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說:「止安住在所緣上的時候,是以總攝的方式安住;而觀安住在所緣上的時候,是以思擇的方式安住。」請問:其實止觀的所緣同義,為什麼這邊還要特別分開講呢?
《經莊嚴論》「應知諸法名,總集為止道,應知妙觀道,思擇諸法義」一頌,乍看之下似乎會以為止觀所緣不同,前者所緣為「名」,後者所緣為「義」。然而止觀所緣應該相同,同樣都能緣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所以這裡強調「名」與「義」,是結合止觀緣境的方式而言。止觀緣境的方式不同,正如老師解釋《經莊嚴論》頌文的意思,方能知道止觀在體性上的差異。
何謂「總集、統攝」諸法的名稱?
以老師所舉的例子來說,「比如說安住於『諸行無常』,從『諸行無常』這個名稱,注意!從『諸行無常』這個名稱統攝,最終內心就只安住於無常之上。」
比如像了知一切有為法——諸行,無不皆是無常,將所認識的有為法,最終都歸於無常,心中現起的唯有無常一詞的義共相,不思擇其他差別,即是以總攝的方式安住在所緣無常上的意思。
「應知諸法名,總集為止道」能否再詳細解釋這句經文的意思?
沿用老師的話來理解,應當了知總集——以總攝的方式安住——諸法的名稱,就是止的道——止的所緣。
《寶雲經》、《經莊嚴論》的文中沒有提到身心輕安,那麼這裡是否指的止觀是止觀品類?
宗喀巴大師提到「《寶雲經》說義同《深密》」,以及後文的「此文如前雙解經意及慈尊意」,而前文所引《解深密經》宣說止觀的體性,是講述到真實止觀的體性,後文所引的《菩薩地》,老師說:「一併解釋了經典與至尊慈氏的意趣,能讓我們對前面所辨明的這個止、觀的體性,還有生起的方式。」因此這裡雖然《寶雲經》、《經莊嚴論》的文中沒有提到身心輕安,但是如果僅就此而指此處所言的止觀是止觀的品類,則無法包含真實的止觀,故此處應理解為,《寶雲經》、《經莊嚴論》所說的內涵包含了真實止觀與止觀的品類,從止觀各自最重要的特點而言其體性。
老師說:「說在思擇分辨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各自都有周遍尋思與周遍伺察這兩種」請問:為何包括如所有性、盡所有性?
「正思擇」與「最極思擇」是從所緣說明勝觀的兩類,「周遍尋思」與「周遍伺察」是從思擇粗細的角度說明勝觀的兩類。可以粗略地思擇分辨空性無我的意涵,也可以細緻地分辨抉擇;同樣地,可以細緻地思擇分辨的屬於世俗諦的法類,如無常等意涵,也可以粗略地思擇分辨無常,所以粗略與細緻思擇對境的兩種勝觀,其對境自然可以包含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廣論》後文亦云:「正思擇者緣盡所有,最極思擇緣如所有。初有周徧尋思、周徧伺察之二,第二亦有尋思、伺察之二,謂粗、細相思擇其義。」
老師說:「大師說這裡的執相不能理解為諦實執。」老師這裡說的「執相」是指「取諸相」嗎?
是的,老師在此是解釋《廣論》「取諸相者,非是實執」的意思。
老師說:「尋」與「伺」一個是粗略地尋思,一個是細緻地伺察。四部宗義都各自有尋和伺嗎?
「尋」與「伺」是四部宗義都共通承許的法相,在心所中也有這兩個心所。《解深密經》和聖無著菩薩解釋的「周遍尋思」與「周遍伺察」雖然不是指這兩個心所,但是是依循其特色而言。此二心所的作用,依照上部對法——《集論》,以及下部對法——《俱舍論》,皆解釋為「一個是粗略地尋思,一個是細緻地伺察。」如聖無著《集論》云:「何等為尋?謂或依思或依慧尋求意言,令心麁(按:即『粗』之古字)轉為體。何等為伺?謂或依思或依慧伺察意言,令心細轉為體。」世親菩薩《俱舍論》云:「尋伺心麁細。」《俱舍論自釋》云:「尋伺別者,謂心麁細,心之麁性名尋,心之細性名伺。」
在理解「周遍尋思」時,是分辨一法的相狀、差別,例如聲無常或是瓶子無常,就是毗缽舍那的體性?還是只是隨順?
