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0018 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六)-課程問答

提問 2021-03-31 00:00:00
「無分別定」是屬於「未到地定」還是「初禪以上」?

解答法師:釋性景
都不是,無分別定是指住分,從獲得堅固住分來說的話,第八住心是獲得堅固住分的階段(依據妙音笑大師《宗義廣論》)。那時連近分定尚未獲得。
提問 2021-03-31 00:00:00
證空性一定要「止」或「觀」嗎?

解答法師:釋性景
不一定,最初用比量證得空性,仍屬於思所成的階段。還沒有進入止觀—修所成。
提問 2021-03-31 00:00:00
老師說:「因為不一定它有抉擇力,它不一定是有抉擇力引生的輕安啊!」請問原文的意思是:「它不一定是有抉擇力引生的輕安啊!」,還是「它不一定是『由』抉擇力引生的輕安啊!」呢?

解答法師:釋性景
是「它不一定是『有』抉擇力引生的輕安啊!」,此處是「具有」的意思。
提問 2021-03-31 00:00:00
老師說:「分兩種狀況 」,從上一句接下來分的這兩個狀態,按弟子的理解應該都是內心安住於明瞭、安樂、無分別,一者是觀;一者不是觀。但這裡老師分的是有無安住兩種,不知道該如何銜接、理解?

解答法師:釋性景
此處「分兩種狀況」,是指行者修習奢摩他的時候,會有兩種狀況。
提問 2021-03-31 00:00:00
是否有「明分力」然而「非止觀」的句型?

解答法師:釋性景
有,行者在第八住心的階段,其定心所是擁有明分力的,但是並非止觀任何一者。
提問 2021-03-31 00:00:00
不知以下理解是否有誤?證空性是修所成,必須獲得止觀雙運,不會單有證空性的妙三摩地而不具觀。這邊單講「證空性妙三摩地」是指證空性的三摩地心所。

解答法師:釋性景
証空性是修所成,但不一定要是止觀雙運,也會經過先擁有證空性的止,然後才會有證空性的止觀雙運。所以是可以有證空性的妙三摩地而不具勝觀的情況。
提問 2021-03-31 00:00:00
原文說:「故說一切明瞭、安樂、無分別定,皆證真性,全無確證。」請問什麽是無分別定?無分別定的所緣為何?

解答法師:釋性景
無分別定就是指具有無分別(堅固住分不散動)的禪定,其所緣可以遍一切法。
提問 2021-03-31 00:00:00
各階段的禪定,明瞭安樂有無程度、高下的差別?明瞭、安樂應該有高下差別,要不然不會再往上進入更高此的禪定,那獲得空性的明瞭安樂,是在禪定中何種層次?

解答法師:釋性景
各階段的禪定等持,其明了、安樂的程度或體性都會有所不同,越高的禪定境界,心就越細微殊妙。但需要注意的是,第四靜慮以上就沒有身心喜樂的感受,但擁有輕安的安樂。證得空性的明了安樂,就看是以哪一個禪定等持作為心所依,沒有一定屬於哪種禪定。
提問 2021-03-31 00:00:00
內心得到這明分,有空性方向攝持的明分,跟沒有空性攝持明分怎麼區別?

解答法師:釋性景

就明分的體性而言都是一樣的,就是對於所緣境清晰。

但是如果能以空性作為所緣修習止觀,具有明分力的話,就能清晰安住或觀察空性,透過這樣的修持,能加速進道的過程。如果沒有以空性作為所緣修習止觀,最多只能達到資糧道,無法再往上。

提問 2021-03-31 00:00:00
喜樂的感受行相清晰,是對什麼東西很清晰?是喜樂的作用嗎?這裡的喜樂,是一個心所嗎?

解答法師:釋性景
對於喜樂的感受很清晰,這裡的喜樂,是指身輕安引生的身體及心裡的樂受。
提問 2021-03-31 00:00:00
老師說:「所以訓練出攝持內心的力量。一旦產生,注意!一旦產生堪能的風息,風息是什麼?就是身體裡的風。」請問此處的「風」是指甚麼?曾經聽過密法也提到「風」和「心」,跟此所指是一樣的嗎?

解答法師:釋性景
此處的風是身體裡四大種的風,不是指密法當中的微細心風。透過修定可以調治體內的風息,使我們身體堪能長時間修善不會疲憊等等。
提問 2021-03-31 00:00:00
具有明分是否必具有殊勝輕安所攝持的三摩地(必具奢摩他)?

解答法師:釋性景
不一定,只要遠離沉沒,就能具足明分。
提問 2021-03-31 00:00:00
「由此久攝其心」是什麼意思?

