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在學習之前想跟大家說:有一些同學說他有很多問題,你們先把你們的問題都記著,因為會安排法師給大家答疑,所以把問題先存著,別忘了!
好!那我們今天繼續學。請大家翻開《廣論》,還是338頁,今天是倒數第2行。我們繼續看原文:
解釋「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
聖無著說:「正思擇者,謂思擇盡所有性;最極思擇,謂思擇如所有性;以有分別慧作意取諸相時,名周遍尋思;真實觀時,名周遍伺察。」
解釋一下,就是聖無著菩薩說:其中的「正思擇」,是指思擇辨別盡所有性;盡所有性就是指世俗諦,不是空性的法,不是空性的法。「最極思擇」,是指思擇辨別如所有性;如所有性就是勝義諦、空性。以具有智慧的有分別作意執取相時,就是「周遍尋思」;這裡的「有分別」的「分別」,在藏文裡跟「尋思」是同一個詞,同一個詞可以翻譯成分別,也可以翻譯成尋思。這裡邊是在解釋尋思,所以這裡邊的分別不能理解為分別心,不能理解為分別心,而是理解為什麼?尋思。「有分別慧作意」,就是指具有尋思智慧這樣的一個作意,用這樣的作意執取相就是「周遍尋思」。真實觀察、正確地分別時,就是「周遍伺察」。接著宗大師又再解釋,請看原文:
尋謂粗思,伺謂細察。取諸相者,非是實執,是分辨境相。由是思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皆有周遍尋思及周遍伺察。
剛剛提到說周遍尋思與周遍伺察,那麼什麼是「尋」呢?「尋」就是粗略地思考、粗略地尋思,不會非常仔細地辨別,就是尋。就好比說你到一個地方找一個東西,你就這樣大概看一下沒有或者有,你不會一寸一寸地毯式地搜索,不會這樣找。所以它是一個粗略地尋思。那麼什麼是「伺」呢?就是細緻地伺察,仔細地觀察抉擇。「尋」與「伺」一個是粗略地尋思,一個是細緻地伺察。尋、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分別對境的時候,會有粗與細的這個差別。
「取諸相者,非是實執,是分辨境相。」剛剛無著菩薩提到說:「以有分別慧作意取諸相時,名周遍尋思。」那麼什麼是「取諸相」呢?是不是執著相,也就是相執呢?大師說:「非執諦實」,不是諦實執。在很多經論也都提到相執,相執有時候是指諦實執,但是大師說這裡的執相不能理解為諦實執。那應該理解為什麼呢?就是分辨對境的相狀,分辨對境的種種差別。
「由是思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皆有周遍尋思及周遍伺察。」說在思擇分辨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各自都有周遍尋思與周遍伺察這兩種──思擇如所有性當中,包含了思擇如所有性的周遍尋思與周遍伺察;思擇盡所有性當中,也包含了思擇盡所有性的周遍尋思與周遍伺察。再看說:
依《寶雲經》、《經莊嚴論》解釋《解深密經》的密意
《寶雲經》說義同《深密》,亦明顯云:「奢摩他者,謂心一境性。毘缽舍那者,謂正觀察。」
《寶雲經》的說法與《解深密經》是相順的,《寶雲經》中也明確地提到:奢摩他是指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什麼?就是一心專注。毗缽舍那是指什麼?是正確地觀察。那麼再看:
慈尊於《莊嚴經論》亦云:「應知諸法名,總集為止道,應知妙觀道,思擇諸法義。」
至尊慈氏也在《經莊嚴論》中,他說:應當了知總集諸法的名稱,就是止的道。這裡的「道」,在《四家合註》裡邊的巴註,巴梭法王解釋為所緣,止的道就是止的所緣的意思,止的所緣的意思。那麼什麼是止的所緣呢?就是總集、統合諸法的名稱,就是止的所緣。那麼止安住在所緣之上,是以統攝的方式而安住,比如說安住於「諸行無常」,從「諸行無常」這個名稱,注意!從「諸行無常」這個名稱統攝,最終內心就只安住於無常之上。這就是「應知諸法名,總集為止道」的意思。
那麼「應知妙觀道,思擇諸法義」,就是說應當了知觀的道,這裡邊的「道」也是指所緣的意思,觀的道就是觀的所緣。那麼什麼是觀的所緣呢?就是廣泛地思擇許多的義理。止安住在所緣上的時候,是以總攝的方式安住;而觀安住在所緣上的時候,是以思擇的方式安住。止的方式安住的時候我們比較好理解,可是觀的方式、思擇的方式是怎麼安住的呢?大家可以去繼續學。我們再往下看:
又云:「正住為所依,心安住於心,及善擇法故,是寂止勝觀。」依正定住心說名為止,善擇法慧說名為觀。前經密意作是解已,令更不能別解經義。
《經莊嚴論》中又說了:依靠正確安住,心安住於內心,注意!心安住於內心;止息心對境的散亂,安住於內心,以及善加辨別法,因此即是寂止與勝觀。接下來,宗大師解釋說依靠正定,也就是正確的三摩地而止住內心,這就是寂止了;那麼善加辨別諸法的智慧,這就是指勝觀。說由於慈氏、至尊慈氏這樣解釋經典中的如此宣說的密意,因此經典的內涵就不可以再引申為其他的內容。也就是必須這樣解釋經典的內涵,不能自己作另外的解釋。
在這一小段,宗大師引領我們要遵從於至尊慈氏這樣解釋經典如此宣說的密意,不能想怎麼解釋就怎麼解釋,就是解釋經典一定要有清淨的傳承。那麼能學到清淨的傳承對教典的解釋,何止是三生有幸啊!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學下去。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39 | 1 | 非執諦實 | 非是實執 | 據藏文改譯。 |
339 | 1 | 明了境相 | 分辨境相 | 據藏文改譯。 |
339 | 3 | 如云 | 亦明顯云 | 據藏文改譯。 |
339 | 4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339 | 5 | 及善思擇法,應知是止觀 | 及善擇法故,是寂止勝觀 | 據藏文改譯。 |
339 | 5 | 定 | 正定 | 據藏文補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