此處依《解深密經》經文,前文提到「正思擇」等四種之前,說到:「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係指獲得了具足身心輕安的奢摩他,在此之上而修,故此處說的「正思擇」等四種的體性,是真實的毗缽舍那的體性。若僅僅是如理地思擇、分辨一法的相狀、差別等,此心僅能是毗缽舍那的隨順。
聖無著說:「正思擇者,謂思擇盡所有性;最極思擇,謂思擇如所有性;以有分別慧作意取諸相時,名周遍尋思;真實觀時,名周遍伺察。」請問:這段經文是從無著菩薩的哪一部論著?就修習毘缽舍那的分類,就只有這四種嗎?或是還有哪幾種分類?
這一段是宗喀巴大師擷取《瑜伽師地論》解釋的大意而說,玄奘大師譯《瑜伽師地論》作:「云何名為能正思擇?謂於淨行所緣境界,或於善巧所緣境界,或於淨惑所緣境界,能正思擇盡所有性。云何名為最極思擇?謂即於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如所有性。云何名為周遍尋思?謂即於彼所緣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遍尋思。云何名為周遍伺察?謂即於彼所緣境界,審諦推求周遍伺察。」
毗缽舍那的分類,以《廣論》大師的意趣為準,提到:「若爾,所修毘缽舍那總有幾種?此暫不重宣說大地毘缽舍那,正為顯示異生所修毘缽舍那。圓滿修彼毘缽舍那,謂修四種、三種及修六種毘缽舍那。」此處是分類為四種的分法。分類為三種的是:有相毗缽舍那、尋求毗缽舍那、伺察毗缽舍那。六種的是:尋思義、事、相、品、時、理六種毗缽舍那。
止觀13講原文:「慈尊於《莊嚴經論》亦云:『應知諸法名,總集為止道,應知妙觀道,思擇諸法義。』」以上止道和觀道的「道」字解釋,意思是「所緣」。
那老師平日策勵我們要發心學習空性,希望在心中快速生起止觀雙運的「道」,這個道字又是什麼意思呢?弟子目前對此「道」字的理解為:苦集滅道的道,內心能速疾與止觀相應,如法修習止觀,走在止觀的正確道路上。不知道以上理解正確否?
一般而言,道的解釋方式是如此沒有錯,但是在此處,道是指所緣。也就是說,《莊嚴經論》此偈是透過講述止觀的所緣為何、如何緣取所緣,令學者了解止觀的特點。所以這裡的道,可以理解所透過的途徑。透過怎樣的所緣而生起止觀、透過怎樣的方式執取所緣而生起止觀、止觀是如何執取所緣的。
證空性後的思惟,是完全沒有任何的貪瞋癡慢疑嗎?是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緣在佛法上嗎?
證達空性有多種層次:思所成,修所成;以奢摩他證達,以分別心所屬的毗缽舍那證達、以現量證達。每一種證達的力量不一樣,能夠遮退煩惱的力量也不同。
能夠有力量斷除煩惱種子的證達空性慧,必須是現量證達。
而即便是現量證達,也有不同的層次,因此相對應的煩惱也有分不同的層次。初地從根斷除了初地所能斷的煩惱,二地從根斷除了二地所能斷除的煩惱,依次第八地才會把所有的煩惱斷除。這時候才能說完全沒有任何貪瞋等煩惱,時時刻刻都緣在佛法。
這些內容,在現觀的地道論述中有詳盡的解說,未來可以從五大論的學程系統性地學習。