是身體裡的風。平時我們沒有修定的時候,身體的風是不堪能,不堪能是什麼意思?就是它不受自己控制,它不調柔、不調順。但是透過攝心的力量之後,身體裡的風會變得調順,風息調順之後,我們的身心法爾就會生起喜樂了,身心自然生起了喜樂。
因此,注意!沒有證得空性,還沒有獲得空正見,這與生不生起安樂相違嗎?不相違。不會因為我們還沒有證得空性,就無法在心中生起安樂──禪定的安樂。所以當心中生起喜樂的時候,由於喜樂的感受行相清晰的這個力量──這個喜樂的感受它的行相清晰對吧?清晰。由於這個喜樂的感受行相清晰的力量,注意!就能生起內心的明分。
必須區別證與未證空性的定的差別
接著我們再看原文,有找到行?看書。
故說一切明了、安樂、無分別定,皆證真性,全無確證。故證空性妙三摩地,雖有明、樂、無所分別,諸未趣向空性之定,亦有極多明了、安樂及無分別,故應善辨二定差別。
那麼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一段在講什麼呢?因此,想要成立一切明了、安樂的這個無分別定都是證得真實性空性,「全無確證」,就是沒有任何清淨正確的依據呀!這麼說沒有依據的。沒有任何清淨正確的依據可以成立一切明了、安樂的無分別定都是證得真實性的空性。因此,證得空性的三摩地,也會有明晰、安樂、無分別,也有非常多內心還沒有趣向空性的定,但是它會生起明了、安樂、無分別,所以必須去區別這兩者的差別。
總之,我們前面討論過的這個「明分力」的問題,就是絕對不能在明分力那兒畫一條線──沒有明分力就是止,有明分力就是觀,這種判斷止觀的方式要給它打一個大大的叉!是錯誤的,沒有經論依據!因為經論裡邊說止觀是不同的心所,止是三摩地、觀是慧,而且所有的奢摩他都具有明分力,所以不能說止沒有明分力。這個明分力的問題,其實我們來分析一下:他用明分力說是止、是觀,其實他宗既不了解止,也不了解觀,因為他宗說的這個明分力的問題,既不是止,也不是觀。
那麼接著還有一個問題,安住於明了、安樂、無分別,是不是就是觀呢?這個分幾種狀況?分兩種狀況:一種是內心沒有安住,一種是內心有安住。那麼第一種,內心沒有安住於明了、安樂、無分別,既不是止,也不是觀。對不對?是這樣吧!那麼第二種,內心安住於明了、安樂、無分別,可以是止,但是不一定是觀。對不對?因為不一定它有抉擇力,它不一定是有抉擇力引生的輕安啊!
那麼生起了明了、安樂、無分別的定,是不是就是證得空性了呢?你們在答什麼?不一定,對吧!那麼為什麼呢?因為沒有證得空性的人,透過修行可不可以在內心中也生起了具足明了、安樂、無分別的定呢?可以的。因此證得空性與內心安住於明了、安樂、無分別,有很大的差別的!
如果我們沒有仔細地去辨別其中的差別,自己由於修定,注意喔!由於修定獲得了明了、安樂、無分別的這個定,如果這個時候他自己以為證空性了,或者認為獲得了證得空性的毗缽舍那了,這是完全搞錯了,因為他只是在修定罷了!如果把修定的這個明了、安樂、無分別定認為是證得毗缽舍那所產生的一種覺受的話,那不是大錯特錯了?因為他如果認為是毗缽舍那、證得空性,他認為這可以解脫老死了,但實際上這只是在修定而已呀,跟解脫老死完全不著邊的。所以這個定和慧的抉擇,它的分界點是非常重要的!
結勸
今天很高興跟大家在一起學習了這一段,希望經過你們努力地重複聽聞,我們能把這一段越學越清楚,大家一定要加油!謝謝!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40 | 10 | 二無我性 | 二無我境 | 據藏文改譯。 |
340 | 12 | 雖未獲得實性見解,但若執心令無分別,現可生起 | 現前可證,雖未獲得實性見解,但可執心令無分別 | 據藏文改譯。 |
340 | 13 | 風生堪能 | 生堪能風 | 據藏文改譯。 |
340 | 13 | 身心法爾 | 彼生起時,身心法爾 | 據藏文補譯。 |
340 | 13 | 故生喜樂 | 故生安樂 | 據藏文改譯。 |
341 | 1 | 令心明了 | 能令心起明分 | 據藏文改譯。 |
341 | 2 | 諸證空性 | 故證空性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