解答法師:釋性景
能夠長時間攝持內心而不被沉掉所干擾。攝心的相狀可以參考《廣論》552頁。
提問 2021-03-31 00:00:00
原文:「若能由此久攝其心,以攝心力生堪能風,彼生起時,身心法爾能生喜樂,故生安樂亦不相違。喜樂生已,即由喜樂受相明瞭力,能令心起明分。」根據此段「若能由此久攝其心,以攝心力生堪能風…能令心起明分。」是需要先有安住無分別定(久攝其心)才能生身心喜樂、明分力?還是先生身心喜樂、明分力才得安住無分別定?

解答法師:釋性景
先能安住無分別定、具足明分力,然後才生起身心喜樂,透由身心喜樂,讓無分別的住分和明分力更加堅固清晰有力。
提問 2021-03-31 00:00:00
老師說:「他只要攝持內心毫無分別,就能夠生起無分別定」請問何為攝持內心毫無分別?

解答法師:釋性景
止息散亂,得到住分,能在所緣上一心安住。
提問 2021-03-31 00:00:00
老師說:「他也是能夠獲得具足安樂、清晰、無分別的定。」請問「獲得具足安樂、清晰、無分別的定」,等於「獲得奢摩他」嗎?

解答法師:釋性景
獲得具足安樂、清晰、無分別的定,需不需要獲得奢摩他,這個在祖師的論述中沒有很明確。但就祖師解釋此處的安樂為輕安來看,輕安最早出現的階段是第九住心即將生起奢摩他的時候,生起心輕安開始獲得。
提問 2021-03-31 00:00:00
老師說:「安樂、清晰、無分別的定」,請問是指奢摩他的特色,還是指不同的定?無分別定是什麼定?

解答法師:釋性景
這是奢摩他的特色。不是另外有一種定。無分別定是指獲得住分的定心所狀態。
提問 2021-03-31 00:00:00
老師說:「所以絕對不能從內心是否處於具有安樂、清晰的這個無分別的角度,來辨識、來分辨緣著如所有性的定、慧。」請問在前面幾講提到修奢摩他生起身心輕安,和此講修奢摩他生起的「安樂、清晰、無分別」,二者異同差別為何?

解答法師:釋性景
身心輕安,只是安樂的內涵。生起身心輕安之前,還要先獲得清晰、無分別。
提問 2021-03-31 00:00:00
「證得補特伽羅無我的定、慧」和「證得法無我的定、慧」二者差別為何?

解答法師:釋性景
從應成派的角度來說,是所空事不同的差別而已。
提問 2021-03-31 00:00:00
老師說:「換句話說,無論是定還是慧,如果證得補特伽羅無我或者法無我──人無我和法無我這樣的定、慧,就是緣著如所有性的定、慧,也就是緣著空性的定、慧。」請問是否此處的看法是應成派的角度?

解答法師:釋性景
應成派和唯識派都會承許人無我和法無我二者都是如所有性—空性。
提問 2021-03-31 00:00:00
「緣著如所有性的定、慧」中的「緣」是否特指「證達」,而非一般的緣取?若是指「證達」,那如何理解「定」可以證達空性,如何區分僅是緣取空性的定?

解答法師:釋性景

定是一種心所,所有證達空性的比量周圍都有定心所,心王證達空性,心所也都是證達空性的。

另一個角度,定可以證達空性的原因,因為證達不一定要是新證的量,再決識也是證達執取相境的心識。所以,在透過正理抉擇而生起證得空性的比量後,一心安住在所證達的空性這個所緣上,不做觀察修,就能重複證達。

提問 2021-03-31 00:00:00
老師說:「因此緣著如所有性的定與智慧,」請問緣著空性的定慧,裡面一定具有安樂和清晰嗎?

解答法師:釋性景

一定具有,因為這裡所說的緣著如所有性的定慧,不是簡單的定、慧心所,而是指奢摩他和毗缽舍那。

提問 2021-03-31 00:00:00
原文說:「非就其心住與不住明瞭、安樂、無分別相而為判別,」請問安樂是指身心輕安嗎?明瞭是指明分力嗎?無分別相是指無分別心,還是無分別影像,或是無分別定嗎?

解答法師:釋性景

安樂是指輕安或是其所引生的快樂。明了是指明分力。無分別是指無分別心,是心安住於所緣上,遠離散動。

所謂的「無分別相」的「相」,在藏文裡是用「角度」來理解。並不是和無分別連接起來作為一個詞。「非就其心住與不住明瞭、安樂、無分別相而為判別」這句話的白話解釋:「不能從內心是否處於具有明了、安樂的這個無分別的角度來分辨」。

提問 2021-03-31 00:00:00
止觀二者的所緣為一切法,按宗大師的說法是否可推出沒有證得二無我隨一的話便無法緣如所有性?那正在修止的行者亦無法緣如所有性修觀是這樣嗎?為什麼?緣著如所有性與如所有性為某者的所緣有差別嗎?

