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明分的體性而言都是一樣的,就是對於所緣境清晰。
但是如果能以空性作為所緣修習止觀,具有明分力的話,就能清晰安住或觀察空性,透過這樣的修持,能加速進道的過程。如果沒有以空性作為所緣修習止觀,最多只能達到資糧道,無法再往上。
定是一種心所,所有證達空性的比量周圍都有定心所,心王證達空性,心所也都是證達空性的。
另一個角度,定可以證達空性的原因,因為證達不一定要是新證的量,再決識也是證達執取相境的心識。所以,在透過正理抉擇而生起證得空性的比量後,一心安住在所證達的空性這個所緣上,不做觀察修,就能重複證達。
一定具有,因為這裡所說的緣著如所有性的定慧,不是簡單的定、慧心所,而是指奢摩他和毗缽舍那。
安樂是指輕安或是其所引生的快樂。明了是指明分力。無分別是指無分別心,是心安住於所緣上,遠離散動。
所謂的「無分別相」的「相」,在藏文裡是用「角度」來理解。並不是和無分別連接起來作為一個詞。「非就其心住與不住明瞭、安樂、無分別相而為判別」這句話的白話解釋:「不能從內心是否處於具有明了、安樂的這個無分別的角度來分辨」。
宗大師這裡所說的緣著如所有性的定慧,其中的「緣」,是需要證得的。在《廣論》541頁:「若未得無我了義正見,其身一切修行,皆未趣無我,故需先得無我正見。」克主傑大師《破除惡見暗論》:「雖然只是將空性作為奢摩他的所緣,也需要再心中妥善現起空性的行相,才能成為所緣境。」
這又別於我們平常說的緣著某法不一定要證得某法。舉例來說,緣著空性是存在的勝解心、証得空性的伺察意,都不需要證得空性存在。但是因為此處是緣著空性的定、慧,是一個修所成,前面一定要有思所成作為因。不是泛指一切緣著空性的心識。
所以如果沒有獲得中觀正見(證得空性的思所成之比量),是沒辦法生起緣著空性的奢摩他或毗缽舍那的。
針對止觀自性,有兩個他宗的想法:
- 擁有了無分別定之後,從有無明分力來判別止觀的界限。
- 具足明了、安樂的無分別定,就是證得空性的定、慧。
宗大師說這兩種都不是判斷止觀的差別。他宗會有這樣的問題,還是在辨識止觀自性上出了問題。
確立正知見—具足明了、安樂的無分別只是奢摩他的特色,不要當成是證得空性的定、慧。
總結這一講和上一講的內容,再次提醒我們要確立止觀的自性,不要像他宗一樣在以有無明分力來區分止觀差別。
請問:廣論P340L5之後,宗大師在破斥「內心無分別住,無明瞭相說名為止,有明瞭相說名為觀」,並用種種角度來分析破斥。可否請法師帶我們去分析《廣論》340頁第5行-341頁第3行,宗大師的理路是怎樣「層層遞進」地,破除此邪宗的?
(因為老師每講的開示,都是對原文一小段一小段地講。但對我們這種不熟悉五大論的人,很容易見樹不見林。若是法師能將此段宗大師破斥他宗的理路,層層撥繭地解釋給我們,相信對我們五大論不熟的人,也能對宗大師的智慧功德生起極大信心)
可以用幾個問答來分析:
- 問:內心能夠無分別而安住,但是沒有明分,屬於止。無分別而安住,再加上明分,就屬於觀。
答一:上述不合理。因為與諸大經論相違。諸大經論說的止觀自性是:於所緣心一境性的殊勝三摩地是止;於所知義涵作揀擇的智慧是觀。
答二:在無分別定的基礎上,能不能得到明分力的原因,在於有沒有遠離沉沒。一切奢摩他都需要遠離沉沒,所以不能用有無明分力來判別止觀。 - 問:具足明了、安樂的無分別定,就是緣著如所有性的定慧;沒有具足明了、安樂的無分別定,就不是緣著如所有性的定慧。
答:行者相續中的定、慧,是不是緣著如所有性的定、慧,主要是觀待行者內心有沒有獲得中觀正見。而不是從有沒有具足明了、安樂的無分別定來判定。因為沒有證得空性的人,也能獲得無量的奢摩他(奢摩他一定是具足明了、安樂的無分別定) - 問:獲得了無分別定,就是證得了空性。
答:要獲得無分別定,不需要證得空性,因為只要攝持內心無分別而住,就能獲得無分別的住分。 - 問:要獲得明分力與安樂,就需要證得空性。
答:不需要,因為只要久攝其心,由於攝心的原因生堪能風,身心自然就能獲得喜樂。喜樂出生之後,會由於安樂而令明分力更加清晰。
頂禮老師
弟子想請問:聽到「止」、「奢摩他」、「三摩地」、「定」可以想成是一樣的嗎?
還是它們各有细微的差別。
超級感恩老師為我們開講止觀,弟子誓願緊隨老師學習直至解脱老死!利群生!
止與奢摩他同義的,止是義譯,奢摩他是音譯。三摩地與定是同義的,同時又與等持同義。但止與三摩地不同。止是更高層次的三摩地,不是所有的三摩地都是止。三摩地不須要殊勝輕安,但是止必須具足殊勝輕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