解答法師:釋性景

宗大師這裡所說的緣著如所有性的定慧,其中的「緣」,是需要證得的。在《廣論》541頁:「若未得無我了義正見,其身一切修行,皆未趣無我,故需先得無我正見。」克主傑大師《破除惡見暗論》:「雖然只是將空性作為奢摩他的所緣,也需要再心中妥善現起空性的行相,才能成為所緣境。」

這又別於我們平常說的緣著某法不一定要證得某法。舉例來說,緣著空性是存在的勝解心、証得空性的伺察意,都不需要證得空性存在。但是因為此處是緣著空性的定、慧,是一個修所成,前面一定要有思所成作為因。不是泛指一切緣著空性的心識。

所以如果沒有獲得中觀正見(證得空性的思所成之比量),是沒辦法生起緣著空性的奢摩他或毗缽舍那的。

提問 2021-03-31 00:00:00
標題「辨識緣如所有性的定、慧的角度」當中「辨識」一詞與「第三科判止觀自性」的整體關係是什麼?

解答法師:釋性景

針對止觀自性,有兩個他宗的想法:

  1. 擁有了無分別定之後,從有無明分力來判別止觀的界限。
  2. 具足明了、安樂的無分別定,就是證得空性的定、慧。

宗大師說這兩種都不是判斷止觀的差別。他宗會有這樣的問題,還是在辨識止觀自性上出了問題。

提問 2021-03-31 00:00:00
老師為何一直強調看原文呢?弟子會一直想看老師的影像檔,有字幕就不想看書了,這樣可以嗎?

解答法師:釋性景
老師會強調看原文,是希望我們沿著老師的講解更加熟悉大師的原話,所以看字幕能熟悉宗大師的原話,是可以看字幕的。
提問 2021-03-31 00:00:00
這一講主要所詮為何?主要所破為何?

解答法師:釋性景

確立正知見—具足明了、安樂的無分別只是奢摩他的特色,不要當成是證得空性的定、慧。

總結這一講和上一講的內容,再次提醒我們要確立止觀的自性,不要像他宗一樣在以有無明分力來區分止觀差別。

提問 2021-03-31 00:00:00

請問:廣論P340L5之後,宗大師在破斥「內心無分別住,無明瞭相說名為止,有明瞭相說名為觀」,並用種種角度來分析破斥。可否請法師帶我們去分析《廣論》340頁第5行-341頁第3行,宗大師的理路是怎樣「層層遞進」地,破除此邪宗的?

(因為老師每講的開示,都是對原文一小段一小段地講。但對我們這種不熟悉五大論的人,很容易見樹不見林。若是法師能將此段宗大師破斥他宗的理路,層層撥繭地解釋給我們,相信對我們五大論不熟的人,也能對宗大師的智慧功德生起極大信心)


解答法師:釋性景

可以用幾個問答來分析:

  1. 問:內心能夠無分別而安住,但是沒有明分,屬於止。無分別而安住,再加上明分,就屬於觀。
    答一:上述不合理。因為與諸大經論相違。諸大經論說的止觀自性是:於所緣心一境性的殊勝三摩地是止;於所知義涵作揀擇的智慧是觀。
    答二:在無分別定的基礎上,能不能得到明分力的原因,在於有沒有遠離沉沒。一切奢摩他都需要遠離沉沒,所以不能用有無明分力來判別止觀。
  2. 問:具足明了、安樂的無分別定,就是緣著如所有性的定慧;沒有具足明了、安樂的無分別定,就不是緣著如所有性的定慧。
    答:行者相續中的定、慧,是不是緣著如所有性的定、慧,主要是觀待行者內心有沒有獲得中觀正見。而不是從有沒有具足明了、安樂的無分別定來判定。因為沒有證得空性的人,也能獲得無量的奢摩他(奢摩他一定是具足明了、安樂的無分別定)
  3. 問:獲得了無分別定,就是證得了空性。
    答:要獲得無分別定,不需要證得空性,因為只要攝持內心無分別而住,就能獲得無分別的住分。
  4. 問:要獲得明分力與安樂,就需要證得空性。
    答:不需要,因為只要久攝其心,由於攝心的原因生堪能風,身心自然就能獲得喜樂。喜樂出生之後,會由於安樂而令明分力更加清晰。
黃〇〇 2021-02-17 20:45:37 (l*******h@g***l.***)

頂禮老師

弟子想請問:聽到「止」、「奢摩他」、「三摩地」、「定」可以想成是一樣的嗎?

還是它們各有细微的差別。

超級感恩老師為我們開講止觀,弟子誓願緊隨老師學習直至解脱老死!利群生!


解答法師:釋如法

止與奢摩他同義的,止是義譯,奢摩他是音譯。三摩地與定是同義的,同時又與等持同義。但止與三摩地不同。止是更高層次的三摩地,不是所有的三摩地都是止。三摩地不須要殊勝輕安,但是止必須具足殊勝輕安。

總共 29 則